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56994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充气轮胎。
[0002] 更具体地说,是有关一种通过减少轮胎所具备的弹黃常数降低了刚性的充气轮 胎。
【背景技术】
[0003] 轮胎所具备的弹黃特性,设及到乘坐舒适性能、接地长度,对轮胎的开发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因素。
[0004] 但是,现有的轮胎要想变化其弹黃常数进行生产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 是在轮胎硫化成型后,不能自如的减少弹黃常数W降低刚性,调整乘坐舒适性能和接地长 度。 阳〇化]本发明将在后面详细描述,通过在充气轮胎的内衬层局部形成稍薄的部分,W此 降低构成内衬层的膜的刚性,减少轮胎所具备的弹黃常数。
[0006] 作为一眼看上去与本发明有类似结构的发明,公开有如下的发明,即专利文献1, 在内衬层即防透气层的变形变大的特定区域,通过在内衬层上设置切沟,使其不追随相邻 构件的动作而动,从而提高内衬层的耐久性。但是,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明的技术思想是 在设置切沟处另外再配置第二内衬层,如专利文献1的段落0019等,不存在减少轮胎的弹 黃常数,降低刚性等构想,反而可W理解为在该部分刚性会变大。
[0007]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有,在未硫化轮胎的内衬层的表面,形成多个比相邻部偏厚 的突条或独立突起,确保与胶囊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可供空气流出的间隙,防止发生空气滞 留。但是,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发明的技术思想是在通常的内衬层的表面设置突条或突起, 从轮胎的弹黃常数、刚性的观点来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大了,与本发明不同。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2-12003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6-354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W11]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减少轮胎所具备的弹黃常数,降低刚性的充气 轮胎,特别是一种在对轮胎实施硫化成型后,也可W减少该轮胎所具备的弹黃常数,调节降 低刚性的充气轮胎。 阳〇1引技术方案
[001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充气轮胎具有下述(1)的结构。
[0015] (1) 一种充气轮胎,其将由热塑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混合而成的热塑 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使用于内衬层,其特征在于,位于左右胎圈填胶顶部之间的区域 的内衬层中,在不足该区域内的内衬层的全部表面积的40 %的表面积部分,将内衬层的厚 度形成为比该区域中的其他部分薄。
[0016] 此外,所述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具有W下(2)至(8)中任一项的结构。
[0017] (2)上述(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衬层的厚度形成为较薄 的部分的内衬层厚度Gf,为所述区域中的其他部分内衬层厚度Gs的5~95%。
[0018] (3)上述(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衬层的厚度形成为较薄 的部分的内衬层厚度Gf,为所述区域中的其他部分内衬层厚度Gs的20~75%。
[0019] (4)上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内衬层厚度形 成为较所述区域中的其他部分薄的部分,不触及该内衬层的外缘线而成。
[0020] (5)上述(1)至(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至少 在带束端部和胎圈填胶顶部之间的区域内,具有内衬层厚度形成为比所述其他部分的厚度 薄的部分。
[0021] (6)上述巧)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束端部和胎圈填胶顶部 之间的区域内,在不足其内衬层的全部表面积的30%的表面积部分,将内衬层的厚度形成 为比该区域中的其他部分薄。
[0022] (7)上述(1)至化)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衬层的 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加工过程中,使用激光进行加工。
[0023] (8)上述(1)至(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轮胎的硫化成型 后,再进行将所述内衬层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加工。
[0024] 有益效果
[002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设及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W提供一种通过减少轮胎所具备 的弹黃常数,降低刚性的充气轮胎,特别是在对轮胎进行硫化成型后,也可W进行调节,减 少该轮胎所具备的弹黃常数,降低刚性的充气轮胎。
[00%] 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意一项所设及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W提供一种充气 轮胎,其能够更明确且切实地具备上述权利要求1所设及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所拥有的效 果。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说明本发明所设及的空气轮胎的形态例的部分破碎透视图。
