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420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旋转时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而不会降低直行行驶时各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指定了向车辆装配方向且具备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紋的充气轮胎中,为了提高旋转性能,而使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外侧区域的陆地比大于内侧的陆地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但是,这种轮胎存在提高旋转性能的相比之下降低旋转时的排水性能的缺点。特别是,在车辆重心处于高位的RV车的情况下,旋转时的胎面部的接地区域与普通轿车相比更向外侧移动,因此存在旋转时排水性显著降低的倾向。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4-155416号7>才艮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6079号乂^才艮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构思相反的如下充气轮胎,即使装配于车辆时的胎面部的外侧区域的陆地比小于内侧区域的陆地比,并且在设置于车辆外侧的两条宽主沟的两侧配置肋条等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能够兼顾旋转时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而不会降低直行时的行驶性能的充气轮胎。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其向车辆的装配方向已被指定且具备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紋,其特征在于,装配于车辆时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外侧的胎面部的外侧区域的陆地比,小于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胎面部的内侧区域的陆地比,并且在上述胎面部上设置多条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宽主沟,上述宽主沟由设置于上述外侧区域的外侧宽主沟、和设置于上述内侧区域的内侧宽主沟形成,而且上述外侧宽主沟包括轮胎赤道侧的第一外侧宽主沟,其在离轮胎赤道隔开胎面接地宽度的5~15%的距离的位置上具有沟中心线;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二外侧宽主沟,其在离轮胎赤道隔开胎面接地宽度的15~28%的距离的位置上具有沟中心线,并且上述第一外侧宽主沟和上述第二外侧宽主沟的轮胎轴向两侧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且未被横沟划分的肋条。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54上,在上述外侧区域和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包括分别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胎面接地端并延伸的沟槽或沟槽和刀槽花紋,上述外侧区域的胎面接地端处的全部胎肩横沟的沟宽合计,大于上述内侧区域的全部胎面接地端处的胎肩横沟的沟宽合计。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l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外侧区域和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包括分别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胎面接地端并延伸的沟槽或沟槽和刀槽花紋,上述内侧区域的胎肩横沟的合计条数,多于上述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的合计条数。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外侧区域和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包括分别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胎面接地端并延伸的沟槽或沟槽和刀槽花紋,上述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包括扩宽胎肩横沟,该扩宽胎肩横沟朝向轮胎轴向外侧沟宽增大。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第二外侧宽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壁面上设置倒角部。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倒角部凹圆弧状地凹陷。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内侧宽主沟由在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一内侧宽主沟、和在胎面接地端侧延伸的第二内侧宽主沟这两条构成,并且在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内侧中间横沟,该内侧中间横沟连接上述第一内侧宽主沟和第二内侧宽主沟之间,而且上述内侧中间横沟的合计条数少于上述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的合计条数。