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5405发布日期:2018-09-11 19:2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嵌合检测部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具有能够检测彼此嵌合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状态的嵌合检测部件的连接器。嵌合检测部件以如下方式安装于一个连接器壳体:在一对连接器壳体正确嵌合时能够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在一对连接器壳体非正确嵌合时不能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即,通过是否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嵌合检测部件而能够知道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在这种连接器中,例如记载于下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嵌合检测部件具有:基部,设置于后端部;以及一对止动臂,从基部的左右两端部向前方突出地设置。一对止动臂卡定到连接器壳体而限制嵌合检测部件的移动。详细地讲,一对止动臂在嵌合检测部件配置在初始位置时卡定到在设置于连接器壳体的锁定臂(文献1中为闩锁部件)的左右两侧突出设置的止动翼,并限制嵌合检测部件的前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77880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在将卡定到连接器壳体的卡定臂设置在嵌合检测部件的左右两侧的结构中,存在嵌合检测部件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大型化的倾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嵌合检测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实现小型化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一对连接器壳体,能够相互嵌合;锁定臂,设置在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中的一个连接器壳体上,在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正确嵌合时,能够卡定到在对方侧连接器壳体上设置的锁定部;嵌合检测部件,以在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正确嵌合时能够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且在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半嵌合时不能从所述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一个连接器壳体上;以及一对卡定臂,前后并列地设置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上,分别卡定到在所述锁定臂上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从而限制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卡定到连接器壳体而限制嵌合检测部件的移动的卡定臂并列设置在嵌合检测部件的前后,因此与一对卡定臂设置在嵌合检测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嵌合检测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中,一对连接器壳体正确嵌合时嵌合检测部件移动到检测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连接器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嵌合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嵌合检测部件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嵌合检测部件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嵌合检测部件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嵌合检测部件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嵌合检测部件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壳体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一对连接器壳体正确嵌合时嵌合检测部件配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C…连接器

10…连接器壳体

17…锁定臂

19…槽部

30…嵌合检测部件

31…主体部

33…第2后壁部(后壁部)

40…卡定臂

40B…后侧臂(后侧的卡定臂)

40F…前侧臂(前侧的卡定臂)

42…狭缝

50…对方侧连接器壳体

54…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卡定臂中的后侧的卡定臂是通过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主体部上插入狭缝而形成的。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当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而到达检测位置时,所述一对卡定臂中的前侧的卡定臂从所述槽部伸出而卡定到所述锁定臂的前端,设置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后端的后壁部抵接到所述锁定臂的后端。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前方的嵌合检测部件保持在检测位置上。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图1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C具有能够检测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的嵌合状态的嵌合检测部件30。嵌合检测部件30以如下方式安装于一个连接器壳体10:在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正确嵌合时能够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在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非正确嵌合时不能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以下,在各构成部件中,将两连接器壳体10、50中的嵌合面侧分别作为前方,另外,将图1的上侧作为上方、下侧作为下方进行说明。

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保持阳型的端子配件(以后,称为对方侧端子配件51)的端子保持部52,在端子保持部52的前方一体地形成有呈筒状的护罩部53。对方侧端子配件51的凸片部从端子保持部52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而被护罩部53包围。

在护罩部53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锁定部54。锁定部54配置在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锁定部54的前表面54F以朝向后方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另外,锁定部54的上表面(突出端面)54U为大致水平(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且平坦的面。并且,锁定部54的后表面54B相对于前后方向成大致直角地陡立。

连接器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收纳并保持与电线W的末端部连接的阴型的端子配件(以后,称为端子配件11)的端子收纳部12,端子收纳部12被大致呈方筒状的筒状嵌合部13包围。并且,在端子收纳部12与筒状嵌合部13之间的嵌合空间,嵌入有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的护罩部53。

在端子收纳部12中,以横1列并列收纳有多个端子配件11。各端子配件11从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部12,通过矛形件14而被防脱。在端子收纳部12的后部,设置有通过嵌接于各电线W的橡胶栓15而被单独密封的密封塔部16。密封塔部16形成为圆筒形状,在端子收纳部12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形成(参照图4)。

并且,在连接器壳体10中配置有锁定臂17,该锁定臂17在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正确嵌合时,能够卡定到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的锁定部54。锁定臂17设置在端子收纳部12的上表面侧。另外,筒状嵌合部13的上壁具有仅残留前端部地切出锁定臂17的形成部位的形态。

