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8787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公知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 极管等(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一般而言,半导体发光元件具 有省电力且高亮度的特征,例如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3773号公报。
图IO表示现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在图示的半导体发 光元件X中,在基板101上,层叠有n-GaN层102、活性层103、和 p-GaN层104。 n-GaN层102和p-GaN层104被绝缘层107覆盖。绝 缘层107例如由SiO2构成,形成有2个开口 107a。该开口 107a使n-GaN 层102和p-GaN层104部分露出。n-GaN层102和p-GaN层104上, 经开口 107a分别连接有配线108。配线108由与n-GaN层102或p-GaN 层104相接的Ni层108a和在Ni层108上形成的Au层108b构成。
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X中,存在以下所述的问题。即,在半导体 发光元件X的制造工序中,开口 107a的形成是通过对于覆盖n-GaN 层102和p-GaN层104的绝缘层实施蚀刻而进行的。此时,n-GaN层 102和p-GaN层104会受到蚀刻导致的损伤。因此,该各层与配线108 的界面上的电阻会增大,半导体发光元件X的驱动电压会异常升高。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可以考虑例如在各开口 107a 内形成Au构成的中继电极(图示省略),之后形成配线108。该情况 下,期望通过该中继电极使n-GaN层102或p-GaN层104与配线108 之间的导通状态良好。
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别的问题。即,在较高气氛温度下进 行配线108的形成的情况下,Au有可能从上述中继电极向绝缘层107 扩散。结果,绝缘层107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导电性,存在漏电电流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得出的。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
供一种能够防止驱动电压增大且抑制漏电电流的半导体发光元件。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具备n型半导体层和 p型半导体层;由上述n型半导体层和上述p型半导体层包夹的活性层;
与上述n型半导体层相接的n侧电极;与上述p型半导体层相接的p 侧电极;覆盖上述n型半导体层和上述p型半导体层、且使上述n侧 电极和上述p侧电极的各一部分露出的绝缘层。上述n侧电极由以下 部分构成由Al构成且与上述n型半导体层相接的第一层;和在该第 一层上形成、且由Ni、 W、 Zr和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上述 p侧电极由以下部分构成由Au构成且与上述p型半导体层相接的第 一层;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且由Ni、 W、 Zr和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 的第二层。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享受到以下技术效果。即,在形成上述n 侧电极和上述p侧电极后,对于上述绝缘层实施蚀刻的情况下,各电 极中仅有上述第二层被蚀刻。另一方面,由于该第二层由Ni、 W、 Zr 或Pt构成,所以不会因蚀刻而使其表面被过分地破坏。因此,能够减 小各电极和与其导通的部件的界面上的电阻,能够以较低的电压驱动 半导体发光元件。另外,在各电极上,能够用第二层覆盖第一层的整 个上表面。该情况下,在各电极上,能够使与上述绝缘层相接的部分 几乎为第二层(例如,只要使第一层的厚度适当变薄即可)。形成上述 第二层的Ni、 W、 Zr或Pt,与Au不同,难以相对于上述绝缘层扩散。 从而,能够防止上述绝缘层异常地导体化,能够抑制上述半导体发光 元件的漏电电流。
优选本发明的半导体发光元件还具备与上述n侧电极(或p侧电 极)相接的配线。该配线包括第一层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的第二层, 配线的该第一层与上述n侧电极(或p侧电极)的上述第二层相接, 并且由与上述n侧电极(或p侧电极)相同的材质构成。另外,上述 配线的第二层由Au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上述n侧电极或p侧电极与上述配线在由相互相同的材质构成的部分上接合。