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黄素、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_2

文档序号:9919267阅读:来源:国知局
得小檗红碱,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0040]
!:
[004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双黄素在制备治疗溃疡性肠炎药 物中的应用。
[004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核分子化合物,即:双黄素,该多核分子化合物由小檗 红碱与黄芩素合成得到,改变了单一成分或两个成分混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 物代谢环节,所得的到多核分子化合物与小檗碱相比,毒性得到显著降低,吸收显著提高, 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延长了代谢时间,可以达到长效的效果,增强了抗溃疡性肠炎和抗致病 菌的药效。本发明还提供的该多核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便于大规 模工业化生产。
[0043] 本发明中,黄连与黄芩形成一个中药药对,古方有"黄连黄芩汤"为代表多个黄连 和黄苳为主药组成的方剂,黄连的代表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而黄苳的代表成分为黄苳 素,主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
[0044] 中药药对拼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如何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天然内核分子" 经过人工合成或拼接(可能是任意键或指定键)使其相互连接成具有多个核心作用的分子, 称为"新多核分子"。它不同于化药的"药效团"和"孪药"概念,"药效团"是指对于活性起重 要作用的结构特征的空间排列形式;"孪药"是指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经 共价键连接,缀合成的新分子,在体内代谢生成以上两种药物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性或 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或者提高作用的选择性。
[0045] 中药药对配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唐?《神农本草经》从不同角度对两药 配伍进行了论述,并将之归纳于"七情和合"中:即言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 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在中药的配伍研究中,往往出 现于方剂里的两味药一起相伍运用,就是药对,又称对药。亦即两味药之间一种比较固定的 搭配,使用时常成对应用,其主要作用主要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通过药对的配 伍实验研究,可揭示药对间的配伍作用,探索其减毒增效的配伍机制,深化中药七情相须、 相使等配伍关系。药对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药对,可研究两味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也 可是研究同一药物中不同化学成分之间的"药对"相互配伍作用。
[0046] 传统中医药的药对理论可指导中药(饮片)之间的配伍应用;可指导中药有效部位 之间的配伍应用;也可指导中药有效成分之间的配伍应用;我们将其发展延伸应用于研究、 设计和指导药物分子"天然内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使研究中药药对中复杂药物的 配伍相互作用形式转化为研究药物分子间暨"新多核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0047] 本发明中,"天然内核分子"和"新多核分子"的定义如下:
[0048] 天然内核分子:来源于自然界生物在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防御某种伤害或取得某种 利益经过进化、衍生出来(不论其分子量大小,结构如何复杂,包括了原生、次生代谢产物) 的有核心作用的分子,其衍生、进化的核心目的是针对防御某种伤害或取得某种利益。
[0049] 新多核分子:经人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然内核分子"合成或拼接得到的人造 多效的新分子。
[0050] 基于上述对"天然内核分子"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的"天然内核分子"经过人工合成 或拼接而成的"新多核分子"则具有单个"天然内核分子"的特性,同时兼有多个"天然内核 分子"的药效特性;经过人工合成或拼接后的"新多核分子"对于"天然内核分子"而言至少 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在单核分子的任意键或指定键上连接上作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 单核(或多核)分子使其分子结构、空间构型改变;作用核心也发生改变。
【附图说明】
[0051 ] 图1为小檗红碱-9-氧丁基溴的1H NMR图。