另外,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第一内侧宽主沟和上述第一外侧宽主沟之间并且在轮胎赤道上形成中央花紋块列,该中央花紋块列是由中央横沟划分的中央花紋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并且上述内侧中间横沟的合计条数多于上述中央横沟的合计条数。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构成为装配于车辆时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外侧的胎面部的外侧区域的陆地比,小于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胎面部的内侧区域的陆地比。因此,旋转时主要与路面接地的外侧区域中的排水性大幅提高。另外,宽主沟包括设置于外侧区域的外侧宽主沟和"^殳置于比轮胎赤道更靠内侧的内侧区域的内侧宽主沟,因此可以通过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双方确保排水性。另外,作为外侧宽主沟包括离轮胎赤道隔开规定距离的轮胎赤道侧的第一外侧宽主沟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二外侧宽主沟,并且第一外侧宽主沟和第二外侧宽主沟的轮胎轴向两侧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并未被横沟划分的肋条。因此,即便外侧区域的陆地比较小,也能够防止其刚性降低,进而确保旋转时的稳定性。图l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胎面部的外侧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胎面部的内侧区域的放大图。符号说明如下2胎面部2e胎面接地端4外侧宽主沟4b第二外侧宽主沟5a第一内侧宽主沟6夕卜侧细沟8第二直线肋条11外侧胎肩横沟2a胎面接地面3宽主沟4a第一外侧宽主沟5内侧宽主沟5b第二内侧宽主沟7第一直线肋条10第三直线肋条lla等宽胎肩横沟lib扩宽胎肩横沟17中央花紋块20中间横沟31胎肩刀槽花紋Ao外侧区域15中央横沟18中央花紋块列25内侧胎肩横沟Ai内侧区域TW胎面接地宽度Yo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Yi内侧区域的胎肩横沟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本发明实施方式。图l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没有图示整体)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a)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图中,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相对于轮胎赤道C左右非对称的非对称胎面花紋,并且规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即,图l所示的充气轮胎,按照比轮胎赤道C更靠右侧的区域在装配到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而其左侧位于车辆内侧的方式被装配。另外,向车辆的装配方向(例如"INSIDE"和/或"OUTSIDE")在轮胎的胎侧部等上用文字等明记(省略图示)。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可以构成为轿车用子午线轮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构成为在装配于车辆时位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外侧的胎面部2的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小于位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内侧的胎面部2的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当车辆旋转时,在接地面处,外侧区域Ao的接地比率高于内侧区域Ai的接地比率。因此,通过相对较小地形成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来增大沟比率,从而能够提高旋转时的排水性。另外,通过相对较大地形成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能够提高乘车舒适度和直行稳定性。特别是,在车重比普通轿车重且重心高的小型货车中,在制动时负荷移动(前倾)向八字方向按压轮胎,胎面部2的内侧区域Ai易于接地。因此,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装配到小型货车(小型货车用轮胎),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乘车舒适度和直行稳定性。这里,上述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是指,从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至车辆外侧的胎面接地端2e为止的区间内可与路面接地的陆地部分(花紋块、肋条等)的合计接地面接S2,和假设充填所有沟槽后的平滑状态的胎面部2的上述区间的表面积S1之比S2/S1。另外,关于内侧区域Al的陆地比,在从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至车辆内侧的胎面接地端2e为止的区间内按照与上述同样的方式求出。另外,将胎面接地端2e定义为对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的轮胎施加正规负荷,在外倾角0度的情况下使胎面部2保持平面地接地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另外,"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一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为JATMA的话则为"标准轮辋",如果为TRA的话则为"DesignRim",或者如果为ETRTO的话则为"MeasuringRim"。