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文档序号:723013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作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制作方法,尤指一种无氮化硅间隙壁(silicon nitride spacer-less)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 MOS)场效晶体管元件的制作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结合具有不同应力 (stress)作用下(压缩或拉伸)的氮化硅盖层,使N或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元件可以同时具有较高的饱和漏极电流(Idsat),由此改善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操作效能。
技术背景如该行业者所知,目前具有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的高速金属氧化物半 导体晶体管元件主要是利用硅锗层的晶格常数与硅不同导致当硅外延在硅 锗上时产生结构上应变的原理。在此类型的应变硅-场效晶体管元件中,通 常牵涉到硅层的双轴向拉伸应变(biaxial tensile strain),这是由于硅锗层的晶 格常数(lattice constant)比硅大,这使得硅的能带结构(band stmcture)发生改 变,进而造成载流子移动性增加。因此沟道区域采用应变硅结构的元件可获 得1.5倍甚至高达8倍左右的速度增益。请参照图1至图3,其绘示的是现有技术的制作半导体NMOS晶体管元 件10的方法剖面示意图。首先,如图1所示,已知的半导体NMOS晶体管 元件10包括含有硅层16的半导体基底,在硅层16中形成有源极18以及与 源极18通过沟道区域22互相分隔的漏极20。根据现有技术,硅层16可为 外延于硅锗层上(图未示)的应变硅层。通常,半导体NMOS晶体管元件10 另有浅结源极延伸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9。在沟道区域22上形成有栅极介 电层14,在栅极介电层14上则形成有栅极12,其中栅极12 —般包含有多 晶娃。在图1中,半导体NMOS晶体管元件10的源极18以及漏极20为注入 砷、锑或磷的N+掺杂区域,半导体NMOS晶体管元件10的沟道区域22则 为注入硼的P型掺杂区域,在栅极12的侧壁上形成有氮化硅间隙壁32。在氮化硅间隙壁32与栅极12的侧壁之间为衬垫层30,其通常为二氧化硅所构 成。半导体NMOS晶体管元件IO的棵露硅表面,包括漏极/源极的表面,则 形成有硅化金属层(silicidelayer)42。由于制作如图1中的半导体NMOS晶体 管元件IO乃该行业者所熟知,因此其详细制作程序不再赘述。在完成图1中的半导体NMOS晶体管元件IO结构之后,如图2所示, 通常会继续在半导体基底上沉积氮化硅盖层46。其中,氮化硅盖层46覆盖 在硅化金属层42以及氮化硅间隙壁32之上,而氮化硅盖层46的厚度通常 介于200至400埃之间。沉积氮化硅盖层46的目的是在使后续的接触孔蚀 刻能有明显的蚀刻终点,也就是用来作为接触孔蚀刻停止层(contact etch stop layer, CESL)。在沉积氮化硅盖层46之后,接着才沉积介电层48,例如硅氧 层(silicon oxide layer)等,通常介电层48较氮化硅盖层46厚许多。接着,如图3所示,利用已知的光刻(l池ography)以及蚀刻工艺,在介电 层48与氮化硅盖层46中形成接触孔(contact hole)52。如前所述,在蚀刻接 触孔52过程中,氮化硅盖层46的功能在提供此等离子体干蚀刻的终点,由 此减轻等离子体蚀刻成分对于源极或漏极的伤害。然而,前述现有技术仍存有一些缺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改善。由于前 述的现有技术牵涉在硅沟道下方使用硅锗层,而此硅锗层易导致硅层缺陷的 发生,此种缺陷又称为螺位错(threading dislocation),而明显影响到成品率。 此外,硅锗层以整面晶片沉积,使得NMOS与PMOS的个别调整或最佳化 较为困难。另一个缺点则是硅锗层具有较差的热导性。再者,由于部分的掺 杂在硅锗层扩散较快,也导致源极或漏极区域内的掺杂分布不尽理想。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制作无氮化硅间隙壁的半导体 MOS晶体管元件制作方法,使其具有优选的操作效能。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晶体管元件的方法。