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9329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盖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前盖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前盖也被称为发动机罩、引擎盖等。通常,车辆前盖由配置在车体表面侧的前盖外板、及配置在该前盖外板的背面侧的前盖内板等构成。为了保护步行者并尽量避免前盖内板下方的动力单元受损,多采用在前盖内板的中间区域形成有多个沿车长方向延伸、沿车宽方向并排的波浪形拱条的结构。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前盖受到碰撞时,前盖内板易于吸收碰撞负荷。

进一步,为了减小车体侧面发生小碰撞时的碰撞力,也有在前盖内板两侧的沿车长方向延伸的沟槽中设置弯折起点部的结构。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车体的侧面受到碰撞时,前盖内板会以该弯折起点部为起点弯折变形来吸收碰撞负荷。

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前盖内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沿车长方向延伸的沟槽中的弯折起点部被构成为,如图5所示那样,从沟槽的底面向上方弯曲(拱起)。因此,沟槽被弯折起点部堵塞。在雨水等进入沟槽内的情况下,沿沟槽流动的水会被弯折起点部阻塞,从而如图6(沿沟槽长度方向截面的截面图)所示那样,在沟槽中形成积水部分,导致前盖内板被锈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前盖内板的外周部形成有不会阻塞水流的弯折起点部的车辆前盖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盖结构。该车辆前盖结构包括,表面侧朝着车体外侧配置的前盖外板、和结合在该前盖外板的背面侧的前盖内板,在所述前盖内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外周部分别形成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沟槽,所述各沟槽中形成有弯折起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起点部被构成为所述沟槽的槽宽方向两端附近的壁分别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一对弯曲部,该一对弯曲部在所述沟槽的槽宽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前盖结构,由于弯折起点部被构成为沟槽的槽宽方向两端附近的壁分别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一对弯曲部,所以,当车辆受到碰撞时,前盖内板的外周部会以该弯折起点部为起点变形而吸收碰撞负荷。另一方面,由于该一对弯曲部在沟槽的槽宽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当沟槽内进水时,沿着沟槽流动的水可从一对弯曲部之间的间隔通过,所以能避免沟槽中的水被阻塞后形成积水部分而导致前盖内板被锈蚀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前盖结构中,较佳为,所述沟槽具有外侧壁、内侧壁、及底壁,所述一对弯曲部为,所述底壁和所述外侧壁以相互间交界的棱线为中心向斜上方弯曲而形成的第1弯曲部;及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以相互间交界的棱线为中心向斜上方弯曲而形成的第2弯曲部。基于该结构,车辆前方受到碰撞的情况下,前盖内板的外周部易于以该弯折起点部为起点向上方曲折,同时,能确保第1弯曲部与第2弯曲部之间存在能使水顺畅地通过的足够大的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盖结构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前盖结构的概要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车辆前盖结构中的前盖内板上形成的弯折起点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车辆前盖结构中的前盖内板上形成的弯折起点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前盖内板上形成的弯折起点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前盖内板上形成的弯折起点部的纵向截面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盖结构的前盖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前盖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图(K线上的截面)。图1及图2所示的前盖10例如是可开闭地覆盖着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室20的发动机盖。以下说明中,“上方”、“下方”是指,在前盖10将动力单元室20关闭的状态下的上方方向、下方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前盖10包括前盖外板11和前盖内板12。前盖外板11例如是将铝合金板锻压成形而制成的一整块外板,被配置为表面侧朝向车体外侧地覆盖着车辆前部的整个动力单元室20的上方开口。

前盖内板12被配置在前盖外板11的背面侧的下方,具有支撑前盖外板11的中间部位的大致长方形的内板中间部121、包围着该内板中间部121的外周的环状的内板斜壁部122、及包围着该内板斜壁部122的外周的环状的内板外周部123。前盖内板12例如是将铝合金板锻压成形而制成的内板,其内板中间部121、内板斜壁部122、及内板外周部123被形成为一体。

在内板中间部121上形成有沿车长方向延伸、沿车宽方向并排的多个拱条121A。这些拱条121A如图2所示那样,在内板中间部121被形成为矩形波状。并且,在各拱条121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形成有作为弯折起点的脆弱部121B。通过在内板中间部121形成这样的拱条121A,在前盖10受到碰撞的情况下,内板中间部121会变形而吸收碰撞负荷,因而有利于歩行者的保护及动力单元的保护。

