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42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充气轮胎以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为车辆外侧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充气轮胎的胎面具有向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52、54、56、58)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5个陆部(60、62、64、66、68)。将4条周向主槽(52、54、56、58)中从所述第1侧看时为第1个的第1周向主槽(58)的槽宽设为W1,将从所述第1侧看时为第2个的第2周向主槽(54)的槽宽设为W2时,比率W2/W1为4~5,将所述胎面区域中以所述轮胎中心线(CL)为界位于所述第1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设为Sout,将位于所述第2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设为Sin时,比率Sin/Sout为1.1~1.2。在两侧的胎肩陆部(66、68)上所设胎肩倾斜槽(66a、68a)的周围,实施有倒角(66b、68c)。
【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如今,随着车辆性能的不断提高,对充气轮胎在高速行驶时兼具高水准的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及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强烈。
[0003]作为提高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在轮胎的胎面配置多个倾斜槽或刀槽花纹来确保排水性的方法。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存在如下一种问题,即难以确保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因为在胎面形成的陆部的刚性会下降。
[0004]已知有一种充气轮胎(专利文献I),其针对所述问题,力图使轮胎兼具高水准的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
[0005]该充气轮胎具有在胎面接地区域沿轮胎周向直线延伸的4条主槽,以及在该胎面上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的5个陆部。
[0006]将4条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主槽的槽宽形成为宽度比其他3条主槽中的任意一个都小,并将该3条主槽的最大槽宽Wmax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主槽的槽宽Wtjut之比WmaxZXut设定为2.0?3.0。
[0007]并且,所述5个陆部中只有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陆部,由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的倾斜槽划分而形成花纹块列,其它4个陆部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肋条型花纹。
[0008]所述接地区域中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槽面积比率Sin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槽面积比率Stjut之比Sin/Swt设定为1.25?1.35,所述5个陆部中除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最外侧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最外侧以外的3个陆部的接地区域的槽面积比率分别于以该陆部的中心线为界限时,在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大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15221号公报发明概要
[0012]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0013]采用上述众所周知的充气轮胎,能够使轮胎兼具高水准的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但在此基础上,有时还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充气轮胎的耐偏磨损性,以便在更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连续使用,无需更换轮胎或进行轮胎换位。上述众所周知的充气轮胎中,未曾针对耐偏磨损性的提高进行过研究。
[001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一种,并且至少提高另一种,同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0015]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充气轮胎,在车辆上进行安装时,以如下一种方式,S卩,使轮胎宽度方向的第I侧为车辆外侧,使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第I侧相反一侧的第2侧为车辆内侧的方式,在车辆上进行安装。
[0017]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区域包括,
[0018]4条周向主槽,向轮胎周向延伸;
