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及其周边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般的客车的后座椅由各自形成为左右座席的座椅垫和座椅靠背组成,座椅垫和座椅靠背分别安装在车体上。对现在的 车辆而言,由于有利于进入行李厢、不同车辆类型使用通用的车体结构以及重量的减小,不管是折背式还是掀背式的车辆类型,不具有将行李厢与乘客舱分隔开的车体面板的主干直通结构成为主流形式。在这种车辆中,由于行李厢的前部由座椅靠背与乘客舱分隔开,当车辆运行中突然刹车而行李厢中的货物向前方移动时,移动的货物与座椅靠背碰撞。因此,座椅靠背需要具有考虑到从后方施加的冲击载荷的结构和安装强度。特别是,假定用于将座椅靠背的下部安装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的车体底板上的支架(座椅支架、中心支架)集中接受上述的冲击载荷。JP 2010-89635A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座椅侧的安装部(座椅铰接部)和在车体底板侧的支架通过底板面板的下表面侧的螺栓紧固在一起而相互固定。对于这种安装结构,遗憾的是,即使垫片和螺栓一起使用,安装结构的强度依然取决于具有有限的板厚的底板面板的强度。此外,由于支架只是紧固在一起,因此该结构不是增强底板面板抵抗从后方施加的载荷的结构。如果底板变形开始增加,通过行李厢的底板表面下方的饰件施加在支架上的载荷在促进变形的方向上起作用。JP 2010-89635A没有描述其它结构。在车体底板的下表面,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诸如左右底板侧构件的结构元件和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这些侧构件的横向构件相互连接,这些结构元件的接合位置具有高强度。然而,这些接合位置和座椅支架固定位置不总是相互重合。在座椅支架固定位置的附近,安全带固定器被固定,而安全带固定器固定位置与横向构件接合位置重合并被加强。在总体布局中,座椅支架固定位置从安全带固定器固定位置向后方并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安全带固定器固定位置的加强构件不能直接使用。另一方面,JP2006-88740A公开了如下结构从横向构件沿着备用轮胎箱的下表面延伸到后方并到达背面板的结构元件(载荷分配构件)分散施加在牵引钩或自举升点的载荷以及从车体后方施加的载荷。遗憾的是,JP2006-88740A没有描述后座椅的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面描述的现有技术中的情况作出的,因此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座椅安装部结构,该结构有利于在抑制部件数量和重量的增加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车体结构提高对抗从后方施加的冲击载荷的强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其包括后底板面板(2),其限定从车体后部的行李厢到乘客舱后部的底板表面;备用轮胎箱(24),其凹设于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部的大致中心;一对后底板侧构件(41),其沿着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两侧部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横向构件(42),其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且两端刚性连接到所述后底板侧构件;背面板(3),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端和所述后底板侧构件的后端;加强构件(5),其沿着所述备用轮胎箱的下表面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刚性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且后端接合到所述背面板;后座椅(I),其由配设在乘客舱后部的座椅垫(12)和座椅靠背(11)组成;和座椅支架¢),其一体地具有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的法兰部¢1)和位于所述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装部(62),以将所述座椅靠背的下部(13)安装到车体侧,其中所述加强构件(5)具有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扩展的扩展部(52),并且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兰部(61)包括第一接合点(6a),在所述第一接合点^a)所述法兰部经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扩展部。在根据本发明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中,如上所述,座椅支架接合到后底板面板上,所述后底板面板靠近和与横向构件的连接部相邻的加强构件前端,接合包括第一接合点, 在所述第一接合点座椅支架的法兰部经由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加强构件的扩展部。由此从后方施加给座椅靠背的冲击载荷可经由座椅支架分散到后底板面板和加强构件上,使得在抑制部件数量和重量的增加的同时,可以提高座椅支架的安装刚度。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所述座椅支架(6)的所述法兰部¢1)还包括第二接合点(6b),在所述第二接合点^b)所述法兰部经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在该方式中,从后方施加给座椅靠背的冲击载荷可经由座椅支架的第二接合点和加强构件分散到横向构件上,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座椅支架的安装刚度。