锁定臂17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水平(与端子收纳部1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板状。如图1所示,锁定臂17通过竖立设置在端子收纳部12的上表面的脚部18支撑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能够大致以脚部18为支点呈跷跷板状地翘起位移。

在锁定臂17上,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形态形成有槽部19。如图3所示,槽部19形成在锁定臂17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槽部19的宽度尺寸在全长上大致恒定。

如图1所示,在锁定臂17的前端部(比槽部19靠前方的部分)上,设置有能够卡定到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的锁定部54的锁定卡定部21。锁定卡定部21的前表面21F以与锁定部54的前表面54F相同的坡度倾斜。另外,锁定卡定部21的上表面21U为大致水平(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面。并且,锁定卡定部21的后表面(面对槽部19的面)21B大致相对于前后方向成大致直角。另外,锁定卡定部21的前端部(锁定卡定部21的上表面21U与前表面21F之间的角部)为带圆的形态的缘部22。

如图4所示,在锁定臂17的左右两侧突出设置有卡定凸部23。卡定凸部23进入到设置于后述的嵌合检测部件30的卡定凹部36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卡定。如图3所示,卡定凸部23在锁定臂17的大致后半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在锁定臂17的后端部(比槽部19靠后方的部分),设置有在解除与锁定部54的卡定时被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部24。按压操作部24形成为薄的板状。

在连接器壳体10中的锁定臂17的左右两侧,如图4所示,竖立设置有一对保护壁25。一对保护壁25彼此大致平行,如图3所示,设置在从连接器壳体10的后端到前方的筒状嵌合部13的范围。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10中的锁定臂17的下方,设置有防止锁定臂17的过度的挠曲变形的过度挠曲防止部26(图4参照)。过度挠曲防止部26竖立设置在位于连接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一对密封塔部16的上侧。

并且,在过度挠曲防止部26的上端部设置有止动部27,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在成为后端降低的倾斜姿势时能够与该止动部27抵接。止动部27从过度挠曲防止部26的上端部在大致水平方向上伸出地设置,成为连接过度挠曲防止部26的上端部与保护壁25的下端部的形态。

嵌合检测部件3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7所示,具有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稍长的本垒形状(前端部逐渐变窄并且后侧部分为大致方形形状)的主体部31。主体部31形成为大致平板状。

如图10所示,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部上设置有形成为沿着主体部31的后端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壁状的第1后壁部32。第1后壁部32的前表面相对于主体部31的上表面大致成直角。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部上设置有形成为沿着主体部31的后端向下方垂下的壁状的第2后壁部(后壁部)33。第2后壁部33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成直角。第2后壁部33的厚度尺寸(前后方向的尺寸)比第1后壁部32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小。另外,第2后壁部33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比第1后壁部32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大。另外,第1后壁部32、主体部31以及第2后壁部33没有阶梯差而连续,从而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表面成为平坦的面。

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上表面上,沿着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有一对突条部34(参照图8)。一对突条部34设置在主体部31的大致后半部分。一对突条部34的后端部与第1后壁部32的左右两端部相连。另外,突条部34的高度尺寸比第1后壁部32的高度尺寸小(参照图10)。

如图7所示,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下表面,沿着左右两侧缘垂下有一对引导部35。一对引导部35形成为设置于主体部31的大致后半部分的壁状。各引导部35的厚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为整合成保护壁25与锁定臂17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的尺寸。

一对引导部35的后端部与第2后壁部33的左右两端部相连。另外,一对引导部35的高度尺寸与第2后壁部33的高度尺寸相同(参照图5)。另外,引导部35与突条部34的前端的位置对齐,引导部35的高度尺寸比突条部34的高度尺寸大(参照图6)。

在一对引导部35的内表面(相对面),形成有锁定臂17的卡定凸部23能够进入的卡定凹部36(参照图5)。卡定凹部36形成为在引导部35的内表面具有大致方形截面而凹陷的槽状,在前后方向上贯通。

如图5所示,在一对引导部35的下表面分别突出设置有突出肋37。各突出肋37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引导部35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一对突出肋37形成为从一对引导部35和第2后壁部33的下表面下降一层的形态。如图7所示,一对突出肋37沿着一对引导部35的外侧面(与相对面相反侧的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突出肋37形成在引导部35的大致后半部分。

