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027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特别涉及在为了以低燃费化为目的而降低滚动阻力而将使用空气压高压化了的情况下、改善了由伴随着中心区域的直径成长增加的接地压增加所引起的中心区域的磨损以及干式制动性的恶化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胎面表面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轮廓的曲率接近直线的充气轮胎众所周知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充气轮胎是胎面表面由多个曲率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的充气轮胎,所述圆弧至少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部圆弧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肩侧圆弧,其特征在于在组装于标准轮辋并进行内压填充达标准内压的5%的状态下,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在将假想为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位置向轮胎径向外周侧与轮胎径向平行的假想线和胎面表面的轮廓的交点设为基准点、将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表面的轮廓的交点设为中心胎冠、将连结基准点与中心胎冠的直线和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设为θ、将中央部圆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e、将胎肩侧圆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s、将从轮胎赤道面到胎肩侧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位置为止的圆弧长度即基准展开宽度设为L、将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表面的圆弧长度即胎面展开宽度设为TDW 的情况下,胎面表面形成为满足1° < θ <4. 5°,5<Rc/Rs< 10以及0.4<L/(TDW/2) < 0. 7。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307948号公报近年来,以安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的低燃费化为目的,为了降低充气轮胎的滚动阻力,研究将使用空气压高压化。但是,由于将使用空气压高压化,使得作为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心区域的直径成长增加,伴随于此中心区域的接地压增加,这是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变得容易磨损。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使胎面表面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轮廓的曲率接近直线,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磨损具有改善的倾向。然而,即使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设为高压,也不能充分抑制充气轮胎的偏磨损。另外,由于形状,不能适当降低充气轮胎的滚动阻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滚动阻力并且提高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耐磨损性与胎肩区域的耐磨损性的充气轮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由多个曲率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所述多个圆弧至少包括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部圆弧和与所述中央部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连续的胎肩侧圆弧,其特征在于在组装于标准轮辋并进行内压填充达标准内压的 5%的状态下,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上,在将所述胎肩侧圆弧的假想延长线与所述胎面部处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侧部圆弧的假想延长线的交点设为基准点、将轮胎赤道面与所述胎面表面的轮廓的交点设为中心胎冠、将连结所述基准点与所述中心胎冠的直线和通过所述中心胎冠且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设为θ、将所述中央部圆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e、将所述胎肩侧圆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s、将从所述轮胎赤道面到所述胎肩侧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位置的圆弧长度即基准展开宽度设为L、将从所述轮胎赤道面到通过所述基准点并且与所述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基准线与所述胎面表面交叉的点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圆弧长度即胎面展开宽度设为TDW、将扁平率设为β的情况下,所述胎面表面形成为满足0. 025Χ β +1. 0 ^ θ ^ 0. 045X β +2. 512 ( Rc/Rs ( 300. 2 ^ L/ (TDff/2) < 0. 7。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将连结基准点与中心胎冠的直线和通过中心胎冠而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θ设为0.025Χβ+1.0彡θ彡0.045Χβ+2.5的范围, 由此从中央部圆弧到胎肩侧圆弧向轮胎径向内侧的下落量变得更小。进而,通过将中央部圆弧的曲率半径Rc与胎肩侧圆弧的曲率半径Rs的关系设为12 ( Rc/Rs ( 30、将从轮胎赤道面到胎肩侧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位置为止的中央部圆弧的圆弧长度即基准展开宽度L与胎面展开宽度TDW的关系设为0. 2彡L/ (TDW/2)彡0. 7,由此从中央部圆弧到胎肩侧圆弧、胎面的圆弧更接近直线。因此,抑制了中央部圆弧的直径成长,所以能够改善胎肩区域的磨损以及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磨损。更详细地说,能够一边抑制胎肩区域的磨损的恶化,一边改善中心区域的磨损。