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4801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该公交车座椅固定于公交车上,其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椅背及椅座,所述椅背及座椅周侧均开设有多个通孔,分别形成椅背及座椅通风通道,所述椅背及椅座上分别开设有矩形槽,且两个矩形槽对应端相连通,形成L形状容置槽;所述两矩形槽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垫,且每个散热垫铰接于一个固定轴上并能以该固定轴为中心轴旋转,该固定轴固定于椅背及椅座矩形槽的弯折连接处的底面上,从而形成散热垫之间的更替结构,从而实现散热垫交替使用,达到公交车座椅快速散热的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汽车座椅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公交车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天人们频繁地乘坐公交车出行,城市里,乘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在公交车上显得越来越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就连站位都很难有,不用说座位。针对南方城市中,因为其气候原因常年处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下,常常会出现一个人从座位上起身下车,另一个人要坐这个座位,但座位面还是热的,留有前一个人的体温,后面这个人只好在座位边站一会儿,等座位凉下来再坐下,或者别扭的坐着座位的一个角,等座位凉了再完全坐好。
[0003]目前,现有针对椅子散热的技术方案很多且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在座椅底部增加风扇实现散热,另一种是在座椅上开设多个通风孔实现散热;该两种方式中第一种在公交车长不实用且不适合公交车这种人多拥挤的地方,同时不环保,另一个方案散热效果不佳,公交车上常常是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会快速的达到座位上,进而公交车座椅=必须具备快速散热的功效。
[0004]由此,本发明人考虑对现有公交车座椅结构进行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其利用多个散热垫的交替使用,决绝公交车座椅散热不佳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公交车座椅结构,该公交车座椅固定于公交车上,其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椅背及椅座,所述椅背和座椅的上、下及侧面均开设有多个通孔,分别形成椅背及座椅通风通道;所述椅背及椅座上分别开设有矩形槽,且两个矩形槽对应端相连通,形成L形状容置槽;所述两矩形槽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垫,且每个散热垫铰接于一个固定轴上并能以该固定轴为中心轴旋转,该固定轴固定于椅背及椅座矩形槽的弯折连接处的底面上,从而形成散热垫之间的更替结构。
[0008]进一步,所述相邻两散热垫叠加分布,该两相邻散热垫之间具有缝隙,进而形成垫体之间散热结构;所述两矩形槽的深度均与至少两个散热垫组成散热垫组的厚度相适配,形成垫体容置结构。
[0009]进一步,所述位于叠加后散热垫顶部的散热垫为平行状,其余散热垫呈L形状,进而与相邻的散热垫形成间隙,该间隙与座椅周侧通孔配合实现散热。
[0010]进一步,所述每个散热垫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两固定环,该两固定环套设于固定轴上,进而形成一固定轴为中心轴的铰接结构。
[0011]进一步,所述每个散热垫包括硬质底板及硅胶散热垫,所述硅胶散热垫粘贴于硬质底板上;该硬质底板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每个通风孔与对应椅背或座椅上通孔相连通,进而形成通风散热通道。
[0012]进一步,所述硅胶散热垫为网状硅胶垫体,该硅胶垫体的设置有效缓解了公交车停靠及启动的振动感,令乘坐公交车座椅人提高舒适感。
[0013]进一步,所述椅背上的矩形槽的槽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卡扣,每个凸起卡扣与每个散热垫对应位置的卡槽配合卡接,形成椅背处垫体固定结构。
[0014]进一步,每个散热垫均以固定轴为中心轴旋转,同时旋转至椅背部并与椅背部凸起卡扣配合卡接,形成固定该散热垫结构,进而实现固定于椅背部的散热垫本身的散热,以便下个乘者使用。
[0015]本实用新型利用相互交替使用的散热垫实现公交车座椅的快速散热,同时利用通孔自然通风形式进行散热,成本低,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沿A-A剖面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垫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3中B-B剖面图(顶面散热垫);
