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文档序号:6806358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制造带凹槽栅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此方法无需凹槽腐蚀和/或腐蚀工艺而能减少短沟道效应。
多年来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的制造技术已迅速发展,集成电路结构元件的最少尺寸已减少约10%。预计这种趋势在九十年代会持续下去。为提高器件性能和集成度,MOSFET的尺寸(栅长度Lg或沟道长度)已经从Lg<1μm的亚微米范围减少到Lg<0.35μm的深亚微米范围。然而,由于MOSFET的尺寸减少到亚微米的范围,要想随着电场的降低而能与短沟道效应、热载流子效应和器件的全特性很好地配合是困难的。
按照模拟律,已使器件工作速度提高,但却出现器件可靠性问题。对所设置电压大小的限制不是因短沟道效应,例如简单的穿通电压引起,而是因沟道内电场增加使能量载流子(energy carrier)增加(或者温度增加,E=3/2KT)从而使器件可靠性降低造成。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MOSFET的研究已集中在器件受比例换算的限制和比例换算受器件可靠性的限制。而且已研究了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由于提高器件的可靠性而可以减轻比例换算的限制。按照KITEREVIEW,Vol.19 No.5 PP402~413,该器件在栅极电压Vg=0V时由于短沟道效应而不能完全断路。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有这样一种结构,为了克服短沟道效应的限制,它的沟道区不形成在与源/漏区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在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Vol.30,No.6,1983中的“MOSFET Wilh Drain Separated form Channel Implanted Region(DSC)”一文中EIJITAKEDA等人披露了这种结构。
图3A~图3G示出制造带DSC(漏区与沟道分离)的MOSFET的步骤。
首先,在第一电导类型的硅基片1上形成底氧化层2和氮化层3。此氮化层被刻出图形以界定有源区,离子注入第一导电类型的杂质以界定沟道终止区的杂质区。
随后完成硅的局部氧化(LOCOS)工艺,以形成场氧化层10,然后除去氮化层3。通过将高剂量的第二导电类型杂质离子注入以形成源/漏区7,如图3B所示。
现在参照图3C,用光刻胶膜50和底氧化层2做掩模腐蚀硅基片1形成一凹沟。再离子注入第一导电类型杂质以形成一种沟道区5位于源/漏区7之下的结构,如图3D所示。
如图3E~图3G所示,在除去光刻胶膜50和底氧化层2并形成栅氧化层20之后,借助掩模在源/漏区7中形成接触孔。淀积多晶硅层6并形成层间绝缘层31。为漏区7提供一导电层9并用作引线电极,从而获得一完整的DSC-MOSFET,如图3G所示。
用上述工艺制成的DSC-MOSFET,由于将沟道区5挖得比源/漏区7更深,以便在比栅极更高的位置处设置源/漏结,所以有很好的短沟道特性。然而,用现有工艺技术制造的这种DSC-MOSFET存在着干腐蚀硅基片的技术困难,还存在因基片表面损伤使跨导降低造成器件工作特性恶化的问题。
此外,由于杂质未完全注入到区域“d”,即沟道区5和源/漏区7之间的分离区,载流子迁移率减少,最终降低了电源驱动能力。
本发明试图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解决干法腐蚀基片的困难和形成与源/漏区分离的沟道区,提供一种制造能完全满足可靠性和特性要求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硅基片上形成一过渡层和一抗氧化层,同时界定沟道区和场区;
通过氧化工艺形成场氧化层;
去除过渡层、抗氧化层和场氧化物层以形成凹形沟道区;
形成栅绝缘层和栅材料层并使该栅材料层构成图形;和形成源/漏区和场氧化层区。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一种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硅基片上形成第一过渡层和第一抗氧化层以同时限定沟道区和场区;
通过第一氧化工序形成第一场氧化物层;
去除第一过渡层、第一抗氧化层和第一场氧化层以形成一凹形沟道区;
形成第二过渡层和第二抗氧化层,并去除在场区中的第二抗氧化层;
通过第二氧化工序形成第二场氧化层;
形成栅绝缘层和栅材料层,并使栅材料层构成图形;和形成源/漏区。


图1A~1H描绘出按照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步骤;
图2A~2F描绘出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步骤;
图3A~3G描绘出按常规方法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步骤。
现在参照附图详细讨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A~1H是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制造其沟道与源/漏区分离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步骤。