另外,"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一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力,如果为JATMA的话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为TRA的话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为ETRTO的话则为"INFLATIONPRESSURE",然而在轮胎用于轿车的情况下则为180kPa。另外,上述正规负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一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负荷,如果为JATMA的话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为TRA的话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为ETRTO的话则为"LOADCAPACITY",然而在轮胎用于轿车的情况下则为相当于上述各负荷的88%的负荷。虽然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的具体值,虽然可鉴于所装配的车辆等来设定为各种值,但是如果其值非常小,则有可能会破坏旋转时的稳定性,反之如果过大的话则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旋转时的排水性能。根据这种观点,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优选为0.65以上,更优选为0.66以上,最优选为0.67以上,并且,优选为0.70以下,更优选为0.69以下,最优选为0.68以下。同样,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优选为0.70以上,更优选为0.71以上,最优选为0.72以上,并且优选为0.76以下,更优选为0.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4以下。另外,如果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与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之差减小,则有可能使旋转时的排水性能提高效果不充分或者使直行行驶时的稳定性降低,反之如果上述陆地比之差增大,则胎面部2可能发生偏磨损。根据上述观点,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与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之比Lo/Li,优选为0.卯以上,更优选为0.91以上,并且,优选为0.95以下,更优选为0.93以下。并且,关于胎面部2整体的陆地比(胎面接地端2e、2e之间的陆地比),优选为0.67以上,更优选为0.68以上,并且,优选为0.71以下,更优选为0.70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胎面部2上设置有各种沟槽,但是通过调整它们的宽度和/或条数等,而能够很容易地调整上述陆地比。为了获得基本的排水性,而在胎面部2上设置多条宽主沟3,该多条宽主沟3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如图1所示,作为宽主沟3最优选是可使排水阻力最小的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沟槽。其中,宽主沟3只要是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沟槽,则可以以锯齿形、波形等各种形状构成。关于宽主沟3的沟宽及沟深,可以根据轮胎尺寸等适当地设定,但是如果它们过大则有可能降低胎面部2的刚性,反之如果过小则排水性可能会恶化。为了既充分确保排水性又防止胎面刚性显著降低,上述胎面部2的宽主沟3的开口沟宽,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并且,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同样地,宽主沟3的沟深,优选为6mm以上,更优选为7mm以上,并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9mm以下。另外,沟宽及沟深等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除了没有特别的限定之外,它们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沟宽原则上是以与沟的长边方向呈直角地进行测定。另外,上述胎面接地宽度是上述正规状态下的胎面接地端2e、2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宽主沟3由设置于外侧区域Ao的两条外侧宽主沟4和设置于内侧区域Ai的两条内侧宽主沟5形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外侧区域Ao和内侧区域Ai上各设置两条宽主沟3。由此,在胎面部2上形成由四条宽主沟3区分的五个主要陆地部。如图3放大所示,上述外侧宽主沟4由在离轮胎赤道C隔开胎面接地宽度TW的515%的距离dl的位置上具有沟中心线的轮胎赤道侧的第一外侧宽主沟4a、和在离轮胎赤道C隔开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8%的距离d2的位置上具有沟中心线的胎面接地端2e侧的第二外侧宽主沟4b形成。并且,"轮胎赤道侧,,和"胎面接地端侧,,只不过是用于限定两条沟4a、4b的相对位置关系的(dl〈d2),例如,其并不意味着被设置成第二外侧宽主沟4b比轮胎赤道C更靠近胎面接地端2e。另外,上述各沟中心线是胎面外表面上的开口沟宽的中心线。通过在如上述的位置上设置第一外侧宽主沟4a和第二外侧宽主沟4b,提高外侧区域Ao的陆地部刚性和排水性的平衡。即,如果第一外侧宽主沟4a和/或第二外侧宽主沟4b,设置在比上述各位置更靠近轮胎赤道C侧,则有可能使外侧区域Ao的轮胎赤道侧的刚性降低,或使该胎面接地端2e侧的排水性降低。