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4149发布日期:2019-02-15 20:02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制造过程中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一体机,属于蓄电池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蓄电池的制作过程中,当极群形成后需要对极群进行整形,对折弯的极耳进行切刷,以使极群紧凑、极耳整齐且高度相等,然后将极群置入电池槽后进行焊接。极群的压装质量直接影响蓄电池的容量及充放电性能指标,而传统的将单体极群安插到电池槽中的作业方式要么是操作者手工将极群插入电池槽,要么是借助简单的工具往电池槽中逐一安插极群。这些方法的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需要操作者频繁接触极群,不利于操作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无法保证入槽的质量。因此,需要有专门的设备来对极群进行压紧整平后放入电池槽中。

如申请号CN201310410990.1,名称为“蓄电池铸焊用极群整形下槽机”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蓄电池铸焊用极群整形下槽机。本发明一种结构简单、能对蓄电池极群极耳进行平整排列,且能自动将极群下槽到电池壳内,同时可对极群极耳排的边极耳进行机械向内捏折,并对极耳进行切、削的蓄电池铸焊用极群整形下槽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架以及依次设置在机架上的极群极耳整形装置和极群下槽装置;所述极群极耳整形装置包括极耳平整驱动组件以及若干组平行排列的极耳平整组件;所述极群下槽装置包括箱体、推板气缸、推板以及顶柱。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省工省时、功效高、降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人工作业所造成的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提高电池的成品质量。

此文件虽然对极群的整平、切刷和入槽都是机械操作,但极群在各步骤之间如何运送并没有指出,因此,根据公开文本,无法形成一个连续的自动操作体系。

又有申请号CN201720833563.8,名称为“一种铅酸蓄电池入夹具、切刷、入壳模具循环一体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入夹具、切刷、入壳模具循环一体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链条输送机构和滚轮输送机构一,在链条输送机构的一端和滚轮输送机构一的一端之间还设置有滚轮输送机构二,在链条输送机构另外一端设置有电磁铁翻转板机构一和切刷耳机构,在滚轮输送机构一另外一端设置有电磁铁翻转板机构二和入壳机构,链条输送机构、电磁铁翻转板机构一、切刷耳机构、入壳机构、电磁铁翻转板机构二、滚轮输送机构一和滚轮输送机构二之间呈矩形状排列;所述铅酸蓄电池入夹具、切刷、入壳模具循环一体装置还包括能被电磁铁翻转板机构一和电磁铁翻转板机构二吸附的金属夹具框。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质量且其占用空间小。

上述方案为申请人之间的技术方案,且在上述方案中,对于极群如何入夹具没有涉及,其中的一些操作如将电池壳放到夹具上面等还是需要人工辅助,且整个设备紧凑性不强,还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当前蓄电池极群入槽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一体机,将极群的入夹具、切刷和入槽操作设置为一种能够自动并列进行的流水操作,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人被污染的概率,加快极群入夹具、切刷、入槽的速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一体机,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入夹具机构、整耳机构、切刷耳机构、入槽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旋转机构包括可旋转的旋转座、控制旋转座旋转的电机一、夹具盒,夹具盒为四个以上,分设在旋转座周围且能与旋转座一起旋转;入夹具机构、整耳机构、切刷耳机构和入槽机构依次设置在旋转机构周围,且入夹具机构、整耳机构、切刷耳机构、入槽机构同时分别与旋转机构的一个夹具盒匹配,旋转机构的每个夹具盒通过旋转座的旋转分别依次与入夹具机构、整耳机构、切刷耳机构、入槽机构相匹配。

进一步地,入夹具机构包括转移组件一、转移夹具和转移组件二,转移夹具的中间部位设有旋转组件,旋转组件的外围为两组以上放极群的空位,转移组件一设置在转移夹具一端的空位处,转移组件二设置在转移夹具另一端的空位处靠近与入夹具机构匹配的夹具盒。

