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6581发布日期:2018-06-12 21:3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俗称为“沙滩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外观一般无篷,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四轮摩托车”。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

对于有驾驶室的全地形车,驾驶室内设置座椅,全地形车的座椅为分体结构,包括坐垫和靠背两部分,坐垫直接固定在车架的座椅安装架上,而靠背固定在驾驶室车架上。对于分体结构的坐垫和靠背,需要保证坐垫和靠背与车架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以避免二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晃动影响驾驶舒适性。然而,现有的靠背装配工艺,靠背与车架之间的装配间隙较大,导致靠背装配结构不稳,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噪音,影响驾驶舒适性。

因此,如何提高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以提高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包括驾驶室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部安装侧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车架上端的上支撑架,所述上支撑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座椅靠背上伸出有与所述安装孔插装配合的安装销;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车架下端的下支撑架,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设置有卡装于所述下支撑架上的安装卡扣。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下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对所述安装卡扣提供径向支撑的支撑柱,所述安装卡扣的卡装口卡接于所述支撑柱上。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安装卡扣包括分别布置于所述座椅靠背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安装卡扣和第二安装卡扣,所述安装卡扣的卡装口均向下布置。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下支撑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柱两端的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和所述第二安装柱的两端固接于所述车架上。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伸出有与所述上支撑架相抵的支撑座,所述安装销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上支撑架的抵接端。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安装销包括固装于所述支撑座的安装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安装销本体端部的限位头,所述限位头为横截面为圆锥结构的限位头,所述限位头的根部固接于所述安装销本体的端部,所述限位头的最大外径不小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

所述限位头的根部与所述安装销本体之间圆弧过渡。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与所述安装销套装配合的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圈的缓冲部,设置于所述缓冲部的第一端,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相抵的第一环形耳,和设置于所述缓冲部的第二端,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外壁相抵的第二环形耳。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环形耳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环形耳的外径。

优选地,在上述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中,所述上支撑架包括架撑所述座椅靠背的架撑管,所述安装孔开设于所述架撑管的管壁上;所述下支撑架的顶部固接于所述架撑管上。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内设置座椅,所述座椅具有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包括驾驶室车架和设置于车架上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的背部安装侧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包括位于车架上端的上支撑架,上支撑架上开设有安装孔,座椅靠背上伸出有与安装孔插装配合的安装销;第二安装部包括位于车架下端的下支撑架,座椅靠背的下端设置有卡装于下支撑架上的安装卡扣。座椅靠背通过车架固定在驾驶室内,座椅靠背与车架之间通过座椅靠背上部和下部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进行安装支撑。第一安装部由于上支撑架对座椅靠背支撑,上支撑架上开设安装孔,座椅靠背上伸出有安装销,安装销通过插装到安装孔内,对座椅靠背的顶部进行限位。座椅靠背的下端由第二安装部进行支撑,第二安装部包括车架下端的下支撑架,座椅靠背的下端设置安装卡扣,安装卡扣卡装到下支撑架上,由下支撑架将座椅靠背的下端进行支撑,通过将座椅靠背的安装结构由底部安装扣进行支撑,通过安装孔和安装销的插装结构对顶部进行限位,从而避免了座椅靠背在车架上的跳动,避免了座椅靠背在全地形车行进过程中的晃动,提高了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上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爆炸视图;