首先提供半导体基底;在该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栅 极介电层;在该栅极介电层上形成栅极,该栅极具有侧壁及上表面;在该栅 极的该侧壁上形成衬垫层;在该衬垫层上形成氮化硅间隙壁;利用该栅极以 及该氮化硅间隙壁作为注入掩模,对该半导体基底进行漏极/源极离子注入工 艺,由此在该栅极两侧形成漏极/源极区域;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然后,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之后,在该漏极/源极区域上形成硅化金属层;接下来,在 该衬垫层以及该硅化金属层上沉积盖层,该盖层与该衬垫层直接接壤,且该 盖层具有特定的应力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制作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同样提供半导体基底,其上具有NMOS 区域以及PMOS区域;然后,分别在该NMOS区域、PMOS区域形成第一 栅极与第二栅极;在该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的侧壁上形成村垫层;在该衬垫 层上形成氮化硅间隙壁;接着,分别对该NMOS区域、PMOS区域进行离 子注入工艺,将N型掺杂以及P型掺杂分别注入该NMOS区域以及该PMOS 区域的该半导体基底中,由此形成漏极/源极区域;然后,去除该氮化硅间隙 壁;在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之后,才进行硅化金属工艺,在该漏极/源极区域 上形成硅化金属层。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同样,提供半导体基底;接着,在该半导体基底 上形成栅极介电层;然后在该栅极介电层上形成栅极,该栅极具有侧壁及上 表面;接着在该栅极的该侧壁上形成衬垫层;在该衬垫层上沉积氮化硅层; 进行干蚀刻工艺,蚀刻该氮化硅层及该半导体基底,以在该衬垫层上形成氮 化硅间隙壁,并在该氮化硅间隙壁旁形成凹陷区域;利用半导体层回填该凹 陷区域;利用该栅极以及该氮化硅间隙壁作为注入掩模,对该半导体基底进 行漏极/源极离子注入工艺,由此在该栅极两侧形成漏极/源极区域;去除该 氮化硅间隙壁;然后,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之后,在该漏极/源极区域上形成 硅化金属层。为了使能更近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 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供参考与辅助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 加以限制。


图1至图3绘示的是现有技术制作半导体MOS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剖面 示意图。图4至图8绘示的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制作半导体MOS晶体管 元件的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图9至图14绘示的是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制作半导体CMOS 晶体管元件的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图15至图20绘示的是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制作半导体CMOS 晶体管元件的方法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NMOS区域 12栅极14栅极介电层 17浅结源极延伸 19浅结漏4及延伸 22沟道区域 32氮化硅间隙壁 42硅化金属层 46氮化硅盖层 48介电层 60离子注入工艺 78掩模层 112 栅极 114 一册才及介电层 117 浅结源4及延伸 119 浅结漏极延伸 122 沟道区域 132 氮化硅间隙壁 210 凹陷区域 310 碳化硅层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4至图8,其绘示的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制作半导体MOS 晶体管元件的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的元件或部位仍沿用相同的符号 来表示,需注意的是图示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此外,在92 PMOS区域16硅层 18源极 20漏极 30衬垫层 34薄氧化层46a氮化硅盖层 52 4妄触孔 68掩模层 88掩模层116硅层118源极120漏极130衬垫层134薄氧化层220凹陷区域320硅锗层图4至图8中对于与本发明有关的部分光刻及蚀刻步骤由于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因此并未特别绘示于图示中。本发明关于一种制作集成电路中的MOS晶体管元件或者CMOS元件的 方法。图4至图8中先以MOS工艺作为说明,其可应用在NMOS工艺或者 PMOS工艺领域。如图4所示,先提供半导体基底,其包含有硅层16。前述的半导体基底 可以是硅基底、外延硅、硅锗半导体基底、碳化硅基底或硅覆绝缘 (silicon-on-insulator, SOI)基板等。首先,利用光刻以及蚀刻工艺,在硅层16 上定义形成栅极介电层14与栅极12,其中栅极介电层14可以是硅氧层、氮 化硅氧层、氮化硅层或者其它介电常数大于二氧化硅的高介电常数材料,例 如,HfSiNO或Zr02等。然后在栅极12的侧壁上形成硅氧衬垫层30,接着 进行离子注入工艺,在硅层16中形成浅结源极延伸(shallow junction source extension)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shallowjunction drain extension)19,其中浅结 源极延伸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9之间为沟道区域22。