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针收纳装置以及墨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7610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墨斗针收纳装置以及墨斗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统木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斗针收纳装置以及墨斗。



背景技术: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因为其使用时操作简、划线灵活可靠、价格便宜等优点,故而深得传统木匠们的喜爱。墨斗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

1、做长直线。将濡墨后的墨线一端固定,拉出墨线牵制拉紧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弹下即可;

2、墨仓蓄墨,配合墨签和拐尺用以画短直线或者做记号。

3、画竖直线。

通常在使用墨斗时,需要木匠们将线锥拉出,通过安装在线锥底部的定位针将整个线锥固定。但是,在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墨斗线锥定位针无法进行收纳,极易造成定位针的损坏,或是造成操作人员的误伤,进而影响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斗针收纳装置以及墨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墨斗线锥定位针收纳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墨斗针收纳装置,包括线锥外壳、定位针底座、螺旋弹簧、定位针和第一开关;所述线锥外壳的前端上设置有所述定位针出口,所述定位针底座设置于所述线锥外壳的内腔;所述定位针与所述螺旋弹簧设置于所述定位针底座的前端,且所述螺旋弹簧环绕于所述定位针的外侧;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定位针底座;所述第一开关能够推动所述定位针底座沿所述线锥外壳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线锥外壳的前端侧壁设置有长条状的第一凹槽,且该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线锥外壳的内腔处。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第一凹槽形成了放置定位针的空间,同时作为定位针移动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所述线锥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圆台,且所述圆台的小端远离于所述线锥外壳。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圆台状的线锥外壳与定位针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相配合,使得定位针的出针与回针更方便,同时使得线锥外壳的形状更趋向于美观。

进一步,所述线锥外壳与所述定位针底座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更换线锥外壳与定位针底座。

进一步,所述线锥外壳与所述定位针底座之间为滑动连接。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线锥外壳作为滑动连接的滑轨,定位针底座为滑块,定位针底座与线锥外壳之间为面接触,且定位针底座能够沿线锥外壳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定位针的出针与回针运动。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连接所述线锥外壳。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一方面,第二开关用于锁紧螺旋弹簧,同时使得螺旋弹簧产生弹性形变,完成而后的回针运动。另一方面,第二开关还起到了一定的限位作用。

进一步,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线锥外壳之间卡接。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卡接是一种可拆卸连接,不仅安装快捷方便,而且便于拆卸、维护。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关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的上表面均设置有凹凸纹理。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凹凸纹理增加了第一开关和/或第二开关上表面的粗糙度,增加了手指与开关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了操作人员的手指与开关之间打滑程度,进而保证了施工的流畅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关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操作人员的手指。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一方面,第二凹槽用于放置操作人员的手指。另一方面,第二凹槽增加了指腹与第一开关之间的阻力,改善了指腹与第一开关的接触面打滑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墨斗,包括墨斗本体和上述墨斗针收纳装置;所述墨斗针收纳装置设置于所述墨斗本体墨线出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墨斗针收纳装置包括线锥外壳、定位针底座、螺旋弹簧、定位针和第一开关;线锥外壳的前端上设置有定位针出口,定位针底座设置于线锥外壳的内腔;定位针与螺旋弹簧设置于定位针底座的前端,且螺旋弹簧环绕于定位针的外侧;第一开关连接定位针底座;第一开关能够推动定位针底座沿线锥外壳长度方向移动。

该墨斗针收纳装置为定位针提供了一个保护壳,便于定位针的收纳,降低了定位针在使用时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同时能够避免操作人员被定位针误伤;第一开关能够推动定位针底座沿线锥外壳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出针与回针的功能效果;环绕于定位针外侧的螺旋弹簧为回针提供了复位弹力,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将该墨斗针收纳装置连接于墨斗本体,提高了墨斗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斗针收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线锥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定位针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线锥外壳;20-定位针底座;30-螺旋弹簧;40-定位针;50-第一开关;60-第二开关;70-凹凸纹理;80-卡环;101-定位针出口;102-内腔;103-第一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斗针收纳装置,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斗针收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线锥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定位针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一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二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墨斗针收纳装置的主要结构包括线锥外壳10、定位针底座20、螺旋弹簧30、定位针40和第一开关50;线锥外壳10的前端上设置有定位针出口101,定位针底座20设置于线锥外壳10的内腔102中;定位针40与螺旋弹簧30设置于定位针底座20的前端,且螺旋弹簧30环绕于定位针40的外侧;第一开关50连接定位针底座20;第一开关50能够推动定位针底座20沿线锥外壳10长度方向移动。

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墨斗时,需要木匠们将线锥拉出,通过安装在线锥底部的定位针将整个线锥固定。但是,在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墨斗线锥定位针无法进行收纳,极易造成定位针的损坏,或是造成操作人员的误伤,进而影响工期。另外,传统的墨斗针头和针是固定在一起的,针锋完全暴露在外面,容易造成装置的损伤,且在单人操作时,极易误伤操作人员。

本实施例中的墨斗针收纳装置主要包括线锥外壳10、定位针底座20、螺旋弹簧30、定位针40和第一开关50;定位针40设置于定位针底座20前端,且其外侧环绕螺旋弹簧30;定位针底座20置于线锥外壳10的内腔102中,第一开关50能够推动定位针底座20沿线锥外壳10长度方向移动。

首先,线锥外壳10作为该墨斗针收纳装置的外壳,提供一个独立空间用于放置定位针40,以实现定位针40的收纳。其中,线锥外壳10呈柱状,便于操作人员手持,增加了操作人员施工时手部的舒适感,减小了因设有棱角而造成操作人员的误伤;同时,柱状的线锥外壳10增加了该装置的美观度。另外,在线锥外壳10的前端设置有定位针出口101,便于定位针40的出针与回针。该出口表面光滑、无棱角,减小了与定位针40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定位针40的运动更流畅。