反之,如果第一外侧宽主沟4a和/或第二外侧宽主沟4b,设置在比上述各位置更靠近胎面接地端2e侧,则有可能使外侧区域Ao的轮胎赤道侧的排水性降低,或使该胎面接地端2e侧的刚性降低。尤其是,上述距离dl,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7%以上,更优选为8%以上,并且,优选为13%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同样地,上述距离d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8%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并且,优选为26%以下,更优选为24%以下。另外,如图4放大所示,设置于内侧区域Ai的内侧宽主沟5包括在离轮胎赤道C隔开胎面接地宽度TW的11~16%的距离d3的位置上设有沟中心线的轮胎赤道侧的第一内侧宽主沟5a;在离轮胎赤道C隔开胎面接地宽度TW的27~34%的距离d4的位置上^:有沟中心线的胎面接地端2e侧的第二内侧宽主沟5b。通过在如上述的位置上i殳置第一内侧宽主沟5a和第二内侧宽主沟5b,能够提高内侧区域Ai的陆地部刚性和排水性的平衡,在这一点上优选。即,如果第一内侧宽主沟5a和/或第二内侧宽主沟5b,i殳置在比上述各位置更靠近轮胎赤道C侧,则有可能使内侧区域Ai的轮胎赤道侧的刚性降低,使该胎面接地端2e侧的排水性降低。反之,如果第一内侧宽主沟5a和/或第二内側宽主沟5b,设置在比上述各位置更靠近胎面接地端2e侧,则有可能使内侧区域Ai的轮胎赤道侧的排水性降低,使该胎面接地端2e侧的刚性降低。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将四条宽主沟3分别在外侧区域Ao和内侧区域Ai上各设置两条,并且限制了其配设位置,而能够均衡地提高胎面部2的花紋刚性和排水性。另外,在上述外侧区域Ao中,在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轮胎轴向外侧设置一条沿轮胎周向直线状地连续延伸的外侧细沟6。外侧细沟6沿轮胎周向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在该外侧细沟6与第二外侧宽主沟4b之间一概没有设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横沟等。由此,在外侧细沟6与第二外侧宽主沟4b之间形成第一直线肋条7,该第一直线肋条7沿轮胎周向直线状地延伸。另外,在第二外侧宽主沟4b与第一外侧宽主沟4a之间的整个区域内也形成第二直线肋条8,该第二直线肋条8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没有被横沟划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侧宽主沟4a与第一内侧宽主沟5a之间设置一条中间细沟9,该中间细沟9在外侧区域Ao内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该中间细沟9沿轮胎周向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在该中间细沟9与第一外侧宽主沟4a之间没有设置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等。由此,在中间细沟9与第一外侧宽主沟4a之间也形成第三直线肋条10,该第三直线肋条10沿轮胎周向直线状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为了提高旋转时的排水性,而将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设置成比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小。这样的构思与以往相反,直到目前为止担心违背排水性的旋转时的稳定性。然而,如上所示,第一外侧宽主沟4a和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轮胎轴向两侧形成轮胎周向刚性高的肋条7、8和10,该肋条7、8和10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而没有被横沟划分,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外侧区域Ao的花紋块刚性,其结果能够维持旋转时的稳定性。对于上述第一至第三直线肋条7、8和10的各轮胎轴向的宽度Wl、W2和W3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如果过小则旋转时的稳定性有可能受损,反之如果过大则排水性有可能恶化。根据上述观点,上述各宽度Wl、W2和W3,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并且,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9。/。以下。另外,由发明人各种实验的结果可知,当在上述的位置上设置外侧宽主沟4a和4b的情况下,上述三条直线肋条中位于中间的第二直线肋条8最容易受到最大的横向力。鉴于这样的情况,第二直线肋条8的宽度W2最好形成为比第一和第三直线肋条7和10的宽度大。具体而言,第二直线肋条8的宽度W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79%左右,其他肋条7和10的宽度Wl和W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4~6%左右。由此,能够抑制旋转时的稳定性特别是旋转时的晃动。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直线肋条8的横向刚性且增大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沟容积而不会降低外侧区域Ao的刚性,如图2放大所示,优选为在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壁面4bw上i殳置倒角部b。即,上述沟壁面4bw由从沟底c向轮胎径向外侧以较小高度延伸的緩斜面部a、和将该緩斜面部a与胎面接地面2a之间进行切口的倒角部b构成。