[0052] 图2为小檗红碱-9-氧丁基溴的13C NMR图。
[0053]图3为本发明一种双黄素的1H NMR图。
[0054]图4为本发明一种双黄素的13C NMR图。
[0055]图5为急性期各组的DAI结果图。
[0056]图6为慢性期各组的DAI结果图。
[0057]图7为急性期各组小鼠的CMDI结果图。
[0058]图8为慢性期各组小鼠的CMDI结果图。
[0059]图9为急性期药效观察HS评分结果图。
[0060]图10为慢性期药效观察HS评分结果图。
[00611图11为急性期药效观察MDA评分结果图。
[0062]图12为慢性期药效ΜΡ0考察结果图。
[0063]图13为慢性期药效S0D考察结果图。
[0064] 图14为急性期结肠长度考察结果图。
[0065] 图15为急性期结肠重量考察结果图。
[0066] 图16为急性期结肠指数考察结果图。
[0067] 图17为慢性期结肠长度考察结果图。
[0068] 图18为慢性期结肠重量考察结果图。
[0069] 图19为慢性期结肠指数考察结果图。
[0070] 图20为慢性期脾脏系数观察结果图。
[0071]图21为慢性期肝脏系数观察结果图。
[0072] 图22为慢性期肺脏系数观察结果图。
[0073] 图23为急性期体重变化考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 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75] 实施例1
[0076] (la)小檗红碱衍生物的合成:称取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乙腈150 (150~200均 可)重量份,85°C加热至沸腾,加入X(CH2)n Y 40(20~40均可)重量份,回流反应3h,将反应 液浓缩至50(50~100均可)重量份,冷却得结晶A,过滤,用适量乙腈洗涤结晶A,洗涤液与滤 液合并,回收乙腈。滤渣用30重量份的甲醇溶解,冷却得结晶B,过滤,用甲醇洗涤结晶B,合 并结晶A和结晶B,得到小檗红碱衍生物,计算得率为56.34%。其中,本实施例中的X(CH 2)n Y,X、Y均为Br,n = 4,所得小檗红碱衍生物为小檗红碱-9-氧丁基溴,其1H NMR图如图1所示 ,13C NMR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1中Η的归属如表1所示,图2中的C的归属如表2所示。
[0077]
[0078] 表 1
[0079]
[0080]
[0081] 表 2
[0082] (2a)取步骤(la)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1.2重量份与黄芩素1重量份混合,加入无 水碳酸钠2重量份、乙腈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C,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 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0溶解,柱分离,依次用质量百分浓度为30 %、40 %、50 %、60 %的甲 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质量百分浓度为60 %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 的硅胶(400~500目)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石油醚 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1)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双黄素(下文中使用代号 父4-8)。]\^得到其分子量为 :822.24,其1!1匪1?图如图3所示,130匪1?图如图4所示,其中,图3 中Η的归属如表3所示,图4中C的归属如表4所示。
[0083]
[0084]
[0085] 表 3
[0087]
[0088] 表 4
[0089] 本实施例中步骤(la)中的小檗红碱可直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而成:在反应器中加入料液比为1:15~30g/L的小檗碱和DMF,加入沸石,回流冷凝,在400W ~800W微波辐射下,反应10~20min,取出反应器,趁热加入水稀释冷却,冷藏过夜,使析晶 完全,抽滤,干燥,得结晶C;滤液另用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质量百分浓度为40%、45%、 50 %、55 %、60 %、65 %、70 %的甲醇洗脱,收集质量百分浓度为70%甲醇洗脱部位,浓缩,得 结晶D,将结晶C和结晶D合并,即得小檗红碱。
[0090] 实施例2
[0091] 除了乙腈用量、X(CH2)n Y用量、反应液浓缩度不同外,本实施中的双黄素的制备方 法与实施例1的基本相同。其中,本实施例的X(CH2) n Y,X、Y均为Cl,n = 5。
[0092] 实施例3
[0093] 除了乙腈用量、X(CH2)n Y用量、反应液浓缩度不同外,本实施中的双黄素的制备方 法与实施例1的基本相同。其中,本实施例的X(CH2) n Υ,Χ、Υ均为S,n = 6。
[0094] 实施例4
[0095] 除了乙腈用量、X(CH2)n Y用量、反应液浓缩度不同外,本实施中的双黄素的制备方 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中,本实施例的X(CH2) n Y,X、Y均为0,η=1。
[0096] 实施例5
[0097] (lb)黄芩素衍生物的合成:取黄芩素1摩尔份,与无水碳酸钠2摩尔份混合,加入乙 腈,所述乙腈与黄芩素的体积摩尔比为150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