由此,与不同种 类金属之间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述各电极与上述配线之间的界 面上的电阻进一步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具备n型半导体层、p型半导体 层、由该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包夹的活性层的半导体发光元 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各工序形成与上述n型半导体 层相接的n侧电极;形成与上述p型半导体层相接的p侧电极;形成 覆盖上述n型半导体层、上述p型半导体层、上述n侧电极和上述p 侧电极的绝缘层;通过对上述绝缘层实施蚀刻,使上述n侧电极和上 述p侧电极的一部分露出。上述n侧电极的形成,通过在上述n型半 导体层上形成由Al构成的第一层,进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由Ni、 W、 Zr或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而进行。上述p侧电极的形成,通 过在上述p型半导体层上形成由Au构成的第一层,进而在该第一层上 形成由Ni、 W、 Zr或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而进行。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上述蚀刻中,上述n侧电极和上述p侧电极 中仅有上述第二层被蚀刻。由于上述第二层由Ni、 W、 Zr或Pt构成, 所以不会因蚀刻而使其表面被过分地破坏。从而,能够减小上述n侧 电极和上述p侧电极和与其导通的部件的界面上的电阻,能够以较低 的电压驱动该半导体发光元件。
^h、汉H力口、j升'iui"f寸im^w'i几,^1、, ^nr巡xi梦""H、J mix!^a i'jziij 口;u卞-w k兀
明得以理解。


图l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 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截面图, 表示在基板上层叠有半导体层的状态。
图3是表示上述制造方法的另一个工序的截面图,表示形成有n 侧电极和p侧电极的状态。
图4是表示上述制造方法的另一个工序的截面图,表示形成有绝 缘层的状态。图5是表示上述制造方法的另一个工序的截面图,表示对绝缘层实施蚀刻的情况。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和比较例1、 2的顺方向电压-电流特性的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顺方向电压-电流特性的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2的顺方向电压-电流特性的图。图9是表示使用了图1所示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具体说明。
图1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图示的半导体发光元件A在基板1上形成,具备n-GaN层2、活性层3、 p-GaN层4、 n侧电极5、 p侧电极6、绝缘层7和配线8。半导体发光元件A是透过绝缘层7射出光的结构。
基板1例如为蓝宝石制造,支撑n-GaN层2、活性层3和p-GaN层4等。基板1的厚度例如为350 ix m左右。
n-GaN层2是在GaN中掺杂有Si的层。n-GaN层2的厚度,例如为3.5um左右。在基板1与n-GaN层2之间,层叠有缓冲层21和非掺杂GaN层22。该缓冲层21和非掺杂GaN层22是用于缓和基板1与n-GaN层2之间的晶格歪扭。缓冲层21和非掺杂GaN层22的厚度,分另U为0.05um、 2.0um左右。
活性层3具有多重量子井(MQW)结构。活性层3中,电子与空穴再结合,使光发出,并且进行该光的放大。此时的电子从n侧电极5供给,空穴从p侧电极6供给。活性层3是多个InGaN层和多个GaN层交互层叠。各InGaN层中In的组成比例如为15%左右。因此,InGaN层比n-GaN层2带隙更小,起到活性层3中的井层的功能。另外,上述各GaN层,是活性层3中的阻挡层。构成活性层3的InGaN层的数量和GaN层的数量,例如在3 7的范围内。另外,活性层3的厚度,例如为0.1ixm左右。
p-GaN层4,是在GaN中掺杂有Mg的层。p-GaN层4的厚度,例如为0.1um左右。
n侧电极5形成在n-GaN层2上。n侧电极5是用于向活性层3供给电子的电极,是由Al层(第一层)51和Ni层(第二层)52构成的层叠结构。Al层51与n-GaN层2相接,其厚度为4000A左右。Ni层52形成在A1层51上,其厚度为500A左右。其中,也可以不用Ni层52,而改为由W、 Zr或Pt构成第二层的结构。
p侧电极6形成在p-GaN层4上。p侧电极6是用于向活性层3供给空穴的电极,是由Au层(第一层)61和Ni层(第二层)62构成的。Au层61与p-GaN层4相接,其厚度为4000A左右。Ni层62形成在Au层61上,其厚度为500A左右。优选Ni层62构成为覆盖Au层61的整个上表面的结构。其中,也可以不用Ni层62,而改为由W、 Zr或Pt构成第二层的结构。本发明中,优选n侧电极5的第二层和p侧电极6的第二层为同一材质。
绝缘层7例如由Si02构成,覆盖n-GaN层2和p-GaN层4。绝缘层7上,形成有2个开口7a。在各开口7a内,设置有上述n侧电极5或p侧电极6,各电极的上表面部分地从绝缘层7露出。
配线8是用于使半导体发光元件A和与其相邻的其他半导体发光元件导通,或是使图外的端子和半导体发光元件A导通的配线。配线8由Ni层(第一层)81禾口Au层(第二层)82构成。Ni层81与n侧电极5的Ni层52或p侧电极6的Ni层62相接,与Ni层52、 62为相同的材质。Au层82形成在Ni层81上。Ni层81和Au层82的厚度分别为500A左右和8000A左右。配线8的第一层的材质,优选为与和该配线连接的p侧电极5或n侧电极6的第二层的材质相同。
