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52654阅读:来源:国知局
交,并且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此外,图4、图7以及图8中,范围A-Β是将充气轮胎1组装到轮辋R上时,胎圈部5与轮辋R接触的范围。而且,范围A-Β内中,位置C是胎圈芯51的轮胎内侧端的轮胎径向内侧,位置D是胎圈芯51的轮胎外侧端的轮胎径向内侧,位置Ε是水平线Η上,位置F是胎圈芯5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外侧,位置G是胎圈部5的轮胎外侧的拐点。表示在组装轮辋时对胎圈部5施加的压力的图表即图9中,显示了在该范围A-Β内的各位置的压力。此外,图9中,实线表示静态时(车辆停止时或低速行驶时)对胎圈部5施加的压力,虚线表示高速行驶时(150km/h以上)对胎圈部5施加的压力。
[0074]如图9所示,从水平线Η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Α至位置E的范围中,由于胎圈芯51嵌入轮辋R中,所以与轮辋R的接触压力高,即使高速行驶时也可稳定地与轮辋R接触。因此,通过将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配置在以胎圈芯51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为基准的水平线Η的轮胎径向内侧,能够有效地减少电阻,并且兼顾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另外,如图9所示,从位置F至位置G的范围内,虽然静态时与轮辋R的接触压力高,但高速行驶时胎圈部5容易以胎圈芯51为中心发生变位,具有与轮辋R的接触压力降低的趋势。
[0075]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即图10所示,导电性橡胶11优选配置为,在子午线剖面中,另一端lib配置在与法线N成±45°的范围内,该法线N为一端11a在位置P与胎圈部5的剖面所成的法线。
[0076]如图10所示,在将子午线剖面剪切样品固定为与下述正规轮辋的轮辋宽度相当的状态下,一端11a的位置P为一端11a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位置。法线N与胎圈部5的剖面在位置P上的切线T正交。而且,通过在与该法线N成±45°的范围内配置另一端11b,可抑制导电性橡胶11的体积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发热,维持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
[0077]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即图11?图16所示,导电性橡胶11优选为,子午线剖面中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1、W2、W3为0.5mm以上10.0mm以下。
[0078]宽度W1为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与另一端lib的中间的最大(中间增大时)或最小尺寸(中间减小时),宽度W2是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的尺寸,宽度W3是导电性橡胶11的另一端lib的尺寸。
[0079]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1、W2、W3的最小尺寸小于0.5mm时,存在导电性降低,电阻降低效果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1、W2、W3的最大尺寸超过10.0mm时,导电性橡胶11的体积会增大、发热会增大,因此存在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降低的趋势。因此,考虑到兼顾耐滚动阻力性能及高速耐久性能、以及电阻降低性能的观点,优选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1、W2、W3为0.5mm以上10.0mm以下。
[008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即图11?图16所示,导电性橡胶11优选为,子午线剖面中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1、W2、W3为0.5mm以上6.0mm以下。
[0081]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l、W2、W3的各尺寸小于0.5mm时,存在导电性降低,电阻降低效果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如果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1、W2、W3的各尺寸为6.0mm以下,则可抑制导电性橡胶的体积增加,并抑制发热增大。因此,考虑到兼顾耐滚动阻力性能及高速耐久性能、以及电阻降低性能的观点,更优选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l、W2、W3为
0.5mm以上6.0mm以下。
[0082]此处,图11中显示了从一端11a至另一端11b,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l、W2、W3为均等的形态。此外,图12中显示了从一端11a至另一端11b,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1在中途扩大的形态。在该图12所示的形态中,一端11a和另一端lib的宽度W2、W3为0.5mm以上即可,中途的较大宽度W1为10.0mm(优选为6.0mm)以下即可。图12所示的形态形成为,导电性橡胶11的宽度W1在中途扩大,因此容易通电,能够显著地获得电阻降低效果。此夕卜,图13中显示了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和另一端lib的宽度W2、W3均等,且大于中途的宽度W1的形态。此外,图14和图15中显示了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的宽度W2或另一端lib的宽度W3中的一个形成为较大的形态。此外,图16中显示了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和另一端lib的宽度W2、W3大于中途的宽度W1,并且一端11a的宽度W2也大于另一端lib的宽度W3的形态。该图13?图16所示的形态中,中途的宽度W1为0.5mm以上即可,一端11a和另一端lib的宽度W2、W3为10.0mm(优选为6.0mm)以下即可。图13?图16所示的形态中,与轮辋R侧或轮胎构成构件侧接触的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的宽度W2或另一端lib的宽度W3大于中途的宽度W1,因此通过增大接触面积,能够使电的进出变得良好,显著地获得电阻降低效果。并且,图16所示的形态中,导电性橡胶11的一端11a和另一端lib的宽度W2、W3大于中途的宽度W1,并且一端11a的宽度W2大于另一端lib的宽度W3,因此电自轮辋R侧流入时会变得更为良好,能够更显著地获得电阻降低效果。