进一步地,转移组件一设有垂直气缸一、水平气缸一、以及由垂直气缸一和水平气缸一控制操作的极群夹一。

进一步地,转移组件二设有垂直气缸二、滑动部件一、以及由垂直气缸二和滑动部件一控制操作的极群夹二,极群夹二设置在滑动部件一的下方,垂直气缸二穿过滑动部件一与极群夹二控制连接;滑动部件一包括设置在入夹具机构顶部的横向滑动部件和纵向滑动部件、控制转移组件二进行横向滑动的电机二一、控制转移组件二进行纵向滑动的电机二二。

进一步地,转移夹具设有固定板一和活动板一以形成空位,中间设有水平气缸二,固定板一设置在转移夹具的端部,活动板一通过水平气缸二控制活动以压紧极群;旋转组件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旋转电机,带动转移夹具水平旋转。

进一步地,整耳机构包括整耳座体、设置在整耳座体下方的整耳组件、设置在整耳座体上控制整耳组件上下操作的垂直气缸三、控制整耳组件在水平方向调整极耳的水平气缸三。

进一步地,切刷耳机构包括切刷耳座体、设置在切刷耳座体上的刀筒和刷筒、设置在切刷耳座体控制刀筒和刷筒运转的电机三、设置在刀筒和刷筒两端且与刀筒和刷筒的两端匹配的滑动部件二、控制滑动部件二移动以带动刀筒和刷筒运动的电机四。

进一步地,入槽机构包括设置在与入槽机构匹配的夹具盒旁边的入槽支架、设置在入槽支架的翻转组件一、设置在入槽支架且能在翻转组件一和夹具盒上方来回移动的提升转移组件、设置在夹具盒下方的顶出组件。

进一步地,翻转组件一包括翻转座体、设置在翻转座体且能够翻转的电池槽夹板、设置在翻转座体且控制电池槽夹板翻转的电机五。

进一步地,提升转移组件包括设置在入槽支架顶部的滑动部件三、设置在滑动部件三且控制提升转移组件水平移动的电机六、设置在滑动部件三下方并能跟随滑动部件三一起移动的电池槽夹一、设置在滑动部件三且控制电池槽夹一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四。

进一步地,顶出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的顶出座体、设置在顶出座体内的顶出块、控制顶出组件水平移动的水平气缸六、控制顶出块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六。

进一步地,入槽机构还包括用于运输电池槽的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设置在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的一端的上方用于将电池槽从输送带一转移到输送带二的转移组件三;其中输送带二位于翻转组件一的下方,翻转组件一横跨在输送带二的上方;转移组件三包括电池槽夹二、控制电池槽夹二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五、控制电池槽夹二水平移动的水平气缸五。

进一步地,输送带二上位于翻转组件一下方的位置设置有阻挡出料组件,阻挡出料组件包括设置于输送带二两边的阻挡板、控制阻挡板伸缩的水平气缸四。

进一步地,旋转机构的旋转座设有与夹具盒连通且控制夹具盒翻转的翻转组件二,与翻转组件二连通且控制翻转组件二带动夹具盒翻转的翻转气缸。

进一步地,夹具盒的一端设有固定板二,另一端设有水平气缸七,水平气缸七与固定板二之间设有由水平气缸七推动的活动板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将极群形成后至极耳焊接前的操作设置成全自动的流水操作,在此工序中完全不需要工人接触操作,彻底避免了这段工序中对工人的污染。