接着,对于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参照图2 图5在以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所示,在基板1上层叠有缓冲层21、非掺杂GaN层22、 n-GaN层2、活性层3和p-GaN层4。这些层的形成,例如通过有机金属气相沉积法(MOCVD)进行。接着,如图3所示,形成n侧电极5和p侧电极6。具体而言,例如使用蒸镀法和提离的方法,形成A1层51、 Au层61和Ni层52、 53。此时,使A1层51、 Au层61的厚度为4000A,使Ni层52、 53的厚度为500A。
接着,如图4所示,形成绝缘层7A,使其覆盖n-GaN层2、 p-GaN层4、 n侧电极5和p侧电极6。绝缘层7A的形成例如通过使用Si02的蒸镀法进行。
接着,对于绝缘层7A通过例如用光刻的方法形成的掩模(图示省略)实施蚀刻,由此形成图5所示的2个开口 7a。该蚀刻例如是离子蚀刻,以40sccm (规定的标准状态下每1分钟的体积流量(cc-cm3))流量供给CF4作为蚀刻气体,在压强置为3.0Pa左右的状态,在高频电力置为100W左右的条件下进行。2个开口 7a使n侧电极5的Ni层52和p侧电极6的Ni层62露出。由此得到绝缘层7。
之后,例如用蒸镀法和提离的方法形成将厚度为500A左右的Ni层81和厚度为8000A左右的Au层82层叠的配线8,由此得到半导体发光元件A。
接着,说明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作用。
图6表示对于半导体发光元件A和比较例1、 2测定顺方向电压Vf和顺方向电流If的结果。该图中,图GA是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测定结果,图Gx、 Gy分别是比较例i、 2的测定结果。比较例1是与图10所示的半导体发光元件X同样的结构。比较例2基本上是与比较例1 (半导体发光元件X)同样的结构,但是在各开口 107a内设置中继电极这一点上不同。各中继电极是2层结构,由Ni制的下层和Au制的上层构成。是下层与半导体发光元件X的层102或层104相接、上层与配线108相接的结构。
首先,比较图GA (半导体发光元件A)与图Gx (比较例1)。例如为了得到在工业上的使用中能够适当发光而作为基准的1.0X10—5A左右的顺方向电流If,在比较例1中需要使顺方向电压Vf为12V左右。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只需使顺方向电压Vf为7V左右即可。gp,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驱动电压与比较例1相比降低。其理由可以认为是如下所述。比较例1中,如图10所示,配线108相对于n-GaN层102
9和p-GaN层104直接接合。为了形成包围该接合部分的开口 107a, —般对于绝缘层107实施蚀刻。此时,n-GaN层102和p-GaN层104的表面因蚀刻而被破坏。在该被破坏的面上形成配线108时,n-GaN层102和p-GaN层104与配线108的界面上的电阻增大,所以需要较大的驱动电压。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如图5所示,不会使n-GaN层2和p-GaN层4暴露在蚀刻中。另外,被暴露在蚀刻的Ni层52、 62,蚀刻速度比较慢,不易被蚀刻破坏。从而,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驱动电压降低。
接着,比狡圏Ga (半导体发光元件A)与Gy (比较例2)。在比较例2中,即使在顺方向电压Vf为1.0以下的比较低的电压的状态下,顺方向电流If也有1.0X10^A左右流过。该电流是所谓漏电电流,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其几乎不对活性层103 (参照图10)中的发光作贡献。发生该漏电电流的理由,可以认为是如下所述。如上所述,比较例2中,在各开口 107a内设置中继电极,其上层为Au制。但是Au在60(TC左右的温度下会相对于绝缘层107扩散。结果,绝缘层107的一部分导体化,产生漏电电流。与此相对,在半导体发光元件A中,如图1所示n侧电极5和p侧电极6中与绝缘层7相接的部分几乎为Ni层52、 62。 Ni难以相对于由Si02等构成的绝缘层7扩散。从而,能够避免绝缘层7异常地导体化,能够抑制漏电电流。
图7表示在半导体发光元件A中多次进行与顺方向电压Vf相对的顺方向电流If的测定(Vf-If特性测定)的结果。具体而言,在固定对n侧电极5和p侧电极6的计测探头的位置的状态下,使顺方向电压Vf变化的同时测定顺方向电流If (第一次测定)。接着,改变计测探头的位置进行同样的测定(第二次测定),之后进一步改变计测探头的位置进行同样的测定(第三次测定)。如该图所示,3个Vf-If特性测定结果中几乎没有误差。另一方面,图8是在比较例2中进行同样的测定的结果。在比较例2中变更计测探头的位置时,Vf-If特性也有较大改变。可以认为,该差别是因为在半导体发光元件A中,Ni层52、 62几乎没有被蚀刻破坏,所以p侧电极5和n侧电极6的表面整体是平滑所导致的。
n侧电极5和p侧电极6与配线8之间的接合,通过Ni层52、 62与Ni层81之间的接合实现。这样相同材质的部件之间的接合,与不同种类金属之间的接合相比更适于降低接合部的电阻,并且有利于使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驱动电压降低。
