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1492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发光材料及发光元件,特别指一种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元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以其自发光、无视角、省电、制程容易、成本低、高应答速度以及全彩化等优点,使有机发光元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可望成为下一代的平面显示器及平面光源照明,包括特殊光源及一般照明。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一有机官能层以及一第二电极。当施以一直流电流于有机发光元件时,电洞由第一电极注入,同时电子由第二电极注入,此时,由于外加电场所造成的电位差,使得载子在有机官能层中移动、相遇而产生再结合,而由电子与电洞结合所产生的激子(exciton)能够激发有机官能层中的发光分子,然后激发态的发光分子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于此,有机官能层可包含一电洞注入层、一电洞传输层、一发光层、一电子传输层、一电子注入层及其组合,其中,发光层的发光色度依照材料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阶差而有所不同。电子传输层与电子注入层可由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例如但不限于氟化锂(LiF))构成,有机发光元件可依照有机官能性材料的分子量不同分为小分子有机发光元件(small molecule OLED,SM-OLED)与高分子有机发光元件(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PLED)两大类。
承上所述,有机官能层的研究已经发展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例如于1966年W.Helfrish、Dresmer、Williams等人成功的使Anthrancene晶体发出蓝色光(J.Chen.Phys.1966,44,2902);另外,于1982年Vincett、Barlow等人利用气相沉积法沉积多芳香环化合物以制得发光元件(Thin Solid Film,1982,94,2902),然而当时制作的发光元件其发光强度不高,且发光效率亦低。于1987年,C.W.Tang及S.A.VanSlyke针对有机官能层设计一双层结构,其包括一有机薄膜层及一含有电洞或是电子传输特性的薄膜层;此有机官能层的特性依材料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阶差而有发光色度不同的特性。其所发出的绿光最大亮度达到1000cd/m2,而发光效率达到1lm/W(Appl.Phys.Lett,1987,51,913);接着,如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88,27,2L269-L271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89,9 3610所示,科学家们发展出三层结构的有机官能层,以降低有机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及提高其亮度,此三层结构为有机发光层、电洞传输层及电子传输层。
其中,发光材料是有机发光元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选择发光层材料至少必须满足四项要求。第一是具有高的萤光量子效率,且发光波峰在可见光区域内,波长范围狭窄。第二是具有良好的半导体特性,即具有高的导电率,能传导电子或电洞,或是两者兼具。第三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其薄膜不会产生针孔(pinhole)。第四是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高温蒸镀下不会裂解,且其薄膜不易产生结晶现象。
由于大多数有机染料在固态时存在浓度焠熄的问题,导致萤光的波峰变宽或是红位移,所以一般将其以低浓度的方式(作为客体分子)掺杂在具有电子或电洞传输性质的主体分子中(US Pat.4,769,292)。染料的吸收光谱与主体的发射光谱需要良好的重叠,使能量能有效的从主体分子传递至客体分子。
在蓝光有机发光材料方面,日本出光兴产(Idemitsu KosanCompany Limited)发表多篇distyrylarylene(DSA)衍生物的专利,US Pat.5,121,029、US Pat.5,126,214、US Pat.5,130,603、US Pat.5,516,577、US Pat.5,536,949、US Pat.6,093,864和WO 02/20459,但是DSA的衍生物存在着亮度不足、发光效率不高、驱动电压过高、色彩纯度不高等问题。举例而言,如US Pat.5,130,603所示,其利用N,N’-d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TPD)做为电洞传输层,并以2,5-bis(2,2-di-p-tolyvinyl)xylene(DTVX)做为有机发光层,结果于5V电压下,其发光亮度为300cd/m2,发光波长为486nm,而在7V电压下,其发光亮度为1000cd/m2。另外,在US Pat.5,536,949中,其利用TPD做为电洞传输层,4,4’-Bis(2,2-diphenylvinyl)biphenyl(DPVBi)做为有机发光层,而且有机发光层中并掺杂有4,4’-Bis[2-{4-(N,N-diphenylamino)pheny]vinyl]biphenyl(DPAVBi),然后以tris(8-quinolinato-N1,08)-aluminum(AlQ3)做为电子传输层,结果于8V电压下,其发光亮度为400cd/m2,发光波长为494nm。此外在US Pat.6,093,864中所显示的结果皆与上述类似。柯达(Kodak)亦揭露利用perylene衍生物作为蓝光有机发光材料的专利US Pat.5,935,721),以9,10-di(2-naphthyl)anthracene(DNA)为主体,掺入tetrakis(t-butyl)perylene(TBPe)作为发光层,AlQ3做为电子传输层,NPB做为电洞传输层。