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文档序号:3541837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二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芳胺及a -羟基二硫縮烯酮类 化合物为起始原料,合成多取代二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氢喹啉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多种天然产 物、药物分子以及复杂化合物的合成,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有 机分子((a) J. Med. Chem. 2004, 41, 254 ;(b) Org. Lett. 1999,1, 1977 ;(c)Chem. Rev. 1972, 72, 1)。因此,对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备受有机化学工 作者的青睐。从合成方法学角度看,二氢喹啉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各种亲核体与喹啉盐的 加成反应以及喹啉化合物的直接还原反应来合成((a) J. Org. Chem. 2000,65,907 ; (b)Can. J. Chem. 1985,63,412.)。相比较而言,由于能够灵活、选择性地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团,由开 链前体化合物出发构筑二氢喹啉是更为通用有效的方法,如在过渡金属催化下,双烯丙基 芳胺类化合物分子内的烯烃置换环合反应(Tetrahedron Lett. 2005, 46, 4035.)以及芳胺 和3-氯丙炔的成环反应(Tetrahedron 2005,61, 155.) 、2-烯丙基芳卤与脂肪胺的环合反 应(TetrahedronLett. 2001,42,8341.)以及芳胺与芳醛和1, 3-双羰基化合物在微波作用 下的三组份环合反应((a) J. Comb. Chem. 2009, 11,239 ; (b)Synlett 2006, 17, 2785.)。然而 这些合成路线却存在反应时间长、起始原料难得、方法通用性差或需要昂贵的催化剂等不 足之处,这大大限制了该类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因此,找到一条 以廉价易得的链状化合物为起始原料合成二氢喹啉衍生物的简洁、高效新方法具有重要理 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多年来,本课题组一直从事官能化二硫縮烯酮中间体的有机 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最近,我们用路易斯酸A1C13为催化剂,实现了 a _羟基 二硫縮烯酮与酚类化合物的c-c偶联反应,并成功地将此方法应用到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 的合成(J. Org. Chem 2009, 74, 5622-5625)。本发明则设计从廉价易得的官能化a -羟基 二硫縮烯酮及芳胺类化合物出发,在常用廉价路易斯酸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二氢喹啉类衍生 物,并将可供改造、修饰的烷硫基结构单元引入母核二氢喹啉环上,为进一步合成在生物化 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多种新型二氢喹啉化合物库的合成提供一 重简洁、通用、高效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从价廉、易得的原料出发,利用简单金属、非金属催化 剂合成二氢喹啉衍生物的简洁、高效的新方法。 本发明所用起始原料a -羟基二硫縮烯酮及芳胺类化合物用如下通式表示
其中,r1为各种d-c6烃基;连有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烃基的烷氧羰基, 及c「c;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亚甲基;苄基;苯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
羧基、Q-Q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苄基;其中,R2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烷基为C「C4烃基的酰基;苯甲酰基;芳环
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Q烃基、C「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 C「C;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甲酰基;烯酰基;双键上连有Q-Q烃基、苯基以及连有氟、氯、
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烃基、c「c;烃基的芳氧羰基、及c「c4烃基的烷
氧基取代的苯基的烯酰基;烷基为C「Q烃基的烷氧羰基;苯氧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
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Q-Q烃基、Q-Q烃基的芳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
基取代的芳氧羰基;苯磺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
crc4烃基、c「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磺酰基;胺(氨)基羰基
及胺基上连有各种c「c4烃基、苯基以及在苯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
基、羧基、CrQ烃基、Cr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r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苯基的胺基羰基;
其中,R3为氢原子;卤原子如氯、溴、碘;硝基;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
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Q烃基、c「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c4烃基的烷氧基取代
的芳基;烯酰基;双键上连有CrQ烃基、苯基以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
基、羧基、q-c;烃基、q-c;烃基的芳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苯基的烯酰基; 其中,W为氢原子;卣原子如氯、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烷基为C「C4烃
基的酰基;苯甲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rc;烃基、 c「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r(;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甲酰基;烷基为q-c;烃基的烷氧基;