2. 采用此实用新型的方式和设备,极群的入夹具、整理极耳、切刷极耳和入槽工序可针对不同的极群同时进行四步操作,大大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且每一步操作都是自动进行,保证了电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旋转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入夹具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入夹具机构的转移夹具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转移组件二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整耳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仰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切刷耳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翻转组件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升转移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顶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入槽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3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 入夹具机构,11. 转移组件一,111. 垂直气缸一,112. 水平气缸一,113.极群夹一,12. 转移夹具,121. 旋转组件,122. 空位,123. 固定板一,124. 活动板一,125. 水平气缸二,13. 转移组件二,131. 垂直气缸二,132. 滑动部件一,1321. 横向滑动部件,1322. 电机二一,1323. 横向导轨,1324. 横向滑块,1325. 纵向滑动部件,1326. 电机二二,1327. 纵向导轨,1328. 纵向滑块,1329. 纵向齿条,1320. 横向齿条,133. 极群夹二,2. 整耳机构,21. 整耳座体,22. 整耳组件,23. 垂直气缸三,3. 切刷耳机构,31. 切刷耳座体,32. 刀筒,33. 刷筒,34. 电机三,35.滑动部件二,351.导轨,352.滑块,353. 链条,36. 电机四,37. 切刷耳上盖,38. 垂直气缸七,4. 入槽机构,41. 入槽支架,42. 翻转组件一,421. 翻转座体,422. 电池槽夹板,423. 电机五,424. 垂直气缸六,43. 提升转移组件,431. 滑动部件三,4311. 水平导轨,4312. 水平滑块,4313. 水平齿条,432. 电机六,433. 电池槽夹一,434. 垂直气缸四,44. 顶出组件,441. 顶出座体,442. 顶出块,443. 水平气缸六,444. 垂直气缸六,45. 输送带一,46. 输送带二,47. 转移组件三,471. 电池槽夹二,472. 垂直气缸五,48. 阻挡出料组件,481. 阻挡板,482. 水平气缸四,5. 旋转机构,51. 旋转座,52. 电机一,53. 夹具盒,531. 固定板二,532. 水平气缸七,533. 活动板二,54. 翻转组件二,55. 翻转气缸,6. 机架,7. 极群,8. 电池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极群是已经经过包膜和极耳折弯操作后的单个极群,如图1所示,一种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一体机,包括机架6和设置在机架6上的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入槽机构4和旋转机构5,入夹具机构1通过机械臂将单个的极群放入夹具并将极群压紧;整耳机构2将极耳整平,使极耳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切刷耳机构3将极耳进行切刷后保证极耳的高度一致,方便焊接时将极耳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焊接成一条线;入槽机构4将极群顶入电池槽中,完成极群的预入槽操作,以使后续进行焊接操作;旋转机构5带动极群进行旋转,使极群在完成上一步操作后进入下一步操作的工位上。在本实施例中,将旋转机构5设置在中间,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入槽机构4分设于旋转机构5的四边,使整个设备结构紧凑,占用的空间压缩到最小,同时,旋转机构5每次旋转90o,同一部件即可在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入槽机构4轮流切换,保证各步操作能稳定进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如图2所示,旋转机构5包括可旋转的旋转座51、控制旋转座51旋转的电机一52、夹具盒53,夹具盒53设置在旋转座51上且能与旋转座51一起旋转,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和入槽机构5依次设置在旋转机构5周围,且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入槽机构4同时分别与旋转机构5的一个夹具盒53匹配,旋转机构5的每个夹具盒53通过旋转座51的旋转分别依次与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入槽机构4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夹具盒53设置为四个,对称布置,入夹具机构1、整耳机构2、切刷耳机构3、入槽机构4同时对与其对应的夹具盒53内的极群进行操作。

旋转机构5的旋转座51设有与夹具盒53连通且控制夹具盒53翻转的翻转组件二54,与翻转组件二54连通且控制翻转组件二54带动夹具盒53翻转的翻转气缸55。旋转座51底部为固定在机架6的固定部分,固定部分上方为可旋转的旋转部分,电机一52设置在旋转部分的下方且与旋转部分电连接,控制旋转部分旋转;旋转部分外周为四个均匀对称布置的框架,每个夹具盒53设置在一个框架内,夹具盒53通过在两侧设置的翻转组件二54固定在框架两侧,并在框架的一侧设有与翻转组件二54电连接的翻转气缸55,翻转气缸55带动翻转组件二54翻转,翻转组件二54又带动夹具盒53翻转。

夹具盒53的一端设有固定板二531,另一端设有水平气缸七532,水平气缸七532与固定板二531之间设有由水平气缸七532推动的活动板二533。活动板二533的两端各设有两个导向孔,两端各两根导柱穿过导向孔后固定在固定板二531上,任意两块板之间的导柱上均套有弹簧。水平气缸七532推动活动板二533压紧夹具盒53内的极群,而当极群入槽后,松开气缸,弹簧推动活动板二531,加大固定板二531与活动板二533以及活动板二533与活动板二533之间的距离,使夹具盒53旋转至入夹具机构1处时机械臂容易将极群放入夹具盒53。