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将轮胎宽度方向上宽度最大的位置的长度即轮胎截面宽度设为SW的情况下,轮廓形成为满足0. 65 ( TDff/Sff ( 0. 85。通过将TDW/SW设为0. 65以上,能够更合适地抑制胎肩磨损。另外,通过将TDW/SW 设为0.85以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滚动阻力。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能够显著得到降低滚动阻力、并且提高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耐磨损性、并且提高胎肩区域的耐磨损性的效果。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方的端部与所述胎肩侧圆弧相连、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侧部圆弧相连的胎肩部圆弧的曲率半径SHR形成为满足32彡SHR彡45。通过将曲率半径SHR设为32以上,能够更合适地抑制胎肩磨损;通过设为45以上,能够更合适地抑制中心磨损。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能够显著得到降低滚动阻力、并且提高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耐磨损性、并且提高胎肩区域的耐磨损性的效果。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适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为了低燃费化而降低滚动阻力,优选将使用空气压高压化。这样,通过适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能够显著得到降低滚动阻力、并且提高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耐磨损性、并且提高胎肩区域的耐磨损性的效果。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能够提供能够降低滚动阻力并且提高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耐磨损性与胎肩区域的耐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切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符号说明1 充气轮胎;2 胎面部21 胎面表面;21a:中央部圆弧; 21b 胎肩侧圆弧; 21c 胎肩部圆弧;21d:胎侧部圆弧;22:纵槽;22a:周向主槽;22b:周向细槽;24:横槽;Ma:突起槽(花纹槽);24b 倾斜槽(花纹槽);2 圆弧槽(花纹槽);24d,24e 刀槽花纹;A 连结基准点与中心胎冠的直线;B 通过中心胎冠而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CC 中心胎冠;CL 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G 接地区域; GR:接地区域的槽面积比例; GC:中心区域;GS:胎肩区域; L 基准展开宽度;P:基准点;Rc 中央部圆弧的曲率半径; Rs 胎肩侧圆弧的曲率半径;T 接地端;TW 接地区域的接地宽度;TDff 胎面展开宽度;CW 中心区域的接地宽度;SHW 胎肩区域的接地宽度;β :扁平率;θ 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所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能够在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切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一部分俯视图。在下面的说明中,所谓轮胎径向指的是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所谓轮胎径向内侧指的是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一侧,所谓轮胎径向外侧指的是在轮胎径向上从旋转轴离开一侧。另外,所谓轮胎周方指的是将所述旋转轴设为中心轴的围绕方向。另外,所谓轮胎宽度方向指的是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指的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 一侧,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指的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赤道面CL离开一侧。所谓轮胎赤道面CL是与充气轮胎 1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彼此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距离轮胎赤道面CL 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所谓轮胎赤道线指的是位于谓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的周方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轮胎赤道线付与与谓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另夕卜,在下面说明的充气轮胎1构成为,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大致对称,所以在以通过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的平面切开该充气轮胎1的情况下的子午线剖视图(图1)上,仅图示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一侧(在图1中为右侧)而仅对这一侧进行说明,省略了另一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1所示,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胎面橡胶)构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该胎面部2的表面形成为在安装了充气轮胎1的车辆(图示省略)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面即胎面表面21。胎面表面21通过多个槽形成有陆部。作为其一例,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 胎面表面21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设有沿轮胎周方延伸的多条纵槽22。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纵槽22包含在胎面表面21上设置的4条周方主槽2 和2条周方细槽22b。从而,胎面表面21通过多条周方主槽2 而形成有多个沿着轮胎周方延伸的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肋状的陆部23。