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中重要蛋白的抑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1297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中重要蛋白的抑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抑制病毒复制。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苏拉明(Suramin)抑制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复制,尤其是抑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复制。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在我国曾发生过几起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公共传染性疾病,如手足口病、禽流感、SARS、猪链球菌病等。这些高传染性疾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科学研究、研发有效防治手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发传染病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对我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对新发传染病病原体重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缺乏深入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2009年以来,各大媒体接连报道河南等多地发生蜱咬引发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流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卫生部专家在各地开展病原分离与现场调查工作,2008年目标被锁定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今年3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李德新和梁米芳团队在《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相关最新研究成果,鉴定了自2009年以来发生在我国中部蝶咬病的真正“元凶”,即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 virus,SFTSV),发病初期病死率高达30% [2]。布尼亚科病毒通常为具有包膜的球形负链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表面具有糖蛋白突起(如图1)。布尼亚病毒科具有350多个病毒成员,是虫媒病毒中病毒数最多的一科,分为5个属,其中4个能感染人和动物,包括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布尼亚病毒属(Bunyavirus)^R坦病毒属(Hantavirus)和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以及一个至今仅发现感染植物的番爺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 [3]。除了汉坦病毒属的病毒通过哨齿类与食虫类动物传播外,其他4个属的病毒均由蚊、白蛉、蜱、蠓和蓟马等节肢动物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最近的一些病例表明接触可能为其传播途径之一 [4]。SFTS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对血液系统、内脏、消化道等都有侵犯,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显著减少,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出现多脏衰竭而死亡气然而,该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病程进展快速、疾病后果危重,并且能通过动物媒介和接触传播的特点,极可能引起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而造成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对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的致病机制认识有限,缺乏成熟的治疗手段,而且目前该类病毒在国内部分地区和国外仍不断涌现[6’7],因此,对于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特效治疗药物或疫苗的研发迫在眉睫。苏拉明(Suramin,又称3O9Fi3O9F ourneau, Bayer205, Moranyl, Naganin,Naganine等)是由德国Oskar Dressel和Richard Kothe于1916年发明的,目前仍以“Germanin”的商标名在销售。苏拉明主要用于治疗锥体虫引起的人类嗜睡病和盘尾丝虫病(onchocercosis) [8’9]。另外,苏拉明也可以用于治疗前列腺癌_。目前仍无苏拉明及其类似物用于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等布尼病毒家族(Bunyaviridaefamily)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的报道。

