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893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在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两侧部设有从侧面支承乘员的侧靠垫的车辆用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后排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两侧部设有从侧面支承乘员的侧靠垫,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通过侧靠垫的形变来吸收外力从而保护乘员(保护乘员的作用可参见cn102405153b)。对于这样的具有侧靠垫的车辆用座椅的结构,已知如下构造:在侧靠垫的下部设置第1安装部,以用于将该侧靠垫与车辆用座椅的坐垫或下部车身连接,在侧靠垫的上部设置第2安装部,以用于将该侧靠垫连接于侧部车身。而且,为了避免侧靠垫绕纵轴在横向上转动,在侧靠垫的下部且与第1安装部不同的位置设有转动限制部(参照专利文献1:wo2015/111561a1)。

另外,还已知如下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在侧靠垫的金属管骨架的靠近车门开口的中间位置设置中间固定构件,通过将该中间固定构件卡入到设于车身内侧钣金上的卡板(中间锁定构件),使得侧靠垫的受力更均衡,从而降低了侧靠垫的晃动(参照专利文献2:cn103921701a)。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5/111561a1

专利文献2:cn103921701a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上述侧靠垫面积较大,转动限制部设置于下部时受力不均,且上下的第1、第2安装部、转动限制部的固定点均位于侧靠垫的偏向座椅的一侧,受力不均匀,侧靠垫外缘与车门开口之间的间隙较大,避免侧靠垫转动的效果有限,在正常行驶时仍可能产生晃动及噪音。另外,对于专利文献2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需在车身上设置额外的部件,会增加车身制造难度,降低车内空间自由度,并且,在将侧靠垫的后骨架卡入后,装拆不便,且管状骨架通常为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与刚性卡板固定时仍可能发生晃动及噪音。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结构,通过将侧靠垫的外缘连接至车门开口的密封胶条,能够避免侧靠垫绕纵轴转动而产生晃动,同时由于利用了现有的密封胶条的结构及其减震作用,不必在车身上增加额外的部件,空间自由度大,结构装拆简单,成本低,且固定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结构,上述车辆具有:设置在车身侧面并由车门开闭的车门开口、安装在上述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密封胶条、及设置在车室内且靠近上述车门开口的车辆用座椅,上述车辆用座椅在其座椅靠背与上述车门开口之间具有侧靠垫,在上述侧靠垫的下部设有将上述侧靠垫与车身架固定的下安装部,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侧靠垫的靠近上述车门开口一侧的外缘上设有至少一个与安装于上述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的密封胶条相连接的连接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优选为,在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上述侧靠垫的上述连接件为在上述侧靠垫的靠近上述车门开口一侧的外缘上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卡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优选为,在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上述卡钩的前端与上述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一同卡入在形成于上述密封胶条上的缝隙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优选为,在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上述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通过局部向车身外侧突出而形成凸部,上述卡钩的前端嵌入上述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上述凸部而与上述内侧周缘一同卡入在上述密封胶条的上述缝隙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优选为,在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上述卡钩的前端的外侧面与上述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上述凸部的内表面贴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优选为,在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在上述侧靠垫的上部还设有与上述车身架固定的上安装部,上述上安装部和上述下安装部均设置在上述侧靠垫的靠近上述车辆用座椅一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侧靠垫通常通过上下端的安装部而固定于车身上,并通过内部的支承柱支承于座椅旁的车身上,但由于侧靠垫面积较大,上下端的安装部在纵向上进行了固定,而在宽度方向上由支承柱主要防止侧靠垫向后方移动,当侧靠垫受力不均时,仍容易在横向上发生向前晃动的问题,并由此导致噪音的产生。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将侧靠垫的靠近车门开口的外缘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密封胶条相连接。由于侧靠垫的下安装部与车门开口侧的外缘分别位于侧靠垫的纵轴的两侧,且将车门开口侧的外缘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密封胶条相连接,使得侧靠垫左右两侧均得到支承,能够避免产生晃动。并且,由于密封胶条具有一定的弹性及缓冲减震作用,故将侧靠垫连接至密封胶条,有助于减少由震动产生的侧靠垫晃动及由此产生的噪音。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在连接件为卡钩的情况下,结构简单,形状自由度大,同时由于侧靠垫本身具有碰撞时通过形变吸收外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形变空间,因此将卡钩设置在侧靠垫的靠近车门开口一侧的外缘上,对不同的车门开口后侧形状及间隙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相较于其他连接结构能够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并且,由于卡钩与侧靠垫由相同的塑料材料制成,能够一体成型,因此无需如专利文献2那样额外设置金属管骨架,从而简化制造和安装,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利用密封胶条原有的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相连接的缝隙,不会增加其他复杂部件,装拆简便,同时由于密封胶条具有一定弹性,所以此种连接方式可以容纳尺寸上的公差间隙,同时也能够利用密封胶条自身的缓冲减震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通过使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局部向车身外侧突出而形成凸部,使卡钩与凸部对应并一同卡入到密封胶条的缝隙内。由于设置有凸部,使卡钩嵌入到凸部的凹槽内,能够限制卡钩的上下方向过大的移动,同时使卡钩的前端内侧面与内侧周缘内侧面大致平齐(包括完全平齐),卡入到密封胶条后受力主要作用于卡钩的上下两侧的内侧周缘,而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为金属制且强度高,能够起到保护塑料材质卡钩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通过使卡钩的前端外侧面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凸部的内表面贴合,而减少了二者间的间隙,在与密封胶条卡接时固定紧密,从而增强连接效果,避免因间隙较大而产生晃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由于侧靠垫为竖长形,上下两个安装部的设置受到车身空间的限制,设置位置范围较小,而在较长的外缘上设置连接件的自由度较高,因此当将上下两个安装部均设于侧靠垫的靠近车辆用座椅的一侧时,与在侧靠垫的靠近车门开口一侧的外缘上设置的连接件一起,在侧靠垫整体范围内形成相对对称的固定结构,受力更稳定,不易晃动。同时,本发明的上、下安装部、连接件均能够与侧靠垫一体形成,制造及安装简便,成本低。不必如专利文献2那样通过内骨架设置面积较大的复杂固定构件即可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通过连接件将侧靠垫的外缘连接至车门开口部的内侧周缘上的密封胶条,由此避免侧靠垫绕纵轴转动;同时由于利用了现有的胶条结构及其减震作用,不必过多增加额外的部件,空间自由度大,结构装拆简单,成本低,且固定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从侧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用座椅的从后方观察到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侧靠垫的主视图。

