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08522阅读:来源:国知局
Y”。其中,在JATMA中,在为乘用车用轮胎时,预定内压为空气压180[kPa],预定载荷为最大负荷能力的88[% ]。
[0056]另外,优选的是,在轮胎赤道面CL上从胎面轮廓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与从胎面端P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具有1.10 ( Gsh/Gcc的关系,更优选的是,具有
1.20 ( Gsh/Gcc 的关系。
[0057]另一方面,比Gsh/Gcc的上限未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以在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使其为无负载状态时、胎面轮廓的胎面端P处的半径为轮胎赤道面CL处的半径以下的方式规定比Gsh/Gcc的上限。S卩,优选的是,以胎面轮廓具有中心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圆弧形状或直线形状且不成为倒R形状(中心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圆弧形状)的方式规定比Gsh/Gcc的上限。例如,在具有图2所示的方形形状的胎肩部的构成中,比Gsh/Gcc的上限为1.4?1.5左右。而在具有后述的图7所示的圆(round)形状的胎肩部的构成中,比Gsh/Gcc的上限为1.3?1.4左右。
[0058]距离Gcc是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被测定为从轮胎赤道面CL与胎面轮廓的交点到轮胎赤道面CL与轮胎内周面的交点的距离。因而,如图1及图2所示的构成,在轮胎赤道面CL具有周向主槽2的构成中,除去该周向主槽2来测定距离Gcc。距离Gsh是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被测定为从胎面端P向轮胎内周面所做的垂线的长度。
[0059]此外,在图2的构成中,充气轮胎I在胎体层13的内周面具有内衬层18,该内衬层18遍布轮胎内周面的整个区域地配置。在这样的构成中,距离Gcc及距离Gsh以该内衬层18的表面为基准(轮胎内周面)而测定。
[0060]关于胎面端P,(I)在具有方形形状的胎肩部的构成中,胎面端P是指其边缘部的点。例如,在图2的构成中,胎肩部具有方形形状,由此胎面端P与轮胎接地端T 一致。另一方面,(2)在如后述的图7的变形例所示的、具有圆形状的胎肩部的构成中,取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胎面部的轮廓与侧壁部的轮廓的交点P’,将从该交点P’引到胎肩部的垂线的垂足作为胎面端P。
[0061]此外,轮胎接地端T是指,在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并施加了与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处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位置。
[0062]图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陆部的放大图。该图表示接地面内的胎肩陆部3的轮廓形状。
[0063]如图4所示,在该充气轮胎I中,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胎肩陆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的点Pl处的径D1、处于胎肩陆部3的接地面内的预定的点P2处的径D2以及轮胎接地端T处的径D3具有D2 < Dl且D2 < D3的关系。
[0064]此时,点Pl处的径Dl与轮胎接地端T处的径D3的大小关系不特别限定。因此,胎肩陆部3只要在接地面的轮廓上具有点P2即可,所述点P2是具有比上述径Dl、D3小的径D2的点。另外,由于位于从点Pl到轮胎接地端T为止的之间的区域成为胎肩陆部3的接地面,因此,点P2必然处于点Pl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
[0065]另外,可考虑将胎肩陆部3的接地面内的轮廓分为从点Pl到点P2的区间的第一轮廓PLl和从点P2到轮胎接地端T的区间的第二轮廓PL2。此时,优选的是,第一轮廓PLl以及第二轮廓PL2是单一的圆弧或包括多个圆弧的组合的圆滑的曲线。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轮廓PLl以及第二轮廓PL2的一方或双方是直线或包括直线成分的曲线。
[0066]尤其是,第二轮廓PL2只要满足上述的点P2与轮胎接地端T的位置关系(D2< D3),就能够具有任意的轮廓形状。即第二轮廓PL2以轮胎接地端T相对于点P2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为主要条件,能够具有任意的轮廓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第二轮廓PL2包括向轮胎径向内侧成为凸的曲线、向轮胎径向外侧成为凸的曲线、直线等。
[0067]轮廓形状以及轮廓的径在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并且设置为无负载状态下进行测定。另外,轮廓的径作为以轮胎旋转轴作为中心的轮廓的直径而被测定。