[0019]5个陆部,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
[0020]第I胎肩倾斜槽,形成在所述陆部中位于所述第I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第I侧胎肩陆部的区域,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0021]第2胎肩倾斜槽,形成在位于所述第2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第2侧胎肩陆部的区域,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0022]倒角,形成在所述第I侧胎肩陆部与所述第I侧胎肩倾斜槽连接的边缘部的整个周围以及所述第2侧胎肩陆部与所述第2侧胎肩倾斜槽连接的边缘部的整个周围。
[0023]表示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2个周向主槽的第2周向主槽的槽宽W2与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I个周向主槽的第I周向主槽的槽宽W1之比的比率W2/Wi当所述W2在16?20mm的范围时,为4?5。
[0024]并且,表示所述胎面区域中从轮胎中心线看时位于所述第2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Sin与从所述轮胎中心线看时位于所述第I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Swt之比的比率Sin/Sout当所述Sin在35.2?38.4%的范围时,为1.1?1.2。
[0025]发明效果
[0026]上述方式的充气轮胎,能够维持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一种,并且至少提高另一种,同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剖面的轮胎纵剖面图。
[0028]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一例的平面展开图。
[0029]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倒角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下面将要说明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不仅适用于例如JATMA YEAR BOOK 2011(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标准)的A章中规定的轿车用轮胎,还适用于B章中规定的小型卡车用轮胎或者C章中规定的公共汽车和卡车用轮胎。下面将要说明的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为轿车用轮胎。
[0031]另外,以下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中心线CL离开的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轮胎中心线CL靠近的方向。轮胎周向是以充气轮胎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从所述旋转轴离开的方向。此外,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向所述旋转轴靠近的方向。
[0032]以下将要说明的轮胎接地宽度是指,向轮胎填充与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气压后,将其以静止状态垂直放置于平板上,施加相当于最大负载能力80%的荷重时在平板上形成的接地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直线距离。以下将要说明的槽面积比率是指,在接地区域开口的槽开口部分的面积与轮胎宽度方向上上述接地宽度范围内的该接地区域的指定范围的面积之比。
[0033](轮胎构造)
[0034]图1显示了本实施例的轮胎10的纵剖面图。轮胎10,具有作为骨架材料的帘布层
12、带束层14、以及胎圈芯16,在这些骨架材料的周围主要具有胎面胶构件18、胎侧胶构件20、胎圈外护胶构件22、轮辋缓冲橡胶构件24、以及内衬层橡胶构件26。
[0035]帘布层12由在一对圆环状的胎圈芯16之间卷绕成环状的、用橡胶覆盖有机纤维而成的帘布层材料构成。帘布层材料卷绕在胎圈芯16的周围,延伸至胎面胶构件18的胎肩区域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帘布层12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由2块带束材料14a、14b构成的带束层14。带束层14是在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一定角度例如20?30度而配置的、在钢丝帘线上覆盖橡胶而成的构件,下层带束材料14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上层带束材料14b的大。2层带束材料14a、14b的钢丝帘线的倾斜方向互反。因此,带束材料14a、14b为交错层,可抑制因所填充的气压导致的帘布层12的膨胀。
[0036]在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面胶构件18,胎侧胶构件20连接在胎面胶构件18的两端部,形成胎侧部。轮辋缓冲橡胶构件24设在胎侧胶构件20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与安装轮胎10的轮辋接触。在胎圈芯16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边芯橡胶构件22,其夹在卷绕胎圈芯16的周围之前的帘布层12的部分与卷绕胎圈芯16的周围之后的帘布层12的卷绕部分之间。在面对由轮胎10和轮辋围成的用来填充空气的轮胎空腔区域的轮胎10的内表面设有内衬层橡胶构件26。