图4为图3中缓冲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提高了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上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爆炸视图;图4为图3中缓冲垫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包括驾驶室车架1和设置于车架1上的座椅靠背2,座椅靠背2的背部安装侧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第一安装部3包括位于车架上端的上支撑架31,上支撑架31上开设有安装孔32,座椅靠背2上伸出有与安装孔插装配合的安装销33;第二安装部4包括位于车架下端的下支撑架41,座椅靠背2的下端设置有卡装于下支撑架41上的安装卡扣42。座椅靠背2通过车架1固定在驾驶室内,座椅靠背2与车架1之间通过座椅靠背2上部和下部的第一安装部3和第二安装部4进行安装支撑。第一安装部3由于上支撑架41对座椅靠背2支撑,上支撑架31上开设安装孔32,座椅靠背2上伸出有安装销33,安装销33通过插装到安装孔32内,对座椅靠背2的顶部进行限位。座椅靠背2的下端由第二安装部4进行支撑,第二安装部4包括车架下端的下支撑架41,座椅靠背2的下端设置安装卡扣42,安装卡扣42卡装到下支撑架41上,由下支撑架41将座椅靠背2的下端进行支撑,通过将座椅靠背2的安装结构由底部安装扣42进行支撑,通过安装孔32和安装销33的插装结构对顶部进行限位,从而避免了座椅靠背2在车架1上的跳动,避免了座椅靠背2在全地形车行进过程中的晃动,提高了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下支撑架41的底端设置有对安装卡扣42提供径向支撑的支撑柱411,安装卡扣42的卡装口卡接于支撑柱411上。座椅靠背2的顶部通过安装销33的结构进行限位,安装孔32和安装销33安装的结构可以对沿安装销33的径向,即座椅靠背2的上下方向进行限位,由于全地形车行进过程中上下摆动会带动座椅靠背2沿安装销33的径向跳动,为了保证安装销33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由第二安装部4实现对座椅靠背2的自重进行支撑,从而降低安装销33位置的负重。具体地,下支撑架41的底端设置一支撑柱411,支撑住411的支撑方向沿其径向,安装卡扣42上设置卡装口,由卡装口卡装到支撑柱422上,从而将座椅靠背2撑起。支撑柱411用于承担座椅靠背2的自重,支撑柱411由其径向提供支撑,即支撑柱411的轴向沿座椅靠背2的宽度方向布置,安装卡扣42的卡装口开口方向向下,从而将安装卡扣搭在支撑柱411上,实现支撑柱411对安装卡扣42径向的支撑。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卡扣42包括分别布置于座椅靠背2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安装卡扣和第二安装卡扣,安装卡扣42的卡装口均向下布置。由于全地形车行进过程中,由于驾驶地形的影响,会出现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摆动情形,为了提高座椅靠背2左右摆动方向上的稳定性,将安装卡扣42沿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安装卡扣421和第二安装卡扣422,从而对座椅靠背2的底部进行两点支撑,进一步保证了对座椅靠背2的支撑稳定性。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下支撑架41包括设置于支撑柱411两端的第一安装柱412和第二安装柱,第一安装柱412和第二安装柱的两端固接于车架上1。座椅靠背2的底部支撑于下支撑架41上,具体地为将座椅靠背2的第一安装卡扣421和第二安装卡扣422卡装于支撑柱411上,为了保证支撑柱411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将支撑柱411的两端通过第一安装柱412和第二安装柱进行支撑,第一安装柱412和第二安装柱固装到车架1上,从而实现了对下支撑架41的固定安装,保证了对座椅靠背2的支撑强度。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座椅靠背2的上端伸出有与上支撑架31相抵的支撑座34,安装销33设置于支撑座34与上支撑架31的抵接端。座椅靠背2的上端通过安装销33插装到安装孔32内对座椅靠背2的上端进行限位,安装孔32对安装销33提供沿安装销33径向的支撑,当座椅靠背2震动时,会产生沿安装销33轴向的晃动,因此需要对安装销33插装到安装孔32内后,对安装销33的轴向进行限位。通过在座椅靠背2上设置支撑座34,安装销33设置在支撑座34的支撑端,当安装销33插装到安装孔32内后,支撑座34与上支撑架31的支撑端面相抵,从而保证了对座椅靠背2沿安装销33轴向的限位。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销33包括固装于支撑座34的安装销本体,331和设置于安装销本体331端部的限位头332,限位头332为横截面为圆锥结构的限位头332,限位头332的根部固接于安装销本体331的端部,限位头332的最大外径不小于安装孔32的内径;限位头332的根部与安装销本体331之间圆弧过渡。安装销33可通过其与安装孔32的涨紧力对安装销33的轴向进行限位,也可以在安装销33的外端面上开设与安装孔的内圈配合的限位结构。在实施例中,安装销33在其安装销本体331的端部设置限位头332,限位头332为圆锥状结构,同时,设置限位头332的最大外径,即圆锥结构限位头的根部直径大于安装孔32的内径,限位头332的根部与安装销本体331,当限位头332插装到安装孔32内后,安装销本体331卡装于安装孔32的内圈,当安装销33插装到安装孔32内后,限位头332在安装销33脱离安装孔32的方向对座椅靠背2进行限位。