如图3所示,入夹具机构1包括转移组件一11、转移夹具12和转移组件二13,转移夹具12的中间部位设有旋转组件121,旋转组件121的外围为两组以上放极群7的空位122,转移组件一11设置在转移夹具12一端的空位122处,转移组件二13设置在转移夹具12另一端的空位122处靠近与入夹具机构1匹配的夹具盒53。在进行极群7的自动入夹具操作时,转移组件一11将极群7夹入转移夹具12一端的空位,当一端空位全部放满时,转移夹具12旋转,放满极群7的一端靠近夹具盒53,转移组件二13将转移夹具12内的极群7转移到夹具盒53,而同时转移组件一11再将单个的极群7加入夹具盒53另一端的空位122内,如此反复,完成极群7的自动入夹具操作。

如图3和图4所示,转移组件一11设有垂直气缸一111、水平气缸一112、以及由垂直气缸一111和水平气缸一112控制操作的极群夹一113。在本实施例中,转移组件一11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转移夹具12的两侧,分别将转移夹具12两侧的极群7放入转移夹具12中,加快极群7入夹具的速度。每个转移组件一11各设有一个垂直气缸一111控制其相应的极群夹一113上下运动,而两个转移组件一11共用一个水平气缸一112同步控制两个极群夹一113同时进行左右移动,使两个极群夹一113先后将极群7放入转移夹具12,保证操作能够稳定进行。

如图3和图6所示,转移组件二13设有垂直气缸二131、滑动部件一132、以及由垂直气缸二131和滑动部件一132控制操作的极群夹二133,极群夹二133设置在滑动部件一132的下方,垂直气缸二131穿过滑动部件一132与极群夹二133控制连接;滑动部件一132包括设置在入夹具机构1顶部的横向滑动部件1321和纵向滑动部件1325、控制转移组件二13进行横向滑动的电机二一1322、控制转移组件二13进行纵向滑动的电机二二1326。纵向滑动部件1325包括两根纵向导轨1327、设置在两根纵向导轨1327上方且能沿纵向导轨1327的两端来回滑动的纵向滑块1328,设置在纵向导轨1327上引导电机二二1326运动的纵向齿条1329,电机二二1326沿纵向齿条1329控制纵向滑块1328沿纵向导轨1327来回滑动;横向滑动部件1321包括设置在纵向滑块1328上的横向导轨1323、设置在横向导轨1323上方且能沿横向导轨1323来回滑动的横向滑块1324,设置在纵向滑块1328上与横向导轨1323平行以引导电机二一1322运动的横向齿条1320,电机二一1322沿横向齿条1320控制横向滑块1324沿横向导轨1323来回滑动;垂直气缸二131和电机二一1322均设置在横向滑块1324上并与横向滑块1324一起滑动,电机二二1326设置在纵向滑块1328上且与纵向滑块1328一起滑动。

转移组件二13上还设有拖链以保护电缆。

如图5所示,转移夹具12设有固定板一123和活动板一124以形成空位122,中间设有水平气缸二125,固定板一123设置在转移夹具12的端部,活动板一124通过水平气缸二125控制活动以压紧极群7;旋转组件121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旋转电机(图中未示出)带动转移夹具12水平旋转。活动板一124的两端各开有两个导向孔,一共四根导柱分别穿过活动板一124的一个导向孔后固定在固定板一123,板与板之间的导柱上均穿有弹簧,水平气缸二125从中间推动活动板一124以将极群7压紧,当松开水平气缸二125后弹簧又能把活动板一124推开以方便极群7放入。且在活动板一124和固定板一125的中间都开有凹槽或空槽,以提供极群夹二133将极群7从转移夹具12转移到夹具盒53时极群夹二133插入所需要的空间。本实施例中转移夹具12在两端设置空位122,每次完成极群7的放入或取出操作时旋转电机带动转移夹具12旋转180度后重复极群7操作。

