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267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对纯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而且随着电动汽车里程的增加,电池包体积也在不断变大,为了避让电池包系统,原有的车身传力通道被取消,这对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影响很大,如何让纯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提升成为一个难题。

传统纯电动汽车的车身传力通道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不能将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有效地传递至地板纵梁,造成前围板与地板搭接处发生堆积变形,前纵梁变形不稳定,前围板侵入量增加,这样会使乘员所受伤害有增加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纯电动汽车的,车身传力通道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不能将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有效地传递至地板纵梁,使乘员受伤害的风险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前纵梁、前围板、门槛梁、地板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力结构;

所述传力结构位于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前纵梁、所述前围板、所述门槛梁以及所述地板纵梁连接。

其中,所述传力结构包括:

形成半封闭腔体的传力板,所述传力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分别与所述前围板和所述门槛梁连接;

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的一端相连接,朝汽车地板所在侧弯折,并向所述地板纵梁所在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还与所述地板纵梁连接;

第三连接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的另一端相连接,朝所述前纵梁所在侧弯折,并向所述前纵梁所在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连接部分还分别与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纵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朝向所述第一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所述第一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

所述第二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包括:

第一侧板部;

第二侧板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部相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部朝所述前围板所在侧弯折,向所述门槛梁的所在方向延伸;

第三侧板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部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二侧板部呈预设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侧板、第二顶板和第四侧板;

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均朝向所述第二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所述第三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三翻边;

所述第四侧板的边缘设有第四翻边;

其中,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侧板、第三顶板和第六侧板;

所述第五侧板和所述第六侧板均朝向所述第三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所述第五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五翻边;

所述第六侧板的边缘设有第六翻边;

其中,所述第五侧板、所述第三顶板、所述第六侧板、所述第五翻边和所述第六翻边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其中,所述第五侧板包括:第四侧板部;

第五侧板部,与所述第四侧板部相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四侧板部朝所述前围板所在侧弯折并延伸。

其中,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传力板的内部的传力板加强板,所述传力板加强板分别与所述传力板和所述前围板连接。

其中,所述传力板加强板形成为半封闭腔体,所述传力板加强板包括:

第四连接部分,所述第四连接部分与所述前围板连接;

第五连接部分,所述第五连接部分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分的一端相连接,朝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的第一顶板所在侧弯折,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连接后,再朝所述汽车地板所在侧弯折,并向所述地板纵梁所在方向延伸;

第六连接部分,所述第六连接部分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分的另一端相连接,朝所述前围板所在侧弯折,并向所述前纵梁所在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侧板、第一加强顶板和第二加强侧板;

所述第一加强侧板和所述第二加强侧板均朝向所述第一加强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所述第一加强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七翻边;

所述第二加强侧板的边缘设有第八翻边;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侧板、所述第一加强顶板、所述第二加强侧板、所述第七翻边和所述第八翻边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顶板包括:第一顶板部;

第二顶板部,与所述第一顶板部相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板部朝所述前围板所在侧弯折并延伸。

其中,所述第五连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加强侧板、第二加强顶板和第四加强侧板;

所述第三加强侧板和所述第四加强侧板均朝向所述第二加强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其中,所述第三加强侧板、所述第二加强顶板及所述第四加强侧板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所述第二加强顶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连接。

其中,所述第六连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加强侧板、第三加强顶板和第六加强侧板;

所述第五加强侧板和所述第六加强侧板均朝向所述第三加强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所述第五加强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九翻边;

所述第六加强侧板的边缘设有第十翻边;

其中,所述第五加强侧板、所述第三加强顶板、所述第六加强侧板、所述第九翻边和所述第十翻边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其中,所述第五加强侧板包括:第一加强侧板部;