[0028] 图2是说明本发明所设及的充气轮胎的形态例的轮胎子午线方向剖面图。
[0029] 图3是说明本发明所设及的充气轮胎的图,模型式地展示将设于内衬层表面上的 内衬层厚度形成为较薄的部分的各种形态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W下,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031]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如图1W及图2中模型式展示的其形态例所示,一种充气轮胎 T,其将由热塑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混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 使用于内衬层10,其特征在于,位于左右胎圈填胶顶部16a之间的区域Za的内衬层10中, 在不足该区域内的内衬层10的全部表面积的40%的表面积部分17,将内衬层的厚度形成 为比该区域Za中的其他部分薄。
[0032] 在图1、图2中,轮胎T在胎面部11的左右连接有侧壁部12和胎圈部13。在该轮 胎内侧,作为轮胎骨骼的帘布层14被设置成沿着轮胎宽度方向E横跨在左右胎圈13、13之 间。胎圈13的轮胎外周侧上配有胎圈填胶16,其最外周的点状部分为胎圈填胶顶部16a。
[0033] 横跨该左右胎圈填胶顶部16a之间的区域为Za,且对该区域Za中的轮胎的弹黃常 数、刚性、乘坐舒适性能W及轮胎接地长度等特性产生影响。
[0034]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内衬层10局部变薄,降低构成该内衬层10的膜的刚性,可W让各向同性材料具备各向异性。其结果是,能够让整个轮胎的弹黃常数发生变化。
[0035] 另外,在位于左右胎圈填胶顶部16a之间的区域的内衬层10中,通过将该区域Za内的不足该内衬层10的整个表面积的40%的表面积部分变薄,可W控制其刚性,即使在恶 劣条件下也不影响防漏气性能。W该区域Za内的比内衬层10的整个表面积的40%大的面 积,使内衬层变薄的情况下,虽然也受该厚度的绝对值影响,但是也有可能会降低防透气性 能,因此不理想。
[0036] 在左右胎圈填胶顶部之间的区域Za中,将该区域Za内的内衬层的一部分厚度形 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形态有各式各样。例如,图3中,将内衬层的厚度变薄的部分17所示 那样,如(a)所示的使斜线交叉的形态;如化)所示的纵横线似的形态;如(C)所示的W直 线、曲线、银齿线等在轮胎径向(radialdirection)上延伸的线状形态;如(d)所示的W直 线、曲线、银齿线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线状形态;如(e)所示的断续的直线排列的形态, 如(f)所示的圆孔排列的形态,如(g)所示的交替改变=角形顶点方向而排列的形态,如 化)所示的六角形等多角形排列的形态等,任何一种都可W。
[0037] 将内衬层厚度形成为较薄的部分的内衬层厚度Gf,优选为该区域中其他部分的内 衬层厚度Gs的5~95%。运是为了在减小刚性和维持防透气性能两者间实现平衡。厚度小 于5%,作为贯通孔打开的话,就难W维持防透气性能,所W不理想。另外,若厚度大于95% 的话,很难体现与较厚部分之间的刚性差,整体而言,减少轮胎弹黃常数的效果不明显,故 不理想。
[0038] 为了实现降低刚性和维持防透气性能两者间的最佳平衡,较理想的是将内衬层厚 度形成为较薄的部分的内衬层厚度Gf,优选在该区域的其他部分的内衬层厚度Gs的20~ 75%范围内。作为厚度的绝对值,为维持内衬层的防透气性能,优选在50~250ym的范围 内。更优选在60至200ym范围内。
[0039] 另外,在区域Za中将内衬层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部分17,优选为不触及内 衬层10的外缘线上。挨着内衬层10的外缘线,内衬层的厚度有大小变化时,其周边处可能 会成为引发裂痕或剥落的起点,因此不理想。
[0040] 另外,将内衬层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部分,如图2所示,至少在左右各个带 束端部15e和胎圈填胶顶部16a之间的区域Zb中存在,运在获得本发明的显著效果上较理 想。带束下半部分原本刚性就很高,在运部分上即使将内衬层局部变薄,轮胎的刚性变化也 很难体现出来,因为在带束端部15e和胎圈填胶顶部16a之间的区域Zb将内衬层局部变薄 的方式最有效。运种情况下,带束端部15e和胎圈填胶顶部16a之间的区域Zb内的内衬层 的整个表面积为基准,在其不满30%的表面积部分,优选将内衬层的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 分薄。区域Zb,如上所述为轮胎的刚性变化容易体现的地方,W该区域部分为基准可有助于 获得更好的效果。
[0041] 将内衬层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加工,优选为在轮胎的硫化成型后用激光进 行加工,运样比较简单因此比较理想。特别是使用激光进行的加工,很适合用在轮胎的硫化 成型后将内衬层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加工中,即使同一种轮胎在给每个轮胎分别设定弹 黃常数等时也比较适合。
[0042] 具体来说,例如,相对于构成内衬层的膜的所定面即轮胎内腔侧的面,可W通过在 轮胎宽度方向上进行激光加工来实行。目P,形成较薄的部分,例如可用对内衬层的表面即膜 片表面,从其垂直方向照射激光的同时,向该膜片材的面方向移动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该 使用激光的加工优选为非接触方式的。
[0043] 激光的照射可W-边使其移动一边连续地进行,或者也可W-边使其移动一边间 歇性地进行。特别是,通过调整激光照射的移动速度和强度,可W调整被形成的较薄部分的 深度即内衬层的厚度,因此照射激光的加工方法最适合。激光优选使用红外线激光,或者 0)2即二氧化碳激光,其中,使用CO2即二氧化碳激光在工性能的好坏,控制性等方面比较理 想。YAG激光被认为取决于形成内衬层的膜片材料的素材,但在加工性和控制性方面多比上 述的激光差。
[0044] 使用激光进行较薄部分的成形加工时,没有必要一定要对被加工区域,即进行变 薄加工的区域的全部面积进行无缝隙加工,也可W对该被加工区域的几乎全体进行"线描" 似的、留有一部分间隙地对全体区域进行加工处理。使用激光进行类似线描的处理,在具有 某种程度面积的区域上形成较薄部分的情况下,通过激光进行加工的被处理宽度即线幅优 选设置为0. 2~Imm左右。
[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