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动导引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3610发布日期:2018-09-14 23:0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导引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精准控制制动力输出,结构简单的电动自动导引车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制动系统,采用制动踏板,助力器主缸,制动油管,轮边制动器的模式,由驾驶员操纵制动踏板,经助力器助力后,在制动主缸建立油压,制动油管将油压传递到轮边制动器,实现刹车。由于传递结构较多,不能精确的控制输出的制动力,不能主动刹车。自动导引车相比于传统汽车,对制动力的要求更为精确可控,并且能主动刹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制动力输出不精准,结构复杂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精准控制制动力输出,结构简单的电动自动导引车制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自动导引车制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车架,与车架连接的水平螺杆,设于水平螺杆下部的壳体,设于壳体内的电机,设于电机的转轴上的第一齿轮,设于第一齿轮上部的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水平螺杆转动连接,设于壳体底部外侧的推杆,推杆一端与壳体下部连接,推杆另一端与摩擦块连接,设于车架下部的轮胎传动盘,摩擦块可与轮胎传动盘接触,设于车架上的位置传感器和设于导引车上的控制器;电机固定在壳体内表面上;控制器分别与电机和位置传感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与齿轮结构控制制动结构的位置,通过控制器,可以极为精准的控制制动力的大小,作为动力源,可以实现主动刹车。

作为优选,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第二齿轮的齿数。在传动过程中实现降速增扭。

作为优选,水平螺杆中部设有外螺纹,第二齿轮的内径上设有若干个内齿,第二齿轮可沿水平螺杆左右移动。

作为优选,第二齿轮下部位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齿轮沿水平螺杆移动时,带动壳体一起移动。

作为优选,车架下部设有通孔,推杆穿过通孔并伸出车架之外。

作为优选,摩擦块直径大于推杆直径。

作为优选,位置传感器的探测头位于壳体内。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控制器控制电机的转动,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整个壳体沿水平螺杆移动,摩擦块与轮胎传动盘接触,根据壳体与车架的距离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块的摩擦力,实现了精准控制制动力,主动刹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示意图。

图中:车架1,水平螺杆2,壳体3,电机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推杆7,摩擦块8,轮胎传动盘9,位置传感器10,控制器11,外螺纹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是一种电动自动导引车制动装置,其包括车架1,与车架连接的水平螺杆2,设于水平螺杆下部的壳体3,设于壳体内的电机4,设于电机的转轴上的第一齿轮5,设于第一齿轮上部的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6,第二齿轮与水平螺杆转动连接,设于壳体底部外侧的推杆7,推杆一端与壳体下部连接,推杆另一端与摩擦块8连接,设于车架下部的轮胎传动盘9,摩擦块可与轮胎传动盘接触,设于车架上的位置传感器10和设于导引车上的控制器11;电机固定在壳体内表面上;如图2所示,控制器分别与电机和位置传感器电连接。

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第二齿轮的齿数。水平螺杆中部设有外螺纹12,第二齿轮的内径上设有若干个内齿,第二齿轮可沿水平螺杆左右移动。第二齿轮下部位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车架下部设有通孔,推杆穿过通孔并伸出车架之外。摩擦块直径大于推杆直径。位置传感器的探测头位于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自动导引车按照指定的路线行驶,停靠点为预先设定位置,刹车位置也为预先设定位置。自动导引车到达预定刹车位置后,自动导引车收到制动指令,自动导引车的控制器控制电机开始工作,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齿轮啮合,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由于第一齿轮齿数小于第二齿轮的齿数,传动过程实现降速增扭。第二齿轮的内齿与螺杆的外螺纹配合,第二齿轮旋转,齿轮沿水平螺杆移动,带动壳体和与壳体连接的推杆与摩擦块一起移动。摩擦块与轮胎传动盘接触,产生摩擦制动力。

应理解,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