第二加强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加强侧板部相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侧板部朝所述前围板所在侧弯折并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通过由位于前纵梁与地板纵梁之间,且分别与前纵梁、前围板、门槛梁以及地板纵梁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前纵梁、前围板、门槛梁、地板纵梁一起构成的车身传力结构,形成完整的车身传力通道,使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以将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有效地传递至地板纵梁,降低乘员受伤害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中传力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中传力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中传力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中传力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前纵梁;2-前围板;3-门槛梁;4-地板纵梁;5-传力结构;6-传力板;7-第一连接部分;8-汽车地板;9-第二连接部分;10-第三连接部分;11-第一顶板;12-第二侧板;13-第一翻边;14-第二翻边;15-第一侧板部;16-第二侧板部;17-第三侧板部;18-第三侧板;19-第二顶板;20-第四侧板;21-第三翻边;22-第四翻边;23-第三顶板;24-第六侧板;25-第五翻边;26-第六翻边;27-第四侧板部;28-第五侧板部;29-传力板加强板;30-第四连接部分;31-第五连接部分;32-第六连接部分;33-第一加强侧板;34-第一加强顶板;35-第二加强侧板;36-第七翻边;37-第八翻边;38-第三加强侧板;39-第二加强顶板;40-第四加强侧板;41-第三加强顶板;42-第六加强侧板;43-第九翻边;44-第十翻边;45-第一加强侧板部;46-第二加强侧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如图1所示,该车身传力结构包括:前纵梁1、前围板2、门槛梁3、地板纵梁4,还包括:传力结构5;传力结构5位于前纵梁1与地板纵梁4之间,且分别与前纵梁1、前围板2、门槛梁3以及地板纵梁4连接。

需说明的是,由前纵梁1、前围板2、门槛梁3、地板纵梁4和传力结构5构成的车身传力结构,形成完整的车身传力通道,其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能够成功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进行避让,也能保证汽车正面碰撞时的碰撞作用力由前纵梁稳定地过渡到门槛梁3及地板纵梁4,同时保证乘员舱变形的完整性,减小对乘员的伤害,提升安全性能,而且该结构简单,便于使用,降低成本。

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并结合图1,传力结构5包括:形成半封闭腔体的传力板6,传力板6包括:第一连接部分7,第一连接部分7分别与前围板2和门槛梁3连接;第二连接部分9,第二连接部分9与第一连接部分7的一端相连接,朝汽车地板8所在侧弯折,并向地板纵梁4所在方向延伸,且第二连接部分9还与地板纵梁4连接;第三连接部分10,第三连接部分10与第一连接部分7的另一端相连接,朝前纵梁1所在侧弯折,并向前纵梁1所在方向延伸,且第三连接部分10还分别与前围板2和前纵梁1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分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一顶板11和第二侧板12;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12均朝向第一顶板11的同一侧弯折;第一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13;第二侧板12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14;其中,第一侧板、第一顶板11、第二侧板12、第一翻边13和第二翻边14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具体的,第一翻边13与门槛梁3连接。优选的,第一翻边13与门槛梁3搭接焊接。也就是,第一翻边13与门槛梁3搭接,并将搭接部位焊接。

第二翻边14与前围板2连接。优选的,第二翻边14与前围板2焊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包括:第一侧板部15;第二侧板部16,第一侧板部15相连接,并相对于第一侧板部15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向门槛梁3的所在方向延伸。这样,有助于第一连接部分7与前围板2之间能够良好地贴合在一起。

第三侧板部17,与第二侧板部16相连接,且与第二侧板部16呈预设角度。这样,有助于第三侧板部17的边缘处的翻边与门槛梁3之间能够良好地贴合在一起。这里,本实施例中,第三侧板部17和第二侧板部16之间的预设角度为近似直角。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分9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侧板18、第二顶板19和第四侧板20;第三侧板18和第四侧板20均朝向第二顶板19的同一侧弯折;第三侧板18的边缘设有第三翻边21;第四侧板20的边缘设有第四翻边22;其中,第三侧板18、第二顶板19、第四侧板20、第三翻边21和第四翻边22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这里,第三侧板18与第三侧板部17连接。

具体的,第三翻边21和第四翻边22均与地板纵梁4连接。优选的,第三翻边21和第四翻边22均与地板纵梁4焊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三连接部分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侧板、第三顶板23和第六侧板24;第五侧板和第六侧板24均朝向第三顶板23的同一侧弯折;第五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五翻边25;第六侧板24的边缘设有第六翻边26;其中,第五侧板、第三顶板23、第六侧板24、第五翻边25和第六翻边26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这里,具体的,第五翻边25和第六翻边26均与前围板2连接。优选的,第五翻边25和第六翻边26均与前围板2焊接。

这里,第三连接部分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分7连接,另一端与前纵梁1连接。

优选的,第五侧板包括:第四侧板部27;第五侧板部28,与第四侧板部27相连接,并相对于第四侧板部27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延伸。