其发光效率在20mA/cm2时只有3.2cd/A,色坐标为(0.15,0.23)。除此,亦有许多蓝光有机发光材料的文献报导,但其发光元件的效率仍然不高,例如Synth.Met.2001,118,193、Adv.Mater.2001,13,1690、Displays,2001,22,61、J.Mater.Chem.2001,11,768等文献。由此,解决蓝光有机发光材料效率低以及真空蒸镀时材料裂解等问题,为有机发光显示器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另外,在绿光有机发光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利用香豆素(coumarin)衍生物的例子(US Pat.4,736,032、JP 7,166,160、US Pat.6,020,078),如10-(2-benzothiazolul)-1,1,7,7-tetramethyl-2,3,6,7-tetrahydro-1H,5H,11H-[1]benzo-pyrano[6,7,8-ij]quinolizin-11-one(C545T)等等,因为香豆素(coumarin)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的量子效率。
承上所述,本发明亟思一种可以解决此项课题的「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此项嘉惠世人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解决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发光效率低以及真空蒸镀时会发生裂解的问题。
缘是,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之一种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下式(1)的结构 式(1)其中,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1与R2为烷基。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之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含一第一电极、一发光层以及一第二电极依序设置于一基板上,发光层包含一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下式(2)的结构, 式(2)其中,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1’与R2’为烷基。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如上述式(1)、式(2)中所示的化合物,此化合物为香豆素(coumarin)的衍生物,此类型的香豆素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的量子效率。同时,本发明于香豆素衍生物上引入电子供给基团(electron donating group),可调整其发光颜色,并提升发光效率。另外,当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于低压高温下升华时,亦不易发生分子裂解的情形,亦即,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可以降低生产制造时的困难性及提升产品的稳定度。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与有机发光元件除了能够有效地增加发光效率以及热稳定性之外,同时亦可增加使用寿命与生产的稳定性。


图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一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EL光谱量测坐标图;图3为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电流-亮度量测坐标图;以及图4为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电流-效率量测坐标图。
元件符号说明1 有机发光元件11 基板12 第一电极13 发光层14 第二电极15 电洞传输层16 电洞注入层17 电洞阻挡层18 电子传输层19 电子注入层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
第一实施例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下式(1)的结构
式(1)其中,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1与R2为烷基。
于此,A与B为个别独立的具有1~30个碳的取代的胺基(substituted amino group)、具有1~30个碳的不取代的胺基(non-substituted amino group)、具有1~10个碳的烷氧基(alkoxy group)或具有1~30个碳的芳香氧基(aroxy group)。
再者,R1与R2为个别独立的碳数1~6个的取代的烷基或是碳数1~6个的不取代的烷基。
另外,R1可与A键结。当然,R2亦可与A键结。
举例而言,依据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材料可以是但不限定为具有下列的结构式的化合物


第二实施例如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1,包含一第一电极12、一发光层13以及一第二电极14依序设置于一基板11上,发光层13包含一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下式(2)的结构, 式(2)其中,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1’与R2’为烷基。
于此,A’与B’为个别独立的具有1~30个碳的取代的胺基(substituted amino group)、具有1~30个碳的不取代的胺基(non-substituted amino group)、具有1~10个碳的烷氧基(alkoxy group)或具有1~30个碳的芳香氧基(aroxy group)。
再者,R1’与R2’为个别独立的碳数1~6个的取代的烷基或是碳数1~6个的不取代的烷基。