内板外周部123包括,环绕内板斜壁部122的整个外周的、向下方凹陷的沟槽部124;及形成在该沟槽部124的外周缘、成为前盖内板12的外周边的法兰部125。如图2所示,前盖外板11的外周端部与前盖内板12的法兰部125例如通过卷边加工而结合在一起。

另外,如图2所示,内板中间部121位于高于(相对于车高方向)内板外周部123的位置。因此,内板斜壁部122被形成为,内周缘与位于上方的内板中间部121的外周缘相连;外周缘与位于下方的内板外周部123的内周缘(沟槽部124的内周壁124A)相连,并向外侧倾斜。

另外,如图2所示,前盖外板11将前盖内板12完全覆盖,但内板斜壁部122及内板外周部123与前盖外板11之间留有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设置在前盖内板12上的前盖铰接机构13、铰接机构加固构件14、前盖锁定机构15、及锁定机构加固构件16等。

另外,如图1所示,用于将前盖10安装在动力单元室20的上方开口上的两个前盖铰接机构13分别被设置在前盖内板12的后端部的左右两端,各前盖铰接机构13的铰接机构加固构件14分别设置在其下方,即,分别设置在沿前盖内板12的右侧延伸的右侧沟槽部124A、沿盖内板12的左侧延伸的左侧沟槽部124B上。将前盖10锁定在动力单元室20的上方开口上的前盖锁定机构15及锁定机构加固构件16分别被设置在前盖内板12的前端的内板外周部123的中间部位。

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前盖内板12的右侧沟槽部124A及左侧沟槽部124B分别形成有弯折起点部126。两个弯折起点部126分别位于设置有铰接机构加固构件14的部位的前方(车长方向的前方),并与内板中间部121的各拱条121A上形成的脆弱部121B位于同一直线(K线)上。基于该结构,在前盖10受到碰撞的情况下,前盖内板12会以弯折起点部126及脆弱部121B为弯折起点沿K线弯折,从而能吸收碰撞负荷。

图3是将左侧沟槽124B中形成的弯折起点部126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左侧沟槽124B被构成为截面大致呈“凹”字形的下陷凹槽,具有外侧壁124BA、内侧壁124BB、及底壁124BC。图4是左侧沟槽124B中形成的弯折起点部126的槽宽方向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弯折起点部126被构成为,左侧沟槽124B的槽宽方向的两端的壁面分别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一对弯曲部,即,第1弯曲部126A和第2弯曲部126B。该第1弯曲部126A和第2弯曲部126B在左侧沟槽124B的槽宽方向上相互间空开间隔。

更详细而言,第1弯曲部126A是底壁124BC和外侧壁124BA以相互间交界的棱线为中心朝斜上方弯曲而形成的拱起部;第2弯曲部126B是底壁124BC和内侧壁124BB以相互间交界的棱线为中心向斜上方弯曲而形成的拱起部。

右侧沟槽124A的结构与左侧沟槽124B的结构相同,右侧沟槽124A中形成的弯折起点部126与左侧沟槽124B中形成的弯折起点部126结构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其说明。

这样,通过在右侧沟槽124A及左侧沟槽124B中形成向上方弯曲的第1弯曲部126A及第2弯曲部126B,在前盖10受到正面碰撞或局部碰撞(小碰撞)的情况下,由于前盖内板12会以第1弯曲部126A及第2弯曲部126B为弯折起点,横跨前盖内板12的两侧或在一侧发生倒V字形变形,因而能够吸收碰撞负荷,保护动力单元室20内设置的动力单元等。

另外,由于作为弯折起点部126的第1弯曲部126A和第2弯曲部126B在沟槽(124A、124B)的槽宽方向上相互间空开间隔,因而,在前盖内板12内进水的情况下,沿右侧沟槽124A、左侧沟槽124B流动的水能从第1弯曲部126A与第2弯曲部126B之间的间隔通过,因而不会像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弯折起点部那样将水堵塞而在沟槽中形成积水部分,从而能够防止前盖内板12被锈蚀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前盖结构能适用于汽车的发动机盖、电动车的前盖、混合动力车的前盖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