进一步的,第五侧板部28相对于第四侧板部27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延伸至与第一侧板部15连接。

由此,第一连接部分7、第二连接部分9和第三连接部分10一体成型,构成“人”字型结构,如图3所示,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弯性及稳定性。

这里,传力板6采用的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抗压缩性能和高抗扭性能。

如图4~图5所示,并结合图1,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传力结构5还包括:位于所述传力板6的内部的传力板加强板29,传力板加强板29分别与传力板6和前围板2连接。

这里,传力板加强板29对传力板6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可使得传力结构5的结构更坚固,进一步提高传力结构5的抗弯性及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4所示,传力板加强板29形成为半封闭腔体,传力板加强板29包括:第四连接部分30,第四连接部分30与前围板2连接;第五连接部分31,第五连接部分31与第四连接部分30的一端相连接,朝第一连接部分7的第一顶板11所在侧弯折,并与第二连接部分9连接后,再朝汽车地板8所在侧弯折,并向地板纵梁4所在方向延伸。

这里需说明的是,第五连接部分31的部分与第二连接部分9连接。优选的,第五连接部分31的部分与第二连接部分9焊接。

第六连接部分32,第六连接部分32与第四连接部分30的另一端相连接,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向前纵梁1所在方向延伸。

这里,第六连接部分32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向前纵梁1的所在方向延伸,但并未超出传力板6。

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四连接部分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侧板33、第一加强顶板34和第二加强侧板35;第一加强侧板33和第二加强侧板35均朝向第一加强顶板34的同一侧弯折;第一加强侧板33的边缘设有第七翻边36;第二加强侧板35的边缘设有第八翻边37;其中,第一加强侧板33、第一加强顶板34、第二加强侧板35、第七翻边36和第八翻边37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具体的,第七翻边36和第八翻边37均与前围板2连接。优选的,第七翻边36和第八翻边37均与前围板2焊接。

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顶板34包括:第一顶板部;第二顶板部,与第一顶板部相连接,并相对于第一顶板部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延伸。

这里,第一加强顶板34与第三加强顶板41相连接。

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五连接部分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加强侧板38、第二加强顶板39和第四加强侧板40;第三加强侧板38和第四加强侧板40均朝向第二加强顶板39的同一侧弯折;其中,第三加强侧板38、第二加强顶板39及第四加强侧板40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第二加强顶板39与第二连接部分9连接。

需说明的是,第二加强顶板39与第二连接部分9连接。优选的,第二加强顶板39与第二连接部分9焊接。

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六连接部分3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加强侧板、第三加强顶板41和第六加强侧板42;第五加强侧板和第六加强侧板42均朝向第三加强顶板41的同一侧弯折;第五加强侧板的边缘设有第九翻边43;第六加强侧板42的边缘设有第十翻边44;其中,第五加强侧板、第三加强顶板41、第六加强侧板42、第九翻边43和第十翻边44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这里,第九翻边43和第十翻边44均与前围板2连接。优选的,第九翻边43和第十翻边44均与前围板2焊接。

这里,第三加强顶板41到前围板2的距离小于第三顶板23到前围板的距离。

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五加强侧板包括:第一加强侧板部45;第二加强侧板部46,与第一加强侧板部45相连接,并相对于第一加强侧板部45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延伸。

这里,第二加强侧板部46相对于第一加强侧板部45朝前围板2所在侧弯折并延伸,与第一加强侧板33相连接。

由此,第四连接部分30、第五连接部分31和第六连接部分32一体成型,构成类似“人”字型结构,如图5所示,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弯性及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传力板6和传力板加强板29上均设有减重孔。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满足车身轻量化要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下面结合图1简单说明一下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力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传力结构时的传递过程。

当发生正面碰撞时,传力板6与传力板加强板29稳定地将碰撞作用力由前纵梁1传递给门槛梁3和地板纵梁4。首先能够有效地保证前纵梁1稳定溃缩变形,增加能量吸收,减小车体加速度,减小乘员头部、胸部伤害;其次能够有效减小前围板2的侵入量,保证乘员舱的完整性,减小乘员的腿部伤害。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传力结构,形成完整的车身传力通道,其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使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以将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有效地传递至地板纵梁,降低乘员受伤害的风险。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