此外,栅极12可以 是多晶硅或者金属栅极。然后,在硅氧衬垫层30上沉积氮化硅层(图未示),接着进行回蚀刻步骤, 蚀刻该氮化硅层,由此在栅极12侧壁上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根据本发明 的优选实施例,氮化硅间隙壁32底部的厚度约介于300至600埃之间。接着,进行离子注入工艺60,将掺杂注入氮化硅间隙壁32旁的硅层16 中,形成源极18与漏极20。需注意的是,前述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的蚀刻 步骤停止在硅氧衬垫层30,因此,在源极18与漏极20的表面上会有薄氧化 层34,其厚度约为30至40埃之间。此外,氮化硅间隙壁32也可以由氮氧化硅(silicon oxy-nitride, SiON)或 者碳化硅(silicon carbide, SiC)所代替,并非仅限于氮化硅而已。接着,如图5所示,进行蚀刻工艺,其可以是湿蚀刻或干蚀刻工艺,例 如,利用稀释的氢氟酸溶液,蚀刻掉在源极18与漏极20的表面上的薄氧化 层34,由此暴露出源极18与漏极20的表面。如图6所示,在去除薄氧化层34之后,接着进行另一蚀刻工艺,其可 以是湿蚀刻、干蚀刻或者气体蚀刻法,例如,利用热磷酸溶液(hotphosphoric acid solution),将栅极12侧壁上的氮化硅间隙壁32完全蚀刻掉,使栅极12 侧壁上仅剩下硅氧衬垫层30。其中,若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使用的是干蚀刻法,则可以利用混合有氟化氩(hydrogen fluoride, HF)气体以及气态氧化剂的气体,前述的氧化剂, 例如,硝酸(HN03)、臭氧(03)、过氧化氢(&02)、次氯酸(HCIO)、氯酸(HC103)、 亚硝酸(HN02)、氧(02)、硫酸(H2S04)、氯(Cl2)或溴(Br2)。若使用气体蚀刻法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则可以利用去水卣化氢 (anhydrous hydrogen halogenide), 例i口IU匕氢或IU匕氢(HCl)气体。如图7所示,在蚀刻掉氮化硅间隙壁32之后,接着,进行硅化金属工 艺,在源极区域以及漏极区域或者在栅极上形成硅化金属层42,例如,硅化 镍(NiSi)、硅化钴(CoSi)、硅化钛(TiSi)、硅化钼(SiMo)、硅化钯(SiPd)及硅化 铂(SiPt)等等。本发明的重要特征在于栅极侧壁上皆无氮化硅间隙壁,且在 步骤上先去除氮化硅间隙壁32之后,在栅极12的侧壁上留下约略呈L型的 衬垫层30,然后,才进行硅化金属工艺,形成硅化金属层42,如此一来, 即可以避免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时,伤害到硅化金属层42。如图8所示,接着沉积氮化硅盖层46a,其厚度优选在30至2000埃之 间。由于氮化硅间隙壁32已被去除,氮化硅盖层46a因此与栅极12侧壁上 的衬垫层30直接接壤。根据本发明,氮化硅盖层46a在沉积时先设定沉积 在预定的应力状态,例如,对于NMOS元件,此预定的应力状态为拉伸应 变(tensile-stressed)状态,应力大小约为0.1 Gpa至3 Gpa之间,而对于PMOS 元件,此预定的应力状态为压缩应变(compressive-stressed)状态,应力大小约 为-0.1Gpa至-3Gpa之间。接着在半导体基底上沉积介电层48,其覆盖住氮化硅盖层46。前述的 介电层48可以为氧化硅、掺杂氧化硅或者低介电常数材料等等。此外,根 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介电层48亦具有不同特定的应力状态,例如,拉 伸应变状态或压缩应变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精神,氮化硅盖层46a在后续接 触孔干蚀刻中亦扮演蚀刻停止层的角色,由此减轻等离子体蚀刻成分对于源 极或漏极的伤害。接下来,请参照图9至图14,其绘示的是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一种制 作半导体CMOS晶体管元件的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的元件或部位 仍沿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如图9所示,先制备包含有硅层16的半导体基底,其中NMOS区域l 乃用以制作NMOS元件的区域,而PMOS区域2则用以制作PMOS元件。前述的半导体基底可以是硅基底、外延硅、硅锗半导体基底、碳化硅基底或硅覆绝缘(SOI)基板等。在区域1内,硅层16中形成有浅结源极延伸17以及 浅结漏极延伸19,其中浅结源极延伸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9之间为N沟 道22。在区域2内的硅层16中形成有浅结源极延伸1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 119,其中浅结源极延伸1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19之间为P沟道122。在沟道22及122上分别形成有栅极氧化层14及114以及栅极12及112, 其中栅极12及112通常包含有多晶硅。