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中等粒重类型水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1267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选择聚合不同的使水稻粒重减少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以选育不同粒重类型水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居民重要的口粮作物,水稻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水稻产量的提高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首要目标。提高水稻的谷粒重量(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因此粒重是我国水稻育种科研人员十分关注的一个性状。长期以来,水稻育种人员选育不同粒重类型水稻的传统方法均是通过表型选择进行的,在水稻成熟后才对粒重进行选择。而利用分子标记对水稻粒重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可以在水稻苗期即对粒重进行选择,可大大提高水稻育种效率。目前,科研界已经知道,水稻的粒重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个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控制。目前,水稻科研界已经定位出大量与水稻粒重相关的QTL。但是,在育种工作中如何将不同的与粒重减少有关的QTL聚合起来使用,以选育不同粒重的水稻材料呢?在此背景下,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聚合4个使水稻粒重减少的QTL,以选育不同粒重类型水稻的方法。本发明相比传统的表型选择方法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采用的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有选择性的聚合多个使水稻粒重减少的QTL,以选育中等粒重类型水稻的方法。本发明主要解决了(a)聚合哪几个使粒重减少的QTL?(b)采用哪些分子标记进行选择?这两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合qGW-1YD、qGW-4LE、qGW-7LE、qGW-10LE等4个使水稻粒重减少的QTL,并利用D140A、D456、D746、D1048等4个分子标记分别对这4个QTL进行选择的方法。本发明有效的利用了D140A、D456、D746、D1048等4个分子标记分别与qGW-1YD、qGW-4LE、qGW-7LE、qGW-10LE等4个QTL的连锁,并有效利用了D140A、D456、D746、D1048等4个分子标记对这4个QTL的选择有效性,达到了准确聚合不同的粒重QTL,以选育不同粒重类型水稻的目的。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稻品种Lemont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杂交并构建分离群体Fn(n≥2);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步骤(1)获得的分离群体内的不同单株的叶片DNA;

(3)利用步骤(2)所述的4个分子标记分别检测步骤(1)描述的分离群体内的不同单株,追踪4个与水稻粒重有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其中标记D140A定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用于追踪水稻第1染色体上与粒重有关的QTL:qGW-1YD;标记D456定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用于追踪水稻第4染色体上与粒重有关的QTL:qGW-4LE;标记D746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用于追踪水稻第7染色体上与粒重有关的QTL:qGW-7LE;标记D1048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用于追踪水稻第10染色体上与粒重有关的QTL:qGW-10LE;将标记D140A扩增出的与扬稻4号带型相同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命名为A,将标记D456扩增出的与Lemont带型相同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命名为B,将标记D746扩增出的与Lemont带型相同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命名为C,将标记D1048扩增出的与Lemont带型相同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命名为D;

(4)选择步骤(1)描述的分离群体内聚合步骤(3)描述的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最小的水稻材料;选择步骤(1)描述的分离群体内聚合步骤(3)描述的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比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更大的水稻材料;选择步骤(1)描述的分离群体内聚合步骤(3)描述的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较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更大的水稻材料;选择步骤(1)描述的分离群体内携带步骤(3)描述的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较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更大的水稻材料;

(5)将携带步骤(4)描述的不同数目的基因型的单株自交多代,以获得不同千粒重的水稻纯合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将Lemont与扬稻4号进行杂交,可选择Lemont作为母本扬稻4号作为父本,也可以选择扬稻4号作为母本Lemont作为父本进行杂交。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利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来PCR扩增分离群体内的单株的数目,应根据育种实际需要确定;以F2群体为例,要想在步骤(4)筛选获得1株携带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理论上应检测不少于256个单株(计算方法为4×4×4×4=256),又例如,要想在步骤(4)筛选获得1株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3个基因型的单株,理论上应检测不少于64个单株(计算方法为4×4×4=64);当然,以上例子只是理论上的推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该根据需要确定检测的单株数目;总的来说,检测的单株数目越多,则获得步骤(4)描述的不同要求的单株的机会才越大。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分子标记基因型A的带型与利用标记D140A在扬稻4号上PCR扩增再通过8%浓度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到的带型相同,但A并不是qGW-1YD的基因型,由于D140A与qGW-1YD基因连锁,可间接通过选择A的基因型来选择qGW-1YD的基因型;同理可根据D456与qGW-4LE连锁而通过间接选择B基因型来选择qGW-4LE的基因型;根据D746与qGW-7LE连锁而通过间接选择C基因型来选择qGW-7LE的基因型;根据D1048与qGW-10LE连锁而通过间接选择D基因型来选择qGW-10LE的基因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聚合不同数目的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按从小到大排序为: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聚合A、B、C、D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聚合A、B、C、D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携带A、B、C、D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排序大小仅适用于种植在同一个环境条件下对同一Fn(n≥2且n为固定数值)世代内的分离群体的单株进行比较。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自交代数应根据育种实际需要确定。

进一步地,中等粒重类型水稻定义为种植在杭州或者陵水的成熟收获后的未去壳谷粒晒干后的千粒重介于21克到26.5克之间的水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选择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一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48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48克和24.42克之间)的F2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2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2分离群体内的191个单株,这个包括191个单株在内的F2分离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一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48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48克和24.42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1)。

