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车车架及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5397阅读:1022来源:国知局
平衡车车架及平衡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领域,尤其涉及平衡车车架以及具备该车架的平衡车。



背景技术:

扭扭车属于自平衡两轮电动车的一种。它包括两个可相互转动连接的脚踏板,它的两个轮子分别设置在两个脚踏板的下方,基本平行地排列在左右两边,每个轮子都有独立的电子自平衡控制系统与动力驱动系统。用户的两脚站立在脚踏板上,用户通过重心的变化改变脚踏板的倾斜角度,扭扭车则根据左右两边脚踏板水平倾斜角度自动调节两边电机运转速度。

然而,扭扭车的操作方式难以掌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频繁改变重心,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平衡车车架。该平衡车车架用于与扭扭车配合使用,用户利用手柄改变扭扭车脚踏板的倾斜角度,操作方式简便直观,容易掌握。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也无需频繁改变重心,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该平衡车具备上述的平衡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平衡车车架,平衡车车架包括架体、手柄、连接装置和走行轮。架体具备相对的前端和后端。走行轮连接于架体的前端。连接装置为两个。连接装置具备相互连接的配合部和连接部。配合部与架体的后端可转动地连接,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物体连接。两个连接装置具备共同的转动轴线。手柄与连接装置连接,手柄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连接装置相对于架体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车架,在工作时,两个连接装置分别与扭扭车的两个脚踏板连接,用户通过手柄带动连接装置相对于连接件转动,连接装置则带动脚踏板转动,改变脚踏板的倾斜角度。如此实现对扭扭车的控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车架,用户无需频繁改变重心,只需要操作手柄即可实现对扭扭车的操作,提升了安全性,并且操作方式简便直观,容易掌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平衡车车架还包括弹性复位装置,弹性复位装置固定设置并用于在手柄不受外力时带动连接装置相对于连接部转动至预设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弹性复位装置为扭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弹性复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件和设置在固定件两端的弹性顶针。弹性顶针位于配合部的两侧。弹性顶针抵顶于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物体一体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物体可拆卸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连接部包括基板以及与基板两端连接的卡扣,基板与配合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卡扣与基板可滑动地连接,以使两个卡扣相互靠近或远离。连接部还具备用于保持卡扣与基板的相对位置的固定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架体包括后横梁和纵梁。纵梁的一端与后横梁连接,纵梁的另一端位于架体的前端。后横梁位于架体的后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架体还包括与后横梁和纵梁固定连接的座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架体还包括脚踏部,脚踏部与纵梁远离后横梁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纵梁为可伸缩结构。

平衡车,平衡车包括扭扭车,以及上述任意一种平衡车车架。平衡车车架的两个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分别与扭扭车的两个脚踏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车架,在工作时,两个连接装置分别与扭扭车的两个脚踏板连接,用户通过手柄带动连接装置相对于连接件转动,连接装置则带动脚踏板转动,改变脚踏板的倾斜角度。如此实现对扭扭车的控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车架,用户无需频繁改变重心,只需要操作手柄即可实现对扭扭车的操作,提升了安全性,并且操作方式简便直观,容易掌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由于具备上述的平衡车车架,从而也具有操作方式简便直观、容易掌握且安全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平衡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III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装置与小直径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复位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复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平衡车;100-扭扭车;110-脚踏板;120-轮子;200-平衡车车架;210-架体;211-后横梁;2111-第一通孔;212-纵梁;213-前横梁;220-手柄;230-连接装置;231-壁板;2311-第二通孔;232-中间板;233-基板;2331-第一表面;2332-第二表面;234-滑轨;2341-第二螺纹孔;235-卡扣;2351-滑动部;2352-卡止部;2353-长条通孔;2354-卡孔;240-走行轮;250-座椅;260-连接件;261-大直径端;262-小直径端;263-轴承;2621-一字形凹槽;2622-第一螺纹孔;263-轴承;270-弹性复位装置;271-弹性顶针;2711-弹性伸缩部;2712-定位轴;272-第一固定条;273-第二固定条;2731-固定孔;280-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参照图1,图1示出了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平衡车10的立体结构。从图1中可以看出,平衡车10主要包括扭扭车100和平衡车车架200。