倒角部b只要是通过形成比緩斜面部a緩的斜面来增大沟容积的形状,则可以采用平面或者曲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b由在轮胎外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R的以凹圆弧状凹陷的曲面形成。这样的倒角部b能够有效地增大沟容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排水性能,并且提高第二直线肋条8的横向刚性,进而更近一层地提高旋转时的稳定性。上述倒角部b的轮胎半径方向高度hm,优选为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沟深Gd的80~84%。在倒角部的高度hm小于第二外侧宽主沟4b的深度Gd的80%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获得沟容积的增大效应,反之如果倒角部的高度hm大于84%,则倒角部b增大而有可能使花紋块刚性降低。另外,倒角部b的曲率半径R优选为515mm左右。另外,如图2所示,在外侧区域Ao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Yo,该胎肩横沟Yo从上述外侧细沟6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且横切胎面接地端2e并向其轮胎轴向外侧延伸。该胎肩横沟Yo是包括横切外侧的胎面接地端2e而向轮胎轴向内、外侧延伸的所有凹设物的概念,具体而言,除了沟宽lmm以上的所谓的"沟槽"之外,也包括沟宽lmm以下的"刀槽花紋"等,另外也可以是连接它们的沟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区域Ao上仅设置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外侧胎肩横沟11,而不包括刀槽花紋。由此,在外侧细沟6的轮胎轴向外侧形成外侧胎肩花紋块列13,该外侧胎肩花紋块列13是由外侧胎肩横沟11划分的外侧胎肩花紋块12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的。为了提高外侧胎肩花紋块12的横向刚性以保证旋转时的稳定性,外側胎肩横沟ll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ei,优选为70度以上,更优选为75度以上。另外,如果上述角度ei过大,则防止噪声性能有可能恶化,因此优选为85度以下,更优选为80度以下。并且,沟槽的角度为连接沟中心线的两端的直线的角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横沟11包括如下两种,即实质上以一定沟宽Gs延伸的等宽胎肩横沟lla;向轮胎轴向外侧沟宽变大的扩宽胎肩横沟llb。这样的扩宽胎肩横沟lib有助于提高外侧区域Ao的排水性。上述扩宽胎肩横沟lib具备沟宽Gsl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部分llbl;沟宽从Gsl向Gs2阶段性地变化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部分11b2。其中,扩宽胎肩横沟lib也可以是沟宽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增大的沟槽。在上述扩宽胎肩横沟lib中,沟宽之比Gs2/Gsl,例如优选为1.5~2.5左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等宽胎肩横沟lla的沟宽Gs与扩宽胎肩横沟lib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宽Gsl之比Gsl/Gs约为0.8-1.0左右,实质上它们被设定得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等宽胎肩横沟lla与扩宽胎肩横沟lib以2:1的配设比率被设置,但是当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更小的情况下,优选为使扩宽胎肩横沟lib的配设比率更高。并且,外侧胎肩横沟11的沟宽Gsl、Gs2和Gs形成为比宽主沟3的沟宽小,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3.5%左右,并且关于沟深优选为1.93.0mm左右。另外,在上述中间细沟9和第一内侧宽主沟5a之间设置有中央横沟15和中央副沟16,其中,该中央横沟15将上述中间细沟9和第一内側宽主沟5a之间完全横切并且沿轮胎周向被间隔设置,该中央副沟16被设置于上述中央横沟15、15之间且从第一内侧宽主沟5a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连通于中间细沟9而结束。由此,在中间细沟9与第一内侧宽主沟5a之间形成中央花紋块列18,该中央花紋块列18是由中央横沟15划分的中央花紋块17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并且,中央花紋块17按照跨越轮胎赤道C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横沟15向与外侧胎肩横沟ll相反方向倾斜并且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由此,中央花紋块17形成为大致菱形状。如图4所示,中央横沟15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02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如果过小的话则中央花紋块17的横向刚性有可能降低,反之如果过大的话则轮胎赤道附近的排水性有可能恶化。根据上述观点,上述角度e2优选为20度以上,更优选为2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35度以下,更优选为30度以下。并且如图2(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央横沟15表示向第一内侧宽主沟5a沟深逐渐增大的优选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接地压高的中央花紋块17在轮胎赤道C附近的刚性,还有助于提高内侧区域Ai的排水性能。另外,中央副沟16设置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中央横沟15、15的大致中间位置并且与中央横沟15实质上平行地延伸。