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845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汽车座椅重卡调节机构的种类较多。从其减震机构来分主要有气囊悬浮式和普通拉簧式。各种调节机构的结构均不相同,它们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气囊悬浮式性能舒适但成本大,普通拉簧式虽制造成本低但性能没有气囊式舒适。上述两类重卡汽车座椅调节机构除减震机构外,调角机构、升降机构、滑轨机构均差别不大。因为重卡一般在路况不好情况下使用(如挖掘机、推土机等),对驾驶员座椅要求就比较高,如果采用无减震机构座椅,驾驶员易疲劳;如采用普通拉簧式机构就会降低驾驶员疲劳,如用气囊式减震机构就会感觉很舒适并不易疲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调节座椅靠背角度,又可调节座椅前后位置,还可调节座椅高度并且具有抗冲击减震的的适合各种驾驶员体形及坐姿需要的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它包含有滑轨装置、升降装置、悬浮装置、调角器装置。滑轨装置的左、右滑道与悬浮装置的下框架相连接,滑轨装置的左、右滑芯通过螺母与卡车底版相连接。悬浮装置的上框架与升降装置的左、右侧板相连接,升降装置的座盆支架与卡车底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下板和升降装置的左侧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上板和卡车座椅靠背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可调节座椅靠背角度,又可调节座椅前后位置,还可调节座椅高度并且具有抗冲击减震的的适合各种驾驶员体形及坐姿需要的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驾驶员驾车乘坐时感觉舒适,不易疲劳。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
图1的K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A-A剖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悬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调角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9A-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滑轨装置,3、升降装置,5、悬浮装置,7、调角器装置,10、滑芯,11、滑道、12、齿板,13、加强板,14、保持架,15、滚柱,16、限位扣,17、扭簧,18、底板,19、操纵杆,20、垫块,21、加强销,22、加强垫板,30、后升降装置,31、前升降装置,32、摇臂I A,33、后升降轴,34、连杆,35、左侧板,36、手轮I,37、花键轴I,38、阻尼器I,39、座盆支架,40、齿轮I,41、右侧板,42、摇臂I B,43、手轮II,44、花键轴II,45、阻尼器II,46、齿轮II,47、前升降轴,50、上框架,51、下框架,52、内连杆,53、外连杆,54、气囊,55、气囊接触阀,56、悬浮装置阻尼器,57、轴,58、滑轮,70、手柄,71、下板,72、拨块,73、小齿板,74、小齿板转轴,75、拉簧,76、大齿板,77、中心轴,78、盘簧,79、上板,80、拨块转轴,81、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它包含有滑轨装置1、升降装置3、悬浮装置5、调角器装置7。滑轨装置1的左、右滑道与悬浮装置的下框架相连接。滑轨装置的左、右滑芯通过螺母与卡车底板相连接。悬浮装置的上框架与升降装置的左、右侧板相连接。升降装置的座盆支架与卡车底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下板和升降装置的左侧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上板和卡车座椅靠背相连接。
如图3、4、所示所述的滑轨装置1包含有滑芯10、滑道11、齿板12、加强板13、保持架14、滚柱15、限位扣16、扭簧17、底板18、操纵杆19、垫块20、加强销21、加强垫板22。加强板13装在滑道11上,滑道11内装有滑芯10。滑芯10下装有齿板12,滑道11与滑芯10通过保持架14与滚柱15相连接。限位扣16通过螺栓装在滑道加强板13上,左、右滑轨通过垫块20与底板17相连接。限位扣16和加强板13相连接。扭簧17一端与加强板13相连接,另一端与限位扣16相连接,操纵杆19和左、右限位扣16相连接。加强销21和加强垫板22焊接在滑芯10后端。上述滑轨装置1为左、右对称设置的装置。设置在前部的操纵杆19与左、右对称设置的滑轨装置的限位扣16相连接。其工作过程为提起前部的操纵杆使限位扣脱齿减锁,使滑轨能在人体力量带动下通过保持架钢球和滚柱滚动向前向后滑动,以调正整个座椅前后位置,调正到位后松开操纵杆,限位扣在扭簧的带动下使操纵杆和齿板锁齿啮合,使座椅固定位置,这样就能实现整个座椅的前后位置的移动和固定。