栅极氧化层14及114可由二氧化硅 所构成。然而,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栅极氧化层14及114亦可以是由 其它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所构成,例如,经氮化的硅氧层(nitrided oxide)、 氮化物、氮氧硅铪化合物(HfSiNO)或者氧化锆(Zr02)等。在栅极与氮化硅间隙壁之间另有衬垫层30以及130。前述的村垫层可以 为氧化硅所构成,通常为L型且厚度约在30至120埃之间。在栅极12及 112的侧壁上接着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 的方法先沉积氮化硅层(图未示),接着进行干蚀刻步骤,蚀刻该氮化硅层。 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的干蚀刻步骤停止在硅氧衬垫层30上,因此,在源 极与漏极的表面上会有薄氧化层34及134,其厚度约为30至40埃之间。如图10所示,在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之后,利用如光致抗蚀剂 等材料的掩模层68将区域2覆盖住。接着进行离子注入工艺,将N型掺杂 物种,'例如砷、锑或磷等注入区域1内的硅层16中,由此形成NMOS元件 的源极区域18以及漏极区域20。完成前述的离子注入工艺之后,掩才莫层68 随即被剥除。如图11所示,以类似的方法,在区域1上利用如光致抗蚀剂等材料的 掩模层78将其覆盖。接着进行另一离子注入工艺,将P型掺杂物种,例如 硼等注入区域2内的硅层16中,由此形成PMOS元件的源极区域118以及 漏极区域120。完成前述的离子注入工艺之后,掩模层78随即被剥除。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前述如图10以及图11中所示的离子注入顺序可以颠 倒,换言之,可以先进行区域2内的P型掺杂,然后再进行区域l内的N型 掺杂。此外,在完成漏极源极的掺杂后,通常可以再进行退火(annealing)或活 化(activation)掺杂的热工艺,此步骤亦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不再 力口以陈述。接着,如图12所示,进行蚀刻工艺,其可以是湿蚀刻或干蚀刻工艺,例如,利用稀释的氢氟酸溶液,蚀刻掉在源极18与漏极20的表面上的薄氧 化层34及134,由此暴露出源极与漏极的表面。在去除薄氧化层34及134之后,接着进行另一蚀刻工艺,其可以是湿 蚀刻、干蚀刻或者气体蚀刻法,例如,利用热磷酸溶液(hot phosphoric acid solution),将栅极12侧壁上的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完全蚀刻掉,使栅极 12及112侧壁上仅剩下硅氧衬垫层30及130。其中,若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使用的是干蚀刻法,则可以利用 混合有氟化氢(HF)气体以及气态氧化剂的气体,前述的氧化剂,例如,硝酸 (HN03)、臭氧(03)、过氧化氢(&02)、次氯酸(HCIO)、氯酸(HC103)、亚硝酸 (HN02)、氧(02)、硫酸(H2S04)、氯(Cl2)或溴(Br2)。若使用气体蚀刻法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则可以利用去水卤化 氢,例如氟化氢或氯化氢(HC1)气体。如图13所示,接着进行硅化金属工艺,在NMOS晶体管元件以及PMOS 晶体管元件的源极区域、漏极区域、及栅极上形成硅化金属层42,例如,硅 化镍(NiSi)、硅化钴(CoSi)、硅化钛(TiSi)、硅化钼(SiMo)、硅化钯(SiPd)及硅 化铂(SiPt)等等。本发明的特征在于NMOS晶体管元件以及PMOS晶体管元件的栅极侧 壁上皆无氮化硅间隙壁,在栅极侧壁上仅有约略呈L型的衬垫层30及130, 且在步骤上,先去除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之后,始进行硅化金属工艺。 此外,衬垫层30及130不一定呈L型,亦可以进行较温和的蚀刻工艺,略 微蚀刻衬垫层,以缩减其厚度者。在其它实施例中,衬垫层30及130可被 完全去除。.接着,沉积氮化硅盖层46a,其厚度优选在30至2000埃之间。由于氮 化硅间隙壁32以及132已被去除,氮化硅盖层46a因此得与NMOS晶体管 元件以及PMOS晶体管元件的栅极12与112侧壁上的衬垫层30及130直接 接壤。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氮化硅盖层46a在沉积时先设定沉积在 第 一 应力状态,如压缩应变(compressive-stressed)状态,其应力大小约为 -O.lGpa至-3Gpa之间。如此,使得沟道区域122受到氮化硅盖层46a的压缩 应力作用。接着,利用掩模层88将位于区域2内的氮化硅盖层46a覆盖住。接着,未被掩模层88覆盖的氮化硅盖层46a的应力状态被改变至第二应力状态,其与第一应力状态相反,也就是说,区域2内的氮化硅盖层46a 为压缩应变状态,则第二应力状态即为拉伸应变(tensile-stressed)状态,且其 应力大小约为0.1Gpa至3Gpa之间。如此,使得沟道区域22受到氮化硅盖 层46a的4立伸应力作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改变区域l内的氮化硅盖层46a的应力状态 的方法可以利用锗(Ge)离子注入。