烷基为Q-Q烃基的烷氧羰基;苯氧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 基、羧基、Q-Q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羰基;苯氧
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烃基、c「c;烃基的烷氧
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基;苯硫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 氰基、磺酸基、羧基、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硫
基;苯磺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rc;烃基、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磺酰基;氨基羰基;胺基上连有各种Q-Q烃 基、苯基以及在苯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Q烃基、Q-Q 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苯基的胺基羰基; 其中,R5为卤原子如氯、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烷基为CrC4烃基的酰 基;苯甲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烃基、Q-Q
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c;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甲酰基;烷基为Q-c;烃基的烷氧基;烷基
为C「C;烃基的烷氧羰基;苯氧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 基、C「C4烃基、C「C4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C4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羰基;苯氧基;芳
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Q烃基、c「c;烃基的烷氧羰基、
及C「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基;苯硫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
磺酸基、羧基、c「c;烃基、c「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c4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硫基;苯磺 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烃基、c「c;烃基的烷
氧羰基、及C「C4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磺酰基;氨基羰基;胺基上连有各种C「C4烃基、苯
基以及在苯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4烃基、c「c;烃基的
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苯基的胺基羰基; 其中,R6为氢原子;卣原子如氯、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烷基为C「Q烃
基的酰基;苯甲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rc;烃基、 c「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r(;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甲酰基;烷基为q-c;烃基的烷氧基;
烷基为Q-Q烃基的烷氧羰基;苯氧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 基、羧基、Q-Q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羰基;苯氧
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烃基、c「c;烃基的烷氧
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基;苯硫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 氰基、磺酸基、羧基、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硫
基;苯磺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rc;烃基、c「(;烃
基的烷氧羰基、及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磺酰基;氨基羰基;胺基上连有各种Q-C;烃 基、苯基以及在苯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Q烃基、Q-Q
烃基的烷氧羰基、及烃基的烷氧基取代苯基的胺基羰基; 其中,R7为氢原子;卤原子如氯、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烷基为C「C4烃
基的酰基;苯甲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rc;烃基、 c「c;烃基的烷氧羰基、及Cr(;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甲酰基;烷基为q-c;烃基的烷氧基;
烷基为Q-Q烃基的烷氧羰基;苯氧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 基、羧基、Q-Q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羰基;苯氧
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烃基、c「c;烃基的烷氧
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氧基;苯硫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 氰基、磺酸基、羧基、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硫
基;苯磺酰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rc;烃基、c「(;烃
基的烷氧羰基、及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芳磺酰基;氨基羰基;胺基上连有各种Q-C;烃 基、苯基以及在苯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羟基、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Q烃基、Q-Q
烃基的烷氧羰基、及烃基的烷氧基取代苯基的胺基羰基;
5
另外,W和R5间的虚线代表各种并环取代基,如当R4, R5代表并苯基时,肪芳为 P _萘胺;P _萘胺的苯环上的氢原子可分别被以下基团取代,如氯、溴、碘;硝基;氰基; 磺酸基;羟基;羧基;各种C「Ce烃基的烷氧羰基;各种C「Ce烃基;各种C「C6烃基的烷氧基; 各种C「Ce烃基的烷硫基;节基;芳环上连有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4 烃基、Q-Q烃基的烷氧羰基、及Q-Q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苄基;苯基;苯环上连有氟、氯、 溴、碘、硝基、氰基、磺酸基、羧基、C「C4烃基、及C「C4烃基的烷氧基取代的苯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以a -羟基二硫縮烯酮与芳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二氢喹啉衍生物的方法包括 以下条件和步骤 反应中所用溶剂为乙腈、二氯甲烷。