如图5、6所示所述的升降装置3由后升降装置30和前升降装置31组成。
后升降装置30由左、右对称的主、被动升降装置组成。
后升降装置30的主动升降装置包含有摇臂I A32,后升降轴33,连杆34,左侧板35,手轮I 36,花键轴I 37,阻尼器I 38,座盆支架39,齿轮I 40。左侧板35与座盆支架39相连接,铆接在左侧板35上的阻尼器I 38套装在装有手轮I 36的花键轴I 37上,阻尼器I 38与齿轮I 40齿连接,铆接在左侧板35上的齿轮I 40与连杆34相连接,连杆34与摇臂I A32相连接,铆接在座盆支架39上的摇臂I A32与后升降轴33相连接。
后升降装置30的被动升降装置包含有摇臂I B42,后升降轴33,右侧板41,座盆支架39。连接主动升降装置的后升降轴33与被动升降装置的摇臂I B42相连接,摇臂I B42铆接在座盆支架39上,右侧板41与座盆支架39相连接。
其工作过程为转动手轮I,手轮I依次顺序带动花键轴、阻尼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时带动连杆摆动,连杆摆动时带动摇臂旋转,摇臂旋转时带动升降轴转动,升降轴转动时带动座盆支架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座椅后部升或降的位置调整。
前升降装置31由左、右对称的主、被动升降装置组成。前升降装置31的主动升降装置包含有左侧板35,摇臂II A43,手轮II 44,花键轴II 45,阻尼器II 46,齿轮II 47,前升降轴48,座盆支架39。左侧板35与座盆支架39相连接,铆接在左侧板35上的阻尼器II 46套装在装有手轮II 44的花键轴II 45上,阻尼器II 46与齿轮II 47齿连接,齿轮II 47与摇臂II A43相连接,铆接在座盆支架39上的摇臂II A43与前升降轴48相连接。
前升降装置31的被动升降装置包含有摇臂II B49,前升降轴48,右侧板41,座盆支架39。连接主动升降装置的前升降轴48与被动升降装置的摇臂II B49相连接,摇臂II B49铆接在座盆支架39上,右侧板41与座盆支架39相连接。
其工作过程为转动手轮II,手轮II依次顺序带动花键轴II、阻尼器II、齿轮II转动,齿轮II转动时带动摇臂II B旋转,摇臂II B旋转时带动前升降轴48转动,前升降轴转动时带动座盆支架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座椅后部升或降的位置调整。
如图7、8所示所述的悬浮装置5包含有上框架50、下框架51、内连杆52、外连杆53、气囊54、气囊接触阀55、阻尼器III 56、轴57、滑轮58。分别各有四块板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上框架50和下框架51。内连杆52和外连杆53均各由二根杆子组成十字交叉形状,内连杆52和外连杆53均各与上框架50和下框架51的四角相连接,其连接方法为内连杆52和外连杆53后端通过上下二根轴57与上框架50和下框架51后端活动连接,内连杆52和外连杆53前端与上下二根轴57活动连接,二根轴57两端均装有滑轮58,四只滑轮58均各套装在上框架50和下框架51前端的凹槽内并能在凹槽内前后滑动。气囊组件由气囊54和气囊接触阀55组成,气囊54上部和上框架50相连接,气囊54下部和下框架51相连接,气囊接触阀55和进气管道相连接。在上框架50前端和下框架51中部之间装有阻尼器III 56。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气囊接触阀向气囊中充气,汽车在路上运行时特别在路面不平颠簸较大时,气囊能极大地减轻座椅颠簸程度,从而减轻驾驰员的疲劳程度,减少事故发生。
如图9、10所示所述的调角器装置7包含有手柄70,下板71,拨块72,小齿板73,小齿板转轴74,拉簧75,大齿板76,中心轴77,盘簧78,上板79,拨块转轴80,固定板81。大齿板76装在中心轴77上,大齿板76和上板79相铆接。中心轴77与下板71相焊接,小齿板73装在小齿板转轴74上,拨块72装在拨块转轴80上,小齿板转轴74和拨块转轴80均铆接在下板71上,大齿板76和小齿板73齿啮合连接。手柄70套在拨块72上的拨块转轴上。盘簧78一端和中心轴77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盘簧销与上板79相连接,拉簧75一端与手柄70相连接,另一端和下板71相连接。固定板81安装在中心轴77上,固定板上安装有小齿板转轴74、拨块转轴80。其工作过程是拉动手柄后手柄带动拨块旋转,拨块旋转带动小齿板与大齿板脱齿,此时利用身体压力使靠背向后移动或松开身体对靠背的压力利用靠背盘簧的力量使靠背向前移动,当座椅靠背到达所需位置时松开手柄,此时手柄拉簧会将手柄复位同时带动拨块转动,拨块转动时将小齿板推向大齿板使大小齿板啮合锁齿。