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改变区域 1内的氮化硅盖层46a应力状态亦可以利用其它可达相同目的的方法进行。如图14所示,接着在半导体基底上沉积介电层48,其覆盖住区域1及 区域2内的氮化硅盖层46a。前述的介电层48可以为氧化硅、掺杂氧化硅或 者低介电常数材料等等。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介电层48亦具 有不同特定的应力状态,例如,区域1内的介电层48在拉伸应变状态,区 域2内的介电层48在压缩应变状态。接着,进行已知的光刻以及蚀刻工艺,在介电层48以及氮化硅盖层46a 中形成接触孔52,其通达NMOS晶体管元件以及PMOS晶体管元件漏极或 源极区域。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同时形成通达4册极的接触孔,但在图示中 并未明示。根据本发明的精神,氮化硅盖层46a除了可以提供应力作用外, 在前述的接触孔干蚀刻中亦扮演接触孔蚀刻停止层的角色,由此减轻等离子 体蚀刻成分对于源极或漏极的伤害。接下来,请参照图15至图20,其绘示的是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一种 制作半导体CMOS晶体管元件的方法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的元件或部 位仍沿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如图15所示,先准备包含有硅层16的半导体基底,同样的,区域l用 以制作NMOS元件的区域,而区域2则用以制作PMOS元件。前述的半导 体基底可以是硅基底、外延硅、硅锗半导体基底、碳化硅基底或硅覆绝缘(SOI) 基板等。在区域1内,硅层16中形成有浅结源极延伸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 19,其中浅结源极延伸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9之间为N沟道22。在区域2 内的硅层16中形成有浅结源极延伸1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19,其中浅结源 极延伸117以及浅结漏极延伸119之间为P沟道122。在沟道22及122上分别形成有栅极氧化层14及114以及栅极12及112, 其中栅极12及112通常包含有多晶硅。栅极氧化层14及114可由二氧化硅 所构成。然而,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栅极氧化层14及114亦可以是由其它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所构成,例如,经氮化的硅氧层(nitridedoxide)、 氮化物、氮氧硅铪化合物(HfSiN0)或者氧化锆(Zr02)等。在栅极与氮化硅间隙壁之间另有衬垫层30以及130。前述的衬垫层可以 为氧化硅所构成,通常为L型且厚度约在30至120埃之间。在栅极12及 112的侧壁上接着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形成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 的方法先沉积氮化硅层(图未示),接着进行千蚀刻步骤,蚀刻该氮化硅层。 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的干蚀刻步骤蚀穿硅氧衬垫层30,并继续蚀刻硅层 16至预定深度,例如20至300埃之间,由此在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的一 侧形成凹陷区域(recessed area)210及220。如图16所示,分别在区域l内的凹陷区域210以及区域2内的凹陷区 域220中填入碳化硅层310以及硅锗层320等半导体层。如图17所示,利用如光致抗蚀剂等材料的掩模层68将区域2覆盖住。 接着进行离子注入工艺,将N型掺杂物种,例如砷、锑或磷等注入区域1 内的硅层16中,由此形成NMOS元件的源极区域18以及漏极区域20。完 成前述的离子注入工艺之后,掩模层68随即被剥除。如图18所示,以类似的方法,在区域1上利用如光致抗蚀剂等材料的 掩模层78将其覆盖。接着进行另一离子注入工艺,将P型掺杂物种,例如 硼等注入区域2内的硅层16中,由此形成PMOS元件的源极区域118以及 漏极区域120。完成前述的离子注入工艺之后,掩模层78随即被剥除。本领 域的4支术人员应理解前述如图17以及图18中所示的离子注入顺序可以颠 倒,换言之,可以先进行区域2内的P型摻杂,然后再进行区域l内的N型 掺杂。此外,在完成漏极源极的掺杂后,通常可以再进行退火或活化掺杂的热 工艺,此步骤亦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不再加以陈述。接着,如图19所示,进行蚀刻工艺,其可以是湿蚀刻、干蚀刻或者气 体蚀刻法,例如,利用热磷酸溶液,将栅极12侧壁上的氮化硅间隙壁32及 132完全蚀刻掉,使栅极12及112侧壁上仅剩下硅氧衬垫层30及130。其中,若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使用的是干蚀刻法,则可以利用 混合有氟化氢气体以及气态氧化剂的气体,前述的氧化剂,例如,硝酸 (HN03)、臭氧(03)、过氧化氢(11202)、次氯酸(HCIO)、氯酸(HC103)、亚硝酸 (HN02)、氧(02)、硫酸(H2S04)、氯(Cl2)或溴(Br2)。