n侧电极5的Al层51,易于与n-GaN层2形成欧姆接触。另夕卜,p侧电极6的Au层61 ,易于与p-GaN层4形成欧姆接触。这有利于使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驱动电压降低。
图9表示使用了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发光装置的一个例子。本装置中,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A以矩阵状配置。其中,该图中,省略了图1所示的基板1和绝缘层7。以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A中相邻的元件通过配线8连接。本装置中,某个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n侧电极5与相邻的半导体发光元件A的p侧电极6连接。由此,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A相互串联连接。利用这样的发光装置,能够面发光,并且能够实现驱动电压的降低和漏电电流的抑制。
权利要求
1. 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其具备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由所述n型半导体层和所述p型半导体层包夹的活性层;与所述n型半导体层相接的n侧电极;与所述p型半导体层相接的p侧电极;覆盖所述n型半导体层和所述p型半导体层、且使所述n侧电极和所述p侧电极的各一部分露出的绝缘层,所述n侧电极由以下部分构成由Al构成且与所述n型半导体层相接的第一层;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且由Ni、W、Zr和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所述p侧电极由以下部分构成由Au构成且与所述p型半导体层相接的第一层;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且由Ni、W、Zr和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进一步具备与所述n侧电极相接的配线的结构中,该配线包括第一层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的第二层,所述配线的所述第一层与所述n 侧电极的所述第二层相接,并且由与所述n侧电极的所述第二层同样 的材质构成;所述配线的所述第二层由Au构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进一步具备与所述p侧电极相接的配线的结构中,该配线包括第一层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的第二层;所述配线的所述第一层与所述P 侧电极的所述第二层相接,并且由与所述p侧电极的所述第二层同样 的材质构成;所述配线的所述第二层由Au构成。
4. 一种具备n型半导体层、p型半导体层、和由该n型半导体层 和p型半导体层包夹的活性层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以下各工序形成与所述n型半导体层相接的n侧电极;形成与所述p型半导体层相接的p侧电极;形成覆盖所述n型半导体层、所述p型半导体层、所述n侧电极 和所述p侧电极的绝缘层;'和通过对所述绝缘层实施蚀刻,使所述n侧电极和所述p侧电极的 各一部分露出,所述n侧电极的形成,通过在所述n型半导体层上形成由Al构成 的第一层,进而在该第一层上形成由Ni、 W、 Zr或Pt中的任意一种构 成的第二层而进行;所述p侧电极的形成,通过在所述p型半导体层 上形成由Au构成的第一层,进而在该第--层上形成由Ni、 W、 Zr或 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而进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半导体发光元件(A)包括n型半导体层(2)、p型半导体层(4)和该半导体层(2,4)包夹的活性层(3)。并且,半导体发光元件(A)包括与n型半导体层(2)相接的n侧电极(5)和与p型半导体层(4)相接的p侧电极(6)。n型半导体层(2)和p型半导体层(4)被绝缘层(7)覆盖。另外,绝缘层(7)部分覆盖n侧电极(5)和p侧电极(6),使各电极(5,6)的一部分露出。n侧电极(5)由以下部分构成由Al构成并且与上述n型半导体层(2)相接的第一层(51);和在该第一层(51)上形成、且由Ni、W、Zr和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52)。p侧电极(6)由以下部分构成由Au构成且与上述p型半导体层(4)相接的第一层(61);和在该第一层(61)上形成、且由Ni、W、Zr和Pt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第二层(62)。
文档编号H01L33/12GK101479861SQ200780024519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4日
发明者尺田幸男 申请人: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