发明内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Uukuniemi病毒(UUKV)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本发明涉及通过高通量筛选方法获得一种高亲和力小分子药物苏拉明(Suramin),其特异性结合白蛉病毒属核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增殖。采用结构生物学方法解析了 SFTSV核蛋白及其与小分子药物苏拉明的复合物的晶体的结构,该小分子苏拉明能明显抑制SFTSV的复制。更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以下各项:1.一种用于治疗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苏拉明(Suramin)作为活性成分。2.根据第I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所述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布埃纳文图拉(Buenaventura)病毒或格拉纳达(Granada)病毒。

3.根据第I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4.苏拉明在制备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疾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5.根据第4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布埃纳文图拉病毒或格拉纳达病毒。6.根据第4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7.一种用于治疗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含苏拉明。8.根据第7项所述的试剂盒,其中所述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布埃纳文图拉病毒或格拉纳达病毒。9.根据第7项所述的试剂盒,其中所述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苏拉明的筛选,A:苏拉明的结构;B:FTS实验方法验证SFTSV-N与苏拉明结合;c:ITC法验证SFTSV-N与苏拉明结合(Kd = 0.44 μ M)。图2:苏拉明特异性结合布尼亚家族白蛉病毒属成员N蛋白,A =FTS实验方法证明苏拉明与白蛉病毒属成员GRAV和BUEV的N蛋白结合;Β和C =ITC法证明GRAV-N(Kd =2.02 μ Μ)和BUEV-N(Kd = 2.48 μ Μ)分别与苏拉明结合;D:FTS实验方法证明苏拉明与白蛉病毒属成员RVFV和变复性的SFTSV-N结合;E:FTS实验方法证明苏拉明与非白蛉病毒属成员N蛋白不结合,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LEAV:Leanyer病毒;Hantaan:汉坦病毒;Flu:A型流感病毒;RV:狂犬病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滋病病毒;Lassa:拉沙病毒。图3 =SFTSV-N蛋白与白蛉病毒属其它同源N蛋白的序列进行比对。SFTSV-N和RVFV-N 二级结构分别标记在序列的上下端。序列号为:SFTSV-N (GenBank号G1:395406763)、BUEV-N(GenBank 号 G1: 146336910)、GRAV-N(GenBank 号 G1:308197170)、SFSV-N(GenBank 号 G1:146336862),CORV-N(GenBank 号 G1:146336856)、PHLV1-N(GenBank号 G1:146336838) , PHLV2-N (GenBank 号 G1:146336850)、PUTV-N (GenBank 号 GI:146336898)、MASV-N(GenBank 号 G1:208610196)、PUNV-N(GenBank 号 G1:269799032)、SFNV-N(GenBank号 G1:146336883),UUKV-N(GenBank 号 G1:38371708),HEAV-N(GenBank号G1:399207760)、RVFV-N(GenBank 号 G1:127925)。图4:苏拉明抑制细胞内SFTSV复制。图5:苏拉明与SFTSV-N复合物的结构解析,A:SFTSV-N/苏拉明复合物整体结构;B:苏拉明头部萘-1,3,5-三磺酸密度显示及与SFTSV-N的氢键(黄色氨基酸)和疏水性(粉红色氨基酸)相互作用;C:苏拉明头部萘-1,3,5-三磺酸结合于中心正电荷沟槽中;D:精确的苏拉明头部萘-1,3,5-三磺酸与SFTSV-N相互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SFTSV-N蛋白(SFTSV N蛋白,SFTSV核蛋白)及SFTSV-N/苏拉明复合物制备将编码SFTSV-N(G1:395406763)的基因序列(SFTSV-N的氨基酸序列见SEQ IDN0.1,其编码核酸序列 见SEQ ID N0.2)构建到pMCSG7载体(见参考文献[11])中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MCSG7-SFTSV-N,并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的表达菌株(Novagen)中,并涂布新鲜的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LB平板培养基上,37°C过夜培养,挑取单克隆接入5ml的LB液体培养基中,在37°C培养12小时左右。然后将其以1: 100的比例转入500ml的LB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待细菌0D600达到0.6-0.8时,把培养温度降到16°C,加入IPTG至终浓度0.2mM,继续培养约20小时后,离心(4000rpm,30min)收菌,菌体直接使用或储存于_20°C备用。重组蛋白以可溶性蛋白形式高量表达。菌体用PBS(137mM NaCl,