如图6所示,嵌合检测部件30的大致后半部分在上表面侧设置有一对突条部34和第1后壁部32,并且在下表面侧设置有一对引导部35和第2后壁部33,从而成为具有比大致前半部分高的刚性的高刚性部38。并且,嵌合检测部件30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且比高刚性部38靠前侧的部分成为在整个宽度上上下两面没有凹凸形状的呈薄的平板状的平板部39。

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上,前后并列设置有通过分别卡定到形成于锁定臂17的槽部19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来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的移动的一对卡定臂40。

一对卡定臂40中的前侧的卡定臂(以后,称为前侧臂40F)由主体部31的大致前半部分而构成。前侧臂40F整体形成为朝向前端逐渐变窄的大致梯形的薄的板状。前侧臂40F能够大致以主体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参照图11)。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前侧臂40F的前端部上,向下方突出设置有能够从前后两侧卡定到锁定臂17的锁定卡定部21的前侧卡定部41。前侧卡定部41具有与槽部19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宽度尺寸,能够进入到槽部19。前侧卡定部41的突出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锁定卡定部2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稍大。

如图10所示,前侧卡定部的前表面41F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成直角的面,能够在嵌合检测部件30配置在初始位置时从后方卡定到锁定卡定部21的后表面21B。另外,前侧卡定部41的下表面(突出端面)41S为大致水平且平坦的面,如图11所示,在前侧卡定部41搭到锁定部54时,抵接到锁定部54的上表面54U而被支撑。并且,如图1所示,在嵌合检测部件30配置在检测位置时,前侧卡定部41的后表面41B能够从前方卡定到锁定卡定部21。前侧卡定部41的后表面41B以上端比下端更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在其上端部能够抵接锁定卡定部21的缘部22。

另外,前侧臂40F的上表面中的前端部形成为朝向前方下降的倾斜。另外,前侧臂40F的下表面中的前侧卡定部41与平板部39之间的部分形成为朝向后方上升的平缓的倾斜。

如图7所示,一对卡定臂40中的后侧的卡定臂(以后,称为后侧臂40B),是通过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主体部31中插入狭缝42而形成的。关于后侧臂40B,其前侧和左右两侧被狭缝42包围,形成为前端为自由端、后端为固定端的悬臂状。

后侧臂40B形成在高刚性部38中的大致前半部分。后侧臂40B的前端与突条部34和引导部35的前端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图7所示,后侧臂40B位于嵌合检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与前侧臂40F形成为直线状。后侧臂40B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与前侧卡定部41的宽度尺寸相同,在整个长度上恒定。

如图11所示,在后侧臂40B的前端部上向下方突出设置有能够卡定到槽部19的后端部的后侧卡定部43。后侧卡定部43的前表面43F为倾斜面,后侧卡定部43的后表面43B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陡立的面。另外,后侧卡定部43形成在后侧臂40B的整个宽度上。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C中的嵌合作业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将嵌合检测部件30配置在初始位置。如图10所示,前侧卡定部41卡定到槽部19的前端部,后侧卡定部43卡定到槽部19的后端部,从而嵌合检测部件30被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另外,引导部35的大致前半部分插入到锁定臂17与保护壁25之间,从而限制左右方向的移动。而且,卡定凸部23进入到卡定凹部36的大致前半部分,从而相对于锁定臂17限制上下方向的位移。

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部(比后侧臂40B靠后侧的部分)从连接器壳体10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突出肋37从止动部27向后方偏移地配置。并且,当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部被不经意地向下方按压而嵌合检测部件30成为倾斜姿势时,突出肋37从后方抵接到止动部27,防止嵌合检测部件30向前方移动。

接着,将两连接器壳体10、50嵌合。将连接器壳体10的端子收纳部12压入到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的护罩部53。在该嵌合过程中,对方侧端子配件51的凸片部逐渐插入到端子配件11的连接部。另外,锁定卡定部21的前表面21F与锁定部54的前表面54F抵接,锁定卡定部21搭到锁定部54的上方且锁定臂17倾斜地弹性位移,嵌合检测部件30也与锁定臂17成为一体地翘起位移。

在该连接器C的半嵌合的状态(两连接器壳体10、50没有到达正确嵌合的状态)下,保持嵌合检测部件30的前侧卡定部41与槽部19的前端部的卡定状态,因此不能将嵌合检测部件30移动到检测位置。

