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114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汽车车身的后减振器座的安 装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轿车车身多为承载式车身,在恶劣路面行驶时,相对于有刚性大梁结构的非 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容易因4个车轮受力不均而发生变形,若结构设计不合理,则会因 强度不足造成车身结构件的破坏。行驶时路面带来的冲击力使车身悬架的安装点承受着较 大载荷,与安装到具有较高刚度和强度的纵梁位置处的副车架及弹簧座截然不同的是,减 振器座往往安装于厚度较薄的轮罩上,薄弱的轮罩钣金给予减振器座的支撑非常有限,若 设计不当则易发生开裂,给车辆的安全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刚度、强度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 构,以避免轮罩的开裂。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包括减振器座本体、轮罩内板、轮罩外 板、侧围内板和后纵梁外板;所述轮罩内板的一端与轮罩外板、侧围内板焊接固定,另一端 与后纵梁外板焊接固定;所述减振器座本体安装于轮罩内板上。汽车行驶时,减振器座本体受到的冲击载荷将通过轮罩内板向车身内、外两侧的 封闭结构传递一部分传递到后纵梁外板上,后纵梁外板与后纵梁内板、底板形成封闭结 构;另一部分则传递到车身侧围内板,侧围内板、侧围外板与轮罩外板形成封闭结构,这样 就会将减振器座本体承受的底盘载荷转换成拉应力形式,从而减少减振器座本体的振动, 从而避免轮罩内板开裂。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还包括减振器座加强板, 所述减振器座本体通过减振器座加强板安装于轮罩内板上,减振器座加强板增大了加强减 振器座本体与轮罩内板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两者的固定更加稳固。所述减振器座加强板上设置有加强筋,以增强减振器座装置结构的抗弯性能,并 保证安装点局部刚度。所述轮罩内板设置有翻边,轮罩内板通过所述翻边与轮罩外板、侧围内板焊接固 定。采用翻边的形式进行固定,可以使得轮罩内板与轮罩外板、侧围内板在开发时分开进行 设计,实现模块化组装,简化了加工工序和焊接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新车型的开发节 省成本。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通过合理的传力结构既保证了后减振 器座的结构强度,也使轮罩等其他薄弱件不发生破坏,从而保证了车身结构的稳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中标号1、侦_外板2、侧围内板3、轮罩外板4、轮罩内板5、减振器座加 强板6、减振器座本体7、后纵梁外板8、后纵梁内板9、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包括减振器座本体6、轮罩内 板4、减振器座加强板5、轮罩外板3、侧围内板2和后纵梁外板7 ;轮罩内板的一端通过宽度 为30mm左右的翻边与侧围内板2、轮罩外板3焊接固定,侧围内板2、侧围外板1与轮罩外 板3形成封闭结构,另一端顺延至减振器座本体6的型面下翻,最后与后纵梁外板7焊接固 定,后纵梁外板7与后纵梁内板8、底板9形成封闭结构;减振器座本体6通过减振器座加 强板5安装于轮罩内板4上。汽车行驶时,减振器座本体6受到的冲击载荷将通过轮罩内板4向车身内、外两侧 的封闭结构传递,将减振器座本体6承受的底盘载荷转换成拉应力形式,从而减少减振器 座本体6的振动,从而避免轮罩内板4开裂。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座本体、轮罩内板、轮 罩外板、侧围内板和后纵梁外板;所述轮罩内板的一端与轮罩外板、侧围内板焊接固定,另 一端与后纵梁外板焊接固定;所述减振器座本体安装于轮罩内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振器 座加强板,所述减振器座本体通过减振器座加强板安装于轮罩内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座 加强板上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轮罩内板设置有翻边,轮罩内板通过所述翻边与轮罩外板、侧围内板焊接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刚度、强度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以避免轮罩的开裂。该安装结构包括减振器座本体、轮罩内板、轮罩外板、侧围内板和后纵梁外板;所述轮罩内板的一端与轮罩外板、侧围内板焊接固定,另一端与后纵梁外板焊接固定;所述减振器座本体安装于轮罩内板上。汽车行驶时,减振器座本体受到的冲击载荷将通过轮罩内板向车身内、外两侧的封闭结构传递,将减振器座本体承受的底盘载荷转换成拉应力形式,从而减少减振器座本体的振动,从而避免轮罩内板开裂。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通过合理的传力结构既保证了后减振器座的结构强度,也使轮罩等其他薄弱件不发生破坏,从而保证了车身结构的稳固。
文档编号B60G13/00GK201922879SQ20102068703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9日
发明者汪随风, 王挺, 谭刚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