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4673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料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



背景技术:

丝网印刷机是用丝网印版施印的机器,属于印刷机的一种,丝网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属于孔版印刷机中较有代表性的印刷设备,是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或设备的总称,现有的丝网印刷机一般采用人工下料,大大降低了印刷速度,在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而且人工下料过程中易造成印刷成品的磕碰,产生不良品,所以设计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是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通过在承料横板上开设通风孔,并连通到气动组件,实现对印刷成品的吸附,防止在搬运过程中掉落,通过在机台底板上安装传动装置,实现对印刷成品的搬运,通过在传动装置上设置升降装置,实现印刷成品的升降,升降气缸下降时,印刷成品降落至输送装置的圆形皮带上,随圆形皮带的转动运送到下一个工站或收集位。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它包括机箱(1)和固定在机箱(1)上的操作装置(2),所述的机箱(1)上方固定有机台底板(7),所述的机台底板(7)上方对称设置有侧封板(9),所述的侧封板(9)上固定安装有输送装置(3),所述的机台底板(7)通过中间开设的长槽与传动装置(8)配合安装,所述的传动装置(8)上方连接升降装置(4),所述的升降装置(4)连接承料台(6),所述的承料台(6)与物料吸附配合,所述的机台底板(7)上方还固定安装有不少于两个的传感器(5),所述的输送装置(3)和传动装置(8)连接到操作装置(2)。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送装置(3)包括固定于机台底板(7)上的输送电机(301),所述的输送电机(3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输送主动轮(308),所述的输送主动轮(309)通过输送同步带(310)连接输送从动轮(302),所述的输送从动轮(302)固定安装于转轴(303)上,所述的转轴(303)两端通过轴承(308)与固定板(306)配合,所述的固定板(306)外侧还设置有与转轴(303)固定连接的主动皮带轮(304),所述的主动皮带轮(304)通过圆形皮带(305)连接若干个从动皮带轮(307),所述的从动皮带轮(307)通过轴承(308)与固定板(306)连接,所述的圆形皮带(305)与物料底部配合,所述的输送电机(301)连接到操作装置(2)。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动装置(8)包括两个固定于机台底板(7)下方的固定支架(804),所述的固定支架(804)通过轴承连接传动电机(801),所述的传动电机(801)的输出轴与传动主动轮(802)固定连接,所述的传动主动轮(802)通过传动同步带(806)连接传动从动轮(805),所述的传动同步带(806)上方连接升降连接板(401),所述的升降连接板(401)与传动线轨(803)配合安装,所述的传动线轨(803)固定安装于机台底板(7)上方,所述的传动电机(801)连接到操作装置(2)。

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装置(4)包括通过连接槽(404)与传动装置(8)连接的升降连接板(401),所述的升降连接板(401)一侧固定有升降气缸(403),所述的升降气缸(403)两侧对称设置有升降线轨(402),所述的升降线轨(402)上方固定连接承料台(6)。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料台(6)包括与升降装置(4)连接的承料竖板(601),所述的承料竖板(601)上端连接承料横板(602),所述的承料横板(602)上布置有密封软板,所述的承料横板(602)上还开设有通风孔(604),所述的通风孔(604)的进风口连接有气管接头(603),所述的气管接头(603)连接到气动组件,所述的气动组件连接到操作装置(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机台底板上安装传动装置,实现对印刷成品的搬运,通过在传动装置上设置升降装置,实现印刷成品的升降,升降气缸下降时,印刷成品降落至输送装置的圆形皮带上,随圆形皮带的循环转动运送到下一个工站或集中收集位,减少了印刷之后的下料工序,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

2、输送装置实现将印刷成品运送至下一个工站或收集位,通过输送电机结合同步带轮和同步带的作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再将动力传输到主动皮带轮,主动皮带轮再进一步驱动圆形皮带的循环转动,在圆形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作用下完成印刷成品的输送,皮带为圆形设计,可减少对物料的摩擦损坏。

3、传动装置实现将印刷成品从网印机搬运到下料机过程的跑位,通过传动电机带动传动同步带的循环转动,结合传动线轨和升降装置实现承料台的跑位,进一步实现印刷成品的搬运。

