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9695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加工工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装,特别涉及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加工工装。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包括外框,外框的底部排列有若干呈锯齿状分布的底板,底板上排列有多个穿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在每块底板上盖合一块适应于底板形状的薄膜,为了能够使薄膜定位,沿着底板的边沿位置排列有若干呈竖直设置的定位杆,薄膜上对应于定位杆的边沿排列有若干与定位杆一一对应以供定位杆穿设的定位孔。于定位杆远离穿孔的一侧还设有呈条状的抵压板,该抵压板沿着定位杆的排列方向设置。当薄膜安装于底板上以后,将抵压板朝向定位杆弯折,抵压板的边沿处排列有若干与定位杆一一对应以供定位杆的杆身卡接的缺口。定位杆的杆身上还设置有限位扣,该限位扣的外径大于缺口的直径,当抵压板弯折到一定角度后,缺口的边缘正好卡接于限位扣的下方,以将抵压板限定在该角度,从而限定住薄膜的纵向位置,最终形成如图2所示的状态,使薄膜无法脱离底板。

可直接通过人工将抵压板压弯,不仅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还容易使抵压板弯折不到位,造成产品的良品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加工工装,能够同时将同一个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上的抵压板弯折至缺口与限位扣卡接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加工工装,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上设有用于平放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的上方设有沿竖直方向平移的冲压组件,所述操作台上还架设有连接于冲压组件并用于驱动冲压组件下压以将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上的抵压板压弯的动力源;

所述放置台的两侧均设有若干方向一致的长腰孔,所述长腰孔内均穿设有螺钉,所述放置台通过螺钉与操作台的上表面固定。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动力源驱动冲压组件下移,能够将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上的抵压板一次压弯,省去了人工操作的麻烦,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能避免出现抵压板弯折不到位的现象;长腰孔与螺钉的配合既能牢固地将放置台固定于操作台上,同时长腰孔的长度又能便于放置台调节横向位置,以对冲压板及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准。

作为优选,所述冲压组件包括连接于动力源并呈水平设置的驱动板和排列于驱动板的下板面的冲压板,所述冲压板的数量与底板一致并与抵压板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冲压板的板面呈竖直设置且所述冲压板的下边沿平行于抵压板。

采用上述方案,每块冲压板的下边沿能够分别压弯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上每块底板所对应的抵压板,驱动板能够同时驱动所有的冲压板下压,以使冲压板能够同时加工各自对应的抵压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冲压板的下边沿对应于抵压板的一侧向下延伸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冲压板的下边沿的端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

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板能够起引导作用,当冲压板的下边沿抵接于抵压板的上边沿时,导向板能够正好抵接于抵压板上背离其弯折方向的一侧,随着冲压板的持续下压,抵压板能够在导向板及圆弧的引导作用下向着特定方向弯折,使整个弯折过程更加顺畅,同时抵压板弯折所形成的弧度能够正好与导向板及冲压板之间过渡所形成的圆弧面一致,使得该圆弧面能够正好抵压于抵压板弯折所形成的弧背上,从而避免弯折后的抵压板发生断裂。

作为优选,所述冲压板的下边沿的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与定位杆一一对应以供定位杆穿设的导向孔。

采用上述方案,冲压板在下压的过程中,其下边沿容易抵压在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定位杆上,从而导致定位杆断裂;开设于冲压板上的导向孔能够为定位杆提供容纳空间,使得冲压板在下压的过程中能够避免与定位杆相撞而导致定位杆断裂,并顺利抵压至抵压板上;导向孔与定位杆的配合还能起到定位作用,能够避免抵压板在被压弯的过程中与冲压板之间发生横向的相对位移。

作为优选,所述放置台上开设有供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外框容置的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凹槽能够有效限定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在放置台上的横向位置,以使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上的抵压板能够与冲压板一一对应,以提高加工的精确性。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底面排列有若干与底板位置一一对应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杆身抵接于对应底板的下边沿。

采用上述方案,限位杆与底板的相互抵接能够进一步限定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横向位置,使其在被加工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源为气缸,所述气缸的传动轴固定于驱动板的上板面。