扭扭车100属于自平衡两轮电动车的一种。它包括两个可相互转动连接的脚踏板110,它的两个轮子120分别设置在两个脚踏板110的下方,基本平行地排列在左右两边,每个轮子120都有独立的电子自平衡控制系统与动力驱动系统。扭扭车100则根据左右两边脚踏板11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自动调节两边电机运转速度,从而实现加速、减速、转向等功能。扭扭车100是被广泛使用的自平衡两轮电动车,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获知的,此处不再赘述。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平衡车车架200主要包括架体210、手柄220、连接装置230、走行轮240和座椅250。两个连接装置230分别与扭扭车100的两个脚踏板110对应,连接装置230连接至脚踏板110上,同时连接装置230可转动地连接至架体210的后端。走行轮240连接至架体210的前端。座椅250与架体210固定连接。两个手柄220分别与两个连接装置230连接。两个手柄220分布在座椅250两侧。这样的结构使得用户能够坐在座椅250上,并通过两个手柄220对扭扭车100进行操作。手柄220带动连接装置230相对于架体210转动,连接装置230进一步带动扭扭车100的脚踏板110改变倾斜角度,从而实现加速、减速、转向等功能。如此,用户无需频繁改变重心,只需要操作手柄220即可实现对扭扭车100的操作,提升了安全性,并且操作方式简便直观,容易掌握。另外,通过平衡车车架200也能够使扭扭车100扩展成为类似于三轮漂移车的平衡车10,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为了使上述功能的实现更容易理解,下面对平衡车车架200做进一步介绍。

架体210起承载用户的作用且为连接装置230的转动提供基础。架体210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架体210的立体结构。架体210包括后横梁211、纵梁212和前横梁213。后横梁211和前横梁213基本平行地设置。纵梁212的一端与后横梁211的中间位置连接,纵梁212的另一端与前横梁213的中间位置连接,并且纵梁212相对于后横梁211和前横梁213垂直。如此形成“工”字形的架体210。自然,后横梁211以及后横梁211与纵梁212的连接处位于架体210的后端,前横梁213以及前横梁213与纵梁212的连接处位于架体210的前端。请再次参照图1并结合图2,走行轮240被固定在前横梁213与纵梁212的连接处,位于架体210的前端。座椅250被固定在后横梁211与纵梁212的连接处,位于架体210的后端。这样用户座在座椅250中时,用户的双脚即可自然地放置于前横梁213上。前横梁213形成脚踏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212还可以被配置成可伸缩的结构,以改变前横梁213与座椅250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体型的用户。需要指出的是,座椅250是可选的,而不是必须的。架体210可以被制造成适合用户站立的形式,用户能够站立在架体210上对扭扭车100进行操作。相应的,由于用户是站立着的,前横梁213就可以被取消。

下面对架体210与连接装置230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3,图3是图2的III处放大图,清楚的显示出了后横梁211的端部结构以及附设在后横梁211端部的连接件260。后横梁211为空心管件,在后横梁211的端部周面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11。连接件260整体为圆柱形,其具备与后横梁211内径相适应的大直径端261,以及与大直径端261基本同轴的小直径端262。大直径端261从后横梁211的端部开口处插入后横梁211内。大直径端261的外表面开设有与第一通孔2111相对应的螺纹孔,通过拧入螺栓将连接件260固定在后横梁211上。小直径端262暴露在外,小直径端262的端面开设有两端开放的一字形凹槽2621,小直径端262的外周面还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622。小直径端262作为转轴使用,连接装置230能够在手柄220的带动下相对于小直径端262旋转。后横梁211两端的连接件260具备共同的轴线,从而使得两个连接装置230具备共同的转动轴线。

参照图4,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30的立体结构。连接装置230具备与小直径端262相配合的配合部,配合部包括相对的两块壁板231,以及连接两块壁板231的中间板232。两块壁板231上均开始有供小直径端262穿过的第二通孔2311。参照图5,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30与小直径端262的连接结构。小直径端262贯穿两块壁板231上的第二通孔2311,中间板232与手柄220连接。如此,手柄220在受外力的情况下即可通过配合部带动连接装置230相对于小直径端262转动,实现了架体210与连接装置230之间的转动连接。为了使转动更加平顺,在本实施例中,还在小直径端262上套设有轴承263,轴承263的外周面与第二通孔2311的内周面配合。

连接装置230还具备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扭扭车100的脚踏板110连接。连接部可以与脚踏板110一体地连接,例如连接部与脚踏板110焊接、铆接、热熔连接或一体注塑成型等。连接部还可以与脚踏板110可拆卸地连接,连接部可以基于多种可拆卸的连接结构实现,例如通过螺栓与脚踏板110连接的螺栓连接结构、通过磁铁与脚踏板110吸附连接的磁吸附结构、通过卡扣夹持脚踏板110的夹持结构等。本实施例以通过卡扣夹持脚踏板110的夹持结构为例,对连接装置230的连接部进行说明。继续参照图4,连接部包括长条状的基板233。基板233的厚度方向上具备相对的第一表面2331和第二表面2332。第一表面2331上设置有从基板23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滑轨234,在滑轨234的两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2341。连接部还包括两个卡扣235。卡扣235整体呈L型,其包括基本相互垂直的滑动部2351和卡止部2352。滑动部2351上设置有与滑轨234相适应的凹槽,滑动部2351上还开设在有长条通孔2353(长条通孔2353开设在凹槽的底壁)。两个卡扣235分别位于基板233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卡扣235上的凹槽与滑轨234配合,使得卡扣235能够在第一表面2331沿着滑轨234滑动,从而改变两个卡扣235之间的距离。连接部通过两个卡扣235夹持住扭扭车100的脚踏板110。采用螺栓贯穿长条通孔2353并与第二螺纹孔2341螺纹配合,如此形成固定结构,将卡扣235锁紧在滑轨234上,从而保持连接部与脚踏板110之间的夹持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卡扣235也可以利用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来夹紧脚踏板110,例如两个卡扣235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继续参照图4,为了使卡扣235能够与扭扭车100的脚踏板110之间实现更加稳固的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还在卡止部2352上开设有条形的卡孔2354。卡孔2354与脚踏板110侧面的相应凸起相互配合,从而避免卡扣235与脚踏板110的侧面产生相对滑动,使连接装置230与脚踏板110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

