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均衡地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以及排水性能等。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具备具有非对称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2)。外侧主沟(3A)具有:位于轮胎径向最内侧且深度为5.5~6.5mm的沟底部(10);从沟底部(10)的轮胎赤道(C)侧延伸到胎面踏面(2n)的内侧沟壁面(11);从沟底部(10)的胎面接地端(Te)侧延伸到胎面踏面(2n)的外侧沟壁面(12)。一方的沟壁面是台阶状,包括:从沟底部(10)以2.0~4.0mm的高度(γ)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内侧部(13);从该内侧部(13)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沿轮胎轴向以0.75~1.25mm的长度(β)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延伸的台阶面部(14);从该台阶面部(14)的端部延伸到胎面踏面(2n)的外侧部(15)。
【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均衡地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以及排水性能等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的充气轮胎,即:包括轮胎赤道在内的中央陆地部的宽度的中心线,配置在比轮胎赤道靠安装到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位置。另外,该轮胎,从比轮胎赤道靠安装到车辆时的车辆外侧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轮胎旋转轴的长度形成为,大于从安装到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轮胎旋转轴的长度。这样的轮胎由于中央陆地部靠近车辆内侧,因此在车辆的构造上,路面凹凸的输入偏向于车辆内侧。因此可以期待抑制振动输入,提高乘车舒适性能的效果。另外在比车辆内侧靠车辆外侧处,由于加大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轮胎旋转轴的长度,因而可以期待易吸收来自路面的振动并且转向力易向路面传递的效果。因此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提高乘车舒适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能。
[0003]然而,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未考虑直行稳定性能和排水性能,因此对于这些性能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5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的外侧主沟的沟壁面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台阶状,并将其截面形状规定在一定的范围,以此为基本,减小外侧胎面部的陆地部的变形,均衡地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以及排水性能。
[0006]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具备具有非对称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包括向上述车辆安装时位于比轮胎赤道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部,在上述外侧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至少1条外侧主沟,上述外侧主沟在与沟中心线呈直角的横截面中具有:位于轮胎径向最内侧且深度为5.5~6.5^的沟底部;从上述沟底部的轮胎赤道侧延伸到胎面踏面的内侧沟壁面;以及从上述沟底部的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到胎面踏面的外侧沟壁面,至少一方的上述沟壁面呈台阶状,包括:从上述沟底部以2.0~4.0!^的高度、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内侧部;从上述内侧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沿轮胎轴向以0.75~1.25111111的长度3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延伸的台阶面部;以及从上述台阶面部的端部延伸到上述胎面踏面的外侧部。
[0007]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外侧沟壁面形成为上述台阶状。[0008]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横截面中,上述外侧部为向沟中心侧突出的圆弧或曲线。?径向的高度为沟深度的60?80%,上述外上述内侧沟部的沟宽度为1.0?3.0臟,上
@斜面。
术方案6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内
定装方向,具备具有非对称的胎面花纹的胎宣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部,在该外侧胎面姐主沟。外侧主沟在与沟中心线呈直角的横丨?6.5111111的沟底部;从该沟底部的轮胎赤:的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到胎面踏面的外侧沟
沟底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内侧部;从可延伸的台阶面部;以及从该台阶面部的端沟壁面提高与其连接的陆地部的沟边缘侧I勺沟形状的变化。由此提高转弯性能、排水-步提高排水性能。台阶面部增大外侧沟壁[0018]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211…胎面踏面;3八…外侧主沟;10…沟底部;11…内侧沟壁面;12…外侧沟壁面;13…内侧部;14…台阶面部;15…外侧部 ?…轮胎赤道;16…胎面接地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只称为“轮胎”),例如适合用作轿车用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具有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向车辆的安装方向,例如在胎侧部(未图示)用文字等表示。