[0068]例如,在图4的构成中,第一轮廓PLl包括向轮胎径向外侧成为凸的单一的圆弧。另外,第二轮廓PL2包括向轮胎径向内侧成为凸的单一的圆弧,在点P2处与第一轮廓PLl圆滑地连接。因此,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在整体上胎肩陆部3具有舒缓的大致S字形状的轮廓,在点P2具有该拐点。另外,处于最外周向主槽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部(中央陆部3以及第二陆部3)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成为凸的轮廓,另外,该陆部3的轮廓包括单一的圆弧或多个圆弧的组合。而且,第一轮廓PLl处于该中央陆部3以及第二陆部3的轮廓的延长线上,与该轮廓一致。另外,第一轮廓PLl随着从点Pl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径缩小,在点P2处变为最小径。另外,第二轮廓PL2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径增加。因此,胎肩陆部3具有随着从点P2朝向轮胎接地端T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拱起的接地面形状。
[0069]此外,在上述的构成中,优选的是,第一轮廓PLl的长度ARl (图示省略)与第二轮廓PL2的长度AR2(图示省略)具有0.10 ( AR2/(AR1+AR2) ( 0.50的关系,更优选的是,具有0.20 ( AR2/(AR1+AR2) ( 0.40的关系(参照图4)。由此,第一轮廓PLl的长度ARl与第二轮廓PL2的长度AR2的比例变得适当,胎肩陆部3的刚性被加强。
[0070]长度ARl、AR2是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的各轮廓PLl、PL2的线段的长度,在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并且设置为无负载状态下进行测定。
[0071]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的构成中,点Pl处的径D1、点P2处的径D2以及轮胎接地端T处的径D3具有0.30 < (D1-D2)/(D3-D2) < 0.70的关系,更优选的是,具有0.40彡(D1-D2)/(D3-D2)彡0.60的关系(参照图4)。由此,第一轮廓PLl中的胎肩陆部3的塌肩量D1-D2与第二轮廓PL2中的胎肩陆部3的塌肩量D3-D2的关系变得适当。另外,通过为(D1-D2) < (D3-D2),可加强胎肩陆部3的轮胎接地端T侧的刚性,抑制胎肩陆部3的偏磨。
[0072]图5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说明图。该图是图2的复制,代替图2所记载的尺寸以及附图标记,新追加胎肩陆部3的构成的说明所需的尺寸以及附图标记。
[0073]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在上述的构成中,从轮胎赤道面CL到点P2的距离WL与从轮胎赤道面CL到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的距离Ws’具有0.60彡Ws’ /WL ( 1.00的关系,更优选的是,具有0.70 ( WsVWL ( 0.90的关系。由此,成为最小径的点P2的位置变得适当。
[0074]距离WL以及距离Ws’在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并且设置为无负载状态下进行测定。此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由于周向加强层145配置为以轮胎赤道面CL作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因此,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的距离Ws’与周向加强层145的一半宽度Ws/2相等。
[0075]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的构成中,从轮胎赤道面CL到点P2的距离WL与从轮胎赤道面CL到宽度宽的交叉带束142的端部的宽度Wb2’具有0.90 ( Wb2’/WL ( 1.30的关系(参照图5)。由此,成为最小径的点P2的位置变得适当。
[0076]距离Wb2’在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并且设置为无负载状态下进行测定。此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由于宽度宽的交叉带束142配置为以轮胎赤道面CL作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因此,宽度宽的交叉带束142的端部的距离Wb2’与宽度宽的交叉带束142的一半宽度Wb2/2相等。
[0077]图6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该图分别表示具有互不相同的比De/Dcc以及比Gsh/Gcc的轮胎的接地状态。