2.7mM KCl,50mM Na2HPO4 和 IOmMKH2PO4, pH7.4)+3M 尿素 +IM NaCl 缓冲液重悬后转移到烧杯中(按IL培养基使用40ml PBS的比例)放置于冰上用超声破碎仪裂解细菌。超声功率100W,工作时间10秒,间隙10秒,每个工作循环10次,依细菌量进行3-5个循环,待细菌颜色比较清澈为止。破碎后的菌体在4°C,18,000rpm/min离心30分钟使破碎后的细胞碎片与目标融合蛋白溶液分开。取上清液直接上到用PBS缓冲液平衡好的N1-NTA离子亲和层析柱中。上样结束后,用PBS+50mM咪唑充分清洗去除杂蛋白(100ml)。然后用300mM咪唑洗脱并收集目的蛋白(10ml)。将收集的蛋白用浓缩管换缓冲液至20mMTris-HC17.5,150mMNaCl,lmM DTT。加入适量的TEV酶进行酶切,4°C过夜(视目标蛋白稳定性而定)。酶切后跑SDS-PAGE检测酶切效率,若未有切干净则适量补充TEV酶继续酶切至基本切完为止。酶切完成后的样品再次过Ni离子亲和柱,用IOml的20mM咪唑清洗介质。收集流穿和20mM咪唑洗脱的蛋白。收集的蛋白样品浓缩,加载到用缓冲液(20mM Tris-HC17.5,150mM NaCl,ImM DTT)充分平衡的分子筛(Superdex G75,120ml),收集蛋白样品。分子筛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以均一形式存在。对于SFTSV-N/苏拉明复合物的制备,将苏拉明(Sigma)与SFTSV-N蛋白以L2: I的比例(摩尔比)混合孵育1_2小时后,再次过分子筛(SuperdexG75,120ml)以去除未结合的苏拉明,获得SFTSV-N/苏拉明复合物。以与上述制备SFTSV-N蛋白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备Buenaventura病毒(布埃纳文图拉病毒)和Granada病毒(格拉纳达病毒)的N蛋白(BUEV-N和GRAV-N ;GenBank号分别为:GI =146336910和G1:308197170 ;BUEV-N的氨基酸序列见SEQ ID N0.3,其编码核酸序列见SEQ ID N0.4 ;GRAV-N的氨基酸序列见SEQ ID N0.5,其编码核酸序列见SEQ IDN0.6)。实施例2、基于荧光的热量迁移实验筛选SFTSV-N的潜在抑制剂基于突光的热量迁移(Fluorescence-based Thermal Shift, FTS)实验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荧光技术的实验检测方法。检测工作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突光染料,如Sypro Orange,来监测体系中蛋白质自身的热稳定性以及可能影响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相关因子,如相互作用蛋白、缓冲液以及配体等。该技术将Sypro Orange染料的闻度敏感性和可反映蛋白质折置状态的特性,以及可以在小体积中反应和检测等特点,与高通量操作并可以进行荧光信号检测的real-time PCR相结合。该技术可以通过对体系中蛋白质溶解曲线的检测,实现对上述的蛋白质及其稳定性相关因子的快速高通量筛选与检测(参见参考文献[12]、[13]和[14])。该技术的运用包括蛋白结构的研究,特别适用于蛋白结晶条件的摸索和优化;蛋白相互作用研究,鉴定蛋白配体,后续结晶实验;优化蛋白生产、纯化和保存条件;蛋白相关药物的筛选等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拓宽和深入。本发明便是采用基于荧光的热量迁移实验来筛选潜在小分子抑制剂,筛选实验是在自动化流水工作站上进行的。该流水线采用Echo550声音传导机器人(Labcyte)来增加小分子化合物,Mosq uito机器人(TTP Labtech)来分配蛋白,之后在实时PCR仪CFX384(Bio-Rad Laboratories)进行热量扫描并检测荧光。本实验在384孔PCR板上运行,每孑L 10 μ I 包含 Hepes 缓冲液(20mM Hepes, ρΗ7.5,150mM NaCl)和 I μ g SFTSV-N 蛋白和10nl5000XSypro Orange (Invitrogen)染料。化合物添加完成之后以透光膜将PCR板封口,混匀并离心。热量扫描从10到95°C,温度升高速度为1.50C /min,每IOsec记录一次荧光值。数据分析和报告产生由自制软件excel FTS完成。SFTSV-N蛋白筛选了库容量为2000个分子的 Spectrum collection(MicroSource Discovery Systems, Inc)中的 1600 个。首批筛选有6个化合物有温度迁移,其中最明显的是苏拉明,具有可达12度的迁移,在5 μ M浓度下便开始达到最高值,如图1A和IB所示。说明苏拉明能以很强的亲和力与SFTSV-N蛋白相结合,从而使SFTSV-N蛋白更难去折叠,即蛋白变得更稳定。