[0037]此外,轮胎10还在卷绕胎圈芯16的周围之后的帘布层12与胎边芯橡胶构件22之间具有胎圈增强材料28,并且还具有从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侧覆盖带束层14的、以橡胶覆盖有机纤维而成的3层带束覆盖层30。
[0038]轮胎10具有如上所述轮胎构造,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轮胎构造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轮胎构造。
[0039]胎面花纹
[0040]在轮胎10的胎面区域形成有胎面花纹50。图2是表示将在图1所示的轮胎10的胎面区域所形成的胎面花纹50的轮胎圆周上的一部分在平面上展开的一例的花纹展开图。
[0041]胎面花纹50具有向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52、54、56、58以及由周向主槽52、54、56、58划分而成的5个陆部60、62、64、66、68。从第I侧看时,周向主槽58、54、52、56分别依次为第I个、第2个、第3个、第4个周向主槽。轮胎中心线CL从陆部60的区域经过。在以胎面的轮胎中心线CL为界的第I侧与第2侧中的第I侧(车辆外侧)设有陆部64、68,在第2侧(车辆内侧)设有陆部62、66。从第I侧看时,陆部68、64、60、62、66依次为第I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陆部。以下,将从第I侧看时的第I个周向主槽58称为第I周向主槽58,将第2个周向主槽54称为第2周向主槽54,将第3个周向主槽52称为第3周向主槽52,将第4个周向主槽56称为第4周向主槽56。此外,将从第I侧看时的第I个陆部68称为第I陆部(第I侧胎肩陆部)68,将第2个陆部64称为第2陆部(中间陆部)64,将第3个陆部60称为第3陆部60,将第4个陆部62称为第4陆部(中间陆部)62,将第5个陆部66称为第5陆部(第2侧胎肩陆部)66。
[0042]第2周向主槽54和第3周向主槽52以如下一种方式,即第2周向主槽54及第3周向主槽52的槽中心位于从轮胎中心线CL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离开轮胎接地宽度的10?13%的范围的方式形成。第I周向主槽58和第4周向主槽56以如下一种方式,即第I周向主槽58及第4周向主槽56的中心位于从轮胎中心线CL离开轮胎接地宽度W的20?35%的范围的方式形成。
[0043]第3陆部60是夹在第2周向主槽54与第3周向主槽52之间形成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在第3陆部60的区域,于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设有多个倾斜槽(中央倾斜槽)60a,该倾斜槽60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位于第2侧的第3周向主槽52向第I侧延伸。倾斜槽60a从周向主槽52向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第3陆部60的区域内中途闭合,未连通至第2周向主槽54。倾斜槽60a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20?50度。因此,第3陆部60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绕一圈连续联接而成的连续陆部。
[0044]此外,如图2所示,优选:轮胎中心线CL从第2周向主槽54与第3周向主槽52之间经过,但在作为连续陆部的第3陆部60的区域所设倾斜槽(中央倾斜槽)60a在中途闭合,不到达该轮胎中心线CL。通过使倾斜槽60a在中途闭合,不到达轮胎中心线CL,能够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操控方向盘时的初期响应性。
[0045]第4陆部62是夹在第3周向主槽52与第4周向主槽56之间形成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在第4陆部62的区域,于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倾斜槽62a,该倾斜槽62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位于第2侧的第4周向主槽56向第I侧延伸。倾斜槽62a从第4周向主槽56向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与倾斜槽60a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在第4陆部62的区域内中途闭合,不连通至第3周向主槽52。倾斜槽62a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20?50度。因此,第4陆部62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绕一圈连续联接而成的连续陆部。
[0046]第2陆部64是夹在第I周向主槽58与第2周向主槽54之间形成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在第2陆部64的区域,于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倾斜槽64a,该倾斜槽64a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与倾斜槽60a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从位于第2侧的第2周向主槽54向第I侧延伸。倾斜槽64a在第2陆部64的区域内中途闭合,从周向主槽54不连通至周向主槽58。此外,在第2陆部64的区域,于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倾斜槽64b,该倾斜槽64b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与倾斜槽60a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从位于第I侧的第I周向主槽58向第2侧延伸。倾斜槽64b在第2陆部64的区域内中途闭合,从第I周向主槽58不连通至第2周向主槽54。倾斜槽64a、64b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20?55度。因此,第2陆部64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绕一圈连续联接而成的连续陆部。第2陆部64的区域中的倾斜槽64b的闭合端,设在将第2陆部64的区域中的倾斜槽64a的闭合端向倾斜槽64a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上。
