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歧管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7707发布日期:2018-08-31 21:1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发动机进气歧管,多通过布置在整车前侧的空-空冷却器对进气进行冷却,采用空-空冷却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管路较长,进气压力损失较大,发动机响应较差。对于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需要单独从发动机本体引出一条冷却水路,导致冷却管路复杂,占据车内空间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以一种进气歧管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冷却管路复杂,占据车内空间多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包括:管体和中冷器,其中,所述中冷器包括冷却管组、冷却箱和安装外沿,所述安装外沿与所述冷却管组设置在所述冷却箱的同一个侧面上,所述冷却箱内置于所述管体的腔体中。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通过所述安装外沿与所述进气歧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外沿与所述进气歧管通过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外沿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所述安装外沿对称设置在所述冷却箱的所述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外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栓适配的螺纹孔。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为水冷式中冷器。

可选地,所述冷却管组包括:进水管组和出水管组。

可选地,所述进水管组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组包括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增压器,还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进气歧管,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冷却管组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将中冷器内置于进气歧管中,并采用水冷式中冷器,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进气歧管中的气体进行冷却,在保证气体温度恒定性的同时节省了空间。此外,通过设置额外的冷却管组,不仅能够对进气歧管中的气体进行冷却,还能够对增压器进行冷却,提高了中冷器的利用率,节约了车内的使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气歧管中的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包括:管体1和中冷器2,其中,所述中冷器包括冷却管组21、冷却箱22和安装外沿23,所述安装外沿23与所述冷却管组21设置在所述冷却箱的同一个侧面上,所述冷却箱内置于所述管体1的腔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中冷器通过所述安装外沿23与所述进气歧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中冷器2内置于进气歧管中,在冷去管中气体的同时,节省了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外沿23与所述进气歧管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外沿23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栓适配的螺纹孔231。

采用螺栓连接,装配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外沿23的数量为多个。设置多个安装外沿23,确保安装牢固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外沿23对称设置在所述冷却箱的侧面上。对称设置使中冷器2受力均匀,避免因受力不均导致使用寿命减少。

进一步地,所述中冷器2为水冷式中冷器。利用水恒温性较高的优点,提高进气温度的恒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组21包括:进水管组和出水管组。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组包括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二进水管213,所述出水管组包括第一出水管212和第二出水管21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一出水管212用于对进气歧管中的气体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增压器,还包括如上述的进气歧管,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冷却管组21的第二进水管213和第二出水管214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增压发动机,第二进水管213和第二出水管214用于对增压器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中冷器内置于进气歧管中,并采用水冷式中冷器,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进气歧管中的气体进行冷却,在保证气体温度恒定性的同时节省了空间。此外,通过设置额外的冷却管组,不仅能够对进气歧管中的气体进行冷却,还能够对增压器进行冷却,提高了中冷器的利用率,节约了车内的使用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