在限位头332的根部与安装销本体331的安装连接段通过圆弧端面过渡连接,优选地,设置由安装销本体331延伸到限位头332的第二锥面,当需要对座椅靠背进行拆卸时,可通过拉动座椅靠背2使得安装销33由安装孔32内进行脱离,实现对座椅靠背的拆卸。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孔32内设置有与安装销套装配合的缓冲垫35,缓冲垫35包括位于安装孔32内圈的缓冲部351,设置于缓冲部351的第一端,并与安装孔32的内壁相抵的第一环形耳352,和设置于缓冲部351的第二端,并与安装孔32的外壁相抵的第二环形耳353。安装孔32开设于上支撑架31上,安装销33为金属材质,因此容易产生安装销33与安装孔32的卡装端面震动产生噪音,在安装孔32内设置于安装销33套装配合的缓冲垫35,缓冲垫35包括缓冲部351,缓冲部351位于安装孔32的内圈,缓冲部351的第一端伸入到安装孔32的内端面,第二端伸出至安装孔32的外端面,第一端设置第一环形耳352,第一环形耳352的内侧与安装孔的内壁相抵。

第二端设置第二环形耳353,第二环形耳353的内侧与安装孔32的外壁相抵。通过第一环形耳352和第二环形耳352结构,将缓冲垫35卡装于安装孔32内,在安装座椅靠背3时,安装销33由缓冲垫35的内孔插入到安装孔32内,从而使得安装销33的外圈通过缓冲垫35与安装孔32的内圈相抵,由缓冲垫35对安装销33和安装孔32之间的震动进行缓冲,并提高了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环形耳352的外径小于第二环形耳353的外径。座椅靠背3在通过安装销33安装到上支撑架31上时,通过按压座椅靠背3进行安装,由于安装销33需要插装到缓冲垫35内,为了便于组装,将缓冲垫35预安装到上支撑架31上,为了降低缓冲垫35的安装难度,将第一环形耳352的外径设置小于第二环形耳353的外径,从而易于将缓冲垫35插装到安装孔32内。同时,将第二环形耳353的外径设置为较大的支撑结构,由第二环形耳353贴附于支撑座34和上支撑架31的抵接平面之间,从而减小二者的安装间隙,并避免二者之间的震动,进一步提高了座椅靠背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上支撑架31包括架撑座椅靠背2的架撑管,安装孔32开设于架撑管的管壁上;下支撑架的顶部固接于架撑管上。全地形车的驾驶室的车架多为管状支架结构,将上支撑架设置为车架上用于安装座椅靠背的上架撑管,安装孔直接开设于上架撑管上,架撑管上开设与支撑座相抵的开设安装孔的支撑平面,具体可将架撑管设置为扁平管,从而便于与支撑座的支撑配合,提高支撑稳定性。下支撑架的顶部固接于架撑管上,使得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组成独立的对座椅靠背的安装支撑架,从而易于实现对安装孔和支撑柱的位置精度进行控制,保证了安装销和安装卡扣与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稳定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上的驾驶室,驾驶室内设置座椅,该座椅具有如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

由于该全地形车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所以该全地形车由全地形车座椅安装结构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