[0078]在图6 (a)的比较例的轮胎中,在图1?图3的构成中,比De/Dcc设定得相等(De/Dcc = 1.00),且比Gsh/Gcc设定为小(Gsh/Gcc = 1.06)。在该构成中,在轮胎非接地状态下,胎面轮廓具有从轮胎赤道面CL朝向胎面端P而外径缩小的塌肩形状(图示省略)。因此,在轮胎接地时,如图6(a)所示,胎面部胎肩区域向路面侧(轮胎径向外侧)大幅变形。此时,由于从周向加强层145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De 一样(De/Dcc = 1.00),因此,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追随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而向路面侧(轮胎径向外侧)大幅挠曲。因此,轮胎接地时的周向加强层145的形变较大。
[0079]与此相对,在图6(b)的实施例的轮胎中,在图1?图3的构成中,比De/Dcc设定为小(De/Dcc = 0.92),并且比Gsh/Gcc设定为大(Gsh/Gcc = 1.20)。在该构成中,在轮胎非接地状态下,胎面轮廓的轮胎赤道面CL处的外径与胎面端P处的外径的径差变小,整体上胎面轮廓具有平坦(与轮胎旋转轴大致平行)的形状(参照图1以及图2)。因此,如图6(b)所示,轮胎接地时的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量小。而且,从周向加强层145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De具有De < Dcc的关系,因此,在轮胎接地时,在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追随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而挠曲时,整体上周向加强层145为平坦的形状。由此,可减少在轮胎接地时的周向加强层145的形变。
[0080]如上述那样,在图6(b)的构成中,与图6(a)的构成相比,在轮胎接地时,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量小,另外,周向加强层145的形变小。由此,轮胎接地时的中央区域的陆部3的滑磨量与胎肩陆部3的滑磨量变得均匀,可抑制胎肩陆部3的偏磨。
[0081]而且,在图6(b)的构成中,如图4所示,接地区域的胎肩陆部3的轮廓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点Pl)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具备小径部(具有成为D2 < Dl且D2 < D3的径D2的点P2)。在该构成中,轮胎接地时的胎肩陆部3的接地端T侧的接地压力变高,轮胎接地时的中央区域的陆部3的滑磨量与胎肩陆部3的滑磨量变得均匀。由此,可有效抑制胎肩陆部3的偏磨。
[0082][圆形状的胎肩部]
[0083]图7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具有圆形状的胎肩部的构成。
[0084]在图1的构成中,如图2所示,胎肩部具有方形形状,轮胎接地端T与胎面端P —致。
[0085]但是,不限于此,如图7所示,胎肩部可以具有圆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取胎面部的轮廓与侧壁部的轮廓的交点P’,将从该交点P’引到胎肩部的垂线的垂足作为胎面端P。因此,通常,轮胎接地端T和胎面端P处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0086][附加的事项]
[0087]另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优选的是,在图1中,胎面宽度TW与周向加强层145的宽度Ws具有0.70 ( ffs/TW ( 0.90的关系。
[0088]胎面宽度TW是指左右的胎面端P、P之间的轮胎旋转轴方向的距离,通过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且对轮胎施加预定内压、并使其为无负载状态而测定。
[0089]周向加强层145的宽度Ws是周向加强层145的左右端部的轮胎旋转轴方向的距离,通过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且对轮胎施加预定内压、并使其为无负载状态而测定。另夕卜,在周向加强层145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被分割的构造的情况下(图示省略),周向加强层145的宽度Ws为各分割部的最外端部之间的距离。
[0090]此外,如图1所示,一般的充气轮胎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而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面端P的距离为TW/2,从轮胎赤道面CL到周向加强层145的距离为Ws/2。
[0091]与此相对,在具有左右非对称构造的充气轮胎(图示省略)中,上述的胎面宽度TW与周向加强层的宽度Ws之比Ws/TW的范围被换算为以轮胎赤道面CL为基准的半宽度来进行规定。具体而言,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面端P的距离TW’ (图示省略)与从轮胎赤道面CL到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的距离Ws’ (图示省略)被设定为满足0.70 ( Ws’ /W ( 0.90的关系。
[0092]另外,优选的是,如图1所示,胎面宽度TW与轮胎总宽度SW具有0.79 < TW/Sff ^ 0.89的关系。
[0093]轮胎总宽度SW是指在将轮胎安装于预定轮辋并施加预定内压且设为无负载状态时的侧壁间的(包括轮胎侧面的图样、文字等所有的部分)直线距离。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