另外,R1’可与A’键结。当然,R2’亦可与A’键结。
于本实施例中,基板11可以是柔性(flexible)基板或是刚性(rigid)基板。同时,基板11亦可以是塑料(plastic)基板或是玻璃基板。其中,柔性基板与塑料基板可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基板、聚酯(polyester,PET)基板、环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基板或环烯共聚物(metallocene-based cyclic olefin copolymer,mCOC)基板。另外,基板11亦可以是硅基板。
第一电极12利用溅镀(sputtering)方式或是离子电镀(ion plating)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在此,第一电极12通常作为阳极且其材质通常为一透明的可导电的金属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铝锌氧化物(AZO)、铟锌氧化物(IZO)或是镉锡氧化物(CdSnO)。
于本实施例中,发光层13利用但不限定为真空蒸镀法(evaporation)、分子线蒸镀法(MBE)、沉浸法、旋转涂布法(spin coating)、铸造法(casting)、条形码法(bar coding)、滚筒涂布法(roll coating)、印刷法(printing)、喷墨印刷法(ink jet printing)及移转法(transfer)等形成于第一电极12之上。于此,有机发光材料于发光层13的含量约介于0.1wt%至25wt%之间。
另外,第二电极14设置于发光层13上。于此,第二电极14使用蒸镀或是溅镀(sputtering)等方法形成于发光层13上。另外,第二电极14的材质可选自但不限定为铝(Al)、钙(Ca)、镁(Mg)、铟(In)、锡(Sn)、锰(Mn)、银(Ag)、金(Au)及含镁的合金(例如镁银(Mg:Ag)合金、镁铟(Mg:In)合金、镁锡(Mg:Sn)合金、镁锑(Mg:Sb)合金及镁碲(Mg:Te)合金等)。
当然,有机发光元件1亦可包含一电洞传输层15,其位于第一电极12与发光层13之间。于此,电洞传输层15可利用蒸镀、旋转涂布、喷墨印刷、移转或是印刷等方式形成。
当然,有机发光元件1亦可包含一电洞注入层16,其位于第一电极12与发光层13之间。于此,电洞注入层16可利用蒸镀、旋转涂布、喷墨印刷、移转或是印刷等方式形成。
于本实施例中,电洞传输层15与电洞注入层16的材料可以由任何一种三苯基胺材料所组成的,如下列H-13到H-16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当然,有机发光元件1亦可包含一电洞阻挡层17,其位于发光层13与第二电极14之间。在此,电洞阻挡层17的材料具有阻挡电洞传递的功能,但是HOMO(Ip)值必须比发光层13要高。于此,电洞阻挡层17可利用蒸镀、旋转涂布、喷墨印刷、移转或是印刷等方式形成。
当然,有机发光元件1亦可包含一电子传输层18,其位于发光层13与第二电极14之间。于此,电子传输层18可利用蒸镀、旋转涂布、喷墨印刷、移转或是印刷等方式形成。
于此,一般常用的电洞阻挡层17与电子传输层18的材料如下列E-1至E-7为例,但不以下列材料为限。

当然,有机发光元件1亦可包含一电子注入层19,其位于发光层13与第二电极14之间。
于本实施例中,电洞注入层16、电洞传输层15、发光层13、电洞阻挡层17、电子传输层18以及电子注入层19总称为有机官能层。
承上所述,有机官能层通常为一层以上的沉积构造,以下列举数种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官能层的沉积构造(1)第一电极/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二电极;(2)第一电极/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3)第一电极/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洞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4)第一电极/电洞注入层/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洞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5)第一电极/电洞注入层/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6)第一电极/电洞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7)第一电极/电洞注入层/发光层/电洞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8)第一电极/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
(9)第一电极/发光层/电洞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为使上述实施例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以下将举数个实验例,说明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流程。
实验例1 化合物27-Diethylamino-3-(4-methoxy-phenyl)-chromen-2-one取化合物4-Diethylamino-2-hydroxy-benzaldehyde(2.000g,10.35mmol)、(4-Meth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1.864g,10.35mmol)以及Piperidine(0.881g,10.35mmol)放入双颈瓶中,于双颈瓶的一端通入氮气,另一端以血清塞封住。接着,注入乙腈(20.0ml),并以磁石搅拌子搅拌,加热回流24小时。回温后,加入冰水焠熄反应。接着,用乙酸乙酯萃取,收集有机层,以无水硫酸镁干燥,再用真空回旋浓缩器除去溶剂。以硅胶管柱层析分离纯化(冲提剂乙酸乙酯/正己烷=0.2),得黄色固体(0.531g),产率17%。