现在参看图1A,第一步是同时限定一沟道区a和场区c。首先,在予定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基片1上,形成底氧化物层2(过渡层)和氨化物层3(抗氧化层)。同时界定出沟道区a和场区c并离子注入与基片的导电类型相同的高剂量杂质。
这时将在区域“b”中形成源/漏区。第一步是在第一步所界定的沟道区和场区上通过实施硅的局部氧化(LOCOS)工艺来形成沟道终止区的杂质区4和场氧化层10(图1B)。
第三步是形成沟道区5。在完全清除底氧化层2、氮化层3和场氧化层10之后,在整个基片上形成栅氧化层20并离子注入与基片的导电率型相同的高剂量杂质以控制阈值电压。形成凹形沟道区5,如图1C所示。
本发明的上述工艺不包括用以界定常规沟道区(图3A~3G)并因干法腐蚀基片而导致表面损伤的附加工艺。而且控制阈值电压的杂质在本发明中是离子注入到整个基片,所以在沟道和源/漏区之间的分离区中载流子迁移率和跨导不降低。
第四步是在凹形沟道区5上形成多晶硅栅极6(图1D)。
第五步是形成化学气相淀积(CVD)氧化物层30以使多晶硅栅极层与将在下面工艺中形成的金属层绝缘。在本发明中,淀积一层使器件平面化的光刻胶膜(未示出),然后实施深腐蚀工艺,以形成落差覆盖范围好的CVD氧化层30,如图1E所示。此工序如果必要可以省略。
第六步是形成源/漏区7和与基片1有相同导电类型的高剂量杂质区8,参看图1F和1G。通过在用光刻胶膜51的图形做掩模腐蚀CVD氧化层30之后注入与基片1不同导电类型的高剂量杂质形成源/漏区7。用光刻胶膜52的图形成上述的杂质区8,所注入的杂质与基片1有相同的导电类型。用深腐蚀工艺和源/漏区7及杂质区8的构型同时界定出用字母“e”所指示的场氧化层区,而且其大小可以调整和控制。
此窄场区e可使电气元件相互绝缘。最后给层间绝缘层31开孔并在接触孔埋置金属而设置导电层9,至此,完全形成如图1H所示的其漏极与沟道区分离的(DSC)的MOSFET。
现在参看与图1A~1H各图相应的图2A~2F来说明其漏极与沟道区分离的MOSFET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相同的说明将省略。此第二实施例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比可以显著减轻场氧化层的鸟咀状构形,并保持器件的最初的平面性。
像第一优选实施例那样,使位于第一底氧化层2上第一氮化层3形成图形以界定有源区a和场区c(图2A)。通过进行局部氧化(LOCOS)而无需离子注入形成第一场氧化层10(图2B)。
接着在清除第一底氧化层2、氮化层3和场氧化层10之后,在第二底氧化层2′上面在有源区上形成第二氮化层3′,并为沟道终止区离子注入进杂质以形成图2C的结构。
在通过上述工艺界定的场区上实施第二LOCOS工艺以形成与基片1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沟道终止区的杂质区4,而且第二场氧化层10′没有鸟咀构形。
现在参看图2E,在清除第二氮化层3′和底氧化物层2′之后,形成栅极氧化层20。将与基片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杂质离子注入到整个基片1以控制阈值电压。
在上述结构上实施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六步和布线工艺以形成其源/漏区7与凹型沟道区5分离的MOSFET,如图2F所示。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沟道区和场区被同时界定,使用LOCOS形成其凹形沟道区与漏区分离的MOSFET,从而避免了因腐蚀硅基片而引起的表面损伤。用以控制阈值电压的杂质注入整个沟道区以防止与漏区分离的沟道区中载流子迁移率和跨导降低。
而且本发明可促进器件平面化并能控制各区的尺寸。因此本发明能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特性,达到按比例缩小MOSFET的基本目标。
权利要求
1.一种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硅基片上形成过渡层和抗氧化层以同时界定沟道区和场区;通过氧化工序形成场氧化层;清除所说的过渡层、抗氧化层和场氧化层以形成凹形沟道区;形成栅绝缘层和栅材料层并使所说的栅材料层构成图形;和形成源/漏区和场氧化层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形成所说的场氧化层区的步骤还包括用以使器件平面化的深腐蚀工艺。
3.一种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硅基片上形成第一过渡层和第一抗氧化层以同时界定沟道区和场区;通过第一氧化工序形成第一场氧化层;清除所说的第一过渡层、第一抗氧化层和第一场氧化层以形成凹形沟道区;形成第二过渡层和第二抗氧化层并清除在场区中的第二抗氧化层;通过第二氧化工序形成第二场氧化层;形成栅绝缘层和栅材料层并使所说的栅材料层构成图形;和形成源/漏区。
全文摘要
在此披露了一种制造其漏极与沟道区分离(DSC结构)的凹槽栅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以满足在深亚微米技术中提出的器件的可靠性和性能等所有要求。按照本发明,同时界定沟道区和场区,使用LOCOS形成其凹形沟道区与漏区分离的MOSFET,从而避免了因腐蚀硅基片引起的表面损伤。将控制阈值电压的杂质注入整个沟道区以防止与漏区分离的沟道区中载流子迁移率和跨导的减少。
文档编号H01L21/336GK1101457SQ9410427
公开日1995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94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1993年3月10日
发明者韩晶昱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