采用上述方案,气缸的使用操作非常的简单方便,并且安装起来容易,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步骤和用法,并且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底面对应于每块底板下方的位置均设有用于检测凹槽内的光线强弱以输出光线检测信号的光线感应单元,还包括耦接于所有的光线感应单元以接收每一个红外线检测单元所输出的光线检测信号并输出逻辑信号的逻辑门单元,所述逻辑门单元上耦接有响应于逻辑信号的执行单元;

当每一个光线感应单元都检测到凹槽内的光线变弱时,所述逻辑门单元控制执行单元工作,以使动力源能够被启动。

采用上述方案,若对没有放置薄膜的PRV减压阀塑料外壳进行冲压,会使设备产生无效的动作,降低工作效率,同时抵压板被压弯后无法复位,使薄膜无法再次安装,进而产生不合格的产品;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放置于凹槽内时,底板能够将凹槽分隔成独立的空间,使得每块底板下对应的光线感应单元能够单独对该空间内的光线强弱进行检测;若该底板上未覆盖薄膜,则光线能够透过底板上的穿孔进入到凹槽内,使光线感应单元检测到光线变强,此时动力源无法启动,进而避免产生不合格的产品;当每块底板上都覆盖有薄膜时,凹槽内所有的光线感应单元都能检测到光线变弱,进而使动力源能够被启动,以对PRV减压阀塑料外壳进行加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动力源驱动冲压组件下移,能够将PRV减压阀塑料外壳上的抵压板一次压弯,省去了人工操作的麻烦,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能避免出现抵压板弯折不到位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PRV减压阀塑料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图3所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图7所示C-C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光线感应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图中:1、操作台;2、PRV减压阀塑料外壳;3、放置台;4、动力源;5、驱动板;6、冲压板;7、导向板;8、导向孔;9、凹槽;10、限位杆;11、长腰孔;12、螺钉;13、光线感应单元;14、逻辑门单元;15、执行单元;16、外框;17、底板;18、穿孔;19、薄膜;20、定位杆;21、定位孔;22、抵压板;23、缺口;24、限位扣;25、支架;26、控制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包括外框16,外框16的底部排列有若干呈锯齿状分布的底板17,底板17上排列有多个穿孔18,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在每块底板17上盖合一块适应于底板17形状的薄膜19,为了方便薄膜19定位,沿着底板17的边沿位置排列有若干呈竖直设置的定位杆20,薄膜19上对应于定位杆20的边沿排列有若干与定位杆20一一对应以供定位杆20穿设的定位孔21。于定位杆20远离穿孔18的一侧还设有呈条状的抵压板22,该抵压板22沿着定位杆20的排列方向设置。当薄膜19安装于底板17上以后,将抵压板22朝向定位杆20弯折,抵压板22的边沿处排列有若干与定位杆20一一对应以供定位杆20的杆身卡接的缺口23。定位杆20的杆身上还设置有限位扣24,该限位扣24的外径大于缺口23的直径,并在限位扣24的上端面设置有引导斜面,当抵压板22弯折到一定角度后,缺口23的边缘正好卡接于限位扣24的下方,形成如图2所示的状态,以将抵压板22限定在该角度,从而限定住薄膜19的纵向位置,使薄膜19无法脱离底板17。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PRV减压阀塑料外壳加工工装,如图3所示,包括操作台1,操作台1上设有用于平放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放置台3,放置台3的上方设有沿竖直方向平移的冲压组件,操作台1上还架设有连接于冲压组件并用于驱动冲压组件下压以将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上的抵压板22压弯的动力源4。

如图4所示,放置台3上开设有供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外框16容置的凹槽9,该凹槽9呈长方形,其底面适应于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底面形状,使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能够正好嵌入并平放至凹槽9内,以限定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横向位置。且该凹槽9的深度略小于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高度,从而使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在放置于凹槽9内时,其底面能够抵接在凹槽9的底面,使得在冲压的过程中底板17不会被压断,同时外框16的下端面能够正好抵接在放置台3的上端面,便于取放。