反应中所用催化剂为三氟化硼乙醚;三氯化铁。 向上述提到的某种有机溶剂(5. 0-8. 0毫升)中加入a -羟基二硫縮烯酮(1. 0毫 摩尔)与芳胺类化合物(1. 2毫摩尔)。室温搅拌下,加入上述提到的某一类催化剂(1-1. 2 毫摩尔),(以上数量可按比例放大)。加毕,室温下继续搅拌l-24小时,经后处理分离得 到二氢喹啉衍生物。产率视不同反应在30_90%之间,详见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创新性在于提供了一种高效简洁制备多种二氢喹啉类化合物的方法。
同时,所合成的二氢喹啉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可供进一步修饰的官能团。该方法 合成 步骤少( 一步),原料和催化剂易得,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易于工 艺化、工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0.222克, 1. 0毫摩尔)、对甲苯胺(0. 128克,1. 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溶液(5毫升)。室温搅拌下,将 三氟化硼乙醚(0. 15毫升,1. 2毫摩尔)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溶液中。滴加完毕后,使该反 应溶液在常温下继续搅拌4小时至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反应完全(薄 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 甲烷萃取(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 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得到白色2-甲硫基-3-甲氧羰基-4, 6-二甲基-1,4-二氢喹啉固体0. 126克,产率48%。反应见下式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实施例2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0. 222克, 1.0毫摩尔)、2-萘胺(0. 172克,1.2毫摩尔)、三氯化铁(0. 193克,1.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溶液(5毫升)。室温搅拌l小时至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反应完全 (薄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 二氯甲烷萃取(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 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得到白色1-甲基_2-甲氧羰基-3-甲 硫基-l,4-二氢苯并喹啉固体0.269克,产率90%。反应见下式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formula>
实施例3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氰(0. 189克,1.0毫 摩尔)、2-萘胺(0. 172克,1. 2毫摩尔)、三氯化铁(0. 193克,1. 2毫摩尔)和乙腈溶液(8 毫升)。室温搅拌1小时至2-( 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氰反应完全(薄层色谱TLC 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甲烷萃取 (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以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经硅胶柱层 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得到白色1-甲基-2-腈基-3-甲硫基-1, 4- 二氢 苯并喹啉固体O. 213克,产率80%。反应见下式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formula>
实施例4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 (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N-苯基丁酰胺(0. 283 克,1. 0毫摩尔)、2-萘胺(0. 172克,1. 2毫摩尔)、三氯化铁(0. 193克,1. 2毫摩尔)和二
氯甲烷溶液(5毫升)。室温搅拌8小时至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N-苯基丁酰胺 反应完全(薄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 中性,并用二氯甲烷萃取(IO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 溶剂,剩余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4/1)得到白色1-甲基-2-酰氨 基-^苯基-3-甲硫基-1,4-二氢苯并喹啉固体0. 299克,产率83%。反应见下式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formula>
实施例5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 二乙硫基)亚甲基-3-羟基-1-苯基丁酮(0. 296 克,1.0毫摩尔)、对甲氧基苯胺(0. 148克,1.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溶液(5毫升)。室温搅 拌下,将三氟化硼乙醚(0. 15毫升,1. 2毫摩尔)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溶液中。滴加完毕后, 室温搅拌4小时至2-( 二乙硫基)亚甲基-3-羟基-1-苯基丁酮反应完全(薄层色谱TLC 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甲烷萃取 (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经硅胶柱层 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得到白色2-乙硫基-3-苯甲酰基-4-甲基-6-甲 氧基-1,4-二氢喹啉固体0. 170克,产率50%。反应见下式
实施例6: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羟甲基-3,3-二甲硫基丙烯酸甲酯(0. 208克,1. 0 毫摩尔)、对甲苯胺(0. 128克,1. 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溶液(5毫升)。室温搅拌下,将三 氟化硼乙醚(0. 15毫升,1. 2毫摩尔)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溶液中。滴加完毕后,使该反应 溶液在常温下继续搅拌3小时至2-羟甲基-3, 3- 二甲硫基丙烯酸甲酯反应完全(薄层色 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甲 烷萃取(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经 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5/1)得到白色2-甲硫基_3-甲氧羰基-6-甲 基-1,4-二氢喹啉固体0. 132克,产率53%。反应见下式