[0021]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2包括:向车辆安装时位于比轮胎赤道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的外侧胎面部2八、和向车辆安装时位于比轮胎赤道靠车辆内侧的位置的内侧胎面部28。
[0022]在外侧胎面部2八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外侧主沟3八。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主沟3八包括:配置在车辆外侧的胎面接地端160侧的第一外侧主沟31和配置在比该第一外侧主沟33靠车辆内侧的轮胎赤道(:侧的第二外侧主沟3匕
[0023]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面部2八设置有连接第一外侧主沟33与第二外侧主沟36之间的多条中间横沟4。
[0024]在内侧胎面部28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条内侧主沟38。
[0025]借助上述各沟,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由第一外侧主沟33与车辆外侧的胎面接地端160划分的外侧胎肩陆地部5 ;将由第一外侧主沟3^第二外侧主沟36以及中间横沟4划分的多个外侧中间花纹块6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外侧中间花纹块列61?;由第二外侧主沟36与内侧主沟38划分的中央陆地部7 ;以及由内侧主沟38与车辆内侧的胎面接地端划分的内侧胎肩陆地部8。
[0026]上述“胎面接地端”160、161被定义为:对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未图示?、填充了正规内压、且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并且,该胎面接地端160、161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被定义为胎面接地宽度了1。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
[0027]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轮辋,若为从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则表示“0681811 81111”,若为2丁奶0则表示“1册8111~1叩虹爪”。并且上述“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若为从I'嫩则表示“最高空气压”,若为丁狀则表示表“II诎10^0 1111X8八I #810旧0010 1^1^110^ ?诎33现£3”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1810则表示“I研?即33现2”,但在轮胎为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为180砂3。
[0028]另外,“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从1嫩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I'狀则为表“ 10八01111X8八I #810旧0010 1,1^110^ ?诎33现£3”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1810则为“10八0
八?八0117”,但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为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0029]本实施方式的各主沟3^1、313、38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这样的主沟33、勺轮胎轴向距离[3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I'胃文块列61?以及各陆地部5、7、8的轮胎轴向们的沟中心线以至⑵确定。
⑴主沟33以及第二外侧主沟36的截面(图1中心线以、62呈直角的横截面中,外侧主人沟底部10的轮胎赤道侧延伸到胎面踏1端16侧延伸到胎面踏面211的外侧沟壁面3部10的宽度中心线。
5.5?6.5臟。即,在沟底部10的深度01水性能变差。在沟底部10的深度01大于花纹块6以及中央陆地部7的外侧主沟3八危以及转弯性能变差。并且,由于沟容积增1优选为5.7111111以上,另外优选为6.3111111以
之12形成为台阶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句壁面12包括:从沟底部10向轮胎径向外[0037]在内侧部13的高度Y小于2.0mm的情况下,与外侧沟壁面12连接的外侧胎肩陆地部5以及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沟边缘侧的横向刚性减小。在内侧部13的高度Y超过4.0mm的情况下,则各外侧主沟3a、3b的沟容积减小。因此内侧部13的高度Y优选为
2.5mm以上,另外优选为小于3.5mm。
[0038]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13具有与沟底部10连接且朝向沟的外侧突出的圆弧的圆弧状片13a。这样的内侧部13能够确保因转弯时的横向力而作用有大扭矩的内侧部13与沟底部10之间的陆地部的刚性大,从而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
[0039]在台阶面部1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β小于0.75mm的情况下,则减小各外侧主沟3A的沟容积与外侧沟壁面12的表面积。另外减小与外侧沟壁面12连接的外侧胎肩陆地部5以及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沟边缘侧的横向刚性。在台阶面部1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β超过
1.25mm的情况下,则外侧中间花纹块6或外侧胎肩陆地部5的踏面的面积减小,因此摩擦力减小。并且减小外侧中间花纹块6或外侧胎肩陆地部5的纵向刚性。因此响应性能以及制动性能也变差。因此台阶面部1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β优选为0.80mm以上,并且优选为小于 1.20mm。
[0040]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面部14由沿着轮胎轴向以直线延伸的直线状片14a构成。这样的台阶面部14能够均衡地确保上述横向刚性和沟容积,因此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排水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部15的构成包括:陡倾斜部15a,其从台阶面部14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4x以直线状向轮胎轴向外侧且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缓倾斜部15b,其连接上述陡倾斜部15a和胎面踏面2n,并以比陡倾斜部15a缓的倾斜度以直线状延伸。由此减小外侧部15与胎面踏面2n的交点k2的接地压,提高耐磨损性能。另外由于用陡倾斜部15a与缓倾斜部15b确保橡胶容积大,因此进一步确保外侧胎肩陆地部5以及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沟边缘侧的横向刚性大。
