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533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特别是一种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家用食品加工机存在难清洗、使用不方便等缺陷。而新型的小空间粉碎的食品加工机,由于将粉碎腔和接浆杯相分离,可以实现对粉碎腔自动清洗。然而由于小空间粉碎的食品加工机的粉碎空间小,所以其出浆方式只能采用先排浓浆、后排稀浆的勾兑方式,这样就会造成先排出的浓浆沉淀到接浆杯的底部,后排出的稀浆浮于接浆杯上部的情况。接浆杯的浆液如果不搅拌均匀,会影响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食品加工机,使接浆杯的浆液更均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供水部件、加热腔、粉碎腔和接浆杯,供水部件向加热腔供水,加热腔向粉碎腔进水,粉碎腔设有粉碎组件,粉碎腔向接浆杯排浆,加热腔设有蒸汽管,接浆杯的底部设有进汽单向阀,进汽单向阀与蒸汽管连接,进汽单向阀在蒸汽压力作用下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进汽单向阀包括阀体,接浆杯设有安装孔,阀体固定在安装孔中,阀体设有常闭的阀口,阀口位于接浆杯内并在蒸汽压力作用下形变而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位于接浆杯的侧壁,阀口朝向接浆杯的内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包括安装部和导汽部,安装部与安装孔配合连接,导汽部连接于安装部的一端且位于接浆杯内,导汽部向接浆杯的内底面延伸,阀口位于导汽部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导汽部的底端外侧设有挡汽片,挡汽片的位置高于阀口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阀口为一字形的细缝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具有密封唇,蒸汽管的出汽端穿过密封唇与安装部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连接有泄压管,泄压管上设有泄压阀,泄压阀的泄压阈值大于阀口的开启压力阈值;或者,所述加热腔连接有泄压管,泄压管上设有泄压阀,蒸汽管上设有压力阀,压力阀的开启压力阈值等于阀口的开启压力阈值,泄压阀的泄压阈值大于阀口的开启压力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管设有出汽单向阀,接浆杯在机座上放置到位后驱动出汽单向阀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的顶部设有出汽孔,蒸汽管连接在出汽孔上,加热腔的侧壁设有向加热腔内补充空气的补气单向阀,补气单向阀位于出汽孔下方并将出汽孔遮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加热腔产生蒸汽后向接浆杯的底部输入,不仅可以将接浆杯底部沉淀的浓浆冲击起来,对接浆杯内的浆液进行搅拌并让浆液变得均匀,而且蒸汽温度较高,可以对浆液进行加热,使接浆杯的浆液熟化更加彻底,让浆液更加醇香、口感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 中I处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进汽单向阀与接浆杯拆分后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进汽单向阀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1、供水部件、加热腔3、粉碎腔4和接浆杯5,供水部件包括水箱2、进水阀21和进水管22,水箱2通过进水管22与加热腔3连通并在进水阀21打开后向加热腔3供水,为了实现自动控制,进水阀21可以采用电磁阀,加热腔3通过水泵41向粉碎腔4进水,粉碎腔4设有粉碎组件,粉碎腔4向接浆杯5排浆,加热腔3设有蒸汽管31,接浆杯5的底部设有进汽单向阀6,进汽单向阀6与蒸汽管31连接,进汽单向阀6在蒸汽压力作用下打开。加热腔3产生蒸汽后向接浆杯5的底部输入,不仅可以将接浆杯5底部沉淀的浓浆冲击起来,对接浆杯5内的浆液进行搅拌并让浆液变得均匀,而且蒸汽温度较高,可以对浆液进行加热,使接浆杯5的浆液熟化更加彻底,让浆液更加醇香、口感更好。

由于相比现有技术,加热腔3增加了蒸汽发生器的功能,为了提高使用的安装性,加热腔3连接有泄压管32,泄压管32上设有泄压阀33,泄压阀33的泄压阈值大于进汽单向阀6的开启压力阈值。泄压管32连接到水箱2,也可以连接到废水盒,或者连接到机座1的外部,特别是一些不容易被用户触碰的位置,例如机座1的底部或者后侧。泄压阀33只有加热腔3的压力达到泄压阈值才会打开,而在此之前加热腔3则会向接浆杯5输送蒸汽。加热腔3的顶部设有出汽孔301,蒸汽管31连接在出汽孔301上,在加热腔3的侧壁设置了补气单向阀34,当加热腔3中的水减少后可能形成负压,补气单向阀34打开,加热腔3的外部向加热腔3的内部进气,平衡加热腔3的压力。补气单向阀34由两个相向倾斜的片状结构形成,两个片状结构相接的位置设置补气口341,补气单向阀34采用硅胶、橡胶等材料制成,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性保持补气口341常闭,补气单向阀34位于出汽孔301下方并将出汽孔301遮挡,即补气单向阀34并不会影响蒸汽从出汽孔301流出,但是可以防止加热腔3内的水溅起进入蒸汽管31。