如图4所示,凹槽9的底面排列有若干与底板17位置一一对应的限位杆10,由于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上的底板17呈锯齿状分布,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嵌入至凹槽9内以后,每块底板17的下边沿正好能够与对应限位杆10的一侧相抵接,使限位杆10的杆身抵接于对应底板17的下边沿,从而进一步限定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的横向位置,同时由于限位杆10排列的不对称性,还能有效避免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被倒装。

如图7所示,冲压组件包括连接于动力源4并呈水平设置的驱动板5和排列于驱动板5的下板面的冲压板6,动力源4为气缸,该气缸呈竖直设置,气缸的传动轴固定于驱动板5的上板面,使得气缸能够通过传动轴驱动驱动板5进行纵向的往复运动,且该气缸通过支架25架设于放置台3的正上方,并与放置台3保持一定的间隔。

如图7所示,冲压板6的数量与底板17一致并与抵压板22的位置一一对应,冲压板6的板面呈竖直设置且冲压板6的下边沿平行于抵压板22。即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放置于凹槽9内以后,每块冲压板6的下边沿能够分别与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上的抵压板22位置一一对应,并位于对应抵压板22远离穿孔18的一侧。

如图5所示,冲压板6的下边沿对应于抵压板22的一侧向下延伸有导向板7,即导向板7位于冲压板6的下边沿远离穿孔18的一侧,导向板7与冲压板6的下边沿的端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即在导向板7与冲压板6的下边沿端面的衔接处过渡有圆弧面。

如图6所示,冲压板6的下边沿的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与定位杆20一一对应以供定位杆20穿设的导向孔8,该导向孔8呈竖直设置,即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放置于凹槽9内时,开设于冲压板6下边沿处的导向孔8正好与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上的定位杆20一一对应,且导向孔8的深度大于定位杆20的长度,使得定位杆20能够完全插入至导向孔8内。

如图7所示,放置台3的两侧均设有若干方向一致的长腰孔11,长腰孔11内均穿设有螺钉12,放置台3通过螺钉12与操作台1的上表面固定,长腰孔11与螺钉12的配合既能牢固地将放置台3固定于操作台1上,同时长腰孔11的长度又能便于放置台3调节横向位置,以对冲压板6及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准,增加了操作的便利性。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先将已经安装好薄膜19的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以正确的方式嵌入至凹槽9内,使其底板17上的若干排定位杆20全部竖直向上,接着启动气缸,使气缸通过传动轴驱动驱动板5下压,进而带动驱动板5上的冲压板6下压。当冲压板6的下边沿抵接于抵压板22的上边沿时,定位杆20正好全都插入至对应的导向孔8内,同时导向板7抵接于抵压板22上远离穿孔18的一侧。此时动力源4继续驱动冲压板6下压,使得抵压板22能够在冲压板6与导向板7之间的圆弧面的引导下发生弯折,如图8所示,直至抵压板22上的缺口23卡嵌至限位扣24内。最后关闭气缸,使得气缸能够通过传动轴驱动驱动板5复位,以使冲压板6离开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其中抵压板22的弯折程度可通过调整气缸的行程来改变。

如图4所示,凹槽9的底面对应于每块底板17下方的位置均设有用于检测凹槽9内的光线强弱以输出光线检测信号的光线感应单元13,即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放置于凹槽9内以后,每个光线感应单元13正好位于每块底板17的下方,从而单独检测每块底板17下方空间内的光线变化情况。

如图10所示,光线感应单元13包括电阻R10、R11、R12、光敏电阻Rg、电容C5、NPN型的三极管Q1和PNP型的三极管Q2。电阻R10的一端耦接于电压V1,另一端耦接于光敏电阻Rg的一端,光敏电阻Rg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的正极耦接于电阻R10和光敏电阻Rg的连接点,负极接地。电阻R11的一端耦接于电压V1,另一端耦接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耦接于电阻R10和光敏电阻Rg的连接点,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耦接于电压V1,基极耦接于电阻R11和三极管Q1的连接点,三极管Q2的集电极耦接于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2与电阻R12之间的连接点用于输出光线检测信号。