本实施方式中的陆部23以周方主槽2 为边界在胎面表面21上设有5 条,其具有配置在轮胎赤道线CL上的第一陆部23a ;配置在第一陆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陆部23b ;和配置在第二陆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胎面表面2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三陆部23c。在第二陆部2 设有周方细槽22b。另外,胎面表面21,对于各陆部23Q3a、2;3b、23C)设有与纵槽22交叉的横槽对。 设置于第一陆部23a的横槽M形成为一端向周方主槽2 开口同时另一端封闭并且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以及轮胎周方倾斜的突起槽Ma。该突起槽2 形成为,以轮胎赤道线CL 为边界从周方主槽2 倾斜的倾斜方向互相反向。另外,设置于第二陆部23b的横槽M形成为,一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方主槽2 开口同时另一端向周方细槽22b开口并且一边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以及轮胎周方倾斜一边弯曲的倾斜槽Mb。该倾斜槽24b形成为,以轮胎赤道线CL为边界从周方主槽22a 倾斜的倾斜方向互相反向。另外,设置于第三陆部23c的横槽M形成为,从胎面表面2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地延伸同时延长端向周方主槽2 开口的圆弧槽Mc。该圆弧槽2 形成为,以轮胎赤道线CL为边界弯曲方向互相反向。另外,胎面表面21作为横槽M对于第二陆部23b以及第三陆部23c设有与轮胎周方交叉的刀槽花纹Md、Me。设置于第二陆部2 的刀槽花纹24d形成为,一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方主槽22a开口同时另一端封闭并且一边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以及轮胎周方倾斜一边弯曲。该刀槽花纹24d形成为,以轮胎赤道线CL为边界从周方主槽2 倾斜的倾斜方向互相反向。另外,设置于第三陆部23c的刀槽花纹2 形成为,一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方主槽22a开口同时另一端封闭并且一边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以及轮胎周方倾斜一边弯曲。该刀槽花纹2 形成为,以轮胎赤道线CL为边界从周方主槽2 倾斜的倾斜方向互相反向。在这里,周方主槽2 表示槽宽为4mm以上的在轮胎周方上延伸的槽。另外,周方细槽22b表示槽宽小于4mm的在轮胎周方上延伸的槽。另外,刀槽花纹Md、2^表示槽宽为Imm以下的相对于轮胎周方横切的槽。突起槽Ma、倾斜槽24b以及圆弧槽2 总称为花纹槽,表示刀槽花纹Md、Me以外槽宽超过Imm而相对于轮胎周方横切的槽。另外,槽和/ 湖泊陆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通过纵槽22和/或横槽M的配置而具有各种结构。另外,在图中没有明示,但胎面表面21也可以是不具有纵槽22、仅设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转折(屈曲)或者弯曲的横槽M。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充气轮胎1具备胎体层6、带束层7与带束加强层8。胎体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未图示)处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并且在轮胎周方上环状缠绕而构成轮胎的骨架。该胎体层6中, 通过涂层橡胶(caoting rubber)将与轮胎周方相对的角度为90度(士5度)且一边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一边在轮胎周方上并列设置的多根胎体帘线(未图示)覆盖。胎体帘线由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和/或尼龙等)构成。该胎体层6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2层,但至少设置1层即可。带束层7呈至少层叠了两层带71、72的多层结构,在胎面部2配置于胎体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在轮胎周方上覆盖胎体层6。带71、72中通过涂层橡胶将相对于轮胎周方以预定的角度(例如20度至30度)并列设置的多根帘线(未图示)覆盖。帘线由钢或者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和/或尼龙等)构成。另外,互相重合的带71、72配置成帘线相互交叉。带束加强层8配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而在轮胎周方上覆盖带束层 7。带束加强层8具有以覆盖带束层7的外周的形态配置的至少2层加强层81、82。加强层 81、82中,通过涂层橡胶将与轮胎周方并行(士5度)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条帘线(未图示)覆盖。帘线由钢或者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和/或尼龙等)构成。图1所示的带束加强层8配置成,带束层7侧的加强层81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比带束层7更大以覆盖带束层7整体,加强层8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加强层82以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仅配置于加强层81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带束加强层8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在图中未明示,但也可以是各加强层81、82都配置成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比带束层7 形成得更大以覆盖带束层7整体的结构、或者各加强层81、82都配置成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结构。即,带束加强层8只要与带束层7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重合即可。另外,带束加强层8(加强层81、82)将带状(例如宽度IOmm)的带材(strip)卷绕而设置于轮胎周方上。在这样构成的充气轮胎1中,胎面部2的表面即胎面表面21的轮廓由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的多个曲率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具体地说,胎面表面21如图1所示,由中央部圆弧21a、胎肩侧圆弧21b、胎肩部圆弧21c与胎侧部圆弧21d构成。