实施例7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3,3-二乙硫基-2-羟甲基-N-苯基丙烯酰胺(0.297 克,1.0毫摩尔)、2,4-二甲氧基苯胺(0. 184克,1.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溶液(5毫升)。 室温搅拌下,将三氟化硼乙醚(0. 15毫升,1. 2毫摩尔)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溶液中。滴加 完毕后,室温搅拌12小时至3, 3- 二乙硫基-2-羟甲基-N-苯基丙烯酰胺反应完全(薄层 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 甲烷萃取(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 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得到白色2-乙硫基-3-酰氨基-N-苯 基-6,8-二甲氧基-1,4-二氢喹啉固体0. 222克,产率60%。反应见下式
实施例8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氰(0. 189克,1.0毫 摩尔)、对氰基苯胺(0. 142克,1. 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溶液(8毫升)。室温搅拌下,将三 氟化硼乙醚(0. 15毫升,1. 2毫摩尔)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室温搅拌 24小时至2-( 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氰反应完全(薄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 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甲烷萃取(10毫升X3)。合 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 石油醚/乙醚=5/1)得到白色2-甲硫基-4-甲基-3, 6- 二氰基-1, 4- 二氢喹啉固体0. 10 克,产率40%。反应见下式
实施例9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3-溴-4,4- 二乙硫基-3- 丁烯_2_醇(0. 270克,1. 0 亳摩尔)、8-甲氧基-2-萘胺(0. 208克,1. 2毫摩尔)、三氯化铁(0. 193克,1. 2毫摩尔) 和乙腈溶液(8毫升)。室温搅拌2小时至3-溴-4,4- 二乙硫基-3- 丁烯-2-醇反应完全 (薄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和至中性, 并用二氯甲烷萃取(10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 剩余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得到白色1-甲基-2-溴-3-乙 硫基-lO-甲氧基-1,4-二氢苯并喹啉固体0. 276克,产率76%。反应见下式
实施例10 : 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0.222克, 1.0毫摩尔)、2-萘胺-6-磺酰甲胺(0. 283克,1.2毫摩尔)、三氯化铁(0. 193克,1. 2毫摩
尔)和二氯甲烷溶液(8毫升)。室温搅拌12小时至2-(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 甲酯反应完全(薄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 液中和至中性,并用二氯甲烷萃取(IO毫升X3),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 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4/1)得到白色1-甲 基-2_甲氧羰基_3-甲硫基-S-(N-甲磺酰基)-1,4-二氢苯并喹啉固体0. 274克,产率 70%。反应见下式
9<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0</formula>
权利要求
一种二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条件和步骤反应中所用溶剂为乙腈、二氯甲烷;所用催化剂为三氟化硼乙醚、三氯化铁,向上述提到的5.0-8.0毫升某种有机溶剂中加入1.0毫摩尔α-羟基二硫缩烯酮与1.2毫摩尔芳胺类化合物,室温搅拌下,加入上述提到的1-1.2毫摩尔某一类催化剂,以上数量可按比例放大,加毕,室温下继续搅拌1-24小时,经后处理分离得到二氢喹啉衍生物,产率视不同反应在30-90%之间。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在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2-( 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0. 222克、对甲苯胺0. 128克和二氯甲烷溶液5毫升,室温搅拌下,将三氟化硼乙醚O. 15毫升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溶液中;滴加完毕后,使该反应溶液在常温下继续搅拌4小时至2-( 二甲硫基)亚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反应完全,以薄层色谱TLC监测;将反应混合物倾入20毫升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中和至中性,并用IO毫升X3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下蒸除溶剂,剩余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石油醚/乙醚=6/1 ,得到白色2-甲硫基-3-甲氧羰基-4, 6- 二甲基-1 ,4-二氢喹啉固体0. 126克,产率48%。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芳胺及α-羟基二硫缩烯酮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三氟化硼乙醚、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合成多取代二氢喹啉衍生物的方法。本发明产率视不同反应在30-90%之间。所合成的二氢喹啉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可供进一步修饰的官能团,合成步骤少(一步),原料和催化剂易得,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易于工艺化、工业化。
文档编号C07D215/36GK101735148SQ200910218010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5日
发明者任传清, 孟佳, 李友, 李著, 田翠, 赵玉龙, 韩晓丹 申请人:东北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