图4是侧靠垫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侧靠垫与车身架的安装关系的图。

图6是侧靠垫经由卡钩与密封胶条相连接的状态图。

图7是图6的透过密封胶条而观察到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从车门开口的空间中心侧朝向内侧周缘观察时的卡钩前端、内侧周缘与凸部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座椅;2:坐垫;3:座椅靠背;4:头枕;5:侧靠垫;6:车身架;51:卡定部;52:螺栓安装部;53:卡钩;54:支承柱;55:主体部;56:安装部;60:车门开口;61:下纵梁;62:车轮罩;63:支柱;631:被卡定部;64:密封胶条;641:插入部;642:抵接部;643、644:密封唇部;601:内侧周缘;602: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中,以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为基准,将座椅的供乘员落座的一侧设为前,将其相反侧设为后,以乘员的上下左右为上下左右来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车身结构要素,而且存在附图中相同要素的比例不一致的情况。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从侧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是车辆用座椅1的从后方观察到的局部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作为一例,车辆用座椅1是靠近于车身后部的车门开口60(参照图5)设置的后排座椅,主要包括供乘员落座的坐垫2、从坐垫2的后端靠后立起的支承乘员背部的座椅靠背3、从座椅靠背3进一步向上延伸出的头枕4、及设在座椅靠背3的侧方而夹在座椅靠背3与车门开口60之间的侧靠垫5。在通常状态下,在上述坐垫2、座椅靠背3、头枕4、侧靠垫5的表面上覆盖有蒙皮,但在以下,有时在附图中省略蒙皮。此外,车辆用座椅1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机构而固定于车身底板。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侧靠垫5的具体结构。由于安装在车辆用座椅1两侧的两个侧靠垫5左右对称、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以一侧的侧靠垫5为例进行说明。