中央部圆弧21a位于胎面表面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包含轮胎赤道面CL,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该中央部圆弧21a中,包含轮胎赤道面 CL的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直径形成得最大。胎肩侧圆弧21b连续形成于中央部圆弧21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肩部圆弧21c连续形成于胎肩侧圆弧21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侧部圆弧21d连续形成于胎肩部圆弧21c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位于胎面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而且,在组装于标准轮辋并进行内压填充达标准内压的5%的无负载状态下,在图 1所示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上,在将胎肩侧圆弧21b的假想延长线与胎侧部圆弧21d的假想延长线的交点设为基准点P。另外,将轮胎赤道面CL与胎面表面21的轮廓的交点设为中心胎冠CC、将连结基准点P与中心胎冠CC的直线A和通过中心胎冠CC且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B所成的角度设为θ。另外,将中央部圆弧21a的曲率半径设为Re。另夕卜,将胎肩侧圆弧21b的曲率半径设为Rs。另外,将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肩侧圆弧21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位置的圆弧长度即基准展开宽度设为L。另外,将胎面表面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圆弧长度即胎面展开宽度设为TDW。另外,将扁平率设为β。另外,胎面展开宽幅TDW为,通过上述基准点P并且与轮胎赤道面CL平行的基准线与胎面表面21交叉的点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表面21的展开长度。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表面21形成为满足下述式子(1) 式子⑶。0.025 X β+1.0 彡 θ ^ 0. 045 X β +2. 512 彡 Rc/Rs 彡 300. 2 彡 L/ (TDW/2)彡 0. 7。在这里,所谓标准轮辋,为JATMA规定的“標準U K 标准轮辋”、TRA规定的 "Desing Rim:设计轮辋”或者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所谓标准内压,为JATMA规定的“最高空気压最高空气压”、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不同冷膨胀压力下的轮胎载重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 膨胀压力”。另外,所谓扁平率,是轮胎的剖面高度与剖面宽度相对的比。剖面宽度是将轮胎组装在标准轮辋上、在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将轮胎的侧面的花纹和/或文字等去除后的宽度。剖面高度为将轮胎组装在标准轮辋上、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的轮胎的外径与轮辋直径的差的1/2。在这里,如图2所示,将胎面表面21上的接地区域G处的槽面积比例设为GR。另外,将接地区域G中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距轮胎赤道面CL为TDW/2的70 %的位置为止的范围设为中心区域GC。另外,将接地区域G中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距轮胎赤道面CL为 TDW/2的90%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且从中心区域GC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范围设为胎肩区域GS。在这里,所谓接地区域G,是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标准轮辋并填充标准内压 (230kPa)并且施加标准载重的70%时、胎面表面21与路面接地的轮胎周方的区域。而且, 在图2中,将接地区域G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表示为接地宽度TW,将接地区域G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最外端表示为接地端T。另外,在图2中,将中心区域G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表示为接地宽度CW,将胎肩区域GS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表示为接地宽度SHW。另外,所谓标准载重,为JATMA规定的“最大負荷能力最大负载能力”、TRA规定的 "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不同冷膨胀压力下的轮胎载重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LOAD CAPACITY 载重能力”。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通过将连结基准点P与中心胎冠 CC的直线A和通过中心胎冠CC而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B所成的角度θ设为 0. 025Χ β+1.0 ^ θ < 0.045Χ β+2. 5的范围,使得从中央部圆弧21a到胎肩侧圆弧21b 向轮胎径向内侧的下落量与一般的充气轮胎相比较变小。进而,通过将中央部圆弧21a的曲率半径Rc与胎肩侧圆弧21b的曲率半径Rs的关系设为12 ( Rc/Rs ( 30、将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肩侧圆弧21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位置为止的中央部圆弧21a的圆弧长度即基准展开宽度L与胎面展开宽度设为TDW的关系设为0. 2彡L/ (TDW/2)彡0. 7,使得从中央部圆弧21a到胎肩侧圆弧21b胎面表面21的圆弧比一般的充气轮胎接近直线。因此,抑制了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所以能够降低滚动阻力,能够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能够改善胎肩区域GS的磨损(胎肩磨损)。在角度θ小于0.025Χ β+1.0的情况下,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肩侧圆弧21b 的下落量过小,容易产生胎肩区域GS的磨损(胎肩磨损)。另一方面,在角度θ超过0. 045Χ β+2.5的情况下,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肩侧圆弧21b的下落量较大,难以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另外,通过将角度θ设为 0. 