实施例3、ITC (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SFTSV-N与苏拉明的相互作用采用ITC法进一步验证苏拉明与SFTSV-N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透析法将如实施例I中所述制备的SFTSV-N蛋白样品的缓冲液更换为Tris缓冲液(20mM Tris-HCl,pH8.0,200mM NaCl,2mM DTT)。蛋白浓度通过A280nm光吸收法测定。滴定前蛋白及苏拉明(Sigma)均经过4°C、18,OOOXg离心10分钟以去除可能的碎片和气泡。热量滴定在MicroCalITC200仪器(Microcal Inc.,Northampton, MA)上进行,反应温度为 25°C。将 50 μ M SFTSV-N 蛋白反应物放置在300 μ I样品室中,500 μ M的苏拉明采用注射法分20次,每次2 μ I (第一次注射0.5 μ I),间隔120秒。数据采用ORIGIN软件分析,并计算结合常数(Ka)、热含量变化(DH)、化学计量(N)。结果发现SFTSV-N与苏拉明具有很高的亲和力,Kd值为0.44 μ Μ,如图1C所示。实施例4、苏拉明特异性结合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N蛋白我们利用如在实施例2中所述的FTS方法发现苏拉明与布尼亚家族白蛉病毒属成员Buenaventura病毒和Granada病毒的核蛋白BUEV-Pv^P GRAV-N(如以上实施例1中所述方法制备)具有6°C左右的迁移(图2A),该结果表明苏拉明也能与BUEV-N和GRAV-N蛋白结合从而增加了它们的稳定性。利用如在实施例3中所述的ITC实验检测苏拉明与上述BUEV-N和GRAV-N蛋白的亲和力分别为2.02 μ M和2.48μΜ(图2B、2C)。同样利用如在实施例2中所述的FTS方法,我们发现变复性法全部去除了 RNA的SFTSV-N也能结合苏拉明(图2D),而不与布尼亚家族其它病毒属如正布尼亚病毒、内罗病毒或汉坦病毒等病毒的N蛋白相结合(图2E);此外,我们还发现苏拉明不能与A型流感病毒、狂犬病毒、拉沙病毒以及HIV的核衣壳等蛋白相结合(图2E)。因此,苏拉明是特异性地结合布尼亚家族白蛉病毒属病毒的N蛋白。实施例5、苏拉明抑制SFTSV复制实验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验证苏拉明对SFTSV复制的抑制作用:I)细胞培养: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ATCC,CCL_81)是一种SFTSV易感细胞,其是经猕猴肾细胞培养衍化后产生的。Vero细胞最适培养温度为37°C。培养条件为贴壁:高糖DMEM+10% FBS+5mM谷胺酰胺及双抗青霉素-链霉素(在细胞培养液中推荐的青霉素的工作浓度为100U/ml,链霉素的工作浓度为0.lmg/ml)。需要CO2,培养箱中也需要放水来保持湿度。 2)细胞传代:弃去废液,用PBS轻洗一次,然后加入0.02% EDTA与0.25%胰蛋白酶消化,轻摇培养瓶,使消化液流遍所有细胞表面,即将其吸除或弃去消化30秒,然后吸去,再让残余的EDTA/胰蛋白酶作用30秒,镜下观察细胞变圆,就可加含10%血清的DMEM终止消化,反复吹打至细胞都成为单个悬浮细胞即可。12小时-24小时90%以上细胞贴壁。Vero细胞传代时为80-90%融合度,传代比例为1: 3到1: 6。3)细胞复苏:从液氮罐中取出冻存管,立即投入37°C水浴,并不断的摇动,使之迅速融化。将溶解的细胞冻存管取出,用酒精消毒后打开,吸出溶有细胞的冻存液,加入事先装好培养液(37°C预热,8 10倍体积)离心管内,稍微吹打混匀,然后IOOOrpm离心5min,去除上清,加入适量培养液,吹打成细胞悬液,以IXlO5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于T25培养瓶内,在37 °C、5 % CO2及饱和湿度下培养。4)病毒感染和给药:将Vero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当细胞生长至85%融合度时,将100 μ I的IOOTCId50的SFTSV病毒(ΗΒ29,见参考文献[2])加入每孔细胞中,孵育I小时后,清洗感染的细胞以去除未结合的病毒。之后将苏拉明(以肝素(heparin)为对照,同苏拉明一样肝素也是携带强负电的小分子)以4个重复孔,每孔分别为0.8,0.4、
0.2,0.1,0.05和Oy g/μ I的浓度梯度添加到预吸收SFTSV病毒的Vero细胞中。培养液每3天更换一次(补加同样量的苏拉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SFTSV病毒量。ELISA是以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高敏感性实验技术。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比较常用的是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ELISA间接法。操作步骤如下:包被是将抗SFTSV多克隆抗体包被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4°C 12小时。次日,弃去孔内溶液,用洗涤缓冲液PBST (1XPBS+0.5% Tween20)洗3次后,加入80 μ I实施例7的Vero细胞培养上清和20 μ I PBS,孵育I小时后,清洗ELISA板,并每孔添加100 μ 15%脱脂奶粉稀释的HRP-偶联的兔抗SFTSV-N抗体,37°C孵育I小时后再清洗。最后每孔添加100μ 13,3’,5,5’ -四甲基联苯胺TMB底物以显色。每孔0D450的数值由酶标仪读取。 