[0020]图5是图3中B-B剖面图(除顶面散热垫外剩余散热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该公交车座椅固定于公交车上,其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空心椅背I及椅座2,所述椅背I和座椅2的上、下及侧面均开设有多个通孔C,分别形成椅背I及座椅2通风通道;所述椅背I及椅座2上分别开设有矩形槽3,且两个矩形槽3对应端相连通,形成L形状容置槽;所述两矩形槽3内设置有至少两个且相互叠加设置的散热垫4 ;每个散热垫4包括硬质底板41及娃胶散热垫42。
[0023]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叠加后形成的散热垫组中位于顶部的散热垫4为平行状,其余散热垫4呈L形状,进而与相邻的散热垫形成间隙5,该缝隙5与椅座2上的通孔C配合进而形成垫体之间散热结构;所述两矩形槽3的深度均与至少两个散热垫4组成散热垫组的厚度相适配,形成垫体容置结构。
[0024]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每个散热垫4 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两固定环43,该两固定环43套设于固定轴6上,进而形成一固定轴6为中心轴的铰接结构,该铰接结构实现每个散热垫4以该固定轴6为中心轴旋转,该固定轴6固定于椅背I及椅座2矩形槽3的弯折连接处的底面上,从而形成散热垫4之间的更替结构。所述椅背I上的矩形槽3的槽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卡扣7,每个凸起卡扣7与每个散热垫4对应位置的卡槽44配合卡接,形成椅背I处垫体固定结构,每个散热垫4均以固定轴7为中心轴旋转,同时旋转至椅背I部并与椅背I部凸起卡扣7配合卡接,形成固定该散热垫结构,进而实现固定于椅背I部的散热垫4本身的散热,以便下个乘者使用。所述凸起卡扣7与卡槽44的卡接结构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翻阅机械设计手册实现,主要是达到卡合定位效果即可。[0025]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前述娃胶散热垫42粘贴于硬质底板41上;该硬质底板41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411,每个通风孔411与对应椅背或座椅上通孔C相连通,进而形成通风散热通道。所述硅胶散热垫42为网状硅胶垫体,该硅胶垫体的设置有效缓解了公交车停靠及启动的振动感,令乘坐公交车座椅人提高舒适感。
[0026]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0027]至少两个散热垫4叠加形成的散热垫组,顶部的散热垫4可以这对第一个乘坐公交车人使用,该乘坐者下车后,顶部的散热垫4手动可实现以固定轴7为中心轴旋转至椅背I矩形槽3内并与该矩形槽3凸起卡扣7配合卡接;这时第二个散热垫4曝露于外部,可对第二个乘坐公交车人使用,此时顶部的散热片4通过椅背I的通孔C及散热垫4上通风孔411实现通风散热,进而所述的两个散热垫4可交替使用,有效避免因公交车座椅因与人体接触过长而导致其温度升高,继而呢无法继续给第二个乘者使用现象。
[0028]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权利要求】
1.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该公交车座椅固定于公交车上,其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椅背及椅座,所述椅背及座椅周侧均开设有多个通孔,分别形成椅背及座椅通风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及椅座上分别开设有矩形槽,且两个矩形槽对应端相连通,形成L形状容置槽;所述两矩形槽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垫,且每个散热垫铰接于一个固定轴上并能以该固定轴为中心轴旋转,该固定轴固定于椅背及椅座矩形槽的弯折连接处的底面上,从而形成散热垫之间的更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散热垫叠加分布,该两相邻散热垫之间具有缝隙,进而形成垫体之间散热结构;所述两矩形槽的深度均与至少两个散热垫组成散热垫组的厚度相适配,形成垫体容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上的矩形槽的槽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卡扣,每个凸起卡扣与每个散热垫对应位置的卡槽配合卡接,形成椅背处垫体固定结构。
【文档编号】B60N2/24GK203819086SQ201420268248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6日
【发明者】黄雅婷, 王刚, 李萍萍 申请人:厦门理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