如图7和图8所示,整耳机构2包括整耳座体21、设置在整耳座体21下方的整耳组件22、设置在整耳座体21上控制整耳组件22上下操作的垂直气缸三23、控制整耳组件22在水平方向调整极耳的水平气缸三(图中未示出)。当整理极耳时,垂直气缸三23将整耳座体21下降,整耳组件22下表面靠近极群7上表面,极耳嵌入整耳组件22的空隙内,水平气缸三调整整耳组件22将极耳的正负极分别调整到一条直线上,完成极耳的整平操作。

如图9所示,切刷耳机构3包括切刷耳座体31、设置在切刷耳座体31上的刀筒32和刷筒33、设置在切刷耳座体31控制刀筒32和刷筒33运转的电机三34、设置在刀筒32和刷筒33两端且与刀筒32和刷筒33的两端匹配的滑动部件二35、控制滑动部件二35移动以带动刀筒32和刷筒33运动的电机四36。滑动部件二35包括设置在刀筒32和刷筒33两端的导轨351、与刀筒32和刷筒33两端固定连接并带动刀筒32和刷筒33在导轨351上移动的滑块352,还包括设置在一条导轨351上方的链条353,链条353的一端与电机三34连接,电机三34转动时带动链条353移动,通过链条353带动滑块352移动。

切刷耳机构3还包括设置在切刷耳座体31上方的切刷耳上盖37,以及控制切刷耳上盖37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七38,当切刷耳座体31移动至夹具盒53下方对极耳进行切刷时,垂直气缸七38将切刷耳上盖37下降盖住切刷耳座体31,避免切刷极耳时金属屑飞溅,切刷完成后垂直气缸七38将切刷耳上盖37上升,以使旋转机构5旋转。

入槽机构4包括设置在与入槽机构4匹配的夹具盒53旁边的入槽支架41、设置在入槽支架41的翻转组件一42、设置在入槽支架41且能在翻转组件一42和夹具盒53上方来回移动的提升转移组件43、设置在夹具盒53下方的顶出组件44。翻转组件一42将电池槽8翻转后提升转移组件43将翻转后的电池槽8送到夹具盒53的上方,夹具盒53下方的顶出组件44将夹具盒53内的极群7顶入电池槽8,完成极群7的入槽操作。

如图10所示,翻转组件一42包括翻转座体421、设置在翻转座体421且能够翻转的电池槽夹板422、设置在翻转座体421且控制电池槽夹板422翻转的电机五423,还包括设置在翻转座体421上方并控制整个翻转组件一42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六424。其中翻转座体421为四方形,电池槽夹板422有两块,分别设置在翻转座体421相对的两个内侧,电池槽8通过电池槽夹板422夹住两侧进行翻转,电机五423设置在翻转座体的外侧且与电池槽夹板422电连接,控制电池槽夹板422翻转进一步带动电池槽8翻转。垂直气缸六424通过设置在翻转座体421上方的平板固定在入槽支架41上,控制整个翻转组件一42沿入槽支架41上下移动,移至下方时使电池槽夹板422将电池槽8夹住,移至上方时使电池槽8能从翻转组件一42通过。

如图11所示,提升转移组件43包括设置在入槽支架41顶部的滑动部件三431、设置在滑动部件三431且控制提升转移组件43水平移动的电机六432、设置在滑动部件三431下方并能跟随滑动部件三431一起移动的电池槽夹一433、设置在滑动部件三431且控制电池槽夹一433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四434。电池槽夹一433用于将翻转后的电池槽8送至夹具盒53的上方以及将极群8入槽后的电池从夹具盒53上移至翻转组件一42。

滑动部件三431包括设置在入槽支架41顶部两侧的水平导轨4311、横跨在水平导轨4311上方且能沿水平导轨4311移动的水平滑块4312、设置在一侧的水平导轨4311旁且与水平导轨4311平行的水平齿条4313,电机六432设置在水平滑块4312可沿水平齿条4313滑动同时带动水平滑块4312沿水平导轨4311移动,电池槽夹一433设置在水平滑块4312下方并能跟随水平滑块4312一起移动。