图3是侧靠垫5的主视图,图4是侧靠垫5的后视图。如图3、图4所示,侧靠垫5整体为与座椅靠背3的高度相应的竖长形,具有朝向前方的主体部55、与座椅靠背3配合的安装部56、及将主体部55及安装部56各自的顶端圆滑连接的倾斜的顶端部57。在安装部56的下部,为了在安装时与坐垫2的后端平齐而设有切缺部。侧靠垫5的朝向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为向车身架6(参照图5)安装的安装面。在安装面侧,设有成格状的加强肋,而且在侧靠垫5的上部一体地设有作为上安装部的一例的沿上下方向进行卡定的卡定部51,在侧靠垫5的下部设置有一体地延伸出的作为下安装部的一例的螺栓安装部52。上下的卡定部51和螺栓安装部52均设置在侧靠垫5的靠近车辆用座椅1一侧的位置。另外,在侧靠垫5的靠近车门开口60一侧的外缘上,一体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作为连接件的一例的卡钩53。如图7所示,该卡钩53从侧靠垫5的靠近车门开口60一侧的外缘向外延伸,并且前端以l字状向前方侧折曲。在卡钩53的前端两侧,局部切除而形成圆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如后述那样将卡钩53的前端插入到密封胶条64的缝隙内,而优选卡钩53的宽度为18mm,且前端的厚度随着向前而变薄。另外,如图4所示,在侧靠垫5的主体部55的安装面上,沿高度方向在不同位置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中为2个)长度不同的支承柱54。

以下,参照图5说明车身架6的构造。

如图5所示,车身架6主要包括:设置在车身侧面并由车门开闭的车门开口60;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61;与下纵梁61接合且在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的后方向车室侧鼓出的圆弧状的车轮罩62;和在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的后方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且与车轮罩62接合的支柱63。在下纵梁61的与车轮罩62的接合处最前端的前方,与侧靠垫5的螺栓安装部52的螺栓贯穿孔相应地设有贯穿孔611。另外,在支柱63的前表面上,与侧靠垫5的卡定部51相应地设有被卡定部631。在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上,通过使内侧周缘601局部向车身外侧突出而与侧靠垫5的卡钩53相应地设有多个凸部602。如后详细所述,在使卡钩53的前端嵌入到凸部602的凹槽内的状态下,将内侧周缘601与侧靠垫5的卡钩53的前端一同插入到后述的密封胶条64的缝隙内(参照图9)。

另外,如图9所示,密封胶条64与现有的密封胶条相同,为长尺寸状,在长度范围内,主要包括形成有缝隙的供侧靠垫5的卡钩53的前端和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包括凸部602在内)插入的插入部641、和与车门(未图示)的缘部抵接的抵接部642。插入部641为形成有缝隙的大致コ字状截面,在朝向车门的侧壁上设置抵接部642,在与抵接部642为相反侧的侧壁上,在其内外两侧分别形成有与侧靠垫5的卡钩53的前端及内侧周缘601中的凸部602以外的部分滑动接触的密封唇部643及与侧靠垫5的主体部55的靠近车门开口一侧的外缘滑动接触的密封唇部644。

接下来,参照图5~8说明车辆用座椅1的侧靠垫5的安装方法。

首先说明侧靠垫5与车身架6的安装关系。如图5所示,当将侧靠垫5向车身架6安装时,侧靠垫5沿着车轮罩62及支柱63接近,沿上下方向将侧靠垫5的卡定部51与支柱63的被卡定部631卡定,另外,将螺栓贯穿于侧靠垫5的螺栓安装部52的螺栓贯穿孔及下纵梁61的贯穿孔611中,并进行螺纹紧固。此时,侧靠垫5的安装面上的两个支承柱54分别抵接于支柱63及车轮罩62的相应部位,支承侧靠垫5以提高侧靠垫5整体的刚性并防止侧靠垫5向后方转动。

此时,侧靠垫5位于车辆用座椅1与车门开口60之间,侧靠垫5的卡钩53向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的方向延伸出。使卡钩53的前端嵌入到内侧周缘601的凸部602的凹槽内。卡钩53的前端外侧面与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上的凸部602的内表面贴合,卡钩53的前端内侧面与内侧周缘601的内侧面大致平齐(参照图7、图8)。在该状态下,将侧靠垫5的卡钩53的前端与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一同卡入到密封胶条64上的缝隙内。由此完成了车辆用座椅1的侧靠垫5的安装。

接下来,通过实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侧靠垫5的卡钩53的作用效果之一。

在实验中,使用推力计,对设有卡钩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和作为比较例的没有设置卡钩的车辆用座椅的各自的侧靠垫施加30n、50n、80n的向前方向的推力,并分别测量在该推力作用下产生的侧靠垫边缘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之间的最大间隙,其结果如下所示。

由以上可知,与没有设置卡钩的比较例的车辆用座椅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侧靠垫5相对于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的稳固性,减小间隙,从而提高商品性。