[0047]第5陆部(第2侧胎肩陆部)66设在第4周向主槽56与花纹末端E2之间。在第5陆部66的区域,于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各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花纹末端E2向第I侧延伸,并且在第5陆部66的区域内中途闭合,不连接(开口)至第4周向主槽56。因此,第5陆部66形成陆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联接而成的连续陆部。
[0048]第I陆部(第I侧胎肩陆部)68设置在第I周向主槽58与花纹末端E1之间。在第I陆部68的区域,于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各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花纹末端E1向第2侧延伸,连接并开口至第I周向主槽58。因此,第I陆部68形成由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在轮胎周向上划分而成的、在轮胎周向断续地形成有陆部的花纹块列。
[0049]将第I周向主槽58的槽宽设为W1,将第2周向主槽54的槽宽设为W2,将第3周向主槽52的槽宽设为W3,将第4周向主槽56的槽宽设为W4时,槽宽W1?W4中槽宽W1最小,槽宽W2最大。此时,表示槽宽W2与槽宽W1之比的比率W2ZiW1SA?5。并且,胎面花纹50中,以轮胎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第I侧和第2侧中,将第I侧区域中的槽面积比率设为Stjut,将第2侧区域中的槽面积比率设为Sin时,表示槽面积比率Sin与槽面积比率Swt之比的比率Sin/SwtS 1.1?1.2。此时,槽宽W2在16?20mm的范围。此外,槽面积比率Sin在35.2?38.4%的范围。此时,优选:槽宽W1在3.2?5mm的范围。此外,优选:槽面积比率Stjut在31?33%的范围内。
[0050]通过将胎面花纹50的比率W2ZiW1和比率Sh/S-分别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如下所述,能够维持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一种,并且至少提高另一种,同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与上述以往的轮胎相比,本实施例通过提高比率W2ZiW1的值并且降低比率Sin/Swt的值,可提高耐偏磨损性。此处所说的耐偏磨损性是指,以轮胎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第I侧和第2侧区域中,第I侧区域中的胎面胶的磨损量与第2侧区域中的胎面胶的磨损量之间的差较小。也就是说,通过在以轮胎中心线CL为界的第I侧与第2侧中,增大位于第I侧的胎面区域的第2周向主槽54与第I周方向主槽58之间的槽宽之比W2ZiW1,并且减小比率Sin/Swt,使第I侧区域与第2侧区域的胎面花纹的不对称性比以往更小,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0051]另外,在轮胎周向上划分作为胎肩陆部的第I陆部68的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的平均槽间隔大于在轮胎周向上划分作为第2侧胎肩陆部的第5陆部66的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的平均槽间隔,有利于使轮胎10兼具干燥路面和潮湿路面的操纵稳定性。在轮胎10与地面之间带有偏滑角,以胎面区域的第I侧区域为转弯的外侧的方式使轮胎10进行转弯时,第I侧区域因负载移动而承受高负载,特别是第I陆部68的接地压力会增高,同时第I陆部68从地面承受较大的横向力。通过使第I陆部68的平均槽间隔比第5陆部66的大,以便第I陆部68能够承受所述较大的横向力,能够使第I陆部68的花纹块维持较高的刚性。由于第5陆部66是相对于车辆安装在车辆内侧,因此与第I陆部68相比,从地面承受的横向力较小。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是指,用第I陆部68及第5陆部66的轮胎周长除以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的总数得出的长度。优选: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的平均槽间隔为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的平均槽间隔的1.15倍?1.25倍。
[0052]此外,如图2所示,在与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及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连接的第I陆部68及第5陆部66的边缘部的整个周围均设有倒角66b、68c。特别是,在与第2侧胎肩倾斜槽66a的端部连接的第5陆部66的边缘部,也设有倒角66b。由此,能够使轮胎兼具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图3是显示第I侧胎肩倾斜槽68a周围的倒角68c的样子的图。通过设置倒角66b、68c,在作为胎肩陆部的第I陆部66和第5陆部68,接地压力会均匀地分散到整个第I陆部66和第5陆部68,其结果是,接地压力变得几乎均匀,所产生的横向力也相应地变得几乎均匀。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0的在干燥路面和潮湿路面的操纵稳定性。
