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377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车辆用座椅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更详细而言,涉及具备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上移动座椅主体的滑动机构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在座椅为三列构成的车辆中,为实现多种座椅配置,有时使第二列的座椅不仅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且也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动。这种车辆用座椅中,将横向的座椅滑轨和纵向的座椅滑轨上下配设。另外,将安全带的端部固定于座椅主体。特别是在将纵向座椅滑轨固定于车辆地板面且在其上设有横向座椅滑轨的情况下,如果在碰撞等的时候被安全带施加大负荷,则会出现在横向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产生剥离的情况。[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用于防止这种滑轨轨道的剥离的机构。如图3所示,在车辆用座椅100上,在纵向座椅滑轨130上形成有横向座椅滑轨120,在横向座椅滑轨120的下轨道121与纵向座椅滑轨130的上轨道132之间设有支脚部件(托架)140。将前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大致J字形的第一防剥离部件(第一卡合部件)151固定于座椅主体110的座垫构架111,将前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大致J字形的第二防剥离部件(第二卡合部件)152固定于支脚部件140。第一防剥离部件151和第二防剥离部件152可进行卡合。第一防剥离部件151和第二防剥离部件152在因碰撞等而从座椅主体110承受大负荷时卡合,将施加于座椅主体110的负荷经由第一防剥离部件151及第二防剥离部件152传递到座椅地板面,防止横向座椅滑轨120的剥离。[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42696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0005]在通过图3所示的机构防止负荷引起的横向座椅滑轨120的剥离的情况下,从座垫构架111施加于第一防剥离部件151的负荷经由第二防剥离部件152及支脚部件140传递到将支脚部件140固定于纵向上轨道132的滑轨锚固件160。传递到滑轨锚固件160的负荷进而经由纵向上轨道132及纵向下轨道131传递到车辆地板面。负荷经由多个部件传递到车辆地板面后,由于在从第二防剥离部件151向支脚部件140传递负荷的部位包含前后方向的负荷传递过程,所以作为负荷传递路径效率较差。[0006]因此,要通过这样的构成充分防止横向座椅滑轨120的剥离,需要提高横向座椅滑轨120自身的强度,并且需要增大第一防剥离部件151及第二防剥离部件152、支脚部件140等的板厚。另外,为防止第二防剥离部件152与支脚部件140之间的剥离,需要在该部位实施焊接,这也成为使制造成本上升的要因。而且,为补偿上述那种负荷传递的效率的恶化,还要在将第一防剥离部件151与座垫骨架111结合用的连接部件112和第一防剥离部件151之间等追加焊接。这样,由于构成部件的强化及焊接部位的增加,座椅的制造成本增大了。[000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上下具备纵向座椅滑轨及横向座椅滑轨,其中具备通过将施加于座椅主体的负荷有效地传递到车辆地板面能够高效防止上侧的座椅滑轨的剥离且成本低的防剥离机构。[0008]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上下设置有使座椅主体相对于车辆地板面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纵向座椅滑轨和使所述座椅主体相对于车辆地板面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的横向座椅滑轨,所述纵向座椅滑轨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下轨道和可滑动地卡合于该下轨道的上轨道构成,所述横向座椅滑轨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下轨道和可滑动地卡合于该下轨道的上轨道构成,所述两个座椅滑轨中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被固定于车辆地板面,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相对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被固定,所述座椅主体固定于所述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要点在于,具备:板状的第一防剥离部件,上端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在下端具有第一卡合部;以及板状的第二防剥离部件,下端直接固定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在上端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0009]在此,优选为,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的截面形状为向下的钩状,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的截面形状为向上的钩状。[0010]另外,优选为,在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和所述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之间设有弯曲形成的板状的支脚部件,该支脚部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该支脚部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和所述支脚部件通过螺丝部件被一起紧固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0011]另外,可以为,所述横向座椅滑轨设于上侧,所述纵向座椅滑轨设于下侧。[0012]而且,优选地,所述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至少为与所述横向座椅滑轨的可动距离相等的长度,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为当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使座椅主体最大限度地移动时所述第二卡合部也不会露出的长度。[0013]实用新型效果[0014]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在从座椅主体对第一防剥离部件施加了大负荷时,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经由该卡合部传递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负荷直接传递到纵向座椅滑轨及地板面。