其次,在线锥外壳10的内腔102中放置有定位针底座20,作为安装定位针40的载体,第一开关50连接于定位针底座20的上表面,能够推动定位针底座20沿线锥外壳10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实现了定位针40的运动。

再次,在定位针40的外侧环绕有螺旋弹簧30,用于为定位针40的运动提供弹力负荷,通过螺旋弹簧30的弹力作用简化了定位针40的在收纳装置内的运动,将纯手动改为半自动,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误伤的风险,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性,而且简化了工序,缩短了工作时间。其中,螺旋弹簧30不仅制造容易,结构紧凑,而且其柔软性能好,能量利率高,同时具有精密的调节性能。

最后,定位针40与线锥外壳10是独立存在的,在使用时利用第一开关50将其推出,使用后通过螺旋弹簧30的弹力作用将其收回至线锥外壳10的内腔102。此种装置,不仅保护了定位针40,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定位针40的使用寿命,而且更好的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2所示,进一步地,线锥外壳10的前端侧壁设置有长条状的第一凹槽103,且该第一凹槽103延伸至线锥外壳10的内腔102处。具体的,长条状的第一凹槽103与定位针出口101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长条状的第一凹槽103形成了放置定位针40的空间,同时作为定位针40运动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2所示,进一步地,线锥外壳10的前端设置有圆台,且圆台的小端远离于线锥外壳10。

类似地,线锥外壳10的前端设置为圆锥状。

类似地,线锥外壳10的前端设置为圆柱体状。

在本实施例中,线锥外壳10的前端设置有圆台,其外形与定位针40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相配合,使得定位针40的出针与回针更方便,同时使得线锥外壳10的形状更趋向于美观。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1~3所示,进一步地,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更换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

具体的,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在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相接触的位置均设置螺纹孔,通过螺钉直接拧入固定,安装、拆卸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螺纹连接时,需要布置螺纹组。布置螺纹组时,为保证该装置的性能稳定性,以及方便加工、装配,需要确定开设螺纹孔的数量与开设螺纹孔的位置,通过应力计算使得各个螺钉受力均匀且受力较小;螺纹孔的数量不宜过多,且应当均匀分布。螺钉应该选择树脂螺钉,易成型、易加工,且强度比金属低,对线锥外壳10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类似地,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之间采用卡扣连接。在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相接触的位置设置卡环80,对应的,在定位针底座20上设置卡勾。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3所示,进一步地,线锥外壳10与定位针底座20之间为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线锥外壳10作为滑动连接的滑轨,定位针底座20为滑块,定位针底座20与线锥外壳10之间为面接触,且定位针底座20能够沿线锥外壳10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定位针40的出针与回针运动。第一开关50连接于定位针底座20,便于推动定位针底座20移动。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5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开关60;第二开关60连接线锥外壳10。其中,第二开关60与线锥外壳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便于两者的安装、拆卸、维护与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60位于第一开关50的前端下方,连接于线锥外壳10。当定位针40完成出针运动后,因其外侧设置有螺旋弹簧30,为通过该螺旋弹簧30的弹力实现回针运动。故而,在线锥外壳10中部靠前的位置设置一个第二开关60,用于锁紧螺旋弹簧30,同时使得螺旋弹簧30产生弹性形变,完成而后的回针运动。另外,第二开关60还起到了一定的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5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开关60与线锥外壳10之间卡接。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是一种可拆卸连接,不仅安装快捷方便,而且便于拆卸、维护。

具体的,第二开关60与线锥外壳10之间采用环形卡接结构。在第二开关60的边缘处设置卡环80,对应的,在线锥外壳10与第二开关60边缘相接触的位置设置卡勾。

类似地,第二开关60与线锥外壳10之间采用悬臂卡接结构。在第二开关60边缘处开设凹槽,对应的,在线锥外壳10与第二开关60边缘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悬臂,且在该悬臂的末端设置沿其悬臂相反方向延伸的卡勾。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5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开关50和/或第二开关60的上表面均设置有凹凸纹理70。其中,凹凸纹理70设置为相互平行的、凹凸彼此间隔的、沿第一开关50和/或第二开关60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类似地,第一开关50和/或第二开关60的上表面设置为光滑的平面。

类似地,第一开关50和/或第二开关60的上表面设置为光滑的曲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50和/或第二开关60上表面设置凹凸纹理70,增加了其上表面的粗糙度。当操作人员手指的指腹与第一开关50和/或第二开关60的上表面接触时,增加了手指与开关之间的摩擦阻力,降低了手指与开关之间打滑程度,进而保证了施工的流畅性。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5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开关5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用于放置操作人员的手指。

类似地,第一开关50的上表面设置为水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50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手指的指腹可贴合的第二凹槽,且第一开关50的前端微微向上翘起,形成一定的弧度。当操作人员的大拇指置于该第二凹槽内,大拇指对第一开关50施加载荷,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第一开关50也会对大拇指加以相反的作用力。此时,前端带有弧度的位置是主要产生作用力的位置。同时,第二凹槽增加了指腹与第一开关50之间的阻力,改善了指腹与第一开关50的接触面打滑的现象。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墨斗,包括墨斗本体和上述墨斗针收纳装置;墨斗针收纳装置设置于墨斗本体墨线出口处。

其中,墨斗针收纳装置与墨斗为可拆卸连接,使用时能够将两者分离。设置有墨斗针收纳装置的墨斗其安全性得以提高,不仅降低了墨斗在使用过程中或是在存放时对于定位针40的损伤,同时降低了定位针40对操作人员的误伤,保障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而对其施工有一定的保障,满足了操作人员的现实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