这样就完成了调节座椅靠背角度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滑轨装置、升降装置、悬浮装置、调角器装置;滑轨装置的左、右滑道与悬浮装置的下框架相连接,滑轨装置的左、右滑芯通过螺母与卡车底板相连接,悬浮装置的上框架与升降装置的左、右侧板相连接,升降装置的座盆支架与卡车底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下板和升降装置的左侧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上板和卡车座椅靠背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轨装置包含有滑芯、滑道、齿板、加强板、保持架、滚柱、限位扣、扭簧、底板、操纵杆、垫块、加强销、加强垫板;加强板装在滑道上,滑道内装有滑芯,滑芯下装有齿板,滑道和滑芯通过保持架与滚柱相连接;限位扣通过螺栓装在滑道加强板上,左、右滑轨通过垫块与底板相连接;限位扣和加强板相连接,扭簧一端与加强板相连接,另一端与限位扣相连接,操纵杆和左、右限位扣相连接,加强销与加强垫板焊接在滑芯后端;上述滑轨装置为左、右对称设置的装置,设置在前部的操纵杆与左、右对称设置的滑轨装置的限位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升降装置由左、右对称的主、被动升降装置组成;其主动升降装置包含有摇臂IA,后升降轴,连杆,左侧板,手轮I,花键轴I,阻尼器I,座盆支架,齿轮I;左侧板与座盆支架相连接,铆接在左侧板上的阻尼器I套装在装有手轮I的花键轴I上,阻尼器I与齿轮I齿连接,铆接在左侧板上的齿轮I与连杆相连接,连杆与摇臂IA相连接,铆接在座盆支架上的摇臂IA与后升降轴相连接;其被动升降装置包含有摇臂IB,后升降轴,右侧板,座盆支架;连接主动升降装置的后升降轴与被动升降装置的摇臂IB相连接,摇臂IB铆接在座盆支架上,右侧板与座盆支架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升降装置由左、右对称的主、被动升降装置组成;其主动升降装置包含有左侧板、摇臂IIA、手轮II、花键轴II、阻尼器1I、齿轮II、前升降轴、座盆支架;左侧板与座盆支架相连接,铆接在左侧板上的阻尼器II套装在装有手轮II的花键轴II上,阻尼器II与齿轮II齿连接,齿轮II与摇臂IIA相连接,铆接在座盆支架上的摇臂IIA与前升降轴相连接;其被动升降装置包含有摇臂IIB、前升降轴、右侧板、座盆支架;连接主动升降装置的前升降轴与被动升降装置的摇臂IIB相连接,摇臂IIB铆接在座盆支架上,右侧板与座盆支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浮装置包含有上框架、下框架、内连杆、外连杆、气囊、气囊接触阀、阻尼器III、轴、滑轮;分别各有四块板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上框架和下框架,内连杆和外连杆均各由二根杆子组成十字交叉形状,内连杆和外连杆均各与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四角相连接,其连接方法为内连杆和外连杆后端通过上下二根轴与上框架和下框架后端活动连接,内连杆和外连杆前端与上下二根轴活动连接,二根轴两端均装有滑轮,四只滑轮均各套装在上框架和下框架前端的凹槽内并能在凹槽内前后滑动;气囊组件由气囊和气囊接触阀组成,气囊上部和上框架相连接,气囊下部和下框架相连接,气囊接触阀和进气管道相连接;在上框架前端和下框架中部之间装有阻尼器III。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角器装置包含有手柄、下板、拨块、小齿板、小齿板转轴、拉簧、大齿板、中心轴、盘簧、上板、拨块转轴、固定板;大齿板装在中心轴上,大齿板和上板相铆接;中心轴与下板相焊接,小齿板装在小齿板转轴上,拨块装在拨块转轴上,小齿板转轴和拨块转轴均铆接在下板上,大齿板和小齿板齿啮合连接;手柄套在拨块上的拨块转轴上;盘簧一端和中心轴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盘簧销与上板相连接,拉簧一端与手柄相连接,另一端和下板相连接;固定板安装在中心轴上,固定板上安装有小齿板转轴、拨块转轴。
专利摘要一种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它包含有滑轨装置、升降装置、悬浮装置、调角器装置。滑轨装置的左、右滑道与悬浮装置的下框架相连接,滑轨装置的左、右滑芯通过螺母与卡车底板相连接。悬浮装置的上框架与升降装置的左、右侧板相连接。升降装置的座盆支架与卡车底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下板和升降装置的左侧板相连接,调角器装置的上板和卡车座椅靠背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可调节座椅靠背角度,又可调节座椅前后位置,还可调节座椅高度并且具有抗冲击减震的适合各种驾驶员体形及坐姿需要的重卡悬浮式座椅调节机构总成。
文档编号B60N2/02GK2878126SQ20052014065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9日
发明者涂向阳, 晋留根, 刁东红, 黎旭强, 万玉涛 申请人:江苏省溧阳市汽车座椅调角器总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