03Χ β +1. 2彡θ彡0. 04Χ β +2. 3的范围,能够使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肩侧圆弧21b的下落量适当化,所以不会产生胎肩磨损,即能够显著得到一边抑制胎面表面21的胎肩区域 GS的磨损的恶化(或者一边提高胎面表面21的胎肩区域GS的磨损的恶化)、一边改善中心磨损的效果。另外,在Rc/Rs小于10的情况下,不能充分抑制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中心区域GC的接地压增加从而难以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另一方面,在Rc/Rs超过30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得到抑制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的效果,得不到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的效果。另外,通过设为15彡Re/ Rs ^ 25的范围,能够显著得到充分抑制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一边抑制胎面表面21 的胎肩区域GS的磨损的恶化(或者一边提高胎面21的胎肩区域GS的磨损的恶化)、一边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的效果。另外,在L/(TDW/2)小于0. 2的情况下,也不能充分抑制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中心区域GC的接地压增加从而难以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另一方面,在L/CTDW/幻超过0.7的情况下,也不能充分得到抑制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的效果,得不到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的效果。另夕卜,通过设为0. 4 ( L/(TDff/2) ( 0. 5的范围,能够显著得到充分抑制中央部圆弧21a的直径成长、一边抑制胎面表面21的胎肩区域GS的磨损的恶化(或者一边提高胎面21的胎肩区域GS的磨损的恶化)、一边改善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磨损(中心磨损)的效果。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能够降低滚动阻力,同时提高胎面表面21 的中心区域GC的耐磨损性(耐中心磨损性),并且提高胎肩区域GS的耐磨损性(耐胎肩磨损性)。或者,能够降低滚动阻力,同时一边抑制胎肩区域GS的耐磨损性(耐胎肩磨损性) 的降低,一边提高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耐磨损性(耐中心磨损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优选应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通过将充气轮胎1应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能够得到上述效果,即以较高性能得到滚动阻力、耐中心磨损性、耐胎肩磨损性。为了低燃费化而降低滚动阻力,优选将使用空气压高压化。所谓高内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乘用车用充气轮胎中设为^OkPa以上且350kPa以下。这样,通过应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能够显著得到降低滚动阻力、同时提高胎面表面21的中心区域GC的耐磨损性、并且提高胎肩区域GS的耐磨损性的效果。另外,充气轮胎1优选在将轮胎宽度方向上宽度最大的位置的长度即轮胎截面宽度设为SW的情况下,轮廓形成为满足0. 65彡TDW/SW彡0. 85。通过将TDW/SW设为0. 65 以上,能够更合适地抑制胎肩磨损。另外,通过将TDW/SW设为0.85以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滚动阻力。另外,充气轮胎1更优选胎面展开宽度TDW与轮胎剖面宽度SW的关系满足 0. 70彡TDW/SW彡0. 80。充气轮胎1由于满足0. 70彡TDW/SW彡0. 80而能够更合适地得到上述效果。另外,充气轮胎1优选一方的端部与胎肩侧圆弧21b相连、另一方的端部与胎面部20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侧部圆弧21d(曲率半径为SCR的圆弧)相连的胎肩部圆弧21c的曲率半径SHR形成为满足32 ( SHR ( 45。通过将曲率半径SHR设为32以上,能够更合适地抑制胎肩磨损;通过设为45以上,能够更合适地抑制中心磨损。另外,曲率半径 SHR更优选设为35 ( SHR ( 40。通过将曲率半径SHR设为35 ( SHR ( 40,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另外,在将充气轮胎1应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通过将曲率半径SHR设为上述范围,能够得到特别合适的效果。
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条件不同的多种充气轮胎,进行与轮胎性能(中心磨损、胎肩磨损、滚动阻力)有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3 图8)。该性能试验中,在图3 5、7、8所示的以往例1、2、实施例1 12,17 28、比较例1 6中,将轮胎尺寸215/55R17的充气轮胎组装于17X7J的铝车轮的轮辋,填充在各例子中应用的空气压,将该车轮安装于试验车辆(3升FR轿车)。在该性能试验中使用的充气轮胎的扁平率为阳。因此,θ的范围变为2.375 < θ < 4. 975,优选范围变为 2. 85 ^ θ <4.5。另外,性能试验中,在图6所示的以往例3、4、实施例13 实施例16以及比较例7、8中,将轮胎尺寸M5/35ZR19的充气轮胎组装于19X81/2J的铝车轮的轮辋, 填充在各例子中应用的空气压,将该车轮安装于试验车辆(3升FR轿车)。在该性能试验中使用的充气轮胎的扁平率为35。因此,θ的范围变为1.875彡θ < 4. 075,优选范围变为 2. 25 彡 θ 彡 3. 7。在中心磨损的评价方法中,测定在干燥路面上行驶了 1万km时的中心区域的最大槽深位置的剩余槽量(槽深)。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2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指数评价的数值越大,耐中心磨损性能越优异。在胎肩磨损的评价方法中,测定在干燥路面上行驶了 1万km时的胎肩区域的最大槽深位置的剩余槽量(槽深)。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2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指数评价的数值越大,耐胎肩磨损性能越优异。在滚动阻力的评价方法中,对施加了载重(4. 