表1.在F2世代分别利用4个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选择得到的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2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2: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4.98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4.98克和22.87克之间)的F2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2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2分离群体内的191个单株,这个包括191个单株在内的F2分离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4.98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4.98克和22.87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2)。

表2.在F2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2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3: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4.25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4.25克和21.43克之间)的F2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2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2分离群体内的191个单株,这个包括191个单株在内的F2分离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4.25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4.25克和21.43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3)。

表3.在F2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2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4:选择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比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更小的F2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2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2代分离群体内的191个单株,这个包括191个单株在内的F2代分离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携带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千粒重为21.43克的水稻材料(表4)。

表4.在F2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全部四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千粒重,该F2群体于2011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5:选择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6.14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6.14克和25.83克之间)的F7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7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7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7代分离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6.14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6.14克和25.83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5)。

表5.在F7世代分别利用4个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选择得到的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7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6: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43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43克和24.42克之间)的F7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7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7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7代分离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43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43克和24.42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6)。

表6.在F7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7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7: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4.80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4.80克和23.31克之间)的F7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7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7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7代分离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4.80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4.80克和23.31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7)。

表7.在F7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7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8:选择聚合A、B、C、D全部四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为21.63克的F7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7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7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7代分离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为21.63克的水稻材料(表8)。

表8.在F7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7群体于2014年5月播种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

实施例9:选择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6.07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6.07克和25.22克之间)的F10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10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10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10代分离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在海南省陵水县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6.07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6.07克和25.22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9)。

表9.在F10世代分别利用4个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选择得到的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10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于海南陵水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

实施例10: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57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57克和24.35克之间)的F10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10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10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10代分离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在海南省陵水县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57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57克和24.35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10)。

表10.在F10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10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于海南陵水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

实施例11: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17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17克和23.30克之间)的F10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10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10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10代分离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在海南省陵水县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小于25.17克(平均千粒重介于25.17克和23.30克之间)的水稻材料(表11)。

表11.在F10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10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于海南陵水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

实施例12:选择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为23.84克的F10代水稻材料

1.将水稻品种Lemont作母本,与水稻品种扬稻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10代分离群体(Lemont为来自美国的粳稻品种,扬稻4号为来自江苏的籼稻品种,Lemont和扬稻4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

2.用4个分子标记D140A、D456、D746、D1048分别PCR扩增F10代分离群体内的221个单株,这个包括221个单株在内的F10代分离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在海南省陵水县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D140A、D456、D746、D1048这4个分子标记的序列见Zeng Y.X.,et al.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年,12卷:5226-5235。

3.通过标记D140A追踪A基因型来追踪来自扬稻4号的qGW-1YD基因(A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40A标记扩增扬稻4号的带型);通过标记D456追踪B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4LE基因(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45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746追踪C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7LE基因(C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746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通过标记D1048追踪D基因型来追踪来自Lemont的qGW-10LE基因(D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带型为D1048标记扩增Lemont的带型)。

4.选择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以获得平均千粒重为23.84克的水稻材料(表12)。

表12.在F10世代利用4个分子标记选择聚合A、B、C、D全部4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该F10群体于2015年11月播种于海南陵水中国水稻研究所南繁试验中心

从以上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可以看出,在2011年5月播种于杭州的同一个F2群体内,聚合A、B、C、D全部四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为21.43克)<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4.25克和21.43克之间)<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4.98克和22.87克之间)<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5.48克和24.42克之间)。

从以上实施例5、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可以看出,在2014年5月播种于杭州的同一个F7群体内,聚合A、B、C、D全部四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为21.63克)<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4.80克和23.31克之间)<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5.43克和24.42克之间)<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6.14克和25.83克之间)。

从以上实施例9、实施例10、实施例11、实施例12可以看出,在2015年11月播种于海南的同一个F10群体内,聚合A、B、C、D全部四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为23.84克)<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3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5.17克和23.30克之间)<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2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5.57克和24.35克之间)<携带A、B、C、D四个基因型中的任意1个基因型的单株的平均千粒重(介于26.07克和25.22克之间)。

总的来说,对播种在同一个地点的同一个Fn(n≥2且n为固定数值)分离群体内的单株来说,携带A、B、C、D不同基因型的数目越多的单株,则这些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越小;携带A、B、C、D不同基因型的数目越少的单株,则这些单株的平均千粒重越大。需要注意的是,该法则只适用于种植在同一地点的同一个Fn(n≥2且n为固定数值)分离群体内的单株,如果将不同的Fn(n≥2且n为固定数值)群体内单株进行比较,例如将F2群体的单株与F7群体的单株进行比较,则不是本发明的讨论范围。

本发明所提及的实验方法汇总如下:PCR扩增所用到的叶片DNA的提取方法采用通用的CTAB方法;4个分子标记的PCR扩增程序为94℃5分钟,35个循环的94℃30秒、55℃30秒、72℃1分钟,及最后的72℃7分钟;PCR扩增产物采用通用的8%浓度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硝酸银染色法进行检测。由于这些方法都是通用的常规实验方法,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发明公开内容直接推导或联想到的所有变通情况,均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