[0053]倒角66b、68c的倒角面为例如平面或者曲面。特别是,当倒角66b、68c的倒角面为平面时,倒角的深度D—(参照图3)及宽度参照图3)为0.5?2mm,将有利于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
[0054]槽宽W3与槽宽W4之比W4/W3为0.95?1.0,将有利于使轮胎兼具干燥路面和潮湿路面的操纵稳定性。
[0055]将周向主槽58的槽深设为D1,将周向主槽54的槽深设为D2,将周向主槽52的槽深设为D3,将周向主槽56的槽深设为D4时,表示D1与D2之比的比率D1ZiD2以及表示D4与D3之比的比率D4/D3均小于1,将有利于使轮胎兼具干燥路面和潮湿路面的操纵稳定性。特别优选:比率D1At2及比率D4/D3为0.9?0.95。槽深D4较浅,比率D^D2及比率D4/D3小于0.9的情况下,磨损寿命会降低,并非优选。另一方面,槽深D2、D3较深,比率D1ZiD2及比率队/队超过0.95的情况下,带束层14(参照图1)会因该深槽而变形为波浪形,高速耐久性容易降低,因此并非优选。
[0056]并且,关于设在第4陆部62及第2陆部64的区域的倾斜槽62a、64a的平均槽间隔,第4陆部62的比第2陆部64的大,将有利于使轮胎兼具干燥路面和潮湿路面的操纵稳定性。在轮胎10与地面之间带有偏滑角,以胎面区域的第I侧区域为转弯的外侧的方式使轮胎10进行转弯时,第I侧区域会承受较大的横向力。因此,通过使第2陆部64的平均槽间隔比第4陆部62的大,以便第2陆部64能够承受横向力,能够使第2陆部64的花纹块维持较高的刚性。优选:例如设置在第4陆部64的区域的倾斜槽64a的平均槽间隔为设置在第4陆部62的区域的倾斜槽62a的平均槽间隔的1.15?1.25倍。
[0057]在第3陆部60和第4陆部62的第I侧边缘部,没有在第3陆部60和第4陆部62的区域延伸的倾斜槽60a、62a的开口端,因此能够抑制第3陆部60和第4陆部62的花纹块的刚性降低。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
[0058]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I陆部68、第2陆部64、第3陆部60以及第4陆部62的面向第2侧的边缘部,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槽之间,设置有倒角宽度沿轮胎周向平稳变化的倒角60b、62b、64c、68b。通过以如下一种方式,即在各陆部60、62、64、68的第2侧的边缘部中倾斜槽与周向主槽成锐角的部分,倒角的宽度最大的方式,设置倒角60b、62b、64c、68b,当以轮胎10与地面之间带有偏滑角,并且第I侧位于转弯外侧的方式进行转弯时,各陆部的第I侧边缘部最容易受到横向力的影响,但通过倒角60b、62b、64c、68b,能够抑制接地面因受到横向力的作用而浮起,并可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设置倒角60b、62b、64c、68b时的第I周向主槽58、第2周向主槽54、第3周向主槽52、以及第4周向主槽56的槽宽W1?W4是指没有倒角60b、62b、64c、68b时的槽宽。另外,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倒角60b、62b、64c、68b。
[0059]此外,本实施例中,槽宽W1?W4中槽宽W2最大,但槽宽W2、槽宽W3、槽宽W4也可以相同,也可以是槽宽W3或者槽宽W4最大。
[0060](实例、常规例、比较例)
[0061]为了确认本实施例的轮胎10的效果,制作轮胎并安装在车辆上,实施干燥路面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的行驶试验以及用来评估耐偏磨损性的磨损试验。所使用的轮胎的轮胎尺寸为245/40ZR18。
[0062]以下所示的实例I?20、常规例以及比较例I?5中的轮胎的构造采用了图1所示的构造,胎面花纹以图2所示的花纹为基本方式。
[0063]下面,按如下方式规定槽宽W1?W4、槽面积比率S-、Sin、以及倾斜槽62a、64a的平均槽间隔。使槽宽W2在14?22mm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使槽面积比率Sin在32?41.6%的范围内进行变化。制造了轮胎,使此时的实例的槽宽W2在16?20mm的范围内进行变化,并使槽面积比率Sin在35.2?38.4%的范围内进行变化。
[0064]表I
[0065]
槽面积比字槽面积倾斜槽64a的平倾斜槽62a的平
槽宽W1槽宽W2槽宽界3槽宽W4______Soul 比率S111 均槽间隔均槽间隔常规例 615 i12j241.636.630.5
[0066]实例 I41613.3133236.836.630.5
实例 241813.3133236.836.630.5
实例 342013.31332__36.836.630.5
实例 441813.3133235.236.630.5
实例 541813.313__3238.436.630.5
实例 641813,312.63236.836,630.5
实例 741813.313.33236.836,630.5
实例 841813.3143236.836.630.5
实例 941813,3133236.8.16.630.5
实例41813.3133236.836,630.5
实例 114__1813.313__32__3^8__3(^6__30.5
实例 1241813.3133236.836.630.5
实例 1341813.3133236.836,630.5
实例 1441813.3133236.835,130.5
实例 1541813,3133236.838,130,5
实例 1641813.3133236.839.730.5
实例 1741813.3133236.836.630.5
实例 1841813.3133236.836.630.5
实例 1941813.313__32__3^8__3^6__30.5