本实施例的细节结构可以结合图2至图4来看。

进汽单向阀6包括阀体61,接浆杯5设有安装孔500,阀体61固定在安装孔500中,阀体61设有常闭的阀口601,阀口601位于接浆杯5内并在蒸汽压力作用下形变而打开。在本实施例中,阀体61在阀口601位置采用硅胶、橡胶等材料制成,因此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性保持阀口601常闭,而不会出现浆液倒流进入阀体61。

安装孔500位于接浆杯5的侧壁,阀口601朝向接浆杯5的内底面。为了提高阀口601常闭时的密封性,阀口601为一字形的细缝结构。除了阀口601本身的特性能够实现常闭,阀口601朝向接浆杯5的内底面,也可以利用接浆杯5内的液体压力使阀口601保持常闭。如果接浆杯5的杯底较厚,也可以将安装孔500设置在接浆杯5的内底面,阀口601相应朝向接浆杯5的侧壁。

阀体61包括安装部611和导汽部612,安装部611与安装孔500配合连接,导汽部612连接于安装部611的一端且位于接浆杯5内,导汽部612向接浆杯5的内底面延伸,阀口601位于导汽部612的底端。安装部611为圆筒结构,接浆杯5为外杯51加内杯52的双层结构,安装孔500包括在外杯51和内杯52上分别形成的通孔,因此在安装部611的外侧设置有定位凸起613,接浆杯5的外杯51和内杯52夹紧定位凸起613将安装部611固定,安装部611的外侧则与外杯51的通孔及内杯52的通孔过盈配合实现密封。导汽部612由两个向下倾斜的片状结构形成,可以引导蒸汽从安装部611向下流动至阀口601,同时两个片状结构中,在上的片状结构面积要大于在下的片状结构的面积,这样在上的片状结构能够受到浆液更大的压力,而在下的片状结构则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再结合导汽部612的材料特性,使阀口601保持常闭。本实施例为了便于安装及确保密封,整体阀体61都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除此之外,也可以仅有导汽部612由硅胶或橡胶制成,将导汽部612安装到安装部611上。

为了让蒸汽流出阀口601后,能够有效冲击接浆杯5底部的浆液及沉淀,在导汽部612的底端外侧设有挡汽片614,挡汽片614的位置高于阀口601的位置。挡汽片614可以在蒸汽猛烈冲出阀口601时对蒸汽有一定的阻挡分散作用,防止蒸汽冲出阀口601时液流飞溅,同时挡汽片614很薄,用硅胶或橡胶制成,蒸汽冲出阀口601后会导致挡汽片614运动,因此又可以对接浆杯5中的浆液进行充分搅拌,达到均匀浆液的目的。

安装部611的另一端具有密封唇615,蒸汽管31的出汽端穿过密封唇615与安装部611密封连接。这样可以避免蒸汽泄漏到接浆杯5外部。

另外,同样为了提高用户使用时的安全性,在蒸汽管31设有出汽单向阀,接浆杯5在机座1上放置到位后使出汽单向阀打开。也就是说,接浆杯5取走后,出汽单向阀就自动关闭,避免蒸汽管31继续向外出汽,可以避免用户被蒸汽烫伤。而为了出汽单向阀能够与放置接浆杯5的动作联动,出汽单向阀包括设于蒸汽管31的出汽端内的阀芯35,蒸汽管31的出汽端设有出汽口311,阀芯35通过弹簧36保持出汽口311常闭,阀体61内设有开关顶杆621,开关顶杆621在接浆杯5放置到位后穿过出汽口311推开阀芯35。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顶杆621设置在支撑件62上,支撑件62设置在安装部611内,并且不影响蒸汽的流通,例如图2和图3中可见支撑件62为圆形板,在支撑件62上设有多个通气孔622。除此之外,支撑件62也可以是网格状或轮辐状。支撑件62可以与安装部61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安装到安装部611中固定。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除了在加热腔3连接有泄压管32,泄压管32上设有泄压阀33,本实施例在蒸汽管31上设有压力阀37,压力阀37的开启压力阈值等于阀口601的开启压力阈值,泄压阀33的泄压阈值大于阀口601的开启压力阈值。

本实施例中,去除补气单向阀34,并且将进水阀21更换成隔膜泵23,将水泵41更换成电磁阀42,压力阀37的开启压力阈值小于隔膜泵扬程所产生的水压,同时要大于水箱2满水状态时的水压。当水箱2处于满水状态时,电磁阀关闭,此时泄压阀33和压力阀37关闭,由于加热腔3中的空气无法排出,水流不会进入加热腔3,然后开启隔膜泵23,水流在隔膜泵23的作用下进入加热腔3,当加热腔3的空气压力大于压力阀37的开启压力阈值,使压力阀37打开,加热腔3的空气通过蒸汽管31排出。当加热腔3的水位达到预定位置时,隔膜泵23停止工作,开启电磁阀42,压力阀37自动关闭,并开始对加热腔3中的水进行加热,加热腔3中的水产生蒸汽,使加热腔3中的压力增大,由于加热腔3的出水口302设置在加热腔3的底部,蒸汽的压力会将水压入粉碎腔4中,当需要输出蒸汽时,关闭电磁阀42,加热腔3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管31输到接浆杯5中。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