[0042]根据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并且进一步均衡地提高响应性能以及制动性能的观点,在假想陡倾斜部15x与假想踏面2x的交点kl处的、假想踏面2x的法线nl与假想陡倾斜部15x之间的角度Θ I优选为10~30°,其中,假想陡倾斜部15x是使陡倾斜部15a向轮胎径向外侧平滑地延长所得到的,假想踏面2x是使胎面踏面2n向外侧主沟3A的沟中心侧平滑地延长所得到的。同样,在外侧部15与胎面踏面2n的交点k2处的、胎面踏面2n的法线n2与缓倾斜部15b之间的角度Θ 2优选为55~75°。
[0043]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沟壁面11是从沟底部10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倾斜且平滑地延伸到胎面踏面2n的非台阶状。在直行行驶时,对轮胎赤道C侧的胎面踏面2n作用比胎面接地端Te侧大的接地压。因此通过将内侧沟壁面11做成非台阶状,由此提高与内侧沟壁面11连接的外侧中间花纹块6以及中央陆地部7的沟边缘侧的纵向刚性。因此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耐磨损性能。另外这样的内侧沟壁面11确保直行行驶时的各外侧主沟3A的沟形状。因此提高排水性能。这样,通过在各外侧主沟3A内将外侧沟壁面12做成台阶状,并且将内侧沟壁面11做成非台阶状,从而无论在转弯行驶时还是直行行驶时,都能够均衡地减小沟形状的变化,并且确保胎面踏面的面积大。由此进一步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排水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等。
[0044]图2 (b)表示与内侧主沟3B的沟中心线G3呈直角的横截面(图1的Y-Y截面)。如图2 (?)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主沟38从沟底部10延伸到胎面踏面211的两侧的沟壁面11、12,是从沟底部10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倾斜且平滑地延伸到胎面踏面2=的非台阶状。另外,在内侧主沟38的外侧沟壁面12,转弯时也作用有比内侧主沟38的内侧沟壁面11大的横向力。因此外侧沟壁面12也可以如外侧主沟3八的外侧沟壁面12那样形成为台阶状。
[0045]如图1所示,中间横沟4以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向一侧突出(图1中为向上侧突出)的圆弧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一侧倾斜(图1中为向右上倾斜这样的中间横沟4能够将外侧中间花纹块6与路面之间的水膜顺畅地向第一外侧主沟33或第二外侧主沟36排出。
[0046]在中间横沟4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0 1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减小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轮胎轴向的刚性。在上述角度0 1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增大直行行驶时的排水阻力。因此中间横沟4的角度0 1优选为3。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另外优选为14。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
[0047]在中间横沟4的沟宽度14以及沟深度(省略图示)大的情况下,有可能降低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刚性。在中间横沟4的沟宽度14以及沟深度小的情况下,有可能使排水性能变差。因此中间横沟4的沟宽度14优选为2.0111111以上,更优选为3.5111111以上,另外优选为11.以下,更优选为9.以下。中间横沟4的沟深度优选为0.以上,更优选为
1.0111111以上,另外优选为5.0111111以下,更优选为4.5111111以下。
[0048]在外侧中间花纹块6上设置有外侧中间横纹沟17,该外侧中间横纹沟17从第一外侧主沟33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在外侧中间花纹块6内形成终端。由此确保直行行驶时作用有大接地压的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轮胎赤道侧的刚性大,从而提高直行稳定性能、制动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外侧中间横纹沟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⑶为外侧中间花纹块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5的25~35%。
[0049]根据更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观点,外侧中间横纹沟17的沟宽度16优选为
1.0~6.5111111。外侧中间横纹沟17的沟深度(未图不)优选为1.0~4.5111111。
[0050]在外侧胎肩陆地部5设置有外侧胎肩横纹沟16,该外侧胎肩横纹沟16从车辆外侧的胎面接地端160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5内形成终端。由此确保外侧胎肩陆地部5的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能。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5是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肋条。
[0051]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外侧胎肩横纹沟1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8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4的65~95%。并且,外侧胎肩横纹沟16的沟宽度15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5的长度14的8~18%。外侧胎肩横纹沟16的沟深度(未图示)优选