实例 2041813.3133236.836.630.5
比较例 I41413.3133236.836,630,5
比较例 242213.3133236,836.630.5
比较例 341813,313323236.630.5
比较例 441813.313324036.630.5
比较例 541813.3133236.836.630.5
[0067]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试验
[0068]将各轮胎安装到轮辋(18X8.5JJ)上,将充气压力设为230kPa,然后安装到车辆(排气量3200cc)前后轮上,在由干燥柏油路面构成的试车跑道上一边在O?200km/h范围内变速一边行驶,由熟练的试车驾驶员进行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是以常规例为基准(指数100)的相对评价。指数越高,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0069]在潮湿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试验
[0070]将各轮胎安装到轮辋(18X8.5JJ)上,将充气压力设为230kPa,然后安装到车辆(排气量3200cc)的前后轮上,在由水深2?3mm的由柏油路面构成的试车跑道的操控性能测试线路上以速度120km/h进行行驶,由熟练的试车驾驶员进行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是以常规例为基准(指数100)的相对评价。指数越高,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耐偏磨损性试验
[0071]将各种轮胎安装在轮辋(18X8.5JJ)上,将充气压力设为230kPa,然后安装到车辆(排气量3200cc)的前后轮上,在试车跑道的环形路上以速度80km/h行驶10000km后,对前轮的左右轮的轮胎,测量以轮胎的轮胎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第I侧和第2侧的胎面区域的剩余槽,求出行驶10000km时的磨损量。取第I侧的磨损量和第2侧的磨损量的差,作为耐偏磨损性进行评价。上述差越小,则耐偏磨损性越优异。另外,第I侧的磨损量与第2侧的磨损量的差值计算至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后计算出至小数点后I位的数值。
[0072]下述表2所示的实例I?3、比较例1、2中,比率Sin/Swt固定,W2A1变化。表2及表2后面所不的表中,填写栏中的符号“一”表不与左栏的内容相同。
[0073]表2
[0074]

常规例比较例I比较例2实例I实例2实例3
比率 W2AV12.5 3.55.5 4.0 4.5 5.0
比毕 S;n/Sout1.3 1.15<~~ ~ ~
_胎肩陆部有无倒__无有^ ^ ^
比率 W4/W30.90 0,98<~~ ~ ~
比率 D1ZD2H 比率 D4/D30.92 ——— — —
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从第I侧数第2个陆部的倾

1.11.2 <
斜槽64a/从第I侧数第4个陆部的倾斜槽62a)_______
十燥路面操纵稳定性100 9792 105 108 103
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100 103100 100 100 1U
耐偏磨损性(mm)0.90.30.3 0.3 0.3 0.3
[0075]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实例I?3能够维持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同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比较例1、2的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比常规例差。
[0076]下述表3所示的实例2、4、5、比较例3、4中,比率W2A1固定,比率SinZ^ut变化。
[0077]表3
[0078]比较例3比较例4实例4实例2 实例5
比率 W2ZW1 4.5— ———
比率 Sin/Sout 1.001.25 1.101.151,20
_胎肩陆部有无倒角__W^ ^^^
比率 W4ZW3 0.98一卜e一
比率 D1ZD2,比率 D4ZD3 0.92— ———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从第I侧数第2个陆部的倾斜槽64a/

1,2<~ ~~~_从第I侧数第4个陆部的倾斜槽62a)______
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98 HO 109 108 107
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100 100 100 100 100
耐偏磨损性(mm)0.3 1.0 0,3 0.3 0.3
[0079]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实例2、4、5能够维持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同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比较例3的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比常规例差。此外,比较例4的耐偏磨损性比常规例差。比较例3、比较例4、实例4、实例2以及实例5中耐偏磨损性(mm)的精确至小数点后第2位的数值依次为0.25mm、1.00mm、
0.28mm、0.30mm、以及 0.34mm。