参照图6,图6示出了一种弹性复位装置270的立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平衡车车架200还具备弹性复位装置,即图6中示出的弹性复位装置270,其用于在手柄220不受外力时,带动连接装置230相对于连接件260转动至预设位置。这个预设位置通常指水平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装置270包括弹性顶针271和固定件。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条272和第二固定条273。第一固定条272嵌入小直径端262端面开设的一字形凹槽2621内,第一固定条272的两端延伸至小直径端262的两侧。第一固定条272的两端基本相对于小直径端262的轴线对称。第二固定条273的中部开设有固定孔2731,螺栓贯穿该固定孔2731并与图3中示出的小直径端262上的第一螺纹孔2622螺纹连接,将第二固定条273固定在小直径端262上。第二固定条273的两端与第一固定条272的两端贴合。弹性顶针271的一端为弹性伸缩部2711,相对的另一端为定位轴2712。弹性顶针271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条272的两端。弹性顶针271的定位轴2712贯穿第一固定条272与第二固定条273的相互贴合的端部。弹性顶针271的弹性伸缩部2711抵顶于基板233的第一表面2331。弹性复位装置270是这样工作的:当手柄220在外力作用下带动连接装置230相对于连接件260转动时,其中一个弹性顶针271被压缩,并聚集弹性回复力,另一个弹性顶针271松弛,其弹性回复力减小。当手柄220不受外力时,被压缩的弹性顶针271的弹性回复力释放,使连接装置230在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当两个弹性顶针271的弹性回复力相同时,连接装置230停止转动,并保持在预设位置(水平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手动控制手柄220并使连接装置230回复至预设位置也是可行的,因此弹性复位装置270是可选的,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弹性复位装置270。可以理解的,弹性复位装置并非上面描述的一种结构,例如扭簧也能够构成弹性复位装置。参照图7,弹性复位装置为扭簧280。扭簧280套设在后横梁211的端部,扭簧280的一端与后横梁211连接,另一端与壁板231连接。如此,同样可以使连接装置230回复并保持在预设位置。

请再次参照图1,并结合图2-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扭扭车100是这样工作的:将平衡车车架200的两个连接装置230分别放置于扭扭车100的两个脚踏板110上,并使基板233的第二表面2332贴靠于脚踏板110的上表面。然后滑动卡扣235,使卡扣235的卡止部2352与脚踏板110的侧面贴靠,并确保脚踏板110侧面的相应凸起嵌入卡止部2352上的卡孔2354。采用螺栓贯穿长条通孔2353并与第二螺纹孔2341螺纹配合,将卡扣235锁紧在滑轨234上,从而保持连接装置230与脚踏板110之间的稳固连接。将平衡车车架200与扭扭车100连接完成后,用户坐在座椅250上,用户双脚放置于前横梁213。用户的双手握持两侧的手柄220,并带动手柄220前后转动。手柄220在转动过程中,带动连接装置230的配合部绕连接与后横梁211的连接件260转动,连接装置230的配合部进一步带动连接装置230的连接部运动,连接部则带动扭扭车100的脚踏板110转动。扭扭车100的脚踏板11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发生改变,扭扭车100则根据左右两边脚踏板110的倾斜角度自动调节两边电机运转速度,从而实现加速、减速、转向等功能。当用户松开手柄220,或不对手柄220施力时,在弹性复位装置270的作用下,连接装置230带动脚踏板110回复至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位置,扭扭车100自动减速并停车。这样用户无需始终紧握手柄220并保持脚踏板110水平,方便用户操作。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10,其通过平衡车车架200和扭扭车100的结合,简化了操作。用户无需频繁改变重心,只需要操作手柄220即可实现对扭扭车100的操作,提升了安全性,并且操作方式简便直观,容易掌握。另外,通过平衡车车架200也能够使扭扭车100扩展成为类似于三轮漂移车的平衡车10,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