为1.0~5.0臟。[0052]在中央陆地部7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并且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中央副沟21。这样的中央副沟21将中央陆地部7与路面之间的水膜顺畅地向轮胎后着地侧排出。根据这样的观点,中央副沟21优选设置在轮胎赤道上。在中央副沟21的沟宽度17大的情况下,则中央陆地部7的刚性减小,从而有可能使直行稳定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变差。因此中央副沟21的沟宽度17优选为2.0~12.0111111。中央副沟21的沟深度(未图示)为
2.5 ~4.5臟。
[0053]在中央陆地部7上设置有中央横纹沟22,该中央横纹沟22从第二外侧主沟36以及内侧主沟38分别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不到达中央副沟21而是形成终端。中央横纹沟2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10优选为中央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6的8~22%。这样的中央横纹沟22确保中央陆地部7的刚性大,均衡地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耐磨损性能以及排水性能。根据有效地发挥该作用的观点,中央横纹沟22的沟宽度18优选为2.0~8.0皿。中央横纹沟22的沟深度(未图示)优选为2.5~4.5111111。
[0054]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上设置有多条第一内侧横纹沟26,该第一内侧横纹沟26从内侧的胎面接地端161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不到达内侧主沟38而是形成终端。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设置有第二内侧横纹沟27,该第二内侧横纹沟27形成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内侧横纹沟26、26之间并且从内侧的胎面接地端161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轮胎轴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内侧横纹沟26。这样,内侧胎肩陆地部8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肋条。因此内侧胎肩陆地部8确保轮胎赤道侧的刚性高。并且提高排水性能。[0055]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第一内侧横纹沟2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12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7的88~96%。第二内侧横纹沟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113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长度17的18~26%。虽未特殊限定,但第一内侧横纹沟26的沟宽度冊优选为2.5~8.5臟。第二内侧横纹沟27的沟宽度町0优选为1.0~7.0臟。第一内侧横纹沟26的沟深度(未图示)优选为1.0~5.0皿。第二内侧横纹沟27的沟深度优选为 1.0 ~5.0111111。
[0056]在第一内侧横纹沟26、26之间设置有散热沟28,该散热沟28不与第一内侧横纹沟26连通而是两端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内形成终端并且沿轮胎周向延伸。为了确保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刚性,散热沟28配置在第二内侧横纹沟27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内侧主沟38的轮胎轴向的大致中间。
[0057]图3 (£1)表示散热沟28的与沟中心线(?呈直角的截面(图1的2-2截面兄如图3 (£1)所示,散热沟28的沟深度02为3.0~5.0臟。这样的散热沟28能够回收内侧胎肩陆地部8与路面之间的水膜,提高排水性能。
[0058]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沟28包括:距离沟底部2如具有高度的内侧沟部29、和与内侧沟部29连接且向胎面踏面延伸的外侧沟部30。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沟部29形成为截面V字状。这样的内侧沟部29确保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刚性(纵向刚性内侧沟部29的高度只1优选为散热沟28的沟深度02的60~80%。由此均衡地确保排水性能和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刚性。
[0059]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沟部30包括:从内侧沟部29的轮胎径向的外端29^向轮胎径向外侧且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延伸的缓倾斜面303 ;和将该缓倾斜面303与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踏面8=平滑地连接并且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圆弧部30匕缓倾斜面303能够增大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表面积,从而有效地释放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热量。圆弧部306提高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刚性。
[0060]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将缓倾斜面303平滑地延长到沟中心线(?的假想缓倾斜面3011与沟中心线(?的角度0 3优选为5~40。。并且,圆弧部306的曲率半径町优选为5~15111111。此外散热沟28的沟宽度111 (圆弧部306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之间)优选为7.0~13.0臟。并且内侧沟部29的沟宽度评12优选为1.0~3.0臟。
[0061]图3 (6)表示外侧主沟3八的横截面的其他实施方式。如图3 (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部15由曲线形成。由此减小与外侧部15连接的胎面踏面2η的接地压,提高耐磨损性能。另外,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外侧部15包括向沟中心线Gl、G2侧突出的圆弧15r,该圆弧15r优选为与胎面踏面2n平滑地连接。在该圆弧15r的曲率半径R2大的情况下,会使胎面踏面2n的表面积减小,从而有可能使直行稳定性能、转弯性能等变差。在圆弧15r的曲率半径R2小的情况下,有可能使耐磨损性能变差。因此圆弧15r的曲率半径R2优选为5?15mm。
