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压铸扳扣机的模具。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模具的压铸扳扣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的推进也日益显著,压铸件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机械制造件,其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会需要对压铸件进行扳料处理,以便将压铸成型的部件的料头部分和可用毛坯分离开来,从而对可用毛坯进行后续加工生产操作,并对料头部分进行回收再利用。现有的扳扣机结构复杂部件繁多,适用的范围有限,面多目前生产工厂种类丰富的锌合金纽扣产品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目前来说,现有的压铸件扳料处理过程,主要是分为两类。对于结构造型简单的压铸件产品可以使用先有的自动扳扣机处理,而现有的扳扣机结构复杂部件繁多,适用的范围有限,目前生产工厂种类丰富的锌合金纽扣产品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而另一类基本上就是靠人工完成,由工作人员人工将成型的压铸件的可用毛坯与料头相分离,虽然现有的人工扳料方法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加工需求,但是由于其加工过程中所需的操作人员较多,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且效率低下,给相关生产加工的高效实施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压铸扳扣机的模具,该模具可以解决扳料效率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模具的压铸扳扣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压铸扳扣机的模具,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所述下模具移动;所述上模具包括水平设置的上模固定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模固定板的废料移动板,所述废料移动板位于所述上模固定板的下方,并且所述上模固定板的下方还设置有压纽扣尼龙棒;所述下模具包括与所述压纽扣尼龙棒对应设置的下模纽扣尼龙棒,所述下模纽扣尼龙棒通过下模固定板固定。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上模具包括上模固定板、废料移动板和压纽扣尼龙棒;下模具包括下模纽扣尼龙棒和下模固定板固定;在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动的过程中,上模具的压纽扣尼龙棒压到纽扣,并逐渐将纽扣压紧于下模具的下模纽扣尼龙棒,同时上模具的废料移动板向下移动并压掉废料移动板左右两边的废料;这样一来,在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成型压铸的纽扣的可用毛坯与料头相分离,并且全程自动化,无需人工参与,这样便降低了工人的劳动程度,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时省力。
优选地,所述上模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模卡板,所述上模固定板与两个所述上模卡板形成用以容纳并且供所述废料移动板左右移动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上模固定板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卡槽上方的通孔,所述废料移动板的顶部设置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穿过所述通孔以实现对所述废料移动板的位置调节。
优选地,所述上模固定板与所述压纽扣尼龙棒之间还设置有可伸缩的缓冲头。
优选地,所述缓冲头的一端与所述压纽扣尼龙棒连接,另一端与固定于所述上模固定板的缓冲头固定块相连。
优选地,所述压纽扣尼龙棒的横截面具体为倒凹字形。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上模固定板相连用以实现所述上模具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移动的活塞缸。
优选地,所述压纽扣尼龙棒以及所述废料移动板的个数均为两个。
优选地,两个所述废料移动板设置于两个所述压纽扣尼龙棒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铸扳扣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模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模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上模卡板的正视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废料移动板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C-C向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中压纽扣尼龙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1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3中D-D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中下模纽扣尼龙棒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5中E-E向的剖视图。
其中:
1-上模固定板、2-缓冲头固定块、3-缓冲头、4-压纽扣尼龙棒、5-上模卡板、6-废料移动板、7-下模固定板、8-下模纽扣尼龙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模具,该模具可以提高扳料效率,并且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及时调整模具的规格参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模具的压铸扳扣机。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模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上模卡板的正视图;图6为图5的侧视图;图7为图5的俯视图;图8为图1中废料移动板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B-B向的剖视图;图10为图8中C-C向的剖视图;图11为图1中压纽扣尼龙棒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图13为图11的侧视图;图14为图13中D-D向的剖视图;图15为图1中下模纽扣尼龙棒的俯视图;图16为图15中E-E向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铸扳扣机的模具,包括设置于上方的上模具以及设置于下方的下模具,并且上模具能够朝向或者远离下模具的方向移动。
上模具具体包括上模固定板1、废料移动板6和压纽扣尼龙棒4;下模具包括下模纽扣尼龙棒8和下模固定板7,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当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动的过程中,上模具的压纽扣尼龙棒4压到纽扣,并逐渐将纽扣压紧于下模具的下模纽扣尼龙棒8,同时上模具的废料移动板6向下移动并压掉废料移动板6左右两边的废料;这样一来,在上模具朝向下模具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成型压铸的纽扣的可用毛坯与料头相分离,并且全程自动化,无需人工参与,这样便降低了工人的劳动程度,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时省力。
本文优选在上模固定板1的两侧还设置上模卡板5,两块上模卡板5分别位于上模固定板1的两侧,如说明书附图1至说明书附图7。上模固定板1与两块上模卡板5形成卡槽,该卡槽用于容纳废料移动板6,并且废料移动板6能够在该卡槽内左右移动。利用废料移动板6在卡槽内的移动,其目的是针对不同规格的锌合金产品,从而提高模具的通用性,提高生产效率。
针对废料移动板6的移动形式,本文可以在上模固定板1设置通孔,通孔位于卡槽上方;废料移动板6的顶部设置移动块,移动块穿过上模固定板1的通孔。即,废料移动板6移动的方式可以采用手持调节废料移动板6上方的移动块带动整块压废料移动板6移动,调节完成后将两端和上方拧紧螺丝固定,如说明书附图8至说明书附图10所示的结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上模固定板1、上模卡板5以及废料移动板6的形状构造还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本文此处将不再赘述。
在上模固定板1与压纽扣尼龙棒4之间还可以设置缓冲头3,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缓冲头3能够伸缩,用以缓冲压纽扣尼龙棒4压到纽扣时的受力,从而有助于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更为具体地,缓冲头3的一端与压纽扣尼龙棒4相连,缓冲头3的另一端与缓冲头固定块2连接,而缓冲头固定块2固定于上模固定板1的下方,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
也就是说,上模具在包括上模固定板1、废料移动板6和压纽扣尼龙棒4之外,还包括上模卡板5、缓冲头3和缓冲头固定块2;缓冲头固定块2固定在上模固定板1上,缓冲头3的一端固定于缓冲头固定块2,缓冲头固定块2内装有弹簧,缓冲头3的另一端装在压钮扣尼龙棒4,压纽扣尼龙棒4接触到钮扣后,缓冲头3内装有弹簧可以起到缓冲保护钮扣的作用。
为了适应实际生产需要,本文将压纽扣尼龙棒4的横截面设置为倒凹字形,如说明书附图11至说明书附图14所示;采用倒凹字形能够有效确保纽扣的压铸生产,提高产能,降低废品率;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压纽扣尼龙棒4的形状构造还可以为其他,本文此处将不赘述。
为了实现上模具能够朝向或者远离下模具的方向移动的技术效果,本文在上模固定板1固定活塞缸,利用活塞缸的运动带动上模具朝向或者远离下模具的方向运动。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压纽扣尼龙棒4和废料移动板6的个数均设置为两个,并且为了与废料移动板6的位置相对应,下模纽扣尼龙棒6与下模固定板7的设置方式可以设置为说明书附图15和说明书附图16所示;并且将两个废料移动板6设置于两个压纽扣尼龙棒4的外侧。采用如上设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实现高效生产的技术效果,并且可以简化工人劳动;除此之外,针对规格繁多的锌合金产品,能够随时调整生产参数,便于生产操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模具的压铸扳扣机,包括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模具;压铸扳扣机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压铸扳扣机及其模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