结果:6天时检测发现,较高剂量的苏拉明(0.4yg/y l、0.8yg/y I)显示了抑制效果(上清中的SFTSV病毒量相比对照减少),更低剂量(0.2、0.1、0.05和Oyg/μ I)的效果与对照肝素相当(如图4所示)。第9天时,0.8μ g/μ I剂量的苏拉明仍对病毒有抑制效果(如图4所示)。因此,0.8μ g/μ I的剂量便可以发挥持续的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该结果表明小分子药物苏拉明能够阻碍病毒SFTSV-N蛋白对基因组RNA的保护作用,从而影响SFTSV病毒的产生。 实施例6、SFTSV-N/苏拉明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实验一、结晶筛选及晶体优化初始筛选采用稀疏矩阵法(Sparse matrix screen)的策略来筛选晶体,商业化晶体筛选试剂盒包括 Hampton Research 公司的 Crystal Screenl&2, PEG/10N1&2, Index,SaltRxl&2以及Emerald BioSystem s公司的Wizardl, 2, 3和4等晶体筛选条件,所用温度为25°C。采用悬滴气相扩散法,将I μ I上述制备的SFTSV-N/苏拉明复合物与等量结晶条件(5-8% PEG8000,0.1M NaAc (ρΗ4.3-4.7),0.2Μ ZnAc2)混合,母液体积为 300 μ 1,25°C下两三天即可获得晶体。蛋白晶体经室内光源检测获得较好分辨率以后,用液氮冻存起来,送同步辐射实验室进行数据收集。二、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SFTSV-N/苏拉明二元复合物数据收集是在100K温度条件下使用日本KEK光子工厂(the Photon Factory, KEK, Japan)线站 BL17A 同步福射光源(λ = 0.97928 A )上进行衍射数据收集(检测器:ADSC Q315CXD)。衍射数据的处理采用HKL2000程序[15]。结构解析方法为分子置换法Phaser程序[16],模型是SFTSV_N(PDB code,4J4R) [17]0模型构建和反复的精修是交替采用Coot[18]、Phenix_refine[19]和Refmac[2°]进行。所有结构分子图形由 Pymol [21]生成。三、结果分析2.30 A分辨率的苏拉明与SFTSV-N 二元复合物五聚体结构(C2空间群)获得解析(如图5A),数据收集及结构修正参数见以下表I。苏拉明的头部萘-1,3,5-三磺酸密度清晰可见,而其它部分则比较弱并且不连续(如图5A、5B)。每个苏拉明分子结合一分子SFTSV-N,这与ITC实验结果相一致(图1C)。苏拉明的萘-1,3,5-三磺酸部分结合于SFTSV-N核心部分的中心形成的口袋内,通过3对氢键(K67-NZ与077-苏拉明;T63_0与Ν53-苏拉明;Ν66-Ν与078-苏拉明)和静电吸引力相结合(如图5C)。详细的相互作用见图对苏拉明周围5.0 A内的氨基酸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参与苏拉明结合的16个氨基酸中,8是绝对保守,7个高度保守,仅一个氨基酸不保守(参见图3:SFTSV-N与白蛉病毒属其它同源N蛋白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苏拉明采用非常相似的模式与白蛉病毒属N蛋白相结合。表1.SFTSV-N/苏拉明复合物数据收集和结构修正参数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苏拉明(Suramin)作为活性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所述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布埃纳文图拉(Buenaventura)病毒或格拉纳达(Granada)病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4.苏拉明在制备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疾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布埃纳文图拉病毒或格拉纳达病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7.一种用于治疗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含苏拉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剂盒,其中所述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布埃纳文图拉病毒或格拉纳达病毒。
9.根据权利要 求7所述的试剂盒,其中所述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抑制病毒复制。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小分子化合物苏拉明(Suramin)在制备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疾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并且具体地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
文档编号A61K31/185GK103142566SQ20131005860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5日
发明者刘志杰, 欧阳松应, 焦联营, 牛峰峰, 栾棋浩, 尼尔·肖恩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