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中,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兰部¢1)包括侧法兰部(61a),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62)延伸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包括所述第一接合点(6a);以及前法兰部(61a),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62)延伸到车辆纵向方向的前方并且包括所述第二接合点(6b);所述第一连接点(6a)相对于所述安装部(62)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后方。在该方式中,向构件的接合点经由后底板面板相对于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装部配置在前侧和后侧,从而进一步提高抵抗从前方或后方施加的载荷的座椅支架的安装刚度。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式中,横向构件(42)具有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延伸到车辆纵向方向的后方的延伸法兰部(42e),所述第二接合点(6b)位于所述延伸法兰部。在该方式中,经由后底板面板向横向构件的载荷传送被限制到延伸法兰部。因此,该载荷也适当地分散到延伸法兰部周围的后底板面板,从而使载荷能分散到车体后部的广泛范围。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式中,所述前法兰部(61b)还包括第三接合点(6c),在所述第三接合点^c)所述前法兰部经由后底板面板(2)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第二接合点^b)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在该方式中,向加强构件延伸部的接合点经由后底板面板相对于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装部配置在前后侧和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座椅支架的安装刚度。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式中,所述扩展部(52)由焊接接合到所述加强构件(5)的分体的扩展构件(52)形成。在该方式中,尽管部件的数量增加,通过使扩展部成为分体构件而具有避免了加强构件的形状的复杂性,并形成具有理想形状和厚度的扩展部的优点。
图I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车辆的后底板附近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车辆的后底板附近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其中省略了后底板。图4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车辆的后底板附近的一部分的侧截面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后底板。图7是沿图5的A-A线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5的B-B线的截面图。图9是沿图5的A-A截面的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图10是沿图5的C-C线的截面图。图11是对应于图10的截面图,不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I所不,后座椅I是两人或二人座椅,由座椅罪背11和座椅塾(seatcushion) 12组成,并安装在后底板面板2的最前面部分。后底板面板2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分割成的三个面板后底板前面板23、后底板中心面板22和后底板后面板21。如图2所示,后底板面板2接合到车体后部骨架4上,而后底板后面板21的后端接合到背面板3。后底板后面板21压制成三维形状,该三维形状包括凹设于后部的大致中心的备用轮胎箱24、在左右两侧的高位面21a( —般面)、在备用轮胎箱24前方的低位面21b以及倾斜面21c,每个倾斜面21c设置在高位面21a的前部和低位面21b之间。后底板后面板21的低位面21b和后底板中心面板22的高位面(一般面)形成共平面,也就是同一平面。在与备用轮胎箱24的前部相邻的低位面21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设置有用于安装后座椅I的座椅靠背11的座椅支架6,在座椅支架6的前方和左右两侧,设置有安全带固定器固定部7和8。如图2所示,车体后部骨架4主要由沿着后底板面板2的两侧部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或左右后底板侧构件41、在备用轮胎箱24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刚性连接到后底板侧构件41的后底板横向构件42、以及在后底板横向构件42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刚性连接到后底板侧构件41的前端部的后底板前横向构件43。
后底板侧构件41和后底板横向构件42形成具有上侧开口的帽状横截面的U形通道状的结构元件。因此,通过将该结构元件接合到后底板面板2的下表面,它们之间形成封闭的横截面。另外,后底板前横向构件43具有基本L形的横截面。因此,通过将后底板前横向构件43接合到类似具有L形的横截面的后底板前面板23的后表面和下表面,它们之间形成封闭的横截面。此外,车体后部骨架4具有加强构件5 (备用轮胎箱加强件),该加强构件5 (备用轮胎箱加强件)沿着备用轮胎箱24的下表面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刚性地连接到后底板横向构件42,而后端接合到背面板3。加强构件5为具有上侧开口的帽状横截面的U形通道状,如图4所示,加强构件5包括沿着备用轮胎箱24的底壁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主要部5A、从主件5A的前部沿着备用轮胎箱24的前侧壁向上方延伸的上行部5B、以及从上行部5B的上端附近的部分沿着后底板后面板21的低位面21b向前方延伸且接合到后底板横向构件42的前端部5C,并且加强构件5从侧面看(图4)时为曲柄状。在主要部5A的纵向的大致中心,以接合方式设置有加强用于固定备用轮胎的支架9的安装部的加强件51。