如图10所示,电阻R10与光敏电阻Rg构成了分压电路,光敏电阻Rg的阻值会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当外界光线变强时,光敏电阻Rg的阻值就会变小,其与电阻R10连接点的电压也就相应地减小;相反地,当外界光线变弱时,光敏电阻Rg的阻值就会变大,其与电阻R10之间的连接点电压也就相应地增加,其中电容C5起到稳压作用。

三极管Q1的基极用于接收电阻R10与光敏电阻Rg之间的连接点电压,当三极管Q1的基极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1导通,其与电阻R11之间的连接点电压为零(低电平);反之,当三极管Q1的基极接收到低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1截止,其与电阻R11之间的连接点电压即为电压V1(高电平)。

三极管Q2用于接收电阻R11和三极管Q1之间的连接点电压,当三极管Q2的基极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2截止,其与电阻R12之间的连接点电压为零(低电平);反之,当三极管Q2的基极接收到低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2导通,其与电阻R12之间的连接点电压即为电压V1(高电平)。

如图9所示,还包括耦接于所有的光线感应单元13以接收每一个红外线检测单元所输出的光线检测信号并输出逻辑信号的逻辑门单元14,逻辑门单元14优选为“与”门,“与”门是执行“与”运算的基本逻辑门电路,其有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当所有的输入同时为高电平(逻辑1)时,输出才为高电平,否则输出为低电平(逻辑0)。

如图9所示,逻辑门单元14上耦接有响应于逻辑信号的执行单元15,执行单元15包括NPN型的三极管Q3、继电器K和续流二极管D1,继电器K的线圈的一端耦接于电压V2,另一端耦接于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耦接于逻辑门单元14的输出端以接收逻辑信号,发射极接地,续流二极管D1与继电器K的线圈反并联,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串联于动力源4的供电回路,动力源4的供电回路中还串联有用于控制动力源4启停的控制按钮26。

当每一个光线感应单元13都检测到凹槽9内的光线变弱时,逻辑门单元14控制执行单元15工作,以使动力源4能够被启动。

上述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放置于凹槽9内时,底板17能够将凹槽9分隔成独立的空间,使得每块底板17下对应的光线感应单元13能够单独对该空间内的光线强弱进行检测。

若底板17上未覆盖薄膜19,则光线能够透过该底板17上的穿孔18进入到凹槽9内,那么位于底板17下方的光敏电阻Rg就会因检测到外界的光线而使阻值减小,其与电阻R10之间的连接点电压也减小,从而输出低电平信号至三极管Q1的基极,使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进而三极管Q1与电阻R11的连接点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Q2也截止,进而使三极管Q2与电阻R12的连接点输出低电平的光线检测信号至逻辑门单元14(“与”门)的输入端,使逻辑门单元14(“与”门)输出低电平的逻辑信号至三极管Q3的基极,使三极管Q3截止,继电器K的线圈处于失电状态,其对应的常开触点K-1断开,切断动力源4的供电回路,使动力源4无法启动。

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上的底板17全都覆盖上薄膜19后,当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放置于凹槽9内时,外界光线无法通过穿孔18进入到凹槽9内,则每块底板17下的光线感应单元13都检测不到光线,那么对应的光敏电阻Rg就会因检测不到足够强的光线而使阻值增大,其与电阻R10之间的连接点电压也会增加,从而输出高电平信号至三极管Q1的基极,使三极管Q1导通,进而三极管Q1与电阻R11的连接点输出低电平,使三极管Q2也导通,进而使三极管Q2与电阻R12的连接点输出高电平的光线检测信号至逻辑门单元14(“与”门)的输入端,使逻辑门单元14(“与”门)的所有输入端全都接收到高电平的光线检测信号,使逻辑门单元14(“与”门)输出高电平的逻辑信号至三极管Q3的基极,使三极管Q3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得电吸合,其对应的常开触点K-1闭合,此时若闭合控制按钮26,动力源4能够正常启动,以对PRV减压阀塑料外壳2进行冲压。

其中控制按钮26还可以为触摸开关,使得操作更加方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