[0080]根据表2、3的结果可以看出,当胎肩陆部有倒角时,通过将胎面花纹50的比率W2/W1及比率SinZ^ut分别设定为4?5和1.1?1.2,能够维持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一种,并且至少提高另一种,同时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另外,比较例4中,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的评估较高,为110,这估计是因为以中心线CL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第I侧和第2侧区域中,第2侧的接地面积减少,在轮胎回旋过程中作用在第I侧区域的负载移动相应地增大,导致第I侧的接地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操纵稳定性。
[0081]下述表4所示的实例2和比较例5,在与作为胎肩陆部的陆部66、68的胎肩横纹槽66a、68a连接的边缘部有无倒角66b、68c(参照图3)方面存在差异。
[0082]表4
[0083]

实例2比较例5
比率 W2/Wi4.5
_比率 SJSaut__1.15一
_胎肩陆部有无倒角__有无
比率 W4AV3 0.98—■
比率 D1ZrD2' 比率 D4/D30.92
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从第I侧数第2个陆部的倾斜槽 1.2—
64a/从第I侧数第4个陆部的倾斜槽62a)___
_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__108106
_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__100100
耐偏磨损性(mm) 0.30.3
[0084]如表4所示,与没有倒角66b、68c的比较例5相比,实施过倒角66b、68c的实例2的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更优异。由此可知,在陆部66、68实施倒角66b、68c,对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的比较重要。
[0085]在下述表5所示的实例6?8中,使第3周向主槽52及第4周向主槽56的槽宽W3、W4的比率W4/W3发生变化。
[0086]表5
[0087]
__实例6 实例2 实例7 实例8
比率 W2Z1W14.5 — e —
比毕 Sin/Sout1.15 <~~~
[0088]
_胎肩陆部有无倒角__有卜一 —
比率 W4AV30.95 0.98 1.0 1.05
比率 D1ZrD2' 比率 D4/D30.92 一卜一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从第I侧数第2个陆部的倾斜槽64a/从第

1,2 <~ ~ ~_I侧数第4个陆部的倾斜槽62a)_____
_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__105 108 105 100
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100 100 100 103
耐偏磨损性(mm)0,3 0,3 O0,3
[0089]从表5可以看出,比率W4/W3为0.95?1.0,将有利于维持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一种,并且至少提高另一种,同时提高耐偏磨损性。
[0090]下述表6所示的实例9?12中,使第I周向主槽58、第2周向主槽54、第3周向主槽52、以及第4周向主槽56的槽深DpD2的比率D1Z^2以及槽深D4、D3的比率D4/D3发生变化。此处,将槽深仏、D3固定为8.0mm,而改变槽深DpD415
[0091]表6
[0092]


实例9实例10实例2实例11实例12
比率 W2AV1 4.5 — e— —
比毕 Sin/Sout 1.15 <~ ~^~ ~
_胎肩陆部有无倒角__有一一一一
比率 W4AV3 0,98 — —卜 —
比率 D1ZD2,比率 D4/D3 0.80 0.90 0.920.95 1.00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从第I侧数第2个陆部的倾斜槽64a/从第

1,2 <~ ~~ ~_I侧数笫4个陆部的倾斜槽62a)______
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115 109 108 105 100
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100 100 100 100 1^
耐偏磨损性(mm)0.3 0.3 0.3 0.3 0.3
[0093]从表6可以看出,比率D1ZiD2及比率D4/D3小于1,将有利于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并且维持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同时提高耐偏磨损性。
[0094]并且,下述表7所示的实例2、13?16中,针对倾斜槽64a、62a的平均槽间隔,改变了从胎面的第I侧数为第2个的第2陆部64的倾斜槽64a的平均槽间隔与从第I侧数为第4个的第4陆部62的倾斜槽62a的平均槽间隔之比。
[0095]表7
[0096]
__实例13实例14实例2实例15实例16
_比率 W2AV1__4.5 ^ ^ ^ ^
比半.Sin/Sout1.15 <~~~~
_胎肩陆部有无倒角__有卜 卜 f —
比率 W4AV30.98 — — — —
_比率 D1ZD2、比率 D4/D3__0.92 ^ 卜卜 —
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从笫I側数第2个陆部的倾斜槽64a/


1.11.15 1.2 1.25 1,3
_从第〗侧数第4个陆部的倾斜槽62a)______
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104 106 108 110 104
_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__100 100 100 100 100
_耐偏磨损性(mm)__0.3 0.3 0.3 0.3 0.3
[0097]从表7可以看出,倾斜槽64a的平均槽间隔/倾斜槽62a的平均槽间隔为1.15?
