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3652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模具的简称。模具凸、凹模及辅助成型系统的协调变化,可以加工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一系列塑件。

塑胶环使用非常广泛,适用于很多领域,所以市场上的需求非常大,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塑胶环的大小形状厚度都会有所要求,所以在加工成型的时候单一的人工手动加工就会用时较多,导致工作效率低,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承载座,所述承载座与下模相搭接,所述下模内开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安装弹簧,所述弹簧一端面安装支座,所述支座上壁面焊接下模仁,所述下模两侧壁面开有位置相对应的多对第一条形凹槽,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内嵌装第一条形滑轨,所述第一条形滑轨上装配第一移动轮,所述第一移动轮侧壁面焊接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侧壁面焊接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面与下模仁相搭接,所述上模上壁面中心处固定支撑架,所述上模下壁面焊接多个顶杆,所述下模上壁面开有与顶杆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承载座上壁面横跨下模焊接门型架,所述门型架横梁下壁面焊接底座,所述底座下壁面安装气缸,所述气缸驱动端与支撑架上壁面相搭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下壁面焊接与下模仁位置相对应的上模仁。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上壁面四角均焊接固定杆,所述上模下壁面开有与固定杆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两侧壁面开有把手安装槽,所述把手安装槽内嵌装把手。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3-6个,多个所述顶杆的数量为3-6个。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座下壁面四角处均焊接垫板,所述垫板下壁面开有防滑楞。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帮助人们进行塑胶环成型,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满足人们在塑胶环加工时时间与质量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模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中,1-上模;2-下模;3-承载座;4-弹簧;5-支座;6-下模仁;7-第一条形滑轨;8-第一移动轮;9-第一支撑座;10-第一支撑杆;11-支撑架;12-顶杆;13-门型架;14-底座;15-气缸;16-上模仁;17-固定杆;18-把手;19-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塑胶环快速成型的塑胶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和承载座3,所述承载座3与下模2相搭接,所述下模2内开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安装弹簧4,所述弹簧4一端面安装支座5,所述支座5上壁面焊接下模仁6,所述下模2两侧壁面开有位置相对应的多对第一条形凹槽,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内嵌装第一条形滑轨7,所述第一条形滑轨7上装配第一移动轮8,所述第一移动轮8侧壁面焊接第一支撑座9,所述第一支撑座9侧壁面焊接第一支撑杆10,所述第一支撑杆10一端面与下模仁6相搭接,所述上模1上壁面中心处固定支撑架11,所述上模1下壁面焊接多个顶杆12,所述下模2上壁面开有与顶杆12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承载座3上壁面横跨下模2焊接门型架13,所述门型架13横梁下壁面焊接底座14,所述底座14下壁面安装气缸15,所述气缸15驱动端与支撑架11上壁面相搭接;通过弹簧4便于让下模仁6使用的时候具有缓冲效果减少与上模仁16直接碰撞产生的损耗,通过气缸15能够给予上模1推力,便于与下模2对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上模1下壁面焊接与下模仁6位置相对应的上模仁16;便于与下模仁6对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下模2上壁面四角均焊接固定杆17,所述上模1下壁面开有与固定杆17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凹槽;便于通过固定杆17与上模1第三凹槽对接,让上模1和下模2对接更加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上模1两侧壁面开有把手安装槽,所述把手安装槽内嵌装把手18;便于人们通过把手18拿取上模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多个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3-6个,多个所述顶杆12的数量为3-6个;用于限制第一凹槽的数量,用于限定顶杆12的数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承载座3下壁面四角处均焊接垫板19,所述垫板19下壁面开有防滑楞;便于承载座3放置更加稳定。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使用的时候将塑胶原料放到下模仁6中,之后人们将门型架13支撑的气缸15驱动端与上模1的支撑架11上壁面相搭接,并且让上模1的多个顶杆12与下模2的第二凹槽位置相对应,下模2的固定杆17与上模1下壁面的第三凹槽对应,上模1的上模仁16与下模仁6位置相对应,便于当气缸15驱动端下压,给予上模1推力,便于与下模2对接,上模仁16与下模仁6对接,便于塑胶环形成,通过下模2上的弹簧4支撑的支座5与下模仁6搭接,便于上模仁16与下模仁6碰撞的时候有缓冲作用,通过下模仁6上的第一支撑杆10支撑的第一移动轮8与第一条形滑轨7相搭接,第一移动轮8与第一条形滑轨7相卡接,便于第一支撑杆10支撑下模仁6,让下模仁6在下降的时候不会左右偏移,同时第一支撑杆10支撑的第一移动轮8也会下落,不会阻碍下模仁6下降,把手18便于人们打开上模1,弹簧4将下模仁6顶起,第一移动轮8也会上升,承载座3下壁面的垫板19便于人们放置本装置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