另外,负荷传递的方向笔直向下,在中途没有前后方向的传递路径。因此,负荷传递的效率高,能够有效防止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的剥离。由此,无需为了提高防剥离效果而提高座椅滑轨自身及防剥离部件的板厚或对第二剥离部件的固定部位等实施焊接,因此,相比目前一般的具备纵向座椅滑轨和横向座椅滑轨的车辆用座椅,能够削减制造成本。[0015]在此,若将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的截面形成为钩状,那么两防剥离部件的构成将简化,制造也变得容易。在施加大负荷时,两部件能够可靠地卡合而传递负荷。[0016]另外,在下侧的座椅滑轨上经由支脚部件固定上侧的座椅滑轨的情况下,如果第二防剥离部件和支脚部件被一起紧固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则无需除将支脚部件固定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用的部件以外还使用将第二防剥离部件固定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用的部件,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因此进一步削减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从固定于座椅主体的安全带输入的负荷具有大的横向向量分量,因此,上侧的座椅滑轨为横向座椅滑轨的情况相比为纵向座椅滑轨的情况,更容易引起滑轨轨道的剥离,但由于具备上述那样的防剥离机构,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横向座椅滑轨的剥离。因此,在横向座椅滑轨设于上侧的情况下,能够更大地享有本实用新型的防剥离机构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要部的背面图;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A — A剖面图;图3是现有一般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2相对应的部位的剖面图。标号说明2 横向座椅滑轨21横向下轨道22横向上轨道3 纵向座椅滑轨
31纵向下轨道32纵向上轨道4 支脚部件51第一防剥离部件51a 第一^^合部52第二防剥离部件42a第二卡合部6滑轨锚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图1及图2所示的车辆用座椅I在座椅为三列构成的车辆中作为第二列的座椅被使用。纵向座椅滑轨3固定于地板面,在纵向座椅滑轨3之上安装有横向座椅滑轨2。在横向座椅滑轨2上安装有座椅主体10。座椅主体10通过纵向座椅滑轨3可相对于车辆地板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且通过横向座椅滑轨2可相对于车辆地板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可动范围内自由选择座椅主体10的位置,实现多种座椅配置。左右一对纵向座椅滑轨3由纵向下轨道32和纵向上轨道33构成。纵向下轨道31为长条状的轨道,以长度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经由安装件33固定于车辆地板面。长条状的纵向上轨道32以可相对于纵向下轨道3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卡合于纵向下轨道31。在纵向上轨道32的上表面,通过滑轨锚固件(螺丝部件)6紧固固定有截面大致呈-字形的支脚部件4。前后一对横向座椅滑轨2由横向下轨道21和横向上轨道22构成。在支脚部件4的上表面,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通过紧固部件23紧固有长条状的横向下轨道21。横向下轨道21经由支脚部件4固定于纵向上轨道32。长条状的横向上轨道22以可沿车辆宽度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于横向下轨道21上。支脚部件4起到以下作用:确保用于将横向下轨道21紧固于纵向上轨道32的空间,同时适当设定座椅主体10与车辆地板面之间的距离。在横向上轨道22的上表面固定有座椅主体10的底面部。[0038]在纵向上轨道32与座椅主体10之间设有防止横向下轨道21和横向上轨道22之间的剥离用的第一防剥离部件51和第二防剥离部件52。第一防剥离部件51为下端部具有被弯曲成截面呈钩形的第 ^合部51a的板状部件。在固定于座椅主体10的座椅座垫管11的连接部件12上固定有第一防剥离部件51的上端部。[0039]第二防剥离部件52为上端部具有被弯曲成截面呈钩形的第二卡合部52a的板状部件。第二防剥离部件52的下端部延伸至纵向上轨道32的位置,通过滑轨锚固件6与支脚部件4 一起紧固,被固定于纵向上轨道32上。第一防剥离部件51的第一卡合部51a和第二防剥离部件52的第二卡合部52a形成为可相互卡合的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第二防剥离部件52与支脚部件4的侧面接触,其间未实施焊接。[0040]在座椅处于通常使用状态时,如图2所示,第一防剥离部件51和第二防剥离部件52不接触,第—^合部51a和第二卡合部52a未卡合。S卩,通过横向座椅滑轨2,座椅主体10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顺畅地移动。[0041]另一方面,在因碰撞等而对座椅主体10施加大负荷时,通过该负荷,第二防剥离部件52的第二卡合部52a和第一防剥离部件51的第一卡合部51a牢固地卡合。[0042]如果未设置第一防剥离部件51和第二防剥离部件52,则碰撞时的大负荷经由两端部固定于座椅主体10的安全带传递到座椅主体10,进而传递到横向座椅滑轨2。由于输入的负荷具有大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分量,所以以将横向上轨道22从横向下轨道21剥离的方式作用负荷。虽然通过横向上轨道22和横向下轨道21之间的卡合构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剥离,但由于施加到座椅主体10的负荷完全传递给横向座椅滑轨2,所以可能因大负荷而引起横向座椅滑轨2的轨道的剥离。[0043]但是,如上述 ,设置第一防剥离部件51及第二防剥离部件52,如果在施加负荷时两卡合部51a、52a卡合,则施加到座椅主体10的负荷从第一防剥离部件51经由这些卡合部位传递到第二防剥离部件52,进而传递到车辆地板面。因此,传递到横向座椅滑轨2的负荷大幅降低。由此,可防止横向座椅滑轨2的剥离。[0044]在此,第二防剥离部件52通过滑轨锚固件6紧固于纵向上轨道32,因此,从第一防剥离部件51传递到第二防剥离部件52的负荷经由滑轨锚固件6及纵向座椅滑轨3到达车辆地板面。负荷从第一防剥离部件51向下大致直线地传递至车辆地板面。在该路径上,负荷未经过支脚部件4。[0045]在图3所示的现有一般的防剥离机构中,第二防剥离部件152被固定于支脚部件140。因此,输入到第二防剥离部件152的负荷经由支脚部件传递到纵向座椅滑轨130及车辆地板面。与之相对,上述实施方式的防剥离机构中,负荷不经由支脚部件4而直接传递到纵向座椅滑轨3及车辆地板面。而且,在现有一般的防剥离机构中,传递到第二防剥离部件152的负荷沿前后方向传递到支脚部件140,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荷大致直线地向下传递至车辆地板面。