[008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导电性橡胶11优选为,在子午线剖面中,一端11a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2大于其与另一端lib之间的最大宽度W1。此外,导电性橡胶11优选为,在子午线剖面中,另一端lib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3大于其与一端11a之间的最大宽度W1。并且,导电性橡胶11优选为,在子午线剖面中,一端11a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2大于另一端lib的宽度W3。
[008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导电性橡胶11优选为,电阻值为1Χ106Ω以下。
[0085]根据该充气轮胎1,导电性橡胶11容易通电,可显著地获得电阻降低效果。另一方面,轮辋缓冲橡胶5Α的电阻值超过1 X ΙΟ6 Ω,因此可采用低发热性的橡胶,并能够改善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
[008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导电性橡胶11设置在多个位置。
[0087]通过在多个位置设置导电性橡胶11,能够显著地获得电阻降低效果。此时,如图9所示,考虑到实现电阻降低效果的观点,优选将导电性橡胶11的至少一端11a配置在对轮辋R施加的接触压力较高的位置A?位置E的范围或位置F?位置G的范围内。特别是,考虑到实现电阻降低效果的观点,更优选将导电性橡胶11的至少一端11a配置在对轮辋R施加的接触压力始终较高的位置A?位置E的范围中的多个位置。并且,考虑到实现电阻降低效果的观点,更优选将导电性橡胶11的至少一端11a配置在对轮辋R施加的接触压力始终较高的胎圈芯51的下部(轮胎径向外侧)即位置C?位置D的范围中的多个位置。
[0088]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导电性橡胶11优选设置为,其另一端lib与邻接于轮辋缓冲橡胶5A的轮胎构成构件即帘布层6接触。
[0089]根据该充气轮胎,帘布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51处,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并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构成轮胎的骨架,因此通过使导电性橡胶11的另一端lib与该帘布层6接触,能够使从轮辋R流入的电适当地流至胎面部2侧,并且能够显著地获得改善电阻降低性能的效果。
[009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为帘布层6的覆层橡胶和侧壁部4的侧橡胶4A在60°C时的损失正切tan δ为0.12以下,并且帘布层6的覆层橡胶和侧壁部4的侧橡胶4Α的电阻值为IX 107Ω以上。另外,60°C时的损失正切tan δ根据从充气轮胎1上采集的样品而测定。
[0091 ]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如上规定帘布层6的覆层橡胶和侧壁部4的侧橡胶4Α,能够在帘布层6的覆层橡胶和侧壁部4的侧橡胶4Α中采用低发热性的橡胶,显著地获得改善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高速驾驶稳定性能中的耐熔垂性會泛。
[009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导电性橡胶11优选设置为,其另一端lib与邻接于轮辋缓冲橡胶5A的轮胎构成构件即内衬层9接触。
[0093]根据该充气轮胎1,内衬层9为帘布层6的内周面,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至一对胎圈部5的胎圈芯51的下部,并且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进行粘贴,因此通过使导电性橡胶11的另一端lib与该内衬层9接触,能够使从轮辋R流入的电适当地流至胎面部2侦牝并且能够显著地获得改善电阻降低性能的效果。特别是,如上规定帘布层6的覆层橡胶和侦睡部4的侧橡胶4A时,在帘布层6的覆层橡胶和侧壁部4的侧橡胶4A中采用低发热性的橡胶,能够显著地获得改善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的效果,并且,通过使导电性橡胶11的另一端lib接触内衬层9,能够使从轮辋R流入的电适当地流至胎面部2侧,并且能够更显著地获得改善电阻降低性能的效果。其结果是,能够更多维地兼顾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以及电阻降低性能。
[009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即图17和图18所示,优选在胎面部2具有接地胎面胶12,该接地胎面胶12的一端12a露出至胎面部2的外面即胎面21,另一端12b设置在胎面部2的内部。
[0095]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于具有接地胎面胶12,所以能够使从轮辋R流入的电从胎面部2的胎面21有效地流至路面,并且显著地获得改善电阻降低性能的效果。因此,能够在胎面胶2A中采用低发热性的橡胶,并且能够显著地获得改善耐滚动阻力性能和高速耐久性能的效果。
[0096]此处,如图17和图18所示,形成胎面部2的胎面胶2A具有:露出至胎面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