如上述的中央副沟16有助于緩和而不会使中央花紋块17的刚性过低,并提高其耐磨损性。根据上述观点,中央副沟16的沟宽和沟深优选形成为比中央横沟15小。另外,为了充分确保中央花紋块17的刚性,中央副沟16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优选为没有到达轮胎赤道C而结束。并且,上述中央横沟15和中央副沟16的沟宽形成为小于宽主沟3的沟宽,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8~2.0%左右,并且关于沟深优选为0.9~1.8mm左右。另外,在第一内侧宽主沟5a与第二内侧宽主沟5b之间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连接它们之间的内侧中间横沟20。由此,在第一内侧宽主沟5a与第二内侧宽主沟5b之间形成中间花紋块列22,该中间花紋块列22是中间花紋块21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并且,在中间花紋块21上设置有用于緩和变形的小刀槽花紋23,该小刀槽花紋23从第二内侧宽主沟5b向与内侧中间横沟20相反方向延伸并在花紋块内部结束。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中间横沟20向与中央横沟15相同方向倾斜并且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由此,中间花紋块21也形成为大致菱形状。内侧中间横沟20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93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如果过小的话则中间花紋块21的横向刚性有可能降低,反之如果过大的话则内侧区域Ai的排水性有可能恶化。根据上述观点,上述角度63优选为30度以上,更优选为34度以上,并且优选为45度以下,更优选为40度以下。并且,如图4所示,内侧中间横沟20由设置于轮胎赤道侧的宽度大的宽幅部20a、和与该宽幅部20a具有阶梯差地连接并延伸至第二内侧宽主沟5b的窄幅部20b构成。其中内侧中间横沟20不限于如上述的方式。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内侧中间横沟20的合计条数Nim最好小于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Yo的合计条数(在这个例子中外侧胎肩横沟11的合计条数)Nos。每一条内侧中间横沟20的沟面积形成为小于每一条外侧胎肩横沟11的沟面积。因此,上述关系限制了沟槽条数的情况下,有助于有效地使外侧区域Ao的陆地比Lo小于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Li。另外,通过使Nim〈Nos,使对乘车舒适度起主要作用的中间花紋块列21的轮胎周向长度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乘车舒适度,并且使对旋转时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的外侧胎肩花紋块列12的轮胎轴向长度相对较大,能够进一步提高该旋转时的稳定性效果。根据上述观点,内侧中间横沟20的合计条数Nim和外侧胎肩横沟11的合计条数Nos之比Mm/Nos优选为例如0.6-0.8左右。另夕卜,内侧中间横沟20的合计条数Nim最好比上述中央横沟15的合计条数(因此不包括中央副沟16)Nc多。由此,通过使接地压最高的中央花紋块17的轮胎周向长度大于中间花紋块21,不仅能够维持直行时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乘车舒适度。根据上述观点,内侧中间横沟20的合计条数Nim和中央横沟15的合计条数No之比Nim/No优选为例如1.52.5左右。通过使如上述的沟槽的合计条数在各部分不同,能够分散噪声且提高行驶时的安静性。另外,第二内侧宽主沟5b的轮胎轴向外侧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内侧细沟24;胎肩横沟Yi,该胎肩横沟Yi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内侧区域Ai的胎面接地端2e且沿轮胎周向被间隔设置。由此,在内侧细沟24与第二内侧宽主沟5b之间形成第四直线肋条26,该第四直线肋条26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而没有被横沟划分。这样,在内侧区域Ai沿宽主沟5b也设置刚性高的直线肋条26,从而提高内侧区域Ai的花紋块刚性,特别是提高直行行驶时的稳定性方面优选。上述第四直线肋条26的宽度W4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如果非常小的话则直行时的稳定性有可能受损,反之如果非常大的话则排水性有可能恶化。根据上述观点,上述宽度W4,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并且,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并且,包括内侧细沟24的各细沟(外侧细沟6和中间细沟9)的沟宽优选为1.5~3.0mm左右,并且其沟深优选为5.0~6.0mm左右。另外,上述胎肩横沟Yi与胎肩横沟Yo同样是包括横切内侧胎面接地端2e而在轮胎轴向内、外延伸的所有凹设物的概念,且除了横沟以外还包括刀槽花紋等。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橫沟Yo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沟宽为lmm以上的内侧胎肩横沟25和沟宽小于lmm的胎肩刀槽花紋31。上述内侧胎肩横沟25包括从沟宽为lmm以上的部分开始到轮胎轴向外侧的主部25a;与该主部25a的内端25i连接并延伸至内侧细沟24且沟宽小于lmm的刀槽花紋部25b,主部25a的内端25i设置于胎面接地端2e和中间细沟24之间。由此,在内侧细沟24的轮胎轴向外侧设置内侧胎肩肋条30,该内侧胎肩肋条30被内侧胎肩横沟25的主部25局部地划分。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横沟25的主部25a在胎面接地端2e处具有沟宽Gsi,从此处到内端25i沟宽逐渐减小。