在这两点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剥离机构,相比目前一般的机构,负荷传递的效率良好。因此,横向座椅滑轨的剥离被有效防止。为防止座椅滑轨的剥离,座椅滑轨及防剥离部件不需要过高的强度,制造成本也被削减。另外,在现有的车辆用座椅100中,在第二防剥离部件152和支脚部件140之间也可能产生剥离,因此,在该部位实施了焊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对该部位进行焊接,进而可以削减制造成本。另外,通过设为用一个滑轨锚固件6将第二防剥离部件52与支脚部件4 一起紧固于纵向上轨道32的构成,制造成本也进一步削减。在具备纵向座椅滑轨3和横向座椅滑轨2这两个座椅滑轨的车辆用座椅中,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为在纵向座椅滑轨3上设置横向座椅滑轨2的构成,则可以将纵向座椅滑轨3固定于车辆地板面,可以将安装有横向座椅滑轨2的状态下的座椅主体10从车身的侧方进行搭载并组装。因此,相比在横向座椅滑轨上设置纵向座椅滑轨的情况,组装作业容易进行。另外,横向座椅滑轨位于上方容易确保后方的乘员放置脚的空间。根据这些理由,将横向座椅滑轨设于上侧。与车辆前后方向相比,从安全带输入的负荷在宽度方向上具有更大的向量分量,因此,相比纵向座椅滑轨,横向座椅滑轨剥离的问题更为显著。只要设为将横向滑轨轨道设于上侧的构成,就必然会产生因来自安全带的负荷引起横向座椅滑轨剥离的问题,但由于具备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防剥离机构,从而解决了该问题。此外,第一防剥离部件51及第二防剥离部件52均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构成得越长则施加负荷时的卡合部位越长,因此,横向座椅滑轨2的防剥离效果优异。但是,关于第二防剥离部件52,如果在使座椅主体10滑动时露出,则可能与乘员等接触,因此,以沿宽度方向使座椅主体10最大限度地移动时也不会露出的长度形成。如果第一防剥离部件51的第一卡合部51a及第二防剥离部件52的第二卡合部52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至少具有与横向座椅滑轨2的可动距离相等的长度,则即使在座椅主体10从横向座椅滑轨2的中央位置
横向滑动的状况下,第--^合部51a和第二卡合部52a也总是能够卡合,从而能够防止横向
座椅滑轨2的剥离。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第一防剥离部件向座椅主体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使用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连接部件的形式。另外,第一防剥离部件及第二防剥离部件的卡合部的形状不限于图示那样的形状,只要在施加负荷时能够可靠地卡合而传递负荷,可以是任意的形状。最后,未必一定作为座椅为三列构成的车辆的第二列座椅来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可以作为任意车辆的任意部位的座椅设置。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座椅,上下设置有使座椅主体相对于车辆地板面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纵向座椅滑轨和使所述座椅主体相对于车辆地板面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的横向座椅滑轨, 所述纵向座椅滑轨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下轨道和可滑动地卡合于该下轨道的上轨道构成, 所述横向座椅滑轨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下轨道和可滑动地卡合于该下轨道的上轨道构成, 所述两个座椅滑轨中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被固定于车辆地板面,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相对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被固定, 所述座椅主体被固定于所述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的第一防剥离部件,上端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在下端具有第一卡合部;以及 板状的第二防剥离部件,下端直接固定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在上端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的截面形状为向下的钩状,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的截面形状为向上的钩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和所述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之间设有弯曲形成的板状的支脚部件,该支脚部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该支脚部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设于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下轨道, 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和所述支脚部件通过螺丝部件被一起紧固于所述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座椅滑轨设于上侧,所述纵向座椅滑轨设于下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至少为与所述横向座椅滑轨的可动距离相等的长度, 所述第二防剥离部件的第二卡合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为当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使座椅主体最大限度地移动时所述第二卡合部也不会露出的长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具有上下设置的横向座椅滑轨和纵向座椅滑轨,能够高效且低成本地防止上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的剥离。设置上端固定于座椅主体且下端具有截面为钩形的第一卡合部的板状的第一防剥离部件、和下端直接固定在设于下侧的座椅滑轨的上轨道上且上端具有可与第一防剥离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截面为钩形的第二卡合部的板状的第二防剥离部件。在从座椅主体被施加了大负荷时,两防剥离部件的卡合部卡合,从座椅主体对第一防剥离部件施加的负荷经由第二防剥离部件直线地传递到车辆地板面。由此,向横向座椅滑轨传递的负荷减少,防止滑轨轨道的剥离。
文档编号B60N2/07GK202966010SQ20122063321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5日
发明者今城卓, 本多宽正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