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2942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的新用途,特别是涉及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三二甲氨基) 乙基)胺(代号TA01)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危害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致死、致残率高的疾病, 分为慢性和急性缺血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年化,慢性缺血性疾病如心脑血管梗塞,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在3% -7%, 超过70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15% -20%。急性缺血性疾病如下肢缺血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可迅速引起肢体坏死,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其最常见的病因是下肢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目前下肢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有内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的血管腔内治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对早期的病人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见效较慢,且恢复较差;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说传统的开刀手术, 可以把病变段通过人工搭桥的方法跨过去,这种简单的血管搭桥也可以使病人缺血的症状得到缓解,挽救肢体。现在更多的是微创治疗,也就是老百姓经常提到的介入治疗,这种办法就是用一个导磁导管扩张,用微穿针进行穿刺,用球囊扩张,必要时候用支架做一个内支撑,保证血管短期不再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不再堵塞。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内科药物、血管搭桥、介人手术等方式治疗,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动脉搭桥或介入者,或体质差无法耐受搭桥手术者的治疗方法有限,而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无创性细胞治疗药物通过动员自体骨髓中内皮祖细胞到缺血部位修复血管新生成为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从基础到临床已成为新的热点。干细胞技术是近年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是根据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的原理,将患者骨髓中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趋化到其缺血的下肢肌肉内,使其逐渐分化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促其血管再生,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动员自体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病变为一新生治疗手段,目的是血管再生,与以往主要是血管再通的治疗理念不同,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风险,改善生活质量,技术更安全,患者耐受度更好。成人骨髓是血细胞再生场所,也是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干/祖细胞的栖息地。干细胞所在的特定的微环境称为干细胞“龛”。组成“龛”的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各种分子调节了干细胞的丰度和命运。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分化成血管的机制主要是四个不同又有互相联系的机制,如血管发生、血管生成、动脉形成和旁分泌机制。四种机制具有协同作用,旁分泌机制可促进其他三种机制的形成发展,共同恢复缺血后的组织的供血和供氧。目前已被证实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发生, 同时也参与出生后的血管新生。近年来,人们对内皮祖细胞的特点有相当的了解心血管的危险因子、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可减少循环系统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心肌缺血、下肢动脉缺血、QRL09/还原酶抑制剂、雌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血血管蛋白等因子、烧伤等血管损伤等等均可增加循环系统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正常情况下内皮的损伤与周围成熟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对血管内皮的修复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病理状态下,内皮祖细胞增殖并向外周血定向迁移、黏附功能减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不可修复甚至加重,从而成为许多血管相关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内皮祖细胞的定义1997年Asahara等用免疫磁珠法第一次从外周血分离得到内皮祖细胞,并观测到这种细胞可以参与损伤后的血管新生。从形态上观察内皮祖细胞呈圆形、梭形,无法与其它细胞相区分,目前鉴定内皮祖细胞主要依靠其表面标志物和生物学功能①目前比较公认的表面标志物鉴定标准为kal-r/Flk-l+/⑶133+。②其诱导后具有内吞Dil-ac-LDL并与BS-Iectin结合。③在Matrivgel膜基质上形成管腔样结构。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2005年Werner等(Werner N, Kosiol S, Schiegl Τ, et al.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N Engl J Med. 2005 ;353 (10) :999-1007.)指出内皮祖细胞是否“健康”是预测缺血性心脏病诸多危险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2004年T0PCARE-AMI等(Schachinger V,Assmus B, Britten MB, et al.Transplant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 and regeneration enhance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inal one-year results of the T0PCARE-AMI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2004 ;44 (8) : 1690-1699.)