[0062]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0063]实施例
[0064]基于表I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255/40ZRF20的充气轮胎,并测试了各供试轮胎的排水性能、行驶特性、耐磨损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各轮胎的共同规格如下。除表I记载的沟以外,各沟的沟宽度以及角度如图1所示。
[0065]胎面接地宽度TW:215mm
[0066]〈各主沟〉
[0067]第一外侧主沟的沟底部的深度:6.0mm
[0068]第二外侧主沟的沟底部的深度:6.5mm
[0069]内侧主沟的沟底部的深度:6.5mm
[0070]< 其他 >
[0071]中间横沟的沟深度:L 3?4.3mm
[0072]各横纹沟的沟深度:2.0?3.5mm
[0073]中央副沟的沟深度:3.5mm
[0074]散热沟的沟深度D3:4.0mm
[0075]测试方法如下。
[0076]<排水性能>
[0077]在下述条件下,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排气量3800CC的4轮驱动车的全部车轮,由I名驾驶员驾车在水深2?5mm的浙青路面的测试路线(I圈3000m)上行驶了 10圈。并且测量了此时的行驶时间。结果以比较例3的行驶时间的倒数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0078]轮辋:20X 9 .5J
[0079]内压:200kPa(前轮)
[0080]载荷:4.6kN (前轮)
[0081]表示外侧主沟的横截面的图:图2 (a)
[0082]外侧部的陡倾斜部的角度Θ I:20°
[0083]外侧部的缓倾斜部的角度Θ 2:65°
[0084]<行驶特性>
[0085]利用上述测试车辆,由I名驾驶员驾车在干燥浙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利用驾驶员的感官,来分别评价与直行稳定性能、响应性能(转向响应性)、转弯性能、制动性能有关的行驶特性。结果以比较例3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0086]<耐磨损性能>[0087]利用上述测试车辆,以1?路磨损模式(高速道路50%、一般路35%、山路15%)行驶了 8000-后,在轮胎周向上的8个位置以等间距测量了在第一外侧主沟和第二外侧主沟处的沟余量。结果,通过计算各自的沟余量的平均值,并以比较例3的沟余量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0088]?噪声性能(道路噪声)?[0089]以501^/1!的速度在测量噪声用的干燥浙青路面上行驶,并在驾驶席的右耳位置测量了总的噪声等级(18(八结果以比较例3的噪声等级的倒数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0090]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具备具有非对称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面部包括向上述车辆安装时位于比轮胎赤道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部, 在上述外侧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至少1条外侧主沟, 上述外侧主沟在与沟中心线呈直角的横截面中具有: 位于轮胎径向最内侧且深度为5.5?6.5皿的沟底部; 从上述沟底部的轮胎赤道侧延伸到胎面踏面的内侧沟壁面;以及 从上述沟底部的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到胎面踏面的外侧沟壁面, 至少一方的上述沟壁面呈台阶状,包括: 从上述沟底部以2.0?4.0111111的高度V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内侧部; 从上述内侧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沿轮胎轴向以0.75?1.25111111的长度0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延伸的台阶面部;以及 从上述台阶面部的端部延伸到上述胎面踏面的外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沟壁面形成为上述台阶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横截面中,上述外侧部为向沟中心侧突出的圆弧或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沟壁面是从上述沟底部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倾斜且平滑地延伸到上述胎面踏面的非台阶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主沟包括:上述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一外侧主沟和轮胎赤道侧的第二外侧主沟, 上述第一外侧主沟的上述外侧沟壁面以及上述第二外侧主沟的上述外侧沟壁面形成为上述台阶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面部包括向上述车辆安装时位于比轮胎赤道靠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部, 通过在上述内侧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条内侧主沟,由此在上述内侧主沟与车辆内侧的胎面接地端之间形成内侧胎肩陆地部, 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散热沟, 对于上述散热沟,其沟深度为3.0?5.0111111,并且在与沟中心线呈直角的截面中包括内侧沟部和外侧沟部,上述内侧沟部的从沟底部的轮胎径向的高度为沟深度的60?80%,上述外侧沟部与上述内侧沟部连接且向胎面踏面延伸, 上述内侧沟部的沟宽度为1.0?3.0臟, 上述外侧沟部包括向扩大沟宽度的方向延伸的缓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是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肋条。
【文档编号】B60C11/03GK103832219SQ201310366790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0日
【发明者】田边真依子, 两角顺一郎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