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996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冲压A柱加强板、门槛加强板、B柱加强板以及上边梁加强板等,然后将以上冲压零件进行点焊,构成侧围加强结构。该侧围加强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每个零件单独冲压,制造效率低;第二,每个零件需要开一套模具及相应的检具,前期模具投入成本高;第三,各零件通过点焊连接,点焊需要两零件搭接,因此零件搭接边导致的零件整体重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质量小、强度高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包括:A柱加强板、上边梁加强板、门槛加强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焊接在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下端和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之间,并且所述B柱加强板焊接在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之间,以使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上边梁加强板、所述门槛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形成门环结构,所述门环结构通过冲压形成所述侧围加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通过采用一体成型的侧围加强结构,在满足零件整体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零件质量,并且可提升制造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柱加强板为矩形板。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B柱加强板为“L”形板,且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上边缘焊接连接,所述水平部的前端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后上端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A柱加强板的后边缘焊接连接,且所述门槛加强板跨越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为倾斜地连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加强板之间的倾斜板。

优选地,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厚度为1.1mm-1.3mm。

优选地,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的厚度为1.4mm-1.6mm。

优选地,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厚度为1.2mm-1.4mm。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和所述门槛加强板采用耐腐蚀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坯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侧围加强结构100,A柱加强板1,上边梁加强板2,门槛加强板3,B柱加强板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100。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100,包括:A柱加强板1、上边梁加强板2、门槛加强板3和B柱加强板4。

A柱加强板1焊接在上边梁加强板2的下端和门槛加强板3的前端之间,并且B柱加强板4焊接在门槛加强板3与上边梁加强板2之间,以使A柱加强板1、上边梁加强板2、门槛加强板3和B柱加强板4形成门环结构,门环结构通过冲压形成侧围加强结构100。这样构成门环结构的多个部件先固定在一起,例如通过焊接工艺固定,然后再将该门环结构通过冲压一次成型,由此大大提高了制造效率,同时冲压模具和检具只需一套即可,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100,通过采用一体成型的侧围加强结构100,在满足零件整体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零件质量,并且可提升制造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A柱加强板1大体为矩形板,且A柱加强板1的厚度为1.4mm-1.6mm,优选地,A柱加强板1的厚度可以为1.5mm,由此在满足碰撞吸能对材料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下,可减轻零件的质量。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A柱加强板1的上端与上边梁加强板2的下端焊接连接,且A柱加强板1的后端部分与门槛加强板3的前端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B柱加强板4坯料可以为“L”形板,且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其中竖直部的下端与门槛加强板3的上边缘焊接连接,且竖直部呈梯形结构,如图2所示,竖直部的宽度可以从上至下呈递增趋势,水平部的前端与上边梁加强板2的后上端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B柱加强板4的厚度可以为1.4mm-1.6mm,优选地,B柱加强板4的厚度可以为1.5mm,由此在满足碰撞吸能对材料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下,可减轻零件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门槛加强板3的前端与A柱加强板1的后边缘焊接连接,且门槛加强板3跨越B柱加强板4的下端,进一步地,门槛加强板3中部区域的上边缘与B柱加强板4竖直部的下端焊接连接,且门槛加强板3的自由端适于固定在车身上。

进一步地,门槛加强板3的厚度可以为1.2mm-1.4mm,优选地,门槛加强板3的厚度可以为1.3mm,由此在满足碰撞吸能对材料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下,可减轻零件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边梁加强板2为倾斜地连接在A柱加强板1与B柱加强板4之间的倾斜板,具体地,如图1所示,上边梁加强板2的前下端与A柱加强板1的上端焊接连接,且上边梁加强板2的后上端与B柱加强板4竖直部的前上边缘焊接连接,同时如图2所示,冲压成型后上边梁加强板2呈弧形,且弧形的上边梁加强板2朝门槛加强板3的一侧弯曲,由此便于侧围加强结构100在车身上的安装。

进一步地,上边梁加强板2的厚度可以为1.1mm-1.3mm,优选地,上边梁加强板2的厚度可以为1.2mm,由此在满足碰撞吸能对材料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下,可减轻零件的质量。

优选地,A柱加强板1、B柱加强板4、上边梁加强板2和门槛加强板3可以采用耐腐蚀材料,进一步地,上边梁加强板2可以采用非镀层板,A柱加强板1、B柱加强板4和门槛加强板3可以采用镀层板,以满足车身对各部位的防腐要求。

这样,对A柱加强板1、上边梁加强板2、门槛加强板3和B柱加强板4进行焊接,以使其形成门环结构,对该门环结构通过冲压即可形成侧围加强结构100,成型工艺简单,制造效率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参照图1-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100的成型过程:

首先,依据CAE分析,考虑碰撞及吸能等要求,对门环结构各部位赋予相应的材料强度及厚度,并考虑车身防腐设计原则,对各部位赋予相应的材料。

其次,进行冲压模拟分析,确定各部分冲压成型可行性,以及各部分拼焊成一体后的成型效果,最终确定四个零件的分缝线,即各部分坯料的最终形状,如图1中所示。

再次,分别冲压落料,形成图1中所示的坯料,再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进行拼接。

最后,采用一套模具对环状坯料进行冲压成型,最终冲压形成高强度门环结构,即侧围加强结构100,如图2中所示。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100,通过将A柱加强板1、B柱加强板4、上边梁加强板2和门槛加强板3坯料焊接在一起,并在一套模具中冲压形成侧围加强结构100,可减少四套模具的开发,提升制造效率,可降低成本,同时,可有效减少点焊搭接边,使零件质量降低,且一体式的侧围加强结构100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满足车身的碰撞及吸能要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100,从而具有侧围加强结构100强度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