在研究中将 5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源或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术后4个月随访左室造影发现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同时采用增强对比的核磁共振技术, 后期增强(late enhancement, LE)容积衡量梗死范围,术后4个月和12个月LE显著减小。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脑血管病Taguchi 等(Taguchi A, Matsuyama T, Moriwaki H, et al. Circulating CD34-positive cells provide an index of cerebrovascular function. Circulation. 2004 ; 109 (24) :2972-2975.)发现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与脑血管系统的维持和修复密切相关,静脉注射从人脐静脉血分离的内皮祖细胞给予卒中后48h的大鼠,发现其在缺血区能诱导血管新生,并提供神经生成的适宜环境,首次证实了在缺血性脑损害的修复中血管生成与神经生成的直接关系。杨瑞瑞(杨瑞瑞.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及其对脑梗死治疗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7.)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内皮祖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影响。发现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持续增加,在第四天达到高峰,同时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周围血管病在动物实验中,移植体外培养扩增的内皮祖细胞可以有效增强缺血组织的血管生成和侧支循环。Chade等(Chade AR,Zhu X, Lavi R, et 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restore renal function in chronic experimental ren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2009 ;119 (4) :547-557.)给肾动脉狭窄的猪输注自体内皮祖细胞,4周后用CT、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进行评价,发现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并且促进了新血管生成及成熟、减缓了肾微血管重构及肾动脉纤维化。内皮祖细胞与角膜疾病用自体内皮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或者瓣膜及支架表面使其内皮化,可防止人造血管表面形成血栓、被细菌污染、形成假性内膜等问题,同时避免异源性内皮细胞种植带来的免疫排斥反应。邵春益等运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 (CACM)为载体培养猪骨髓内皮祖细胞体外构建组角膜后板层,结果发现猪CACM排列整齐,内皮祖细胞与CACM层贴合良好,构建的组织工程角膜后板层与正常角膜相似。在正常状态下,个体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极低,不能分离获取足够的数量用以移植治疗。在组织发炎、受伤时,或在临床上给予化学治疗或细胞因子,均可以让EPCs离开骨髓的“龛”,这一过程称之为动员(mobilization),与EPCs回归骨髓的过程 (homing)恰好相反。EPCs的动员起始于化学治疗或细胞因子的重复刺激,导致嗜中性粒细胞或破骨细胞活化,进而影响到骨髓的“龛”保留EPCs的能力,整个过程必须依赖细胞因子(SDF-1 α、VEGF, SCF 等)、趋化因子 CXCR4、粘附蛋白 VLA-4、VCAM-U fibronectin, N-cadherin等分子参与。在EPCs的归巢和动员过程中SDF-I α /CXCR4通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外周循环血中的SDF-I增加也会促使HSCs/HPCs离开骨髓。在归巢的过程中,SDF-I是由骨髓内基质细胞如内皮细胞,成骨细胞所产生,EPCs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受体 CXCR40目前,关于通过动员干/祖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研究还较少,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由于患者耐受力低无法承受血管搭桥等,临床上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AMD3100(商品名为Plerixafor,正进入临床III期试验)具有一定的动员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功能,但G-CSF动员前给药时间一般为一周且需要重复给药,且同时带来骨质疏松、免疫反应等副作用,AMD3100是CXCR4的特异拮抗剂,研究发现可快速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对动员内皮祖细胞也有一定作用。已知的饱和胺类化合物(代号TA01,具有式I所示的分子式),它是氢键的受体, 通过氢键和特殊空间位点与蛋白和碳水化合物作用,属于一种新型医药中间体,发明人之前已发现其具有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新作用并已提出200910241726. 3的中国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TAOl的新用途,即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化合物TAOl具有式I所示的分子式
权利要求
1.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饱和胺类化合物分子式如式I所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式中,R1= R2 = CH3,所述饱和胺类化合物为三二甲氨基)乙基)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剂型为注射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剂的溶剂为pH7. 5-8. 5的TE缓冲液、生理盐水、PBS或灭菌蒸馏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血性疾病包括急性下肢缺血、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下肢并发症、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和外周血管疾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血性疾病为急性下肢缺血疾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即其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该化合物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代号TA01)能够通过动员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有效的参与修复下肢缺血性疾病。本发明将在治疗缺血性疾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文档编号A61K31/132GK102389408SQ2011103219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0日
发明者任祥亮, 师伟, 张锐, 张静, 李艳华, 裴雪涛, 陈海旭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