光谱数据如下mp 111.8℃;1H NMR(400MHz,CDCl3)δ1.20(t,J=7.2Hz,6H),3.41(q,J=7.2Hz,4H),3.80(s,3H),6.50(d,J=2.0Hz,1H),6.58(dd,J=6.8,2.0Hz,1H),7.29(d,J=8.8Hz,1H),7.50(d,J=8.8Hz,2H),7.56(d,J=8.0Hz,2H),7.67(s,1Hz)实验例2化合物113-[4-(Di-m-tolyl-amino)-phenyl]-7-methoxy-chromen-2-one取化合物3-(4-Bromo-phenyl)-7-methoxy-chromen-2-one(2.000g,6.04mmol)、Di-m-tolyl-amine(1.251g,9.67mmol)、t-BuOK(0.847g,7.55mmol)、t-Bu3P(0.049g,0.242mmol)以及Pd2dba3(0.053g,0.060mmol)放入双颈瓶中,于双颈瓶的一端通入氮气,另一端以血清塞封住。注入甲苯(12.0ml),并以磁石搅拌子搅拌。加热回流20小时后,加入甲醇焠熄反应。抽气过滤,收集黄色固体。以硅胶管柱层析分离纯化(冲提剂乙酸乙酯/正己烷=0.2),得黄色固体(1.810g),产率70%。光谱数据如下mp 151.3℃;1H NMR(400MHz,CDCl3)δ2.26(s,6H),3.85(s,3H),6.83~6.88(m,4H),6.90(d,J=7.2Hz,2H),6.94(s,2H),7.05(d,J=6.8Hz,2H),7.14(t,J=6.8Hz,2H),7.40(d,J=8.8Hz,1H),7.55(d,J=8.4Hz,2H),7.71(s,1H)实验例3化合物127-Diethylamino-3-[4-(naphthalen-1-yl-phenyl-amino)-phenyl]-chromen-2-one取化合物3-(4-Bromo-phenyl)-7-diethylamino-chromen-2-one(3.000g,8.06mmol)、Naphthalen-1-yl-phenyl-amine(2.121g,9.67mmol)、t-BuOK(1.357g,12.09mmol)、t-Bu3P(0.163g,0.81mmol)以及Pd2dba3(0.185g,0.20mmol)放入双颈瓶(25ml)中,于双颈瓶的一端通入氮气,另一端以血清塞封住。注入甲苯(16.0ml),以磁石搅拌子搅拌。加热回流3小时后,加入甲醇焠熄反应。抽气过滤,收集黄色固体。以硅胶管柱层析分离纯化(冲提剂乙酸乙酯/正己烷=0.2),得黄色固体(2.910g),产率71%。光谱数据如下mp 201.1℃;1H NMR(400MHz,CDCl3)δ1.20(t,J=7.2Hz,6H),3.40(q,J=7.2Hz,4H),6.51(s,1H),6.56(dd,J=6.4,2.4Hz,1H),6.93(t,J=7.2Hz,1H),7.00(d,J=8.8Hz,2H),7.06(d,J=8.4Hz,2H),7.19(t,J=8.8Hz,2H),7.28(d,J=8.0Hz,1H),7.34(t,J=8.4Hz,2H),7.44(t,J=7.6Hz,2H),7.51(d,J=6.8Hz,2H),7.61(s,1H),7.76(d,J=8.4Hz,1H),7.86(d,J=8Hz,1H),7.92(d,J=8Hz,1H)实验例4化合物147-(Di-m-tolyl-amino)-3-[4-(di-m-tolyl-amino)-phenyl]-chromen-2-one取化合物3-(4-Bromo-phenyl)-7-iodo-chromen-2-one(1.400g,3.28mmol)、Di-m-tolyl-amine(1.358g,6.88mmol)、t-BuOK(0.920g,8.20mmol)、t-Bu3P(0.027g,0.131mmol)以及Pd2dba3(0.030g,0.328mmol)放入双颈瓶中,于双颈瓶的一端通入氮气,另一端以血清塞封住。注入甲苯(6.5ml),以磁石搅拌子搅拌。加热回流4小时后,加入甲醇焠熄反应。抽气过滤,收集黄色固体。以硅胶管柱层析分离纯化(冲提剂乙酸乙酯/正己烷=0.2),得黄色固体(1.180g),产率59%。光谱数据如下mp 216.8℃;1H NMR(400MHz,CDCl3)δ2.25(s,6H),2.29(s,6H),6.83(t,J=8.0Hz,4H),6.89(d,J=8.0Hz,2H),6.91~7.00(m,7H),7.04(d,J=8.8Hz,2H),7.13(t,J=8.4Hz,2H),7.16~7.22(m,4H),7.53(d,J=8.0Hz,2H),,7.67(s,1H)
实验例5本实验例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流程。
首先,提供一个100mm×100mm的玻璃基板,然后于此玻璃基板上镀上150nm厚度的氧化铟锡,并经由黄光蚀刻形成10mm×10mm发光区域的图样后,在真空度10-5Pa下进行真空蒸镀,先镀上35nm厚度的电洞传输材料,此电洞传输材料为NPB(N,N’-diphenyl-N,N’-bis-(1-naphthalenyl)-[1,1’-biphenyl]-4,4’-diamine),其结构如下所示,电洞传输材料的蒸镀速率维持在0.2nm/sec。
接着,再同时镀上DNA(9,10-Di-naphthalen-2-yl-anthracene)(其结构如下所示)与有机发光材料(如上述化合物7)以作为一发光层,DNA与化合物7(重量比例为100∶2.5),其厚度为45nm,蒸镀速率维持在0.2nm/sec。
然后,再镀上AlQ3(tris(8-quinolino)aluminum),其结构如下所示,其做为电子传输层,其厚度为20nm,蒸镀速率是0.2nm/sec。
最后,以LiF(1.2nm)及Al(150nm)为材料镀于上述的电子传输层上,以做为阴极。如此,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元件便制作完成。
而针对所制得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特性量测是利用直流(DC)电压来驱动有机发光元件,并利用Keithly 2000量测,结果显示发光颜色为蓝色。此外,有机发光元件的EL光谱量测利用Otsuka ElectronicCo.的光谱仪,并使用photodiode array当作为侦测器,所测得的光谱图形如图2所示,其显示发光波长在460nm,而有机发光元件的电流-亮度值如图3所示,其电流-效率值(I-E)如图4所示,因此,当施加电流密度12.0mA/cm2给所制得的有机发光元件时,可以得到亮度532cd/m2、发光效率4.3cd/A,色坐标C.I.E.=(0.16,0.23)。
实验例6当有机发光元件利用DNA与化合物9(重量比例为100∶4)作为发光层的材料,所测得的光谱图形如图2所示,其显示发光波长在472nm,而有机发光元件的电流-亮度值(I-B)如图3所示,其电流-效率值(I-E)如图4所示。当施加电流密度11.5mA/cm2给所制得的有机发光元件时,可以得到亮度1355cd/m2、发光效率11.8cd/A,色坐标C.I.E.=(0.17,0.31)。
