专利名称: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座椅结构,尤指一种可调节式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建设,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得到了很大发展,高速火车 以及飞机等成为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考虑到成本和经济效益,高速火车 座椅给每位乘客提供的空间都十分有限,在长时间的乘坐过程中,得不到适度的睡眠,让乘 客感觉十分疲惫。另外,乘坐者对于座椅在满足基本乘坐的要求下,对于舒适性及功能性有了更高 的要求,特别是需要乘坐航空座椅的商务舱和头等舱及高速列车头等座椅等的乘坐者,为 了获得得更佳的舒适性及功能性,座椅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精确的,可控的,可调节的,而 这些多元化的要求现在的机械结构设计无法满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式座椅结构。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包括一底板及依次相 枢接的靠背组件,坐垫组件和腿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后传动杆,其一端与底板相枢接,另一端与靠背组件相枢接;—前传动杆,其一端与底板相枢接,另一端与坐垫组件相枢接;一电动推杆,以电动推杆作为驱动源,前传动杆作为主驱动杆,其前端与一前杆相 枢接,电动推杆的后端与底板相枢接;一滑槽板,设置在前述后传动杆与前传动杆之间的另一侧,其顶缘开设有一横向 的限位滑槽;所述坐垫组件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并通过一光杆螺栓和塑料轴套与滑槽板的限 位滑槽相连接;所述前杆的另一端与前传动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后传动杆与靠背组件的近下端处相枢接。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传动杆与坐垫组件靠近中段的一处相枢 接。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杆与前传动杆靠近中段的一处固定连接。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其通过调节可变化为 平躺状态,使原来座椅只能处于坐立状态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本实用新型的作用为 可以使座椅结构成为精确的,可控的和可调节的新型座椅结构,且获得更佳的舒适性及功 能性,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配置侧视3[0016]图2是图1的座椅立体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调整至一倾斜角度的整体结构调节位置侧 视图;图4是图3的座椅立体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调整至平躺位置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图6是图5的座椅立体状态示意图;以及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 结构设计位置示意图,其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座椅结构主要包括有以下各个 部份一底板90,其上设置有复数个固定支架91 ;一靠背组件21,一坐垫组件22以及一腿托组件23,其依次相枢接(以上均为现有 结构,在此不多做叙述);一滑槽板10,与底板90通过标准螺栓刚性连接,靠近其顶缘开设有一横向的限位 滑槽101 ;一前传动杆31,其下端通过固定支架91与底板90相枢接,其上端与上述坐垫组件 22相枢接;—前杆32,其通过一焊接横杆34与前传动杆相焊接;一后传动杆33,其下端通过固定支架91与底板90相枢接,其上端与靠背组件21 相枢接;一电动推杆40,其中电动推杆40的前端与前杆32相枢接,电动推杆40的后端通 过固定支架91与底板90相枢接;所述坐垫组件22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并通过一光杆螺栓35和塑料轴套51与滑 槽板10的限位滑槽101相连接,该塑料轴套51可在该滑槽板10的限位滑槽101内滑动;所述复数个固定支架91与底板90通过标准螺栓相连接,属于刚性连接;所述后传动杆33与靠背组件21的近下端处相枢接;所述前传动杆31通过枢轴与 坐垫组件22靠近中段的一处相枢接;所述前杆32与前传动杆31靠近中段的一处固定连 接。图1,2所示电动推杆40顶出的长度最短,塑料轴套51位于限位滑槽101的最后 端,与滑槽板10的限位滑槽101后端相碰,塑料轴套51恰位于其运动行程的极限位置,限 位滑槽101达到物理限位的作用。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调整至一倾斜角度的整 体结构调节位置示意图,图示电动推杆40向前顶出一长度,此时,经由前杆32、前传动杆31 枢转带动坐垫组件22移位,使得塑料轴套51,光杆螺栓35 —起在滑槽板10内向前滑动,让 坐垫组件22的前缘抬高,同时靠背组件21由于后传动杆33的牵制而改变了向后倾斜的角 度,当电动推杆40停止运动后,产生新的状态,而可让使用者舒适的靠座在倾斜的座椅上, 此倾斜状态可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节。[0035]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整体结构调整至平躺 位置示意图,图示电动推杆40由图3位置继续顶出,当塑料轴套51与滑槽板10的限位滑 槽101前端相碰时,塑料轴套51恰位于其运动行程的另一极限位置,限位滑槽101达到物 理限位的作用;经由前杆32、前传动杆31枢转带动坐垫组件22移位,同时靠背组件21由 于后传动杆33的牵制而与坐垫组件22平齐;此时,电动推杆40停止工作,座椅最前极限位 置(滑槽板10最前端)产生,即座椅变成了一张床,为防止过操,电动推杆40的行程由电 器控制,此处不多做叙述。当电动推杆反向运动时,上述运动结构反向进行,从平躺状态(参见图5、图6),运 动至乘坐状态(参见图1 图4)。当本装置运行时,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式座椅结构的一较佳实 施例的结构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结构电动推杆40作为驱动源,可以使前杆32向前运 动,电动推杆40的伸长部分转换成前杆32的位置移动(其后端轴向固定),而前杆32与前 传动杆31属于刚性连接,则前杆32的位置移动转换成前传动杆31的角度变化(绕枢轴枢 转),使得坐垫组件22在滑槽板10内滑动,而后传动杆33绕枢轴枢转产生角度变化(下端 轴向固定),运动过程由此产生。其中,腿托组件23的运动除了与坐垫前端一致外,自身还拥有单独调节机构,此 调节机构可选自现有机构,非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故不多作叙述。
权利要求一种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包括一底板及依次相枢接的靠背组件,坐垫组件和腿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后传动杆,其一端与底板相枢接,另一端与靠背组件相枢接;一前传动杆,其一端与底板相枢接,另一端与坐垫组件相枢接;一电动推杆,以电动推杆作为驱动源,前传动杆作为主驱动杆,其前端与一前杆相枢接,电动推杆的后端与底板相枢接;一滑槽板,设置在前述后传动杆与前传动杆之间的另一侧,其顶缘开设有一横向的限位滑槽;所述坐垫组件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并通过一光杆螺栓和塑料轴套与滑槽板的限位滑槽相连接;所述前杆的另一端与前传动杆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传动杆与靠背组件的 近下端处相枢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传动杆与坐垫组件靠 近中段的一处相枢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杆与前传动杆靠近中 段的一处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式座椅结构,其是一种可以从坐立状态变换为平躺状态的座椅结构,该座椅结构包括一底板及依次枢接的靠背组件,坐垫组件和腿托组件,通过相枢接复数传动杆及一电动推杆来带动座椅自动调节,并通过设置的滑槽板上的横向限位滑槽在座椅运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限位,其是一种精确的,可控的和可调节的新型座椅结构。
文档编号A47C1/035GK201718808SQ20102019964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0日
发明者毛爱华, 沈军 申请人: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