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导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1824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导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的卡片状元件安装结构。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

传统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及将外接导线固定于壳体内的电连接安装件,传统的电连接安装件包括底板,底板位于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两侧的侧板一端相对设置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放置间隔,另一端相抵配构成挤压并固定外接导线的挤压处,壳体上方设置有按钮,该按钮下方设置有将在按钮被挤压时将挤压处撑开的撑块,在需要拆卸外接导线时,按压按钮即可使挤压处变大,取出导线后松开按钮,金属自身所具有的弹性使两侧的侧板重新抵配,这样的结构,一方面,按钮由于没有配套设置限位保险组件,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误触,导致电连接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壳体内的结构较为紧凑,按钮、复位件及安装位占用壳体一部分体积,使壳体内部复杂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误触且简化壳体内部结构的电连接器的导线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将外接导线固定于壳体内的电连接安装件,所述的电连接安装件包括金属底板及设置于金属底板两侧的金属侧板,所述的金属侧板为弹性件,两侧的所述的金属侧板一端相对设置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放置间隔,另一端相抵配构成挤压并固定外接导线的挤压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上方与挤压处对应设置有供片状刚性件插入的伸入孔,各所述的金属侧板位于挤压处分别设置有相贴合的配合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拆卸外接导线的时候,将片状刚性件,片状刚性件插入伸入孔,片状刚性件通过外接导线在挤压处形成的间隙插入配合板之间,旋转片状刚性件,即可使配合板间距逐渐增大,使位于配合板间的外接导线轻松取出,取出片状刚性件后即可恢复原状,这样的结构使操作件与壳体分体设置,完全避免误操作的可能性,也简化了由于安装操作件所需的壳体结构,片状刚性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一字螺丝刀、铁片等等,不会因为寻找片状刚性件而耽误拆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的配合板朝向伸入孔设置有引导板,各所述的引导板相对设置引导面,该引导面随着靠近伸入孔逐渐向远离另一引导板的方向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引导板,在外接导线撑开挤压处的间隙有限时,片状刚性件可先与引导板的引导面接触,在按压的过程中逐渐撑开挤压处直至与片状刚性件的厚度相适配,使片状刚性件能够完全伸入配合板之间,旋转调节配合板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引导板朝向金属侧板延伸设置有与金属侧板固定的延伸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一些比较小型的电连接器上,延伸部可避免片状金属伸入壳体时撞击壳体内其他位置,避免损坏壳体及其他组件,也使一些较长的片状刚性件与配合板接触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伸入孔包括与挤压处对应设置的中心部,该中心部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与中心部同心的扇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片状刚性件插入后限制片状刚性件的摆动幅度,即限制金属侧板的弯曲幅度,避免过度形变使金属侧面无法贴合,缩短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侧面设置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入口,所述的壳体上方与入口对应设置有弧形凸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外接导线的入口位于壳体侧面,在安装时需要侧头进行观察,增设弧形凸台一方面在缩小整体体积的同时增加入口壁厚,增加强度,另一方面作为标识,使安装者无需侧头即能快速安装外接导线,增加安装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下方与金属底板两端端部对应设置有形状相适配的定位槽,所述的金属底板上设置有伸入壳体并具有弹性的卡脚,该卡脚远离金属底板的端部设置有卡块,所述的壳体内侧设置有与卡块相卡配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与金属底板两端端部形状相适配,构成电连接安装件的横向定位及竖向定位,而卡块与卡槽避免电连接安装件脱离壳体,同时构成电连接安装件的纵向定位,使电连接安装件能够快速安装、准确定位,进一步增加安装稳定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仰视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线安装结构,包括壳体1,该壳体1内设置有将外接导线固定于壳体1内的电连接安装件,电连接安装件包括金属底板2及设置于金属底板2两侧的金属侧板3,金属侧板3为弹性件,两侧的金属侧板3一端相对设置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放置间隔31,另一端相抵配构成挤压并固定外接导线的挤压处32,壳体1上方与挤压处32对应设置有供片状刚性件插入的伸入孔11,各金属侧板3位于挤压处32分别设置有相贴合的配合板33,在需要拆卸外接导线的时候,将片状刚性件,片状刚性件插入伸入孔11,片状刚性件通过外接导线在挤压处32形成的间隙插入配合板33之间,旋转片状刚性件,即可使配合板33间距逐渐增大,使位于配合板33间的外接导线轻松取出,取出片状刚性件后即可恢复原状,这样的结构使操作件与壳体1分体设置,完全避免误操作的可能性,也简化了由于安装操作件所需的壳体1结构,片状刚性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一字螺丝刀、铁片等等,不会因为寻找片状刚性件而耽误拆装。

各配合板33朝向伸入孔11设置有引导板34,各引导板34相对设置引导面341,该引导面341随着靠近伸入孔11逐渐向远离另一引导板34的方向倾斜设置,增设引导板34,在外接导线撑开挤压处32的间隙有限时,片状刚性件可先与引导板34的引导面341接触,在按压的过程中逐渐撑开挤压处32直至与片状刚性件的厚度相适配,使片状刚性件能够完全伸入配合板33之间,旋转调节配合板33的间距。

引导板34朝向金属侧板延伸设置有与金属侧板固定的延伸部342,在一些比较小型的电连接器上,延伸部342可避免片状金属伸入壳体时撞击壳体内其他位置,避免损坏壳体及其他组件,也使一些较长的片状刚性件与配合板接触更加稳定。

伸入孔11包括与挤压处对应设置的中心部111,该中心部11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与中心部111同心的扇形槽112,在片状刚性件插入后限制片状刚性件的摆动幅度,即限制金属侧板3的弯曲幅度,避免过度形变使金属侧面无法贴合,缩短使用寿命。

壳体1侧面设置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入口15,壳体1上方与入口15对应设置有弧形凸台12,由于外接导线的入口位于壳体1侧面,在安装时需要侧头进行观察,增设弧形凸台12一方面增加入口壁厚,增加强度,另一方面作为标识,使安装者无需侧头即能快速安装外接导线,增加安装便捷性。

壳体1下方与金属底板2两端端部对应设置有形状相适配的定位槽13,金属底板2上设置有伸入壳体1并具有弹性的卡脚21,该卡脚21远离金属底板2的端部设置有卡块22,壳体1内侧设置有与卡块22相卡配的卡槽14,定位槽13与金属底板2两端端部形状相适配,构成电连接安装件的横向定位及竖向定位,而卡块22与卡槽14避免电连接安装件脱离壳体1,同时构成电连接安装件的纵向定位,使电连接安装件能够快速安装、准确定位,进一步增加安装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