4、升降装置实现将印刷成品从承料台下放至输送装置的圆形

皮带上,升降连接板通过升降气缸和升降线轨连接承料台,在升降气缸的带动下实现承料台的升降,进一步实现吸附在承料台上的印刷成品升降。

5、承料台实现印刷成品的承载和固定,通过在承料横板上布置密封软板,使得承料横板与印刷成品紧密接触,承料横板上还开设通风孔,并连接到气动组件,实现对印刷成品的吸附,可防止在搬运过程中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输送装置的放大图。

图4为传动装置的放大图。

图5为升降装置的放大图。

图6为承料台的放大图。

图中所示文字标注表示为:1、机箱;2、操作装置;3、输送装置;4、升降装置;5、感应器;6、承料台;7、机台底板;8、传动装置;9、侧封板;301、输送电机;302、输送从动轮;303、转轴;304、主动皮带轮;305、圆形皮带;306、固定板;307、从动皮带轮;308、轴承;309、输送主动轮;310、输送同步带;401、升降连接板;402、升降线轨;403、升降气缸;404、连接槽;601、承料竖板;602、承料横板;603、气管接头;604、通风孔;801、传动电机;802、传动主动轮;803、传动线轨;804、固定支架;805、传动从动轮;806、传动同步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一种配套网印机专用的下料机,它包括机箱1和固定在机箱1上的操作装置2,所述的机箱1上方固定有机台底板7,所述的机台底板7上方对称设置有侧封板9,所述的侧封板9上固定安装有输送装置3,所述的机台底板7通过中间开设的长槽与传动装置8配合安装,所述的传动装置8上方连接升降装置4,所述的升降装置4连接承料台6,所述的承料台6与物料吸附配合,所述的机台底板7上方还固定安装有不少于两个的传感器5,所述的输送装置3和传动装置8连接到操作装置2。

优选的,所述的输送装置3包括固定于机台底板7上的输送电机301,所述的输送电机3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输送主动轮308,所述的输送主动轮309通过输送同步带310连接输送从动轮302,所述的输送从动轮302固定安装于转轴303上,所述的转轴303两端通过轴承308与固定板306配合,所述的固定板306外侧还设置有与转轴303固定连接的主动皮带轮304,所述的主动皮带轮304通过圆形皮带305连接若干个从动皮带轮307,所述的从动皮带轮307通过轴承308与固定板306连接,所述的圆形皮带305与物料底部配合,所述的输送电机301连接到操作装置2。

优选的,所述的传动装置8包括两个固定于机台底板7下方的固定支架804,所述的固定支架804通过轴承连接传动电机801,所述的传动电机801的输出轴与传动主动轮802固定连接,所述的传动主动轮802通过传动同步带806连接传动从动轮805,所述的传动同步带806上方连接升降连接板401,所述的升降连接板401与传动线轨803配合安装,所述的传动线轨803固定安装于机台底板7上方,所述的传动电机801连接到操作装置2。

优选的,所述的升降装置4包括通过连接槽404与传动装置8连接的升降连接板401,所述的升降连接板401一侧固定有升降气缸403,所述的升降气缸403两侧对称设置有升降线轨402,所述的升降线轨402上方固定连接承料台6。

优选的,所述的承料台6包括与升降装置4连接的承料竖板601,所述的承料竖板601上端连接承料横板602,所述的承料横板602上开设有通风孔604,所述的通风孔604的进风口连接有气管接头603,所述的气管接头603连接到气动组件,所述的气动组件连接到操作装置2。

具体使用时,将本下料机置于丝网印刷机的侧边,一片物料印刷完成后,打开丝网印刷机的翻转台,通过气缸将物料与印刷台分离至一定间隔,本下料机的承料台6通过传动装置8伸入到物料下方,气缸下降将物料落至承料台6上,开启真空吸附,传动装置8返回并将物料搬运至输送线,升降气缸403下降将物料落至输送装置3的圆形皮带305上,并随圆形皮带305输送至下一工站或收集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与其他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