用于加强左右固定器固定部7和8的固定器支架72和82接合到后底板横向构件42。如图2和3所示,固定器支架72和82各自具有配设在后底板横向构件42的帽状横截面中的交叉方向的大致倒转的帽状横截面,构成固定器固定部7和8的焊接螺母71和81焊接固定到螺栓孔的背面侧。在接合到左右固定器支架72和82之间的部分中的后底板横向构件42的加强构件5的前端部5C,设置有扩展支架52。扩展支架52被配置为将加强构件5的法兰5a扩展到左右两侧来从后底板后面板21的下表面侧加强后底板后面板21上的座椅支架6的安装表面。如图3和5到10所示,扩展支架52在加强构件5的纵向方向和交叉方向(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扩展加强构件5。扩展支架52在与法兰5a重叠的部分焊接固定到加强构件5上,且具有超过法兰5a延伸到左右两侧的扩展部52a。如图7所示,在扩展支架52重叠在法兰5a上的部分,法兰5a形成在比其他部分低的位置,从而使扩展支架52的厚度容纳在后底板后面板21和法兰5a之间。如图3和6所示,后底板横向构件42具有延伸法兰部42e,所述延伸法兰部42e在法兰5a之间的中间部分从在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的法兰42a的一部分延伸到后方。如图6所示,延伸法兰部42e的后端接近扩展支架52,但不重叠在扩展支架52上。如图3和6所示,用于安装后座椅I的座椅支架6包括接合到后底板后面板21的上表面的法兰61 (61a,61b)和立设在法兰61上方的安装部62 (62a,62b)。在安装部62的前表面62b (安装表面)上,用于固定座椅靠背11的双头螺栓63被焊接固定。座椅支架6的法兰61包括相对于安装部62延伸到车辆纵向方向的前方并延伸到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侧的前法兰部61b和相对于安装部62延伸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在左右侧的侧法兰部61a。在前法兰部61b的中心部,形成两个加强条61d,从而加强前法兰部61b的表面刚性和相对于安装部62的弯曲刚度。安装部62包括从前法兰部61b倾斜立起的前表面62b和从前表面62b的两侧延伸并从侧法兰部62a倾斜立起的侧表面62a。在前表面62b和侧表面62a的上边缘部形成连续的法兰,使得安装部62从前面看时和从侧面看时为梯形。安装部62的上边缘部的高度设定为与后底板后面板21的高位面21a的高度相同。这样,如图4、7和8所示,安装部62还具有支撑载置在后底板后面板21的高位面21a上的行李板25的前端边缘的功能。双头螺栓63以从后表面侧插通形成在前表面62b的两侧的上部的孔的状态焊接固定在该孔中。如上所述配置的座椅支架6以定位在焊接接合到车体后骨架4的后底板面板2的后底板后面板21 (低位面21b)上的状态,在如图5、6和8所示的七个接合点6a、6a、6b、6c、6c、6d和6d处以三片重叠的方式被点焊。 (i)左右侧法兰部61a在相对于安装部62 (双头螺栓63的基部)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后方的左右侧各一个位置的第一接合点6a、6a和在相对于安装部62 (双头螺栓63的基部)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前方的左右侧各一个位置的第三接合点6c、6c,经由后底板后面板21以重叠在扩展支架52的左右扩展部52a上的三片重叠的方式被点焊。(ii)前法兰部61b在中心一个位置的第二接合点6b,经由后底板后面板21以重叠在后底板横向构件42的扩展法兰部42e上的三片重叠的方式被点焊,并且还在左右侧各一个位置的第四接合点6d,6d,以重叠在加强构件52的法兰部5a上的三片重叠的方式被点焊。在将后座椅I安装到包括座椅支架6的车体结构上时,首先,如图4所示,将在座椅靠背11的上部后表面上的安装部14固定到限定行李厢20顶部的面板26的前端部。接下来,如图7所示,使座椅支架6的双头螺栓63插通从座椅靠背1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安装部13,并且用螺母64紧固固定,将从车辆宽度方向两端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未示出的安装部固定到后底板后面板21的两侧部,由此座椅靠背11安装到车体侧。在已安装座椅靠背11之后,以载置在后底板中心面板22上的状态安装座椅垫12。在后底板中心面板22的最前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加强件。由于该加强件安装在座椅垫12的前部下侧,座椅垫12保持在其位置处,还形成为座椅垫12提供就座稳定性的骨架结构。在如上所述的安装有后座椅I的车辆中,如图4所示,在行李厢20的前方没有车体面板,而行李厢20通过座椅靠背11与乘客舱10分离开。因此,如前所述,在行李厢20中的货物在车辆运行期间由于突然刹车等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移动的货物与座椅靠背11碰撞。特别是,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将座椅靠背11的下部安装到后底板面板2的座椅支架6集中接收来自后方的冲击载荷。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座椅支架6经由后底板后面板21在第一和第三接合点6a和6c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扩展支架52,所述扩展支架52固定到和与后底板横向构件42的连接部相邻的刚性高的加强构件前端部5C。因此,来自后方的冲击载荷不仅分散到后底板后面板21,还经由座椅支架6分散到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加强构件5,还可以经由第二接合点6b和延伸法兰部42e分散到后底板横向构件42。此外,接合点设置在相对于座椅靠背下部(13)的安装部62出3)在车辆纵向方向的前方(6b、6c)侧和后方^d)侧,且设置成左右两侧很好地平衡来围绕安装部62 ¢3)。该配置也有益于提高座椅支架6的安装刚度。