若使用气体蚀刻法蚀刻氮化硅间隙壁32及132,则可以利用去水卣化氢,例如氟化氢或氯化氢气体。如图20所示,接着进行硅化金属工艺,在NMOS晶体管元件以及PMOS 晶体管元件的源极区域、漏极区域、及栅极上形成硅化金属层42,例如,硅 化镍、硅化钴、硅化钛、硅化钼、硅化钯及硅化柏等等。接着,沉积氮化硅盖层46a,其厚度优选在30至2000埃之间。由于氮 化硅间隙壁32以及132已被去除,氮化硅盖层46a因此得与NMOS晶体管 元件以及PMOS晶体管元件的栅极12与112侧壁上的衬垫层30及130直接 接壤。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氮化硅盖层46a在沉积时可设定沉积在 第一应力状态,如压缩应变状态,其应力大小约为-0.1Gpa至-3Gpa之间。如 此,使得P沟道区域122受到氮化硅盖层46a的压缩应力作用。接着,将区域1内的氮化硅盖层46a的应力状态被改变至第二应力状态, 其与第一应力状态相反,也就是说,区域2内的氮化硅盖层46a为压缩应变 状态,则第二应力状态即为拉伸应变状态,且其应力大小约为0.1 Gpa至3Gpa 之间。如此,使得N沟道区域22受到氮化硅盖层46a的拉伸应力作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NMOS晶体管元件以在拉伸应变 状态下的氮化硅盖层覆盖,而PMOS晶体管元件以在压缩应变状态下的氮化 硅盖层覆盖,由此分别调整NMOS元件以及PMOS元件的特性。此外,由于本发明将栅极侧壁上的氮化硅间隙壁去除,因此前述的氮化 硅盖层可以较为接近NMOS及PMOS晶体管元件的沟道22及122,可导致 饱和电流增加并使元件操作效能获得明显改善。在步骤上,先去除氮化硅间 隙壁之后,才进行硅化金属工艺,形成硅化金属层,如此一来,即可以避免 蚀刻氮化硅间隙壁时,伤害到硅化金属层。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等同变 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包含有提供半导体基底;在该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栅极介电层;在该栅极介电层上形成栅极,该栅极具有侧壁及上表面;在该栅极的该侧壁上形成衬垫层;在该衬垫层上形成氮化硅间隙壁;利用该栅极以及该氮化硅间隙壁作为注入掩模,对该半导体基底进行漏极/源极离子注入工艺,由此于该栅极两侧形成漏极/源极区域;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以及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之后,在该漏极/源极区域上形成一硅化金属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方法在进行该漏极/源极离子注入工艺之后以及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之前, 另包含有以下的步骤进行蚀刻工艺,去除该漏极/源极区域表面上的硅氧层。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方法于该漏极/源极区域上形成该硅化金属层之后,另包含有以下的步骤在该衬垫层以及该硅化金属层上沉积盖层,该盖层与该衬垫层直接接 壤,且该盖层具有特定的应力状态。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盖层的厚度介于30至2000埃之间。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盖层在蚀刻接触孔时作为蚀刻停止层。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而该 盖层为在拉伸应变状态。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为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而该 覆盖层为在压缩应变状态。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该覆盖层包含有氮化硅。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 该衬垫层包含有氧化硅。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含有对该漏极/源极区域进行退火的步骤。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硅化金属层包含有硅化镍、硅化钴、硅化钛、硅化钼、硅化钯及硅化铂。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栅极包含有多晶硅以及金属。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在该氮化硅间隙壁形成后,还包含有以下步骤形成凹陷区域于该氮化硅间隙壁旁;以及 利用外延硅层回填该凹陷区域。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且该 外延硅层为碳化硅层。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为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且该 外延硅层为硅锗层。 ,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利用湿蚀刻法、干蚀刻法或者气体蚀刻法。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湿蚀刻法利用热磷酸溶液。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干蚀刻法利用混合有氟化氢气体以及气态氧化剂的气体。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气态氧化剂,包括有硝酸、臭氧、过氧化氢、次氯酸、氯酸、亚硝酸、 氧、好u酸、氯或溴。