2kN)的上述试验轮胎,通过滚筒直径1707mm的滚筒式滚动阻力试验机,测定速度为80km/h下的滚动阻力。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2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指数评价的数值越大,滚动阻力越低越优异。在图3 图8中,以往例1 以往例4的充气轮胎是上述专利文献1(特开 2008-307948号公报)的充气轮胎,以往例1以及以往例3的充气轮胎将内压设为230kPa, 以往例2以及以往例4的充气轮胎将内压设为300kPa。在图3中,实施例1 实施例4将内压设为300kPa,将胎面表面的轮廓以及胎面花纹设为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相对于实施例1 实施例4,其胎面表面的轮廓中的θ偏离预定的范围。在图4中,实施例5 实施例8将内压设为300kPa,将胎面表面的轮廓以及胎面花纹设为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比较例3以及比较例4相对于实施例5 实施例8,其胎面表面的轮廓中的Rc/Rs偏离预定的范围。在图5中,实施例9 实施例12将内压设为300kPa,将胎面表面的轮廓以及胎面花纹设为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比较例5以及比较例6相对于实施例9 实施例12,其胎面表面的轮廓中的L/(TDW/2)偏离预定的范围。在图6中,实施例13 实施例16将内压设为300kPa,将胎面表面的轮廓以及胎面花纹设为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比较例7以及比较例8相对于实施例13 实施例16,其胎面表面的轮廓中的θ偏离预定的范围。在图7中,实施例17 实施例20将内压设为300kPa,将胎面表面的轮廓以及胎面花纹设为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实施例21以及实施例22相对于实施例17 实施例20, 其胎面展开宽度TDW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宽度最大的位置的长度即轮胎剖面宽度SW的关系即TDW/SW偏离预定的优选范围。在图8中,实施例23 实施例沈将内压设为300kPa,将胎面表面的轮廓以及胎面花纹设为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实施例27以及实施例观相对于实施例23 实施例沈, 其一方的端部与所述胎肩侧圆弧连接、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侧部圆弧连接的圆弧的曲率半径SHR偏离预定的优选范围。如图3 图8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施例1 实施例观的充气轮胎能够分别降低滚动阻力,并且能够改善胎面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耐磨损性以及胎面表面的胎肩区域的耐磨损性。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的充气轮胎适于作为安装于车辆的充气轮胎而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其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由多个曲率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所述多个圆弧至少包括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部圆弧和与所述中央部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连续的胎肩侧圆弧,其特征在于在组装于标准轮辋并进行内压填充达标准内压的5%的状态下,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上,在将所述胎肩侧圆弧的假想延长线与所述胎面部处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侧部圆弧的假想延长线的交点设为基准点、将轮胎赤道面与所述胎面表面的轮廓的交点设为中心胎冠、将连结所述基准点与所述中心胎冠的直线和通过所述中心胎冠且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设为θ、将所述中央部圆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e、将所述胎肩侧圆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s、将从所述轮胎赤道面到所述胎肩侧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位置的圆弧长度即基准展开宽度设为L、将从所述轮胎赤道面到通过所述基准点并且与所述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基准线与所述胎面表面交叉的点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圆弧长度即胎面展开宽度设为TDW、将扁平率设为β的情况下,所述胎面表面形成为满足0. 025Χ β +1. 0 ≤ θ ≤ 0. 045X β +2. 512 ≤ Rc/Rs ≤ 300. 2 ≤ L/ (TDff/2) ≤ 0. 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将轮胎宽度方向上宽度最大的位置的长度即轮胎截面宽度设为SW的情况下,轮廓形成为满足0. 65 ≤ TDW/SW ≤ 0. 85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方的端部与所述胎肩侧圆弧相连、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侧部圆弧相连的胎肩部圆弧的曲率半径SHR形成为满足32 ( SHR ( 45。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适用于高内压的乘用车用充气轮胎。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降低滚动阻力并且提高耐中心磨损性以及耐胎肩磨损性。在将胎肩侧圆弧(21b)以及胎侧部圆弧(21d)的各延长线的交点设为基准点(P)的情况下,相对于扁平率(β),将连结基准点(P)与中心胎冠(CC)的直线(A)和通过中心胎冠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直线(B)的角度(θ)设为0.025×β+1.0≤θ≤0.045×β+2.5,将中央部圆弧(21a)的曲率半径(Rc)与胎肩侧圆弧的曲率半径(Rs)设为12≤Rc/Rs≤30,将从轮胎赤道面(CL)到胎肩侧圆弧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为止的基准展开宽度(L)与胎面展开宽度(TDW)设为0.2≤L/(TDW/2)≤0.7。
文档编号B60C19/00GK102463855SQ20111033378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8日
发明者久保田正刚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