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唑并嘧啶化合物及其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通式I所示化合物及其作为植物抗病激活剂方面的应用,其中R1独立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3-C6环烷基、卤素、硝基、羟基;R2独立选自: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羟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4芳基、卤素、硝基、氨基、C1-C6烷氨基、羧基、C1-C3烷氧甲酰基、5元或6元含氮、氧或硫的杂环;n选自0-5。本发明化合物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来抑制病原体,而非直接杀伤或抑制病原体;本发明化合物具备系统性、持久性、广谱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因此能降低剧毒农药的用量,环境友好并具有极大的产业化、商品化前景及市场价值。
【专利说明】一种吡唑并嘧啶化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式I所示杂环化合物及其在诱导植物产生抗虫活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农药(Pesticides)主要是指用来防止农林牧业生产中的各种病害(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物。80年代以前,农药的主要用于害物的“杀死”,但是80年代以来,农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人们并不注重“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因此,现代农药的宗旨是对虫害病菌高效防治,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应安全。
[0003]农药在世界上已经有大约150年漫长发展的历史,70、80年代,化学农药的科研、开发及生产空前活跃,高效、低毒、作用机理新颖的农药新类型,如拟除虫菊酯类、吡唑类、吡啶类、烟碱类、吡咯类、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苯并咪唑类、三唑类杀菌剂;咪唑啉酮类、磺酰脲类除草剂等层出不穷,促使化学农药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然而传统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导致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耐药性使其应用能力 大打折扣,若少用农药则有害生物不能有效的防治,常常造成农业减产,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农药正在逐步向生物调节的新概念发展。
[0004]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放以来,我国农药工业蓬勃发展,农药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我国农药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农业的需要,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是品种仍然不足。我国每年使用农药制剂达65~70万吨,有效成分量达22~25万吨。真正能防止有害生物的很少,约有90%以上的农药散失在农田中污染环境,特别是剧毒农药污染环境更严重。
[0005]自1933年Chester K.首次发表关于“植物的获得生理免疫”一文以来,已有一些作者对其进行综述。其中关于烟草的系统获得抗病性研究最多,不同学者对其抗病毒、抗真菌和抗细菌性均进行了系统研究,如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抗眼斑病(Cercosporanicotianae)、抗黑月5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抗霜霉病(Peronospora tabacina)、抗细菌野火病(Pseudomonas syrtngae pv.tabaci)等,并找到病程相关蛋白和系统获得抗病性基因编码蛋白。上个世纪60年代初,Ross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提出了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即,当坏死型病原物或筛选的诱导菌侵染或某些化学制剂诱导处理后,某些植株可以对随后病原物的侵染产生抗性。而这些可以诱导植物产生SAR的生物和化学制剂就称为植物抗病诱导剂或激活剂。
[0006]然而,目前为止,植物抗病激活剂的研发大多基于1,2,3-噻二唑展开,这一局限性造成很难产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0007]因此,本领域急需开发和应用具备新母核结构的植物抗病激活剂。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诱导植物的抗病活性而非直接杀伤或抑制植物病原体的杂环化合物及其作为植物抗病激活剂的应用。
[0009]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通式I所示的杂环化合物,
[0010]
【权利要求】
1.通式I所示的杂环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 R1是甲基; R2独立选自: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卤代烷氧基、卤素、硝基; η是选自0-5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选自下组:
4.一种诱导植物抗病的组合物,包含农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作为诱导植物抗病活性成分的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细菌、真菌或病毒对植物的侵害。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蔓枯病、黄瓜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晚疫病、水稻纹枯病、黄瓜灰霉病或黄瓜枯萎病。
7.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诱导植物抗病的组合物中的用途。
8.一种诱导植物抗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施用于所述植物。
9.制备通式I所示化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实施以下合成路线所示的反应: 以1-烷基-4-羧酸酯-5-氨基吡唑和甲酰铵为起始原料,经过反应得到中间体A ;中间体A由POCl3氯代,得到中间体B ;中间体B肼解得到化合物C ;中间体C与各种醛形成相应的腙(亚甲基肼基)化合物P。
【文档编号】A01P3/00GK104016985SQ201310067016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日
【发明者】徐玉芳, 赵振江, 朱维平, 李洪林, 李鹏飞, 李宝聚, 石延霞, 钱旭红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