2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该气体蚀刻法利用去水卣化氬,包括氟化氢或氯化氢气体。
2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 其中,在该氮化硅间隙壁形成后,还包括在该氮化硅间隙壁旁形成外延硅层。
22. —种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包含有 提供半导体基底,其上具有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以及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分别在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形成 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在该第 一栅极与第二栅极的侧壁上形成衬垫层; 在该村垫层上形成氮化硅间隙壁;进行离子注入工艺,分别将N型掺杂以及P型摻杂注入该N型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区域以及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的该半导体基底中,由此 形成漏极/源极区域;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以及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之后,进行硅化金属工艺,以在该漏极/源极区域上 形成硅化金属层。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该方法在该漏极/源极区域上形成该硅化金属层之后,还包含有以 下的步骤在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上形成拉伸应变盖层,且该拉伸应变盖 层与该衬垫层直接接壤;以及在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域上形成压缩应变盖层。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该拉伸应变盖层及该压缩应变盖层包含有氮化硅。
25.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该衬垫层包含有氧化硅。
26.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该方法还包含有对该漏极/源极区域进行退火的步骤。
27.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该硅化金属层包含有硅化镍、硅化钴、硅化钛、硅化钼、硅化钯及 硅化铂。
28.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其中该栅极包含有多晶硅以及金属。
29.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去除该氮化硅间隙壁利用湿蚀刻法、干蚀刻法或者气体蚀刻法。
30.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在该氮化硅间隙壁形成后,还包括在该氮化硅间隙壁旁形成外延硅层。
31.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 法,其中在该氮化硅间隙壁形成后,另包含有以下步骤形成凹陷区域于该氮化硅间隙壁旁;以及 利用外延硅层回填该凹陷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元件的方法。提供半导体基底;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栅极介电层;在栅极介电层上形成栅极;在该栅极的侧壁上形成衬垫层;在衬垫层上形成氮化硅间隙壁;对半导体基底进行漏极/源极离子注入工艺,由此在栅极两侧形成漏极/源极区域;接着,去除氮化硅间隙壁;然后,在漏极/源极区域上形成硅化金属层;接着,在衬垫层及硅化金属层上沉积盖层,该盖层与该衬垫层直接接壤,且该盖层具有特定的应力状态。
文档编号H01L21/336GK101276758SQ20071008977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6日
发明者丁世汎, 李坤宪, 梁佳文, 洪文瀚, 郑子铭, 郑礼贤, 黄正同 申请人: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