上述内侧胎肩横沟25有助于利用主部确保胎面接地端2e处的排水性并提高内侧区域Ai的陆地比。另外,发生负外倾的轿车直行行驶时主要是内側区域Ai接地,因此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的部分的内侧胎肩肋条30有助于直行行驶时降低碰撞噪声等噪音、振动,且提高乘车舒适度。另外,刀槽花紋部25b有助于緩和内侧胎肩肋条30行驶时的变形,且提高耐磨损性。另外,内侧胎肩横沟25与外侧胎肩横沟ll优选为向相同方向且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70-80度,更优选为以73~77度的较大的角度04倾斜。这样有助于提高内侧胎肩肋条30的横向刚性,且确保直行行驶时的稳定性。另外,胎肩刀槽花紋31也横切内侧胎面接地端2e并沿轮胎轴向内、外延伸,其轮胎轴向的内端与内侧细沟24连接。另外,胎肩刀槽花紋31与内侧胎肩横沟25相同方向例如优选为相对轮胎周向倾斜7080度,更优选为倾斜73~77度,进一步优选为实质上以相同角度65倾斜。上述内侧胎肩肋条3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10。/。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并且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下。尤其是,优选为比外侧胎肩花紋块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更小。由此,更高水平地兼顾旋转时的稳定性和直行时的乘车舒适度。另外,为了提高乘车舒适度,在内侧胎肩肋条30中,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忽视实质上没有宽度的刀槽花紋)的宽度W6优选为肋条宽度W5的50%以上,更优选为6080%。另外,作为优选方式,优选为例如使外侧区域Ao的至胎面接地端2e为止的全部胎肩横沟Yo(即外侧胎肩横沟11)的轮胎1周的合计沟宽Gao大于内侧区域Ai的至胎面接地端2e为止的全部的胎肩横沟Yi(即内侧胎肩横沟25和胎肩刀槽花紋31)的合计沟宽Gai(Gao>Gai)。并且,这里所述沟宽是在胎面接地端2e的位置上沿轮胎周向测定的。这样有助于在胎面部2的外侧区域Ao与内侧区域Ai调整陆地比,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旋转时的排水性。作为一个例子,合计沟宽的比Gao/Gai,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以上。其中,如果上述比(Gao/Gai)过大的话,则内侧和外侧的至接地端2e为止的刚性差增大而有可能恶化耐磨损性,因此优选为1.3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同样,优选为内侧区域Ai的胎肩横沟Yi的合计条数(即内侧胎肩横沟25和胎肩刀槽花紋31的合计条数)Ms被设定为大于外侧区域Ao胎肩横沟Yo的合计条数(即外侧胎肩横沟11的合计条数)Nos。通过按如上述的关系规定胎肩横沟Yi、Yo的合计条数,能够提高内侧区域Ai的包络性能并提高乘车舒适度,并且在外侧区域Ao中相对提高花紋块刚性,提高旋转时的稳定性。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上述合计条数之比Nos/Nis优选为0.6以上,更优选为0.7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更优选为0.8以下。并且,如上所述横沟合计条数对包络性能和旋转时的稳定性起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兼顾该两作用,在胎面花紋中,满足下述关系地i殳定沟槽合计条数即可Nc<Nim<Nos<Nis。由此,起到上述作用的同时,在直行时主要的接地区域即胎面中央部分中,使中央花紋块17比中间花紋块21具有更高刚性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直行稳定性。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实施例基于图1的基本花紋和表1的规格来试制尺寸为215/60R16的轿车用子午线轮胎,并进行了各种性能试验。共通规格如下所示,通过调整宽主沟以外的沟槽条数等调整陆地比。胎面接地宽度167mm第一外侧宽主沟的沟宽12.1mm、沟深8.1mm第二外侧宽主沟的沟宽8.4mm、沟深8.1mm第一内侧宽主沟的沟宽9.2mm、沟深8.1mm第二内侧宽主沟的沟宽9.0mm、沟深8.1mm外侧胎肩横沟的角度ei:79.2度外侧胎肩横沟的沟宽Gs:4.0mmGsl:3.5mmGs2:5.6mm外侧胎肩横沟的沟深5.0mm中央横沟的角度62:27.2度中央横沟的沟宽2.1~3.3mm、沟深5.17.0mm内侧中间横沟的角度e3:36.4度内侧中间横沟的沟宽宽幅部4.0mm、窄幅部1.0mm内侧胎肩横沟的角度G4:75.5度内侧胎肩横沟的沟宽主体部5.2mm刀槽花玟部0.6mm内侧胎肩横沟的沟深5.6mm胎肩刀槽花紋的角度05:76.8度胎肩刀槽花紋的宽度0.6mm外侧和内侧细沟的沟宽5.0mm、沟深5.0mm中间细沟的沟宽5.9mm、沟深5.0mm另外,试验方法如下所示。〈排水性能〉将试验轮胎按照下述条件装配于排气量2400cc的国产轿车4个轮子上,并且在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上设置有水深5mm长度20m的水坑的跑道上,一边阶段性地增加速度一边进入,测定在速度5080km/h下的前轮的平均横向加速度。其结果,以比较例l作为IOO的指数来表示,指数越大表示旋转时的排水性越好。轮辋16x6.5J内压220kPa〈直行行驶时的稳定性〉驾驶上述试验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上直线行驶,通过驾驶员的官能来综合评价有无晃动。均以比较例l作为IOO分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则越优良。〈操纵稳定性、乘车舒适度〉驾驶上述试验车辆在干燥的沥青路面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官能来综合评价有关旋转时的响应性和抓地感等的操纵稳定性指标。同样,有高低差的沥青路面、比利时路(石子路)和沥青道路(铺设小石子的路面)等上,通过驾驶员的官能来综合评价凹凸不平感、碰撞和阻尼等之类的乘车舒适度指标。