以下,总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构造及其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具有:设置在车身侧面并由车门开闭的车门开口60、安装在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上的密封胶条64、设置在车室内靠近车门开口60的车辆用座椅1,车辆用座椅1在其座椅靠背3与车门开口60之间设有侧靠垫5,在侧靠垫5的下部设有将侧靠垫5与车身架6固定的卡定部51,在侧靠垫5的靠近车门开口60一侧的外缘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安装于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的密封胶条64相连接的卡钩53。由于卡定部51位于侧靠垫5的靠近车辆用座椅一侧的外缘,且将侧靠垫5的靠近车门开口60侧的外缘与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的密封胶条64相连接,使得侧靠垫5的左右两侧均得到支承,能够避免产生晃动。另外,由于密封胶条64具有一定的弹性及缓冲减震作用,故通过将侧靠垫5连接至密封胶条64,而有助于减少由震动产生的侧靠垫5的晃动及由此产生的噪音。

另外,卡钩53的结构简单,形状自由度大,同时由于侧靠垫5本身具有碰撞时通过形变吸收外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形变空间,因此将卡钩53设置在侧靠垫5的靠近车门开口60一侧的外缘上,对不同车门开口60后侧形状及间隙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相较于其他连接结构能够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并且,卡钩53与侧靠垫5由相同的塑料材料制成,能够一体成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卡钩53的前端嵌入到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上的凸部602的凹槽内、卡钩53的前端外侧面与凸部602的内表面贴合状态下,将卡钩53的前端与内侧周缘601一同卡入到密封胶条64上的缝隙内。由于利用密封胶条64原有的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相连接的缝隙,不增加其他复杂部件,装拆简便。同时由于密封胶条具有一定弹性,所以此种连接方式可以容纳尺寸上的公差间隙,同时也能够利用密封胶条自身的缓冲减震效果。另外,卡钩53的前部外侧面与车门开口60的内侧周缘601上的凸部602贴合,减少了二者间的间隙,在与密封胶条卡接时固定紧密,从而增强连接效果,避免因间隙较大而产生晃动。另外,由于使卡钩53嵌入到凸部602的凹槽内,能够限制卡钩53的上下方向过大的移动,同时使卡钩53的内侧面与内侧周缘601的内侧面大致平齐,卡入到密封胶条后受力主要作用于卡钩的上下两侧的内侧周缘601,而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601为金属制且强度高,能够起到保护塑料材质卡钩的作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车身结构限制,上下的卡定部51和螺栓安装部52均设置在侧靠垫5的靠近车辆用座椅1一侧的位置。当上下的卡定部51和螺栓安装部52均设于靠近车辆用座椅1的一侧时,与在靠近车门开口一侧的外缘的中部位置上设置的一个卡钩53一起在侧靠垫5整体范围内形成近似等腰三角形的较稳定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同时根据车门开口形状需要,也可容易地在侧靠垫5的外缘上增加卡钩数量,从而进一步使侧靠垫5受力更稳定,不易晃动。因此,本发明的固定结构适用性较广,可以不必为使受力均匀而将上下安装部设置于纵轴两侧的位置而调节车身结构。同时由于卡定部51和螺栓安装部52、卡钩53均与侧靠垫5一体形成,制造简单,无需增加额外的部件,制造及安装成本低。

另外,由于对侧靠垫5增设的卡钩53在插入至密封胶条64的缝隙的状态下被密封胶条64覆盖而不会被观察到,所以不会影响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中,通过连接件将侧靠垫的外缘连接至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的密封胶条,由此避免侧靠垫绕纵轴转动而产生晃动;同时由于利用了现有的密封胶条结构及其减震作用,不必过多增加额外的部件,空间自由度大,结构装拆简单,成本低,且固定效果好。

以上说明了适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连接件的一例而使用卡钩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对应设置在侧靠垫和密封胶条上的粘扣或卡扣等。另外,说明了将作为上安装部的卡定部固定于支柱、将作为下安装部的螺栓安装部固定于下纵梁的情况,当然上、下安装部并不限于卡定部及螺栓安装部。另外,说明了在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上形成有凸部的情况,但也可以不形成凸部而将卡钩的前端直接与车门开口的内侧周缘一同卡入在形成于密封胶条上的缝隙内。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适用于后排车辆用座椅,但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适用于前排座椅等设置在车门开口附近的其他车辆用座椅。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而且还应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内容相等同的含义及其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