1.25,将有利于维持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中的一种,并且至少提高另一种,同时提高耐偏磨损性。
[0098]并且,在下述表8所示的实例2、17?20中,使图3所示的倒角66b、68c的宽度Wchamfer和深度Dehamfer发生变化。实例17?20中,除了倒角66b、68c的宽度Wehamfe,和深度Dchamfer以外,其他尺寸与实例2相同。实例2的倒角66b、68c的宽度W—及深度D—均为 1.5mmο
[0099]表 8
[0100]

I实例2~I实例17 I实例18 I实例19 I实例20
宽度 Wehamfer (Mn)?Τδ 1005032?5
深度 Dehamfer(Mn)ΤΤδΤΤ?0503Γδ
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 108107106103105
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Too Too 100 100 100
耐偏磨损性(nun)073 O 073 073 073
[0101]从表8可以看出,倒角66b、68c的宽度Wehamfer及深度DehamfCT为0.5mm?2mm,有利于提高干燥路面操纵稳定性,并且维持潮湿路面操纵稳定性,同时提高耐偏磨损性。
[0102]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但本发明当然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和改动。
[0103]符号说明
[0104]10充气轮胎
[0105]12帘布层
[0106]14带束层
[0107]16胎圈芯
[0108]18胎面胶构件
[0109]20胎侧胶构件
[0110]22胎边芯橡胶构件
[0111]24轮辋缓冲橡胶构件
[0112]26内衬层橡胶构件
[0113]28胎圈增强材料
[0114]30带束覆盖层
[0115]50胎面花纹
[0116]52第3周向主槽
[0117]54第2周向主槽
[0118]56第4周向主槽
[0119]58第I周向主槽
[0120]60第3陆部
[0121]62第4陆部
[0122]64第2陆部
[0123]66第5陆部
[0124]68第I陆部
[0125]60a、62a、64a、64b 倾斜槽
[0126]60b、62b、64c、68b、66b、68c 倒角
[0127]66a第2侧胎肩倾斜槽
[0128]68am第H则胎肩倾斜槽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在车辆上进行安装时使轮胎宽度方向的第I侧成为车辆外侧,使与轮胎宽度方向的所述第I侧相反一侧的第2侧成为车辆内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区域包括: 4条周向主槽,向轮胎周向延伸; 5个陆部,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 第I胎肩倾斜槽,形成在所述陆部中位于所述第I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第I侧胎肩陆部的区域,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第2胎肩倾斜槽,形成在位于所述第2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第2侧胎肩陆部的区域,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倒角,形成在所述第I侧胎肩陆部与所述第I侧胎肩倾斜槽连接的边缘部的整个周围以及所述第2侧胎肩陆部与所述第2侧胎肩倾斜槽连接的边缘部的整个周围, 表示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2个周向主槽的第2周向主槽的槽宽W2与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I个周向主槽的第I周向主槽的槽宽W1之比的比率W2ZiW1,当所述评2在16?20mm的范围时,为4?5, 表示所述胎面区域中从轮胎中心线看时位于所述第2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Sin与从所述轮胎中心线看时位于所述第I侧的区域的槽面积比率Srat之比的比率SinZ^ut当所述Sin在35.2?38.4%的范围时,为1.1?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I侧胎肩倾斜槽与所述第I周向主槽连接,所述第2胎肩倾斜槽从所述第2侧向所述第I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2侧胎肩陆部的区域闭合,不与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4个周向主槽的第4周向主槽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轮胎中心线在所述第2周向主槽与第3周向主槽之间通过,所述第3周向主槽为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3个周向主槽的第3周向主槽之间通过, 在所述第2周向主槽与所述第3周向主槽之间,形成有沿轮胎周向绕一圈连续联接的连续陆部, 在所述连续陆部的区域,设有中央倾斜槽,所述中央倾斜槽从所述第3周向主槽向所述第I侧延伸,并且在中途闭合,不到达所述轮胎中心线。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第I周向主槽与所述第2周向主槽之间形成的中间陆部和,在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3个周向主槽的第3周向主槽与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4个周向主槽的第4周向主槽之间形成的中间陆部,均为沿轮胎周向绕一圈连续联接的连续陆部。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倒角的倒角面为平面或者曲面。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倒角为平面, 实施所述倒角的深度及宽度为0.5?2_。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I侧胎肩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大于所述第2胎肩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表示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4个的第4周向主槽的槽宽W4与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3个的第3周向主槽的槽宽W3之比的比率W4/W3为0.95?1.0。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表示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所述第I周向主槽的槽深D1与所述第2周向主槽的槽深D2之比的比率DZD2,以及表示所述4条周向主槽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4个的第4周向主槽的槽深D4与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3个的第3周向主槽的槽深D3之比的比率D4/D3,均小于I。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5个陆部中从所述第I侧看时为第2个、第3个以及第4个陆部的区域,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倾斜槽,所述倾斜槽从位于所述第2侧的边缘部向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在中途闭八I=I, 关于在所述第2个陆部和第4个陆部的区域所设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所述第2个陆部的比所述第4个陆部的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第2个陆部的区域所设的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为在所述第4个陆部的区域所设的倾斜槽的平均槽间隔的1.15?1.25倍。
12.如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第3个陆部及所述第4个陆部的所述第I侧的边缘部,没有延伸至所述第3个陆部及所述第4个陆部区域的倾斜槽的开口端。
【文档编号】B60C5/00GK104203601SQ201380013566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1日
【发明者】须贺勇一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