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09209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阻值均为20ΚΩ。
[0029]所述同相交流信号放大电路由功率放大器P,电阻R7,电阻R6及极性电容C4组成。连接时,电阻R7的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其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而电阻R6的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与自锁光激发电路相连接;极性电容C4的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其负极外接电源Vin。
[0030]所述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驱动芯片M的INP管脚相连接,为确保功率放大器P能正常工作,该外接电源Vin的电压值需要为6?12V。
[0031]自锁光激发电路由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光电池⑶S,电位器R5及电容C3组成。连接时,光电池⑶S的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其另一端经电位器R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该光电池CDS —旦感应到外部的光照,则其边可以自激发产生电能,供驱动芯片M使用。
[0032]所述电容C3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即电容C3的正极要与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而其负极则与或非门IC3的输出端相连接。
[0033]同时,或非门ICl的第一输入端要与光电池⑶S与电位器R5的连接点相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其输出端则与或非门IC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或非门IC2的输出端则需要同时与或非门IC3的第二输入端和功率放大器Pl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而或非门IC3的输出端则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
[0034]电阻R6的另一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即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经电阻R6后与功率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同时,该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要与自举电路相连接。
[0035]所述自举电路由场效应管MOS、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及极性电容Cl和极性电容C2组成。连接时,电阻R4的一端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极性电容Cl的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其正极经电阻Rl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电阻R2与极性电容Cl相并联,而极性电容C2的正极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其负极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
[0036]电阻R3的一端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其另一端接地。同时,该场效应管MOS的漏极需要与光电池CDS和电阻R7的连接点相连接,以确保光电池CDS能为场效应管MOS提供工作电压。
[0037]所述的驱动电路则由变压器T、二极管D1、电容C5、电阻R8、电容C6、电容C7及晶体管Ql组成。连接时,二极管Dl的P极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其N极则与驱动芯片M的BOOST管脚相连接。电容C5的正极与驱动芯片M的BOOST管脚相连接,其负极则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相连接。为确保驱动芯片M的正常运行,其VCC端需要外接+12V的电压。
[0038]电阻R8为分压电阻,其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与TS管脚之间。而晶体管Ql的基极则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相连接,其集电极顺次经电容C6和电容C7后接地,其发射极接地。同时,该晶体管Ql的集电极还需要外接+6V的直流电压,以确保晶体管Ql拥有足够的偏置电压来驱动其自身导通。
[0039]所述变压器T用于将外部的+6V直流电压进行变压处理后输出给外部的场效应管。该变压器T的原边线圈的同名端与电容C6和电容C7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非同名端则与晶体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晶体管Ql的发射极还与驱动芯片M的TS管脚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副边线圈上设有抽头Yl和抽头Y2。
[0040]变压器T的副边线圈的同名端、抽头Y1、抽头Y2和副边线圈的非同名端一起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端。根据实际的情况,用户可以只选用这四个输出端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端口使用即可。
[0041]如上所述,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主权项】
1.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主要由驱动芯片M,与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与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同相交流信号放大电路,与同相交流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自锁光激发电路,以及与该自锁光激发电路相连接的自举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自锁光激发电路与驱动芯片M之间还设有功率驱动放大电路;所述功率驱动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l,功率放大器P2,功率放大器P3,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l的输出端与负极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9和电容C8,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与正极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lO和电容C9,基极与功率放大器Pl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经电阻Rll后与功率放大器P3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三极管Q2,基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集电极经电阻R12后与功率放大器P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三极管Q3,基极经电阻R13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的三极管Q4,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而负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并接地的电容C10,与电阻R13相并联的电容Cl I,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外接-4V电压的电阻R14,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外接-4V电压的电阻R15,与电阻R15相并联的电容C12,以及N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外接-4V电压的二极管D2组成;所述功率放大器Pl的负极输入端还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且该功率放大器Pl的正极输入端和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均与该自锁光激发电路相连接,而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则与驱动芯片M的TD管脚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相交流信号放大电路由功率放大器P,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自锁光激发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6,以及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负极外接电源的极性电容C4组成,所述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驱动芯片M的INP管脚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锁光激发电路由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光电池CDS,以及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3组成;所述或非门ICl的第一输入端与光电池CDS与电位器R5的连接点相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其输出端则与或非门IC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或非门IC2的输出端则同时与或非门IC3的第二输入端和功率放大器Pl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而或非门IC3的输出端则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则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举电路由场效应管MOS,一端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4,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l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l,与极性电容Cl相并联的电阻R2,正极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3组成;所述场效应管MOS的漏极与光电池⑶S和电阻R7的连接点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由变压器T,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与BOOST管脚之间的二极管Dl,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BOOST管脚与TG管脚之间的电容C5,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与TS管脚之间的电阻R8,以及基极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相连接、集电极顺次经电容C6和电容C7后接地、而发射极接地的晶体管Ql组成;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线圈的同名端与电容C6和电容C7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非同名端则与晶体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晶体管Ql的发射极还与驱动芯片M的TS管脚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副边线圈上设有抽头Yl和抽头Y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M为LTC4440A集成芯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功率放大式混合型栅极驱动系统,主要由驱动芯片M,与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与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同相交流信号放大电路,与同相交流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自锁光激发电路,以及与该自锁光激发电路相连接的自举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自锁光激发电路与驱动芯片M之间还设有功率驱动放大电路。本实用新型能根据外部光照条件来自动激发驱动芯片M的相关功能,无需增加额外的启动装置,因此其功耗较低。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启动时间仅为传统栅极驱动电路启动时间的1/4,其启动时间极短。
【IPC分类】H05B37-02
【公开号】CN204316792
【申请号】CN201420708220
【发明人】肖尤花, 杜琴
【申请人】成都智利达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