实验例7当有机发光元件利用DNA与化合物12(重量比例为100∶2.5)作为发光层的材料,所测得的光谱图形如图2所示,其显示发光波长在496nm,而有机发光元件的电流-亮度值(I-B)如图3所示,其电流-效率值(I-E)如图4所示。当施加电流密度13.1mA/cm2给所制得的有机发光元件时,可以得到亮度1315cd/m2、发光效率10.0cd/A,色坐标C.I.E.=(0.19,0.41)。
由上述的结果可以清楚了解,式(1)与式(2)的有机发光材料可作为蓝光有机发光材料。除此之外,利用式(1)与式(2)的有机发光材料所制得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良好的发光效率。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如上述式(1)、式(2)中所示的一化合物,此化合物为香豆素(coumarin)的衍生物,此类型的香豆素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的量子效率。同时,本发明于香豆素衍生物上引入电子供给基团,可调整其发光颜色,并提升发光效率。另外,当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于低压高温下升华时,亦不易发生分子裂解的情形,亦即,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可以降低生产制造时的困难性及提升产品的稳定度。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材料与有机发光元件除了能够有效地增加发光效率以及热稳定性之外,同时亦可增加使用寿命与生产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下式(1)的结构 式(1)其特征是,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1与R2为烷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A与B为个别独立的具有1~30个碳的取代的胺基、具有1~30个碳的不取代的胺基、具有1~10个碳的烷氧基或具有1~30个碳的芳香氧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R1与R2为个别独立的碳数1~6个的取代的烷基或是碳数1~6个的不取代的烷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R1与A有键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R2与A有键结。
6.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含一第一电极、一发光层以及一第二电极依序设置于一基板上,发光层包含一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下式(2)的结构, 式(2)其特征是,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1’与R2’为烷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A’与B’为个别独立的具有1~30个碳的取代的胺基、具有1~30个碳的不取代的胺基、具有1~10个碳的烷氧基或具有1~30个碳的芳香氧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R1’与R2’为个别独立的碳数1~6个的取代的烷基或是碳数1~6个的不取代的烷基。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R1’与A’有键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R2’与A’有键结。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有机发光材料于发光层的含量约介于0.1wt%至25wt%之间。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更包含一电洞传输层,位于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更包含一电洞注入层,位于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更包含一电洞阻挡层,位于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更包含一电子传输层,位于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更包含一电子注入层,位于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基板选自刚性基板、柔性基板、玻璃基板、塑料基板以及硅基板至少其中之一。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第一电极的材质选自导电的金属氧化物。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导电的金属氧化物的材质选自铟锡氧化物ITO、铝锌氧化物AZO、铟锌氧化物IZO及镉锡氧化物CdSnO至少其中之一。
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第二电极的材质选自铝、钙、镁、铟、锡、锰、银、金及含镁的合金至少其中之一。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是,含镁的合金包括但不限定为镁银Mg:Ag合金、镁铟Mg:In合金、镁锡Mg:Sn合金、镁锑Mg:Sb合金及镁碲Mg:Te合金。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其具有如右图所示式(1)(其中,A与B为电子供给基团,R
文档编号C09K11/06GK1872946SQ20051007544
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日
发明者陈鸿霖, 林宪章, 吴嘉栋, 王清海 申请人:铼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