另外,座椅支架6的前法兰部61b没有整体重叠(接合)在后底板横向构件42上,而是仅重叠并接合^b)到延伸法兰部42e,使得从后方施加的冲击载荷不会全部施加在后底板横向构件42上。接合到相对于第二接合点6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扩展支架52的第一和第三接合点6a和6c具有用于相对于后底板横向构件42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余量,从而冲击载荷被分散到扩展支架52、加强构件5和后底板后面板21上。上面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且可基于本发明的技术理念作出各种变形和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通过与加强构件5分开的扩展支架52形成包括第一和第三接合点6a和6c的扩展部52a的情况。然而,如图11所示,可以配置为在加强构件205自身上形成扩展部252,且第一和第三接合点6a和6c设置在扩展部252的法兰部252a中,使得法兰部252a经由后底板后面板21以重叠在支架206上的三片重叠的方式被接合。另外,也可以配置为增加加强构件5、205的通道形状部5b,205b的宽度,但是只有法兰部5a、205a在宽度方向扩展,以此形成扩展部。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固定式的座椅靠背11的下部(安装部13)固定到座椅支架6上的情况。但是,通过经由铰链支架将座椅靠背下部固定到座椅支架上,本发明可应用于分离开的可倾斜的座椅靠背。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包括 后底板面板,其限定从车体后部的行李厢到乘客舱后部的底板表面; 备用轮胎箱,其凹设于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部的大致中心; 一对后底板侧构件,其沿着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两侧部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 横向构件,其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且两端刚性连接到所述后底板侧构件; 背面板,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端和所述后底板侧构件的后端; 加强构件,其沿着所述备用轮胎箱的下表面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刚性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且后端接合到所述背面板; 后座椅,其包括配设在乘客舱后部的座椅垫和座椅靠背;以及座椅支架,其一体地具有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的法兰部和位于所述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装部,以将所述座椅靠背的下部安装到车体侧, 其中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扩展的扩展部,并且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兰部包括第一接合点,在所述第一接合点所述法兰部经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扩展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其中,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兰部还包括第二接合点,在所述第二接合点所述法兰部经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其中,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兰部包括侧法兰部,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延伸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包括所述第一接合点;以及前法兰部,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延伸到车辆纵向方向的前方并且包括所述第二接合点;所述第一接合点相对于所述安装部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其中,所述横向构件具有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延伸到车辆纵向方向的后方的延伸法兰部,所述第二接合点位于所述延伸法兰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其中,所述前法兰部还包括第三接合点,在所述第三接合点所述前法兰部经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第二接合点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其中,所述扩展部由焊接接合到所述加强构件的分体的扩展构件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座椅安装部结构,该结构包括加强构件(5),其沿着备用轮胎箱的下表面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刚性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且后端接合到背面板;和座椅支架(6),其一体地具有在所述备用轮胎箱的前方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的法兰部(61)和安装部(62),以将配设在乘客舱后部的后座椅(1)的下部(13)安装到车体侧,所述加强构件(5)具有在备用轮胎箱的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扩展的扩展部(52),并且所述座椅支架(6)的所述法兰部(61)包括第一接合点(6a),在所述第一接合点(6a)所述法兰部(61)经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叠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扩展部(52)。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2795268SQ20121016540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7日
发明者竹中涉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