如图12所示,顶出组件44包括设置在机架6的顶出座体441、设置在顶出座体内441的顶出块442、设置在顶出座体441的一侧控制顶出组件44水平移动的水平气缸六443、设置在顶出块442的下方控制顶出块442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六444。

如图13和图14所示,入槽机构还包括用于运输电池槽8的输送带一45和输送带二46、设置在输送带一45和输送带二46的一端的上方用于将电池槽8从输送带一45转移到输送带二46的转移组件三47;其中输送带二46位于翻转组件一42的下方,翻转组件一42横跨在输送带二46的上方;转移组件三47包括电池槽夹二471、控制电池槽夹二471上下移动的垂直气缸五472、控制电池槽夹二471水平移动的水平气缸五(图中未示出)。其中输送带一45和输送带二46的运行方向相反,电池槽8由输送带一45从一端送至靠近转移组件三47的一端,当到达转移转移组件三47的下方时,转移组件三47将电池槽8从输送带一45转移到输送带二46,再由输送带二46运送至翻转组件一42处。

如图15所示,输送带二46上位于翻转组件一42下方的位置设置有阻挡出料组件48,阻挡出料组件48包括设置于输送带二46两边的阻挡板481、控制阻挡板481伸缩的水平气缸四482。当空的电池槽8在输送带二46运行至阻挡出料组件48处时,水平气缸四482控制阻挡板481伸出,将电池槽8挡住,以便翻转组件一42的电池槽夹板422能将电池槽8夹住。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组件一42与输送带前进方向垂直的两边高于与其垂直的两边,以便必要时电池槽8能够从翻转座体421下通过。

上述实施例中极群自动入夹具、切刷、入槽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利用机械臂将单个极群放入一个转移夹具中,并在转移夹具中将极群压紧后利用机械臂将极群转移到夹具盒中;这一步中,在转移夹具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机械臂,加快了将极群入转移夹具的速度,同时两个机械臂共用一个横向移动的气缸进行同步操作,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第二步,将放满极群的夹具盒自动转移到第二步的操作工位,对夹具盒内的极群再一次压紧,并将极耳整平,使正负极耳分别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步,将整耳后的夹具盒自动转移到第三步的操作工位后翻转夹具盒,对极群进行切刷耳操作;这一步中,采用刀筒和刷筒在极群下方移动的方式切刷极耳,避免切刷后的金属碎屑掉入极群内部,同时,保证在每步操作中夹具盒保持静止,无需移动位置,因而有利于自动化操作的实现;第四步,将翻转后的夹具盒自动转移到第四步的操作工位,并用机械臂将电池槽放到夹具盒的上方,自动将极群顶入电池槽后将电池转移,已经卸下极群的夹角盒再次自动转移到第一步的操作工位,翻转以再次接受第一步操作;且上述四步操作在不同的工位上可同时进行。

第一步中,转移夹具采用设有两套以上空位的形式,可绕中心旋转,极群放入转移夹具的一套空位后将转移夹具旋转,使放满极群的一端靠近夹具盒,利用机械臂将极群从转移夹具转移到夹具盒中;而在转移夹具另一处的空位继续放入极群。采用两套空位将极群转移至夹具盒,提高了极群转移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

第四步中,电池槽采样正面朝上的方式通过输送带进行输送,利用一个翻转组件将输送带上的电池槽翻转后,机械臂将翻转后的电池槽放到夹具盒的上方,极群入槽后机械臂再将电池送到翻转组件,翻转组件将电池再次翻转后电池回到输送带运出。

可见,实施例中将旋转机构设置成具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夹具盒的结构,且将入夹具机构、整耳机构、切刷耳机构、入槽机构分设与旋转机构的四边,各与一个夹具盒匹配,使整个设备结构紧凑,占用的空间压缩到最小,同时,旋转机构每次旋转90o,同一夹具盒即可在入夹具机构、整耳机构、切刷耳机构、入槽机构轮流切换,保证各步操作能稳定进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