并且,如图11所示,当连接器C到达正确的嵌合状态时,锁定卡定部21越过锁定部54而锁定臂17弹性复原,锁定卡定部21的后表面21B与锁定部54的后表面54B在前后方向上相对配置,两连接器壳体10、50被锁定为正确的嵌合状态。另外,嵌合检测部件30的前侧卡定部41搭到锁定部54的上表面54U而从槽部19向上方突出,前侧臂40F成为倾斜地弹性变形的状态。此时,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半部分通过卡定凸部23与卡定凹部36的卡定而被保持成水平姿势。由此,前侧卡定部41与锁定卡定部21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成为允许嵌合检测部件30移动到检测位置侧的状态。另外,当连接器C达到正确的嵌合状态时,对方侧端子配件51与端子配件11成为正确的连接状态。

接着,使嵌合检测部件30移动到检测位置。当向前方按压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表面时,前侧卡定部41沿着锁定卡定部21的上表面21U向前方移动,不久通过锁定卡定部21。这样一来,如图1所示,前侧臂40F向下方弹性复原,前侧卡定部41的后表面41B与锁定卡定部21的缘部22在前后方向上卡定,另外,嵌合检测部件30的第2后壁部33抵接到锁定臂17的后端。由此,到达检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被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另外,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面不会从连接器壳体10的后表面突出,成为与连接器壳体10的后表面对齐的状态。

以上,完成连接器C的嵌合作业。

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被保持在检测位置的状态下,锁定臂17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体被嵌合检测部件30覆盖,并且嵌合检测部件30的突出肋37从上方抵接到止动部27。因此,嵌合检测部件30和锁定臂17向锁定解除方向的位移(后端部向下方下降的位移)被限制,能够防止不经意的锁定解除。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C中的脱离作业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将嵌合检测部件30从检测位置拉回到初始位置。当在第1后壁部32上施加向后的力时,前侧卡定部41通过前侧卡定部41的后表面41B的倾斜而位移到上方,成为通过锁定卡定部21的上表面21U而支撑于锁定部54的上表面54U的状态(参照图11)。另外,后侧卡定部43卡定到槽部19的后端部,从而阻止进一步的后退。由此嵌合检测部件30被拉回到初始位置。在嵌合检测部件30配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突出肋37从止动部27向后方脱落,嵌合检测部件30和锁定臂17向锁定解除方向的位移被允许。

接着,使两连接器壳体10、50脱离。当向下方按压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部时,锁定臂17以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而锁定卡定部21向上方位移,锁定卡定部21与锁定部54的卡定被解除。在该状态下,当拉开两连接器壳体10、50时,前侧卡定部41通过锁定部54而前侧臂40F弹性复原,接着锁定臂17的锁定卡定部21通过锁定部54的上表面54U而锁定臂17弹性复原,两连接器壳体10、50被脱离。

以上,完成连接器C的脱离作业。

接着,对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C具有能够彼此嵌合的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在其中的一个连接器壳体10上设置有锁定臂17,该锁定臂17在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正确嵌合时,能够与设置在对方侧连接器壳体50上的锁定部54卡定。另外,在一个连接器壳体10上,以在一对连接器壳体10、50正确嵌合时能够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在半嵌合时不能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的方式,安装有嵌合检测部件30。并且,在嵌合检测部件30上前后并列设置有一对卡定臂40,该一对卡定臂40分别卡定到形成在锁定臂17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部19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来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与以往那样一对卡定臂设置在嵌合检测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嵌合检测部件30在宽度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另外,当嵌合检测部件30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而到达检测位置时,前侧臂40F从槽部19伸出而卡定到锁定臂17的前端,设置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的第2后壁部33抵接到锁定臂17的后端。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的嵌合检测部件30保持在检测位置。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所述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实施例中,槽部19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形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槽部也可以是在下表面具有底壁的凹部。

(2)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前侧臂40F整体形成为朝向前端逐渐变窄的梯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前侧臂只要能够卡定到槽部的前端部即可,例如前侧臂也可以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

(3)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前侧卡定部41和后侧臂40B的宽度尺寸与槽部19的宽度尺寸相同,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前侧卡定部和后侧臂的宽度尺寸只要比槽部的宽度尺寸小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