均以比较例l作为IOO分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则越优良。试验的结果等表示于表l中。并且,表l中的符号与说明书和附图的符号相对应。表l(看下一页)试验的结果可以确定,实施例的轮胎使旋转时的排水性提高而没有损害直行行驶时的稳定性,且发挥优良的湿地抓地性能。<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充气轮胎,向车辆的装配方向已被指定且具备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其特征在于,装配于车辆时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外侧的胎面部的外侧区域的陆地比,小于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胎面部的内侧区域的陆地比,并且在上述胎面部上设置多条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宽主沟,上述宽主沟由设置于上述外侧区域的外侧宽主沟、和设置于上述内侧区域的内侧宽主沟形成,而且上述外侧宽主沟包括轮胎赤道侧的第一外侧宽主沟,其在离轮胎赤道隔开胎面接地宽度的5~15%的距离的位置上具有沟中心线;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二外侧宽主沟,其在离轮胎赤道隔开胎面接地宽度的15~28%的距离的位置上具有沟中心线,并且上述第一外侧宽主沟和上述第二外侧宽主沟的轮胎轴向两侧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且未被横沟划分的肋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侧区域和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包括分别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胎面接地端并延伸的沟槽或沟槽和刀槽花紋,上述外侧区域的胎面接地端处的全部胎肩横沟的沟宽合计,大于上述内侧区域的全部胎面接地端处的胎肩横沟的沟宽合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侧区域和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包括分别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胎面接地端并延伸的沟槽或沟槽和刀槽花紋,上述内侧区域的胎肩横沟的合计条数多于上述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的合计条数。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侧区域和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包括分别在轮胎轴向内外横切胎面接地端并延伸的沟槽或沟槽和刀槽花玟,上述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包括扩宽胎肩横沟,该扩宽胎肩横沟朝向轮胎轴向外侧沟宽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外侧宽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壁面上设置倒角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倒角部凹圆弧状地凹陷。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内侧宽主沟由在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一内侧宽主沟、和在胎面接地端侧延伸的第二内侧宽主沟这两条构成,并且在上述内侧区域中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内侧中间横沟,该内侧中间横沟连接上述第一内侧宽主沟和第二内侧宽主沟之间,而且上述内侧中间横沟的合计条数少于上述外侧区域的胎肩横沟的合计条数。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内侧宽主沟和上述第一外侧宽主沟之间且在轮胎赤道上形成中央花紋块列,该中央花紋块列是由中央横沟划分的中央花紋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并且上述内侧中间横沟的合计条数多于上述中央横沟的合计条数。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直行行驶时各性能并提高旋转时的稳定性和排水性的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向车辆的装配方向已被指定且具备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纹,且胎面部的外侧区域的陆地比小于胎面部的内侧区域的陆地比。设置于胎面部(2)的宽主沟(3)由设置于外侧区域的外侧宽主沟(4)和设置于内侧区域(Ai)的内侧宽主沟(5)形成。外侧宽主沟(4)包括在离轮胎赤道(C)隔开胎面接地宽度的5~15%的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沟中心线的第一外侧宽主沟;在离轮胎赤道隔开胎面接地宽度的15~28%的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沟中心线的第二外侧宽主沟。第一外侧宽主沟和第二外侧宽主沟的轮胎轴向两侧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并未